摘 要:初中历史课程目标明确要求了解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崇尚英雄气概,传承民族气节等内容,但当下的中学历史课堂英雄教育却面临着无法回避的困境,要突破这一困境可以从澄清社会风气、赋予英雄新的时代内涵以及选用素材与教学方法等方面着手,增强英雄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堂 英雄教育 新的时代内涵
何为“英雄”?汉代文学家刘劭云:“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1]虽然现代学者对英雄的概念尚未统一,但英雄所具有的品质一直备受敬仰和爱戴是毋庸置疑的,所谓“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英雄不畏艰难,不惧牺牲,为国家、民族英勇奋斗,共同成就了今天的大国辉煌,这些英雄的事迹和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
英雄教育是用英雄人物及其事迹来影响、感染受教育者,提高其认识,规范其行为,是一种鲜活、有效的道德教育手段。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适时有效地进行英雄教育、构建英雄观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中学历史课堂应当承担起相应的教育责任。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是一部抗争史,是一部探索史,在抗争和探索中我们涌现出许多英雄,他们前赴后继,为挽救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甚至献出了鲜血和生命。对学生进行英雄教育,激发英雄情怀,构建英雄观,中国近代史是绝好的素材,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国的中学和大学都设置了《中国近代史》的基础课,只是名称、详略不同而已。
在八年级上的近代史教学中,带着绝好的素材,怀着满腔的热情,却一次又一次地被打击和挫败。讲《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部分时,在基本史实讲解后,播放《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电影片段以再现黄海大战的现场,学生看到济远号管带方伯谦逃跑时不是愤怒而是嬉笑,看到致远号撞吉野号未果时,居然是鄙视和嘲笑,甚至有人说“傻的”,看到邓世昌落水后义不独生,和忠犬太阳一起以死殉国才有一丝感动,说“不是吧?”
另外,《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课涉及到多次艰苦卓绝的战役,涌现出众多英雄人物,他们舍生忘死,用生命谱写壮歌。飞夺泸定桥一役,用老电影《飞夺泸定桥》展示当时环境的艰险和战士的英勇,可是学生没有被战士的勇敢所感动,没有被战争的惨烈所吓到,而是在关注22名战士真的能在铁索上走吗?有同学冒出一句:“这样都不被打死?”有人幽幽地说:“主角的光环!”全班笑成一片。
在讲授《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都积极抗战,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中,播放了《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儿歌动画,结果A班的同学多关注动画里日军的丑态,笑声不断,而B班的同学根本不屑一顾,当追问原因时,有学生反问:“假的吧?你可不要骗我,我读书少!”作为当事教师,当时的感情非常复杂,难以言表。事后我不仅深思,中学历史课堂英雄教育困境重重,原因何在?出路又在哪儿?
二、可能的原因
郁达夫曾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2]对待英雄的态度是社会道德的反映,也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部分中学生对“英雄人物”冷漠和不理解,相反对各类明星却耳熟能详,是社会、是教育、是老师、是学生该为这种情况买单呢?
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急剧转型,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多种价值观念并存,这对社会群体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震荡。趁此时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沉渣泛起,某些人以还原历史、探究细节为借口,通过网络、报刊等渠道歪曲历史、消遣英雄,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比如有人用所谓的现代医学知识质疑邱少云、董存瑞;用所谓的物理学知识诋毁黄继光;用现代的价值观贬损刘胡兰,2015年有家长给老师写信《请刘胡兰离我的孩子远点》在网上闹的沸沸扬扬,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典型案例。这些被歪曲的历史对好奇、好新的中学生来说反而是新说,在价值观还未形成时,在认识还处于幼稚期,他们有比较强的求新求异心理,有可能相信和追捧这些所谓的新说,而不相信教材写的和教师讲的。另外,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所产生的功利主义腐蚀着某些人的精神世界,导致信仰缺失,造成了个人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享乐主义盛行,2011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中小学生偶像崇拜的调查结果显示,将近70%的中小学生崇拜明星,由于革命英雄不符合学生多元的精神需求,崇拜者少之又少。
时代背景的变迁。所谓时移世易,随着战火平息,硝烟散去,在富足环境中健康成长的新生代,对没有经历过的历史缺乏代入感和认同感,对英雄尤其是革命英雄因为陌生而冷漠,因为不理解而不认同,根本无法体会战争年代革命英雄的精神和伟大。另外,当今时代,我们在和平的环境中致力于经济建设,经济发展成为中心和重心,成为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的重要保障,人们将着眼点和注意力多放在经济建设上,放在成功人士和工匠精神上,革命英雄的光环自然会逐渐削弱。
教育素材和方法的问题。回溯历史可以发现,统治者习惯于神话本阶级的英雄人物,如刘邦斩白蛇、刘询的“广告效应”、有人体重倍于常人、有人生而能言等,其目的不外乎维护本阶级的统治和社会秩序,这就产生了英雄教育的陋习,让受教育者感到英雄是先天的,其所具有的品质和能力都不是普通人可以达到的。今天的英雄教育沿袭了这种陋习,多单纯地宣传英雄人物的集体主义、国家主义、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等伟大情操和高尚品质,忽视了个体的正当需求,让学生望而却步,难以践行,甚至会对这种“高大全”式的宣传产生逆反心理。另外,如果这种完美的形象被人发现了瑕疵,便会被无限放大,英雄形象将轰然倒塌,在受教育者心中变得连狗熊都不如,甚至会殃及教育者和教育部门的形象。
中学历史教学中英雄教育的方法也存在不足,部分教师靠硬性说教、直接灌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英雄情怀,这种英雄教育方法无法让人产生情感共鸣,根本不适合情感态度类学习目标。也有教师认为仅靠语言渲染力度不够,会用视频、图片等素材再现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代入感,但如果所用视频、图片过于夸张或幼稚,就可能带偏课堂,导致学生关注点迁移到其它地方,上文的王二小案例就很典型。
三、相应的对策
面对社会、时代、教育等各方面影响英雄教育的因素,如何清除阻碍英雄教育实效性发挥的因素,运用科学的方法优化英雄教育的路径,找到英雄教育的出路,才是本文的落脚点。
1.澄清社会风气。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在全社会树立崇尚英雄、缅怀先烈的良好风尚。对为国牺牲、为民牺牲的英雄烈士,我们要永远怀念他们,给予他们极大的荣誉和敬仰,不然谁愿意为国家和人民牺牲呢?”[3]实然,我们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要坚决对历史虚无主义说不!历史研究者要通过扎实的史料和严密的论证,对历史做出合理的解释,以此回击歪曲历史、贬低英雄的恶劣行为,捍卫英雄和民族的尊严。因为大多数人是通过网络途径了解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国家要求决不能让互联网成为传播有害信息、造谣生事的平台。所以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对一些错误思潮坚决抵制,防止其泛滥蔓延,误导判断能力不足的中学生,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用法律捍卫英名是对贬低英雄最好的回击,2014年我国通过了《关于烈士纪念日的决定(草案)》,以法律形式将9月30日定为中国烈士纪念日,并规定每年9月30日国家举行纪念烈士活动。2018年4月2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明确表明捍卫英雄烈士的价值导向。从设立烈士纪念日,到缅怀英雄烈士仪式,再到制定英雄烈士保护法,一系列致敬英烈、崇尚英雄的国家行动,有利于澄清社会风气,推动英雄教育的开展,增加民族的凝聚力。
2.赋予英雄新的时代内涵。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诚然,随着时代的变迁,革命英雄的土壤已经不复存在,革命英雄的教育面临严峻挑战,如果仍然按照老路走,英雄教育将陷入尴尬的境地。教师要充分发掘英雄品质的发展性,赋予英雄新的时代内涵,这样才容易被学生认同,英雄教育才会有实效性。其中雷锋精神内涵的变化具有示范性,上个世纪60年代周恩来把雷锋精神概括为“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2013年习近平强调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依此类推,现在学习刘胡兰不应该宣传她勇敢赴死的牺牲精神,而应该赞扬她临危不惧、坚定的信念等品质,这些精神在任何时候、任何国度都是值得赞扬和学习的。英国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认为勇敢、真诚、道德、创造、宽容、悔悟等都是英雄最高贵、最令人敬慕和爱戴的品质,历史教师可从这些方面发掘英雄新的时代内涵,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英雄精神在引领民族前行中永葆生机与活力。
3.选取合适的素材和恰当的方法。英雄教育的影响因素众多且复杂,对于普通教师而言,调整和优化英雄教育的素材与教学方法,是更为切实可行的策略。具体而言:
首先选好素材,英雄教育的素材要真实、全面,富有人性。曾钊新说过“值得我们仰慕和追求的范例必须以真实性为基础”,[4]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英雄教育要尊重历史,不神化、不贬低,一定要客观、全面地讲授英雄人物的事迹,只有立体、全面的英雄学生才会觉得可信,在可信的基础上感到可敬。在可能的范围内,让学生推选自己想了解的英雄人物,比如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等课涉及革命英雄很多,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下而上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英雄教育素材。
其次注意方法,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不直接灌输,不硬性说教。沛西·能曾经说过:“任何强迫模仿的企图,都会引起抵制或冷淡的态度,使它不能达到目的。”[5]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新课标要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教学,情感态度类的学习目标更是如此,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进行说教,否则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不满。教师要尊重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可以采取一些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用体验式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认同,在认同的基础上自觉的践行或者不自觉的效仿,有效地实现英雄教育的内化;也可以结合时代特点讲解英雄人物,让学生了解那个时代,理解那种行为,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对英雄产生敬畏之情,才能理解英雄、敬仰英雄,甚至学习英雄,英雄教育的效果可以事半功倍。
最后要明确目的,英雄教育的目的不是行为模仿,而是人格激励。英雄教育的价值包括两方面:行为示范价值和人格激励价值。战争年代的英雄教育是为了弘扬革命精神、爱国精神,鼓励青年学生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采用的是行为示范价值;在社会稳步发展的今天,我们倡导英雄教育不是为了让学生投入革命,而是要学习英雄的精神,这种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后,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将来可以担负起相应的历史使命。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6]虽然时间流逝,时代变迁,但英雄的精神永远不应过时。面对英雄教育的困境,我们要通过澄清社会风气、赋予英雄新的时代内涵、精选素材以及改变教学方法等多种方式突破英雄教育的困境,不断激发我们前行的力量。
【注释】
[1] [汉]刘劭:《人物志》,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第35页。
[2] 转引自《尊崇英雄烈士 守护精神家园》,《人民日报》,2018年4月5日。
[3] 《习近平出席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解放军报》,2014年11月1日。
[4] 曾钊新:《曾钊新集》,长沙:岳麓书社,2022年,第153页。
[5] [英]沛西·能著,王承绪、赵瑞瑛译:《教育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61页。
[6]《习近平: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9/02/c_1116452940.htm,2015年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