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要增强“以考促学”的主动意识,为此,文中以“工业革命”命题思路的剖析来以小见大,例谈预测类开放性试题“引导教学”的功能。关于预测类开放性试题的命制,我们需注意:一要引导师生改变传统授受式教学模式下片面追求学习知识的数量,而忽视掌握知识质量的问题;二要考虑到相关概念的科学性和学生城乡差别问题;三要思考预测是否建立在足够的证据基础上,否则会陷入考生信口开河的窘境之中。
关键词:工业革命 开放性试题 预测类
2024年初,笔者命制了一道名为“未来已来——不断发展的工业革命”的预测类开放性试题,该题有幸在山西省第二届中小学优秀试题评选活动中荣获特等奖第一名。但本题并非完美无缺,也收到了一些专家和名师提出的几点质疑与建议,本文试图通过分享这道试题命制的思路,反思以及专家建议,旨在抛砖引玉,引发广大教育同仁对预测类开放性试题的命制进行深入思考,进一步促进我们对教学的反思。
一、原题及参考答案
【试题】:未来已来——不断发展的工业革命 (12 分)
德国学者克劳斯·施瓦布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中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来临,中国、美国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引领者。假如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来临,你认为四次工业革命会呈现什么样的规律并说明理由。(要求:请从类别中选取两个角度分别预测;阐述要分别以四次工业革命的变化为根据来论述;理由要充分。)
【答案】:
1.规律一:工业革命中发起国由单一的英国到多国同时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第二次在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第三次工业革命在美国、苏联等;第四次工业革命在中国、美国、欧盟、日本等众多国家。
理由:各大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对科技和教育的重视;二战后世界的稳定,各国对高科技的迫切需要;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2.规律二:工业革命发生的周期变短(频率变快)。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 18 世纪 60 年代—19 世纪 40 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 19 世纪中期到 20 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生在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第四次工业革命在2013年引起关注。工业革命的间隔时间越来越短,由此可知,工业革命发生的周期变短,频率加快。
理由:人类科技研发转化成生产力的时间加快;人类对高科技的迫切需要;各国对教育和科技的重视。
3.规律三:工业革命中的动力能源由污染型能源向清洁型能源转变。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能源主要是煤;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能源主要是石油;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核能首次成为动力能源;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主要以电力、氢能等清洁型能源为主。
理由:煤、石油等污染型能源储量有限;污染型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引起各国的重视和担忧;世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
4.规律四:生产组织形式逐渐向现代化、自动化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工厂开始取代原有手工工场,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垄断组织出现,第三次工业革命期间出现生产自动化,第四次工业革命时工厂或者公司已经出现人工智能或者自动化普遍的现象。
理由: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解放人力的不断追求;各国对高科技和生产效率的重视。
【评分细则】:
二、命题思路与考查目标
命题意图:在笔者看来,当前预测类开放性试题的命制应该放在新课改背景下来审视,该类试题急需在引导教学方面发挥积极导向作用。2019年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就明确指出“高考评价体系将‘引导教学’纳入核心功能,有利于理顺教考关系,增强‘以考促学’的主动意识。通过考试改革,紧密对接高中育人方式变革”。[1]新课标对未来趋势的预测已有所述。《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性质板块中说:“历史学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的学科。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历史学,以探究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认识历史发展趋势为其重要功能。”[2]
受此启发,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发现四次工业革命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并说明理由,一方面试图考查学生发现历史问题,进行历史阐释并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的方式来引导一线教师,使其改变传统知识传授的“满堂灌”课堂,关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史、科学技术史方面的内容。
知识考查:考查课程标准内容要求: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和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能力考查:本试题从文本、理论、思维三个层面分别考查了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这道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能结合前三次工业革命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经验,发现和总结四次工业革命中的规律,并能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四次工业革命规律的内在原因。
素养考查:本试题着重考查学生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具体考查水平如下:
考查时空观念水平4: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论述。
考查史料实证水平1: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能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该问题相关的史料;能够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
考查历史解释水平2: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个别或系列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能够在历史叙述中将史实描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能够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解释现实问题。
试题分析:本题提供了四次工业革命的对比表格,这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在这个表格提示之下进行观察、比较、思考,从中发现规律。按照题目要求,首先要对四次工业革命进行比较,而比较的过程就是发现规律的过程。所发现的规律可以是类别中的任何一个角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本题做到了开放。发现问题之后就是对问题的分析与解释,题目要求“分析其规律并说明理由”,也就是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规律。这是对考生历史阐释能力的集中检验和考查。进行阐释可以有不同的角度,至于考生选择什么角度,本题特别注明没有限制,意在不对考生的思维给予定向和限制,从而再次体现了本题开放的特点。
亮点:从本题给出的示例可以看出需要分析的层次和程度。示例选择了四次工业革命的时间、发生国家、动力能源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对比,本题一改常态,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来临为假设前提,将正在发生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与以往三次工业革命进行对比,既符合课标对课程时代性的要求:“要加强与学生经验、学生生活的联系”,也符合学业质量水平3中的要求:“3-2 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运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如古代、近现代) 、较大范围(如跨国家、跨地区)的史事加以概括和说明。”[3]同时,作答的过程对学生也是一种教育,让学生意识到我们未来要进行的工业革命的趋势是要向高科技、可持续方向发展,从而让学生更加意识到自己应该关注的方向和自身的责任。
在示例处理上本题也独具一格,在给出工业革命的时间、发生国家、动力能源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具体示例后,特别注明“为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明确强调了示例的作用,即只是为类似的答案提供参考,不能用作标准答案。
素材来源:本试题素材来源于:
1.德国学者克劳斯·施瓦布的著作《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
2.表格中呈现的三次工业革命内容主要来源于初高中历史教材
三、反思及改进方向
本题在命制时,首先是在设问方式上曾有过反复斟酌。笔者曾思考过在表格中以设置挖空填写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对一、二、三次工业革命内容的识记,但这一思想后来被自我否定了,因为本题的出发点旨在改变传统授受式教学模式下一味追求学习知识的数量,而忽视掌握知识质量的问题。鉴于此,笔者试图以开放的设问引领一线教师打破只注重对一、二、三次工业革命的背诵和记忆,转而密切关注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学业质量水平4所要求的:“能够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和现实社会问题。”[4]
其次,关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概念出处问题也曾思考再三。本题理念虽新,但关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概念是否科学也曾遭受质疑,出于学术上严谨的考虑,我引用了德国学者克劳斯·施瓦布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中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定义:“第四次工业革命始于21世纪之交,是在数字革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同过去相比,互联网变得无所不在,移动性大幅提高;传感器体积变得更小、性能更强大、成本也更低;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也开始崭露锋芒。”[5]
最后,也有一些专家对本题是否考虑到了城乡差距表示担忧。在笔者看来,虽然当前我国部分城乡差距还很大,但即使在一些落后的乡镇地区,人们也能看到新能源汽车,或者也可以通过抖音等方式来认识到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然发生。更何况,即便这些区域的学生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深刻成果知之甚少,仅从他们的日常学习积累及图表解析中,亦能洞察到工业革命周期的显著缩短趋势,以及动力能源正由污染型向清洁型转型的重要变化。
本题虽然荣获佳绩,但在笔者看来,依然有很多问题值得我继续深思和改正。针对本题,山西省中学历史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特级教师梁爰如老师就提出了几点专业性的质疑:一、难度系数预估偏低;二、预测未来的这类历史考试题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尤其是历史上的借鉴,否则会陷入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自由发挥;三、对答案中“理由”部分的回答,应该参考高考题答案凸显出有层次性的思考,比如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的理由。这一高屋建瓴的分析,让笔者深刻体会到了自身史学理论修养的不足,在预测类开放性试题探索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注释】
[1]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11—12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22年,第1页。
[3][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44、43页。
[5][德]克劳斯·施瓦布:《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北京:中信出版社,2021年,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