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学习拓展”栏目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其功能体现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习能力提升和学习方式开放等方面。可用于拓展“学”,让课堂教学更有广度、深度和厚度;也可用于拓展“习”,让作业资源更丰富、作业类型更全面、作业难度更有区分度。深度挖掘和合理利用教科书是探索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学习拓展”栏目 课堂教学 作业设计
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编排呈现多样化特点。除了正文,还有辅助部分,两者有机结合,是高中历史最主要的教学材料。历史教材作为统编教材之一,其编写汇集了全国最顶尖的学科专家、教学专家、思政专家、课程专家,并经多次审核修订,权威性胜过一线教师的一人之力。对于大多数地区、大多数教师而言,用好统编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仍然是保障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1]不少一线教师已关注统编教材的辅助部分,但主要集中在“单元导语”“前言”“学习聚焦”“学思之窗”等,“学习拓展”栏目开发利用不够充分。本文根据“学习拓展”栏目的特点和功能定位,尝试开发利用“学习拓展”栏目,探索有效教学。
一、“学习拓展”栏目的功能定位
“学习拓展”属于“探究与拓展”范畴,教材编者考虑学生发展差异,适当安排拓展学习的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这一栏目史料选择严谨可靠,问题设计科学合理。以2019年版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为例,统计“学习拓展”100题,进一步理解其功能。
(一)聚焦核心素养
“学习拓展”栏目在材料选择和问题设计上紧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将五大核心素养渗透其中。如54%的史料情境体现论从史出的史料实证素养;影响意义类的设问占比29.82%,体现历史解释的素养要求;直接指向人文精神的设问有5题,是涵养家国情怀的有效载体。“学习拓展”作为历史教科书的一部分,秉持教科书编制原则,即重点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力图使教科书的学习内容叙述、辅助栏目设置等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建立起有机的、内在的联系。[2]
(二)聚焦延伸拓展
“学习拓展”与其它辅助栏目最大的不同在于对教材正文内容的延伸和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拓展。在内容选择上,一是围绕大概念补充材料,加深理解大概念。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为例,这节课的大概念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基础。”该课“学习拓展”提供关于北魏政权分裂后西魏—北周统治者积极推动民族交融的相关史料,解释了北魏分裂后的民族交融问题,既深化理解大概念,也为理解隋统一全国扫除认知障碍。二是围绕教材融通补充材料,强化学生的贯通意识。《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学习拓展”关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 “摊丁入亩”的材料与选择性必修1第 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相互印证,引导学生关联知识,将通史意识与专题意识有机统整,系统掌握教材知识。在能力拓展上,“学习拓展”均以问题形式呈现,问题设计角度新,能力要求高,需通过探究学习或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强化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三)聚焦开放学习
“学习拓展”栏目更注重开放性和个性化。在所有的问题设计中,涉及“查阅资料”的占比69%,这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获取教材以外的史料资源。开放性还体现在设问上,统编版教科书“学习拓展”共有114个设问,其中启示认识类占20.17%,精神价值类占4.39%。这些问题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启发学生多角度、多层级思考问题,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二、“学习拓展”栏目的开发利用
(一)拓展“学”,让课堂教学更丰厚
1.完善知识结构,让课堂教学更有广度。从狭义看,知识结构是指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形成的逻辑关系;从广义看,知识结构是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有机统一。统编版教材因为版面限制等因素,不能完全呈现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在授课中通过整合和利用“学习拓展”栏目,进一步完善历史事件的知识结构,强化学习原理方法等程序性知识,多维度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以选择性必修1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为例,本课侧重于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的具体史实,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笔者借助 “学习拓展”栏目,解决古代中国官员管理制度“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
材料 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恐亦难以底绩而有成也。
——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奏疏三《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
设问:材料反映了什么制度?张居正所处的朝代为何实施这一制度?结合所学简要评价该制度。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解析,掌握并加深理解古代中国官员的考核制度。
“学习拓展”栏目也提供了一些关于史学方法的素材,可合理利用以丰富学生的方法论知识。
2.解决关键问题,让课堂教学更有深度。 “学习拓展”的很多内容与一节课的重难点知识高度契合,充分解读和运用,有利于掌握关键知识、解决关键问题。以《中外历史纲要(下)》第7课为例,该课的关键问题是全方位理解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历史的影响。结合《纲要(下)》第6课 “学习拓展”作如下设计:
材料1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
材料2 马克思在1857—1858年撰写的《经济学手稿》中指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
设问:你是否赞同“新航路开辟是世界史的开端”这一论断?根据材料和所学,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程体系,理解教材编写的原则之一是破除“西方中心论”;通过此题渗透唯物史观,关联知识,宏观把握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
3.涵育家国情怀,让课堂教学更有厚度。情感共鸣和精神升华应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课堂中。课堂教学需要合情合理地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在情感体验中深化价值判断,内化家国认同。笔者将“学习拓展”中适合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的材料作为一节课的导入或结尾升华,达到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和厚植家国情怀的双重作用。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为例,问题设计如下:
两汉出现许多杰出人物,他们昂扬进取、不屈不挠的斗志,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根据下列材料写出对应历史人物的名字及历史功绩。
本节课的结尾升华,仍以张骞等四人为切入点,请学生选择其中一位人物谈谈人生永恒的价值追求。这样的设计既与导入呼应,也有利于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拓展“习”,让作业设计更丰实
作业是教学的组成部分,是实践生本理念的载体。“拓展学习”栏目是课后作业设计的重要资源。
1.设计基础巩固型作业,夯实必备知识。基础巩固型作业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以选择题、判断题和填空题等形式出现。笔者在课时作业中利用“学习拓展”栏目设计或改编问题,巩固所学知识。以《中外历史纲要(下)》第9课为例:
(1)阅读本课“学习拓展”材73d2f253e71b9695495417bc99041017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填空。
(2)有人概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为“杀死一位王、送走一位王、请来一位王”,从政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这一过程体现了英国
A.民主共和政体的尝试
B.从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制转型
C.确立教权高于王权的原则
D.资产阶级革命过程曲折艰难
【设计意图】通过这组作业设计,帮助学生掌握君主制和共和制的基本概念,从历史的角度梳理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并理解其历史必然性。
2.设计能力发展型作业,提升关键能力。基于“学习拓展”栏目的拓展延伸功能,可利用该栏目设计能力发展型作业,训练历史思维,提升关键能力。徐奉先将历史学科关键能力概括为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关键能力的考查途径主要是创设真实情境、增加试题开放度、凸显对思维过程的评价和改进评分方法。[3]为了提升学生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笔者利用“学习拓展”栏目设计小论文题,将真实情境、开放设问和思维过程评价融为一体。以选择性必修3第1课为例,设计关键能力提升的作业。
项目实践作业有真实性、挑战性和周期长的特点,可安排在假期,教师做好入项指导和过程跟踪,并创设成果展示平台,确保取得实效。
三、小结
“学习拓展”旨在训练学生根据本课所学内容进一步扩展历史思维。这个栏目力图让学生通过对相关材料、问题的分析和思考,提高归纳与概括、分析与综合等能力,多角度提高核心素养。[4]素养立意的教学离不开对教材的深度挖掘和充分利用,但在利用时要准确了解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功能,理解教材编写的用意。“学习拓展”栏目是编者精心挑选的教学素材,需要教师结合学情,合理利用,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
【注释】
[1]温馨:《聚焦教材使用:聚焦文本逻辑——大单元教学理念下统编历史高中教材探微》,《历史教学》2023年第21期,第28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 64页。
[3]徐奉先:《高考历史学科关键能力考查路径研究》,《历史教学》2019年第5期,第11—14页。
[4]徐蓝:《历史核心素养统领下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课程·教材·教法》2019年第9期,第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