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间中思考

2024-10-11 00:00:00龚子宸
中学历史教学 2024年9期

摘 要:“为理解而教”是落实立德树人要求的关键。时间是史学研究以及历史教学的基本维度,只有理解了时间,才能理解历史。在时序思维的指导下,通过重回历史场景、揭示多重面相、建构历史意义三个步骤,引导学生更好地对昔日的人群和社会进行观察,从而更好理解当下,思考未来。

关键词:时序思维 历史分期 为理解而教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历史课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而“理解”则是完成“立德树人”要求的关键。张汉林先生指出:“历史教育要从人出发,以理解为中心,理解历史上的人,进而理解社会中的人;理解他者,进而理解自我,这样才能顺利完成公民教育和人格教育的任务。”[2]因此,“为理解而教”[3]应成为历史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时间是史学研究及历史教学的基本维度。往昔乃是异乡,只有回到历史场景中,才能更好地对昔日的人群和社会进行观察,从而更好理解当下,思考未来。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以《中外历史纲要(上)》《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课为例,思考如何以时序思维为基点,揭示历史的多重面相,更好地实现“为理解而教”。

一、备课的反思:基于历史分期的探讨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课所属单元的单元标题在不同版本教材中有明显区别,这主要体现在对这一阶段所处历史分期的表述上。现行的部编版教材将这一阶段的历史分期表述为“晚清时期”,而人教版、人民版、北师大版教材则表述为“近代中国”。这种表述的差异实质上是叙事逻辑的差异。“近代”强调的是近代化,意味着当时正在向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经济工业化、市场化,思想理性化、科学化转变。而“晚清”则强调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延长线上,君主专制、小农经济、儒学正统依旧是主流。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现代化范式的影响,我们更多地关注“近代”视角而忽略“晚清”视角。

该倾向会影响课标要求的达成。课标的要求是“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4]学生在初中已对列强侵华的影响和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有较为详细地了解,教师通过知识的讲授也能深化学生的理解,但学生很难对“社会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有真正的共情与理解。如果回到“晚清”的叙事逻辑下,则更容易理解时人的阻力与艰辛。但单一强调“近代”或者“晚清”,都容易陷入线性史观中。只有一方面着眼于“晚清”,一方面着眼于“近代”,才能真正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延续与变迁:重回历史场景的基础

“延续”强调的是前后时段内社会的相对稳定性,“变迁”强调的是前后时段内社会的差异性。上文关于历史分期的探讨其实就是这一思维的体现——“晚清”视角体现的是延续性思维,“近代”视角则强调变迁性思维。但传统与现代并非截然两分的,这就要求学生用动态的视角思考问题,这也是学生回到历史场景的重要前提。

史料一 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李鸿章1872年《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

史料二 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一国生事,数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李鸿章1874年《筹议海防折》

问题1:李鸿章眼中的时局有什么特点?

问题2: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材料中“数千年”

“三千年”以及“变局”的含义。

上述材料在授课过程中常被引用,但大家的关注点往往在“变局”一词上,很少有人引导学生注意到前面还强调了“数千年” “三千年”。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从“晚清” “近代”双重视角对常见史料进行深入分析。

三、历时性与共时性:揭示多重面相的关键

历时性强调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共时性强调的是在同一时间不同领域(或地域)的差异状态。[5]这两种思维在历史教学中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历时性思维的培养比较容易。教师可以通过知识框架的建构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形成较为完整的时间框架。这种框架的建构应包含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等主干知识由教师依时间次序讲解清楚即可;微观层面,东南互保所代表的清政府中央权势的衰微和地方势力的崛起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前后知识的联系,以此增进对历史发展脉络的理解。但共时性往往因史实缺乏和惯有的线性思维而被学生忽视。近代中国存在着“多个世界”,沿海与内地、精英与下层、城市与乡村等都存在巨大差异。因此需要教师选取合适的材料,帮助学生认识历史的多重面相。

首先是个人(群体)的多重面相。戊戌维新涉及帝、后、维新派等多方势力的博弈,基于课标要求和学生知识储备的考量,笔者选取慈禧作为切入点。

慈禧的反对往往被认为是维新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贪恋权力、卑躬屈膝、卖国求荣也成为其固化标签。但实际上,慈禧既有顽固保守的一面,也有被迫顺应潮流之举,但终归由于因循游移而一再错失中国近代化的机遇。[6]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合适史料并通过合理设问引导学生自行建构慈禧的形象。这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更能在方法论层面上使学生对如何认识历史人物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史料三 (戊戌变法前)慈禧面告光绪:“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

——《翁同龢日记》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

史料四 变法乃素志……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一)》

史料五 (戊戌变法中)先是自怀塔布既黜,李鸿章、敬信亦撤去总署差,旧臣惶骇,内务府人皆环跪后前,谓上妄变祖法,请训政,后不许。

——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四)》

史料六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之法,能胜于祖宗所立之法?汝何昏聩,不肖乃尔!

——[清]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问题1:根据材料,概括不同时期慈禧太后对于变法的态度。

问题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慈禧太后的态度为何会发生转变?

其次是地域的多重面相,义和团是一个可行的切入点。从历史角度看,中国文化开放包容,古代几次灭佛都是上层统治者出于政治和经济上的考虑而发动的,近代甚至还出现过农民阶级借助基督教教义而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因此,为何会出现兴起于华北乡村并主要流行于下层民众的义和团运动值得深思。

史料七 义和团揭帖: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乃霸天,不敬神佛忘祖先……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日]佐原笃介、浙西沤隐同辑:《拳匪纪事》

史料八 团民之祸,肇始于京津铁路之开。向以挽舟驭车设旅馆为业者,不知几千万人,一旦汽车行,此辈嗷嗷无以为生,于是群聚而为义和团。

——《孙宝瑄日记》

问题1:根据材料七,概括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问题2:根据材料八并结合此前中国对于外来文明的态度,思考“文化冲突说”是否能充分解释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通过设问,引导学生从日常生计的角度思考为何义和团运动会兴起于华北乡村,从而揭示不同地区的差异。再结合传统风水之学、山东地区的教民冲突等因素深入讲解,为学生构建起较为完整的历史图景,使学生明白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四、过去、现在与未来:建构历史意义的路径

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利用过去的经验为解决当下的问题提供启示,以便建设更好的未来。因此,历史教育要有现实的关怀。联系现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主人翁意识,才能真正实现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史料九

问题1:图1和图2展示的中国有何不同?

问题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结合所学,思考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我们如何适应新的“变局”。

余论:在时间中思考概念、建立解释、增进理解

赵亚夫指出:“‘概念、叙事和解释’是一个整体,它们彼此相连,既可以按照从概念到解释的顺序来理解,也可以从解释到概念进行反推,而且三个概念相互包容。”[7]对于历史概念的定义与分类,学界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笔者无意探讨各种定义与分类的得失,但是我们要让学生明白,任何历史概念都是人为塑造的产物,都带有历史书写者自身的烙印。延续本文的叙述,笔者认为应当培养学生“在时间中理解概念”的能力。时间的流逝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间存在多种变化。出于叙事简便的需要,我们将充满变化的历史进程浓缩成为一个个概念;但这也掩盖了历史进程的变化。除了前文所述的“近代”“晚清”这样的时间概念外,事件类的概念如“资产阶级革命”,简简单单的六个字呈现在学生面前时,掩盖的是斗争与妥协并存的曲折反复的过程。人物类概念也是如此,因为人也是在时间中变化的。因此,只有明确“在时间中思考概念”,学生才能用动态的眼光看待历史,为之后建构历史解释打下基础。

【注释】

[1]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2页。

[2] 张汉林:《历史思维能力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第106—107页。

[3] 赵亚夫:《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概念、解释与叙事(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2年第9期,第10页。

[4]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第14页。

[5] 张汉林:《历史思维能力研究》,第70—71页。

[6] 李细珠:《一个人与一个时代——论慈禧太后及其统治的功过是非》,《安徽史学》2014年第3期,第5页。

[7] 赵亚夫:《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概念、解释与叙事(上)》,《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2年第8期,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