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探究

2024-10-11 00:00吴梦蝶
安徽教育科研 2024年30期

摘要:数字技术与教育事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推进了各学科教学模式的不断变革和发展,其中数字多媒体的运用在高中音乐教学中也是愈加广泛,但是数字信息化技术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融合,还没有形成精准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本文就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打造信息化高中音乐课堂、切实立足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这一议题展开了详细的论述论证。

关键词:高中音乐 核心素养 信息化教学

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这一行动推进了各学科信息化教学的不断变革和发展。其中,当前的高中音乐教学,通过互联网技术,运用投影仪、计算机、电子白板等,能够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于一体,多种手段得到了采纳和应用,数字信息化技术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优势,也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可。但是精准有效的高中音乐信息化教学模式,尚未开发形成,信息化手段如何运用,在什么环节运用,缺乏具体方向和指导方法,如何打造高效优质的信息化音乐课堂,成了摆在每个高中音乐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高中音乐信息化教学模式,必须立足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这样才能多措并举地提高高中音乐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实现高中音乐的教育数字化。

一、核心素养在高中音乐中的应用

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之下,音乐教育不再仅仅是音符、旋律、和声的教授,更是涉及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及文化理解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然而,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在当下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面前显得力不从心。孩子们被固定的教材、重复的旋律和过于理论的教学方法束缚,难以真正地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和音乐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与情感。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音乐教育中,三大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视角。这三大核心素养,正好应对了传统音乐教学中所缺失的部分,为高中音乐教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在当代音乐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如何传授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让他们在音乐的海洋中找到自我、体验情感、并开启创新之旅。核心素养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审美感知:是对音乐艺术听觉性、表现形式、表现要素、表现手段及独特美感的体验,感悟,理解和超越;艺术表现:通过歌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活动,表达音乐艺术美感和情感内涵的实践能力;文化理解:通过音乐感知和艺术表现等途径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中音乐艺术的文人内涵。结合这三大核心素养,我们的目标是构建一个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音乐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音乐的魅力,找到自我,释放创意,深入了解文化。

二、高中音乐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优势

高中音乐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指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手段贯穿各个教学环节中,为高中生们创设各种学习情境,引导高中生们身临其境地审美感知、表现音乐,从而提升高中生的创意实践能力,增强艺术文化自信,造就终身学习音乐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其优势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形式,增强音乐感受力

传统的音乐教学,教师往往只利用简单的教学资源播放歌曲,如果我们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和电子白板交互教学,不仅可以播放简单的音乐,更能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甚至可以根据课堂授课的需要,运用多媒体剪辑微课视频,让高中生多感官更直观、更精准、更清晰地感受音乐,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

(二)营造教学相长的教学氛围,增强师生互动交流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辅助手段,打破了传统单方面输出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高中生的认知能力、学习需要、心理需求。特别是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教师可视高中生认知水平不同,制作不同难度层次的课件,利用电子白板实现人机交互,化抽象为直观,营造师生互学、教学相长的课堂气氛,每个高中生都有参与感和获得感,从而全面提高高中音乐课堂效率。

(三)激发高中生学习积极性,获取自主学习终身发展的能力

传统的高中音乐课教学,课上的教学内容与课外的自学巩固没有系统有效衔接,缺失了高中生自我探索和潜能激发的机会。运用多媒体技术,为高中生设置各种类型的音乐活动,鼓励高中生在生活中发现课堂上的知识内容,通过录制音频视频等方式,分享自己自学的过程以及新创编、即兴表演等,从而激发了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了高中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三、高中音乐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

基于当前高中音乐教学课堂教师未能很好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高中生参与实践的机会较少等,本文将立足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建立贯穿教学全过程的高中音乐信息化教学模式,做出以下探索和分析:

(一)听觉为先,营造信息化审美感知

高中音乐课堂中,聆听音乐是课堂学习审美感知基础,然而空洞苍白的聆听,对高中生而言,是一种抽象和无意识无目标的感知。因此借助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引导高中生直观清晰感受音乐,更有利于高中生的学习。在课堂中,教师可依据音乐背景的挖掘、音乐文化内涵的理解,借助动态图片、动画视频或制作微课视频的形式,利用多媒体和电子白板交互进行教学,营造与课堂主题相符合的意境。例如赏析有关自然风光类的歌曲,以《弥度山歌》为例,在导入环节中,播放自然界中出现的蝉鸣、鸟叫、流水、风吹过等音乐,让高中生闭眼倾听,联想画面。随后在多媒体上出示与歌曲内容相关的山谷图片、音乐和画面完美融合,高中生被这一美景深深吸引,紧接着播放歌曲的音乐,听觉的旋律美辅以视觉画面美,激发了高中生对音乐的感受和想象;又如赏析有关历史、人文类的歌曲时,在导入环节中,教师可播放与其相关的动画视频或者真人实景版视频,结合高中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引起高中生的共鸣。再如少数民族歌曲的教学,我们用多媒体创设意境,单纯的音画结合是不够的,要有适当的民族文化渗透,挖掘民族音乐的情感内涵。这就需要结合网络上已有的资源,根据教学需要删减取舍,剪辑制作出最适合教学的微课视频。以《辽阔的草原》为例,从蒙古族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地域习俗入手,让高中生更好地了解蒙古族音乐风格的由来与特色。最后,再切入蒙古族的特色乐器、民歌分类、歌曲的具体教学中。这里要注意的是,微课视频尽量控制在3分钟之内,语言引导尽量简短,虚实结合,真正让高中生身临其境,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交互性实操,完善信息化艺术表现

高中音乐课堂上的艺术表现,是要高中生准确表达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如音乐要素的学习、多种乐器演奏、律动舞蹈的训练等。这类实践活动,借助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交互技术,结合教师的示范讲解,打破了课堂时间和空间局限,调动每个高中生的积极性进行模仿试练。赛涅卡曾说过:“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运用能力,才能知道自己的能力。”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高中生能全面及时地理解、领会和反馈,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就获得了艺术表现的能力。在音乐要素的学习,《辛德勒的名单》主题音乐中,歌曲音高的旋律线演示,教师可利用课件中的线条表示出音的高低变化,加入擦入或擦除的动画路径,规定动画运行的时间与歌曲范唱速度相符,这样就可以让高中生在听歌学唱的同时,习得模拟划出旋律走向,更好地了解犹太人在当时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再者可以利用与歌词相关的图片,按照旋律走向依次出现,形成一幅画面感极强的图谱,让视觉、听觉和动手实际操作相结合,让音准练习事半功倍。高中音乐课堂中教师可充分运用现有的图片、视频,制作出简单易懂的微课视频,可以用动画的形式,也可以教师真人出镜,高中生可以反复观看和练习。教师可以适时在重点难点处提示指点高中生的学习演练,形成互动良好、教学相长的课堂氛围,进一步提升高中生的音乐素养。再如,在《光明行》中二胡的示范、《思乡曲》中小提琴的示范、《大江东去》中钢琴的示范后,加入微视频详细介绍,让每一位高中生都能详细观摩学习,解决教室内因视角不同而学习进度有偏差的问题,还可以自由变换合作练习形式,增添学习乐趣的同时增强高中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

(三)加深文化理解,建构全过程信息化

高中阶段,我们所接触到的音乐文化,如这些音乐作品的形式、要素、风格、内涵等,必然是通过音乐的审美感知和表现实践等途径,才能真正去感悟、理解和阐释。因而教师在欣赏和表现、文化理解的教学模块中,需要有意识地从高中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其他学科的学习经验和艺术实践经验中,提取图文材料,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高中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这种信息化的文化理解,要贯彻于音乐课堂学习的全过程,不仅是课堂授课领悟联系,更要做好课后自主学习的衔接。首先,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国庆节、端午节、元旦等节日,选取反映历史事件、节日氛围、展现人文故事等主题的音乐作品进行学习,让高中生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以《我爱你,中国》为例,教师可以选在国庆节前后进行授课,在带领高中生共同欣赏国庆节升国旗的盛况之后,鼓励高中生直抒胸臆,表达对国歌的感受和崇敬,激发高中生爱国的情怀。再如,教师运用互联网平台对比不同民族、风格各异的音乐,让高中生理解音乐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传统的关系,让高中生了解948292af55cf53eaeb2696ab01bfb8d74240b5f2fe1b7fe1e000f50a24802026艺术的多元化,开阔文化视野,尊重文化多样性,提升文化理解素养。在音乐课堂外,教师引导高中生合理利用互联网平台,关注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中的音乐现象,多渠道、多感官获取文化信息,领会艺术对文化发展的贡献和价值。

(四)立足信息科技,发展民族文化音乐

当今社会的信息化正在高速发展,信息科技已经渗透到教学的各个层面。高中音乐课堂也在发生着变化,我们不再使用固有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审美能力。随着思政教育在课堂中的融入和渗透,我们愈发重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民族音乐文化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板块,因此,关于它的传承是极其重要的。目前,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接触民族音乐文化,音乐课的教学借助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将民族音乐文化更好地与教学相结合,这有利于进一步地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同时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现在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进入了我们的课堂,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在授课的过程中加入图片、视频,用画面突破了传统授课的模式,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让艺术与科学相结合。这样的方式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也让学生有了更多的音乐的热情和兴趣。赏析古曲《梅花三弄》时,为了让学生更好体会乐曲的精神内涵,首先可以出示三幅梅花的图案,第一幅可以是梅花的花苞、第二幅可以是梅花开花了,第三幅可以是满树的梅花都开了。学生可以根据音乐要素所表现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图片,或根据音乐要素的特点,自己根据“三弄”的音乐情感来画画,最后看了这些直观的画面,再赏析的时候就能更加得心应手。

(五)任务型情境,打造信息化创意实践

高中阶段的音乐创意实践,主要是开展歌词创编、音乐创编、即兴表演等,引导高中生表达个人想法和创意。在歌词创编中,《少女的祈祷》是一首钢琴小品,学生可以在欣赏后,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为钢琴曲填入歌词。再如中国近代歌曲《黄河》,学生可以根据熟悉的旋律,重新填入有关于校园文化的歌词。在音乐创编中,教师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放手让高中生练习,例如课堂上充分运用电子白板,引导高中生运用色块、线条等方式,记录音乐情绪、声音的变化以及音乐画面。此类训练,能最大程度地将学习的自主权还给高中生,激发高中生创作热情,促进高中生对音乐的主动思考,在整合思路的过程中,高中生迸发出的艺术灵感,就是最好的创意实践。在即兴表演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各种各样的音乐情境表演活动,即结合诗词、生活场景等,选择合适的乐器道具或其他材料,运用演唱、演奏、声势、律动、舞蹈等表现形式,进行创意表演。将课堂知识充分与日常生活结合运用,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激发高中生的创作热情和实践能力。例如每月“艺术类”社团开展“个人风采秀”,拍摄自己编创的演唱、乐器演奏、声势舞蹈的短视频上传到网络共享平台,记录自己的成长足迹,每年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元旦文艺汇演”等活动,不仅可以加强同学间的探究合作交流,与同伴一起体验即兴表演,更是对高中生编排组织创新能力的锻炼,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开展“校园音乐达人”的活动,通过对个人风采拍摄以及分享,评选出音乐达人,鼓励各种创编活动,更有利于培养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的能力。

结语

总之,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高中音乐信息化教学模式,有它无可替代的优势:简化教师备课,减去课堂上的无效环节,有效地调动高中生多种感官,强化刺激,给予高中生更多的知识内化的时间;利用信息化辅助手段,在音乐作品、教师和高中生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形式、开发教学资源、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也唤起了高中生的学习热情,活跃高中生的思维,开发提升了高中生的表现力和创新能力,形成文化自信,最终实现了艺术核心素养的培养。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信息化高中音乐课堂也需要不停改进和升级,既要扬长避短更要防止过犹不及。让我们共同努力,有的放矢不断进取,打造出更高效先进的信息化高中音乐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杜静.高中音乐课堂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北方音乐,2020(7):115,117.

[3]黄雪.浅析新媒体发展对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影响[J].新闻线,2015(1):192-193.

[4]滕腾.新媒体时代下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J].中国音阙乐,2016(4):155-159.

责任编辑:赵潇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