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视角下社区街道界面微更新研究

2024-10-11 00:00:00张娴陈聪颖李信
上海城市规划 2024年4期

摘 要 城市存量发展中,街道更新是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包括定位、功能、业态、品质等多方面的转换升级。其中,街道界面是城市风貌的关键展示窗口,街道美学与文化价值的提升对于增强城市品质至关重要。倡导将美学理念深度融入街道界面的微更新过程中,从视觉感知、空间体验和情感共鸣3个维度出发,探讨立面美化、视觉焦点营造、空间优化、在地文化融入和生活赋能等策略。探索通过一系列创新且实用的精细设计焕发街道新生,美化城市景观,赋予文化内涵与鲜活的生命力,带来更加丰富多元的空间体验与情感连接。

关 键 词 街道美学;街道界面;微更新;美学视角

文章编号 1673-8985(2024)04-0109-07 中图分类号 TU981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11982/j.supr.20240415

街道不仅是城市的筋骨,更是神经网络,是展现一座城市风貌与特色的窗口。在公共空间场所中,人的活动轨迹具有趋边性的特征,因为围合空间环境的竖向建构筑物能为人们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空间依靠。因此,城市居民在街道公共空间中更倾向聚集于贴近街道建筑边缘活动,如建筑架空层下方、骑楼式空间等,进行日常的社交互动。街道两侧界面不仅承载着为居民提供各种生活服务的功能,同时还通过其外在特征向人们提供足够的信息,展示街道的可识别性。空间的感知与理解往往始于视觉初步印象,故而丰富多样;干净整洁的街道界面成为激发人们深度体验城市街道空间的关键因素,街道的功能和审美提升成为一体。尤其是在当前现代化大都市形象塑造的热潮中,千篇一律、缺乏个性的街道界面已成为制约城市空间活力释放、削弱公众视觉享受的桎梏,凸显了城市规划与建设趋同化的弊端[1]。

在城市存量发展背景下,街道界面作为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对于提升城市品质具有重要意义。街道微更新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对城市街道的物质空间进行针灸式改造,以改善建成环境,使其能容纳更多居民的日常活动,更符合本地人群的使用偏好与需求,已逐渐成为城市精细化、人本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而从美学视角出发,通过精心设计的材料运用、色彩搭配、形式及构筑上对街道界面的微妙改造,可实现城市街道空间在整体协调与个性化表达之间的和谐共生,大幅度提升街道的整体美学价值。

1 街道的美学解析

“街道的美学”由日本当代建筑师芦原义信提出,他在《街道的美学》中把形态视觉结构的图形和背景理论运用到街道景观研究中,从水体、绿化、色彩、街道的比例等方面分析街道空间,为街道记忆空间的更新进行理论阐述。胡一可等[3]在《解读街道的美学》中进一步提出人对环境的体验可通过3种方式获得,包括视觉感知、空间体验,以及感觉与联想。

(1)视觉感知与视觉层次

视觉感知是环境体验中最直接且显著的方式之一。在街道设计中,视觉层次的丰富性是提升视觉体验的关键。通过不同高度、形态、材质的建筑物、绿化、小品等元素的巧妙组合,可以创造出层次分明的视觉景观,增加街道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2)空间体验与体验序列

空间体验强调人在街道中行走时的动态感受。为了营造丰富的空间体验,需要设计合理的体验序列。这包括设置不同的空间节点,如广场、绿地、雕塑等,以及通过道路的宽窄变化、高差处理、铺装变化等手段来引导行人的行进路线,使人在行走过程中能够不断感受到空间的变化和转换。这种有节奏、有韵律的空间体验序列能够激发人的情感共鸣,增强对街道的记忆和认同感。

(3)感觉与联想

“街道美学不仅关注街道的外观和形态,更强调街道与人的互动关系,以及街道在城市空间中的功能和意义。”感觉与联想是环境体验中更为深层次的部分。街道的场所营造不仅关乎物质空间的布局和设计,更在于如何触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记忆。通过运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材料、色彩、图案等元素,可以营造出具有归属感和亲切感的街道氛围。同时,街道上的历史遗迹、文化符号等也能激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使人们在行走中感受到时间的流转和文化的传承。

因此,街道的视觉体验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涉及视觉感知、空间体验,以及感觉与联想等多个方面。在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通过精心规划和设计来营造既美观又富有内涵的街道环境。

2 街道微更新概述

微更新作为我国城市建设中经常运用的更新方式之一,是对“有机更新”理念的集成和延续。微更新以保护整体风貌为前提,在原有空间格局和场地基本脉络不变的前提下,运用自下而上的手法,以一种审慎、精细的方式对既有的建筑、空间和环境进行重塑、修补和改造,并选择适合的更新手段和城市设计策略对场地内空间进行更新和改造,以期达到恢复城市肌理、营造城市活力、提高空间品质的目的[4]。

在探讨城市更新或社区微更新的过程中,有研究者按照侧重点和实施策略将微更新分为4种模式,旨在以更加精细化和可持续的方式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第一是开发—更新模式。针对公共空间不足、基础设施缺乏等情况,根据人群诉求进行小规模开发、小尺度新建。二是重构—改造模式。针对生活环境较差、城市功能不足、用地压力大等情况,对要素进行小规模调整和改造。三是织补—加强模式。针对城市文脉和历史格局优秀的地区,对街道立面、色彩等要素进行精准的织补和修缮。四是保护—整治模式。针对空间环境质量较高、公共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区域,对色彩、图案、标识进行品质提升[5]。

2015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出台的《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标志着上海城市更新模式从增量开发到存量挖潜的转变。2016年,上海率先在全国提出并实践“微更新”概念,通过小体量、低成本、渐进式的改造方式,对老旧、闲置等家门口的“沉睡空间”进行精细化提升。随后发布《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作为城市微更新的纲领文件,并提出“街道可漫步、建筑可阅读、城市有温度”的理念。上海在推进社区及街区“微更新”过程中,注重保护历史风貌,融合现代功能,以人民为中心,激发市民参与,成功打造了多个具有示范意义的微更新项目。

3 从美学视角研究街道界面微更新的意义

街道美学的注入成为街道界面微更新不可或缺的灵魂元素。街道美学不仅是对视觉美感的追求,更是对空间秩序、文化传承与生活品质的全面考量。通过美学视角的研究,可以深入挖掘街道界面的美学潜力,对改善视觉效果、提升空间的舒适度和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

3.1 与功能更新相辅相成,重塑街道魅力

街道更新关注业态功能的整体提升,通过设计改造,从相对消极或者落后的功能提升为满足更高需求的业态,并具备更优质的外在环境和品质,让街道满足居民更高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在很多相对老旧的街道,商铺界面单调乏味、活力匮乏,缺乏统一而富有吸引力的视觉呈现,难以激发行人与消费者的兴趣与驻足。社区街道的生活空间往往品质较低,体验欠佳,缺乏能够增强社区凝聚力的公共空间。休闲文化空间相对匮乏,难以提供放松身心、享受文化生活的场所,削弱了街道的魅力。针对这些问题,从美学视角出发促进街道的微更新成为一条行之有效的解决路径。

功能的提升与街道的审美是同步的,任何单方面的改造都不足以完成街道的更新,好业态需要好设计,好店铺需要进行美好的展现,有吸引力的活动需要更加有特色的空间来组织开展,内涵和载体融合形成更具生命力的街道。美学不仅仅关乎视觉上的美感,更在于如何通过设计语言创造和谐、舒适、富有特色的空间环境,通过微更新融入更多艺术元素与文化符号,打造独具魅力的商业界面,提升居住区的整体品质,并创造出促进邻里交流、满足休闲文化需求的多样化空间。

3.2 避免风格混乱,利于整体统一

城市街道空间作为城市交通与日常生活的交汇枢纽,往往扮演着多功能公共中心的角色,汇聚城市的多样活力。然而,当各类街道元素无序散布,缺乏统一的布局原则,未经科学规划与合理配置而密集堆砌时,容易导致街道空间边界模糊、层级不清,功能区域混杂无序,街道两侧的建筑界面将呈现视觉上的杂乱与不和谐,严重影响街道空间的整体美观与秩序感。

因此,通过结合整体的美学风格研究,在街道微更新时应确立一个清晰的设计主题和导向,制定统一的设计规范与标准,确保各个设计元素在风格上保持一致,实现整体的和谐统一,避免后续设计中风格上的随意性和混乱。

3.3 避免景观单调,丰富界面层次

过于追求统一可能会忽视街道界面的多样性和活力,导致视觉上的单调和乏味。这就需要从美学角度在统一与变化之间找到巧妙的平衡点。在不破坏整体和谐的前提下,增加设计上的多样性和多元要素的融入,通过增加活动的场地、小品等,增加色彩、节奏、材质的可控变化,营造更加具有立体感的绿化配置和景观空间,增加视觉丰富程度,为街道界面增添趣味性和活力。

3.4 避免同质化现象,传承地域文化

信息时代带来共同认知会增多,包括对街道空间、建筑形式甚至城市建设都会有更多的相互学习和借鉴,“交流—认同—趋同”的情况会大量增加,现代化城市的面貌会不可避免地呈现相似性。这会对特色文化形成冲击,街道设计偏于流俗。千篇一律的表现手法剥夺了街道的独特魅力与可识别性,造成“千街一面”的现象愈演愈烈。这种趋势不仅削弱街道的地域文化特色,还促使它们日益趋于平庸,失去往日的个性与活力。长此以往,人们面对这些缺乏辨识度的街道环境,难免淡化其归属感,影响城市空间的情感连接与人文价值的传承。因此,建立良好的美学意识,从审美角度挖掘不同区域、不同历史背景下的街道特色,使用差异化的设计手法,将十分有利于凸显地域性和差异化,充分传承地区文化。

3.5 避免集体记忆缺失,增强群体归属感

众多城市在街道建设与更新改造的浪潮中,忽视对历史传承的珍视,盲目追求现代化都市风貌,却未能深入挖掘并融入本土特色元素。这一偏向不仅使城市街道公共空间难以承载并展现丰富的历史记忆与地域特色,也未能充分彰显城市独特的精神文明追求。频繁且缺乏文化根基的更新改造,让街道面貌日益陌生,市民难以在这些空间中寻觅到城市的历史脉络与共同记忆,进而削弱了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4 美学视角下街道界面微更新策略

当街道微更新中融入更多的美学理念,将创新和实用相结合,从建筑的外观修复到公共设施的巧妙设置,从色彩搭配的和谐统一到材质选择的质感体现,从在地文化的撷取到新方式新氛围的再次呈现,通过对美的极致追求,来表达城市空间的独特性,赋予街道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个性魅力,为城市居民带来更加愉悦、舒适的生活环境,为城市风貌增添无限光彩。

从具体策略上看,主要在3方面着力:视觉感知、空间体验、情感共鸣,可以归纳为“好看、好玩、好爱”。

4.1 视觉感知

“看到”是所有空间感受的第一步。因此,是否能第一时间呈现美好的视觉形象,是街道更新的核心任务之一。其中关键是整体在立面上呈现的和谐韵律感,且具有强烈吸引力的艺术性表达。

4.1.1 立面的韵律感

立面占据了视觉里最大体量的“看点”,立面是否好看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韵律表达。

(1)比例和尺度的对立和统一关系

恰到好处的比例设计是塑造视觉舒适度的核心要素。当建筑立面的门窗、墙体、檐口等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达到和谐均衡时,整个立面便散发出一种令人愉悦的和谐美感。通过精心调控这些比例关系,不仅能确保街区内的建筑风格统一连贯,还极大地提升了整体的识别度与协调性。

此外,比例设计在调节空间感知方面亦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街道视角下,建筑的立面因透视原理而展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通过带形窗、连续围栏等长条水平构件,结合部分垂直元素的巧妙布局,不仅能强化建筑在水平或垂直方向上的视觉延伸感,还能为街道景观增添一抹鲜明的“线性”元素,极大地丰富视觉层次与观赏体验。

(2)巧妙变化带来的节奏感

在街道界面中,建筑的布局与搭配、门窗的精妙组合以及墙面元素的细致划分,相互交织绘制出一幅生动的三维立体图景。当门窗以均匀间隔、尺寸相近的方式排列时,轮廓线虽显平稳,却也可能略感单调,缺乏层次。然而,一旦门窗的排列、墙面上的线条设计被赋予了艺术性的考量,松紧相间,疏密得宜,且遵循着某种内在规律,整个轮廓线便跃动起来,展现出一种和谐而富有节奏的美感(见图1)。将这种统一的韵律与节奏不断重复与演变,不仅会加深界面的整体性和辨识度,更赋予了街道独特的个性与魅力。

(3)虚实对比营造的错落有致

建筑的高与矮、连续和空隙、一致与进退,门窗和实墙面之间、墙面凹突之间,适当的变化会形成通透与封闭的对比感受,或者是光影所造成的明与暗之间的对比,给人以视觉上的虚与实之间多样的感觉。

建筑的立面风格受开窗面积与实墙比例的影响很大。大面积的开窗与较少的实墙赋予建筑轻盈通透之感,展现出开放与活泼的特性;反之,以实墙为主、开窗较少的设计则使建筑显得坚实厚重,透露出稳重与内敛的气质。在商业街区,这一原则尤为显著,沿街建筑常以宽敞的橱窗作为主角,旨在最大化展示商品魅力,吸引顾客目光,从而营造出一种开放、轻盈且充满活力的街道氛围。

(4)色彩和材质的辅助运用效果

不同色彩和材质会给人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建筑物的色彩多以沉稳为主,具体色调与建筑物本身的性质和周边环境相协调,形成基色调。鲜艳的色调一般作为点缀色布置在面积较小的构成要素之中,广告牌、灯箱、街道家具、墙面构件甚至门窗边框等,往往是跳色的重点对象[6-8]。

材质运用得当,可以增强人的视觉和触觉感受。温暖的木材带来自然与舒适的触感;冷峻的金属则展现出强烈的现代感与科技感;玻璃的平滑触感给人一种清洁、高雅的印象;石材与瓷砖能够营造出从古典到现代、从粗犷到精致的各种风格(见图2-图3)。

4.1.2 艺术化的视觉吸引

街道的外在附加元素如壁画、墙面彩绘、艺术装置、绿化设计、街区标识及广告等,是可以附加的艺术焦点,具有很多创作空间,可以提升街道的独特氛围。

(1)相互呼应的元素展现街道特色

与跳色不同,大面积凸显主题的元素,在街道里不断展现,能极大突出设计风格。这种要素可以是色彩,也可以是相同或者相似的门窗、屋顶,甚至标记等。可以是延用原来的街道要素,也可以是文化传承中挖掘的记忆点,还可以是新的创造性的“外来之物”,比如动漫角色等。同时,可以来源于街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地域特色、现代艺术趋势或是社区居民的共同愿景。确保所有外在附加元素在设计和实施时都能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形成统一的视觉语言。例如上海徐汇区枫林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立面更新,延续原有建筑结构,演绎街道“枫林”的特色要素,让枫叶的橘色成为拱券的镶边,并在立面嵌入金属枫叶(见图4)。

(2)趣味彩绘带来更多氛围感

壁画和墙面彩绘是街区微更新中常用的手法之一,也是相对容易实现的手法。可以直接在建筑物立面上创作,通过生动的图案、色彩和故事性内容,为街区增添艺术气息和文化底蕴,也可以在添置的景观围墙、围栏甚至广告中出现(见图5)。在设计和实施时,应确保壁画和彩绘与主题风格相协调,并考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度。彩绘非常容易更换,能够及时进行调整和更新。

(3)宜人的植物搭配拉近街道与自然的关系

从行道树、种植箱到立面绿化,从小喷泉、小河渠到水景,合理恰当的植物配置,辅以创意的景观设计,可以营造出宜人的生态环境和视觉感受(见图6-图7)。在绿化设计时,应注重植物的多样性、特色性、色彩的搭配以及季相变化等因素,并与人的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自然和城市融合空间。同时利用绿化带、口袋公园等空间设置座椅、雕塑等休闲设施,提升街区的休闲和社交功能。

(4)特色标识串联视觉线索

艺术装置作为提升街区品质的关键要素之一,其形态多样,涵盖雕塑、创意装置艺术品及街道家具。艺术装置的布置需深入考量其艺术审美价值、与街区整体主题的契合度,以及它们对营造独特街区氛围的积极作用。

同时,街区标识与广告作为引导游客流向、有效传递信息的视觉媒介,其设计与设置亦不容忽视。为确保视觉的和谐统一,这些元素需紧密围绕街区的主题与风格进行规划,力求达到协调一致的效果。通过精心策划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标识元素,能够巧妙地将空间内的各个视觉焦点串联起来,构建出一个既连贯有序又充满个性的视觉体系。徐汇乐山街道更新中建筑、活动设施、艺术装置、标识系统与主题色一脉相承,统一的街区橙色标识设计和建筑色系构成了街道上连续的视觉线索(见图8)。

4.2 空间体验

置身于街道之中能参与什么活动,是体会街道功能、业态的直观感受。传统的商业街零售和小吃街餐厅,要更新成更具吸引力的活动体验,可以交流、散步、思考、运动和聚会,还可以住下来,甚至体验打卡新的产品、欣赏经典电影主角或动漫角色。只要符合人们积极的需求,都可以成为街道空间体验的活动。

4.2.1 增加退界,提供更多活动空间

增加建筑或围墙后退于道路红线之外形成的空间,适当对现有建筑进行删减或者增加,为行人提供更加宽敞、舒适的行走环境,有利于更多活动的进入。通过精心的设计与布局,可以在退界区域内设置座椅、遮阳伞、绿植等元素,营造温馨、舒适的交流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更容易放松身心,与周围的人建立联系,成为城市居民日常交流、聚会、休闲的理想场所。

以徐汇乐山路更新为例,改造前的乐山路两侧人行道狭窄,非机动车停放或行道树会打断人行动线,迫使人们在机动车道上行走,而人行道旁的围墙内多是闲置空间。该道路更新团队通过与相关权利人及居民反复沟通,通过围墙移动,增加退界,消减乱停车现象,提供了更多可停留与交流的空间(见图9)。

4.2.2 空间重组,提升环境层次的丰富性

在一些空间本来就拥挤的街道更新中需要做详细的考虑,改变台阶、绿植、人行道、沿街外摆的空间安排,从平面和立面上多维度创造合理好用的空间,衔接上自然有趣,手法上协调一致。

上海山北街区被黄浦区列为2023年“一街一路”项目的先行试点。街道更新聚焦在街道空间的公共景观与公共设施优化,不做颠覆性的改造,而是基于有限的空间尺度和沿线商铺的复杂诉求做适度介入的更新调整。更新方案聚焦人行道剖面,改造建筑前区临时停放非机动车的户外平台,拓展步行空间,增加街边小憩的场地。同时平台内间或嵌入错落的景观花池,整体改造成可吸水、长绿化的“海绵式平台”,不仅丰富功能空间,同时使街道界面有层次(见图10)。

4.3 情感共鸣

当人们认可了街道的“颜值”,再参与街道营造的活动中去,很难不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这种链接,由街道而生,于心理所长,是人们对物质空间环境的美好感受,也是美学视角下街道微更新的意义所在。达成情感共鸣,要在地区文化的载入、生活化赋能上下功夫。

4.3.1 留住地区特色,提升文化认同感

街道空间作为城市脉络的延展,不仅承载着物质形态的构建,更深刻蕴含着社会文化的积淀与精神风貌的展现。每一座城市的街道,在其独特的物质空间布局之外,都是城市精神形象与文化价值追求的鲜活体现。因此,在街道微更新的浪潮中,我们应当尤为注重地区文化特色的延续与弘扬。

这一过程不仅仅是对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意义物质元素的精心保留与细致修复,更是一场文化创新的盛宴。通过精心策划的文化主题,我们能够提炼出独具地方特色的IP形象,将这些抽象的文化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符号语言,并巧妙地融入建筑立面、雕塑小品、围墙装饰等多元化的街道界面载体之中。

拥有百年深厚底蕴的愚园路是上海城市传奇故事的摇篮,见证了无数重大历史事件的波澜壮阔。自2014年起,愚园路启动了一场全面的焕新工程。通过风貌重塑、业态调整及文化策划,愚园路的空间格局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形成独特的文化IP,成为上海不可或缺的“文化圣地”与“时尚风向标”(见图11)。

4.3.2 人性化生活赋能,激活集体记忆

“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理念已深深植根于当代城市发展的核心脉络之中,成为推动城市进步的不竭动力。街道作为城市生活的缩影,其是否具有美感与宜居性,居民无疑是最具洞察力的评判者。因此,在街道微更新的实践中,应将人性关怀置于首位,细致入微地考量市民的多样化需求与情感体验,尊重与塑造人性化空间,深入挖掘社会人文价值,从而实现街道场所精神再生,以促进城市街道的自我更新与维护,最终实现城市街道持续的功能提升与品质改善。

尤其是原街道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在更新中是否能保留住一部分,甚至能继续发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是能够留住集体记忆的重要内容。比如从小商铺改造为大商场的商业街区,是否能够在新的空间中以新的方式呈现?“鸿寿坊”的更新改造中提出了“精致烟火气”的定位,把传统的马路菜场、小食店,改换成了品质小超市、露天奶茶烧烤,设计赋予精致美好的环境,一改旧日的脏乱差,聚集了很多人气(见图12)。原属于生活性的小街道,更新中增加了很多生活化的空间场景,让散步、聊天甚至遛狗都变得更加有趣,让传统记忆再次焕发生机。

4.3.3 植入先锋元素,形成更多期待

代表最先进最前沿的技术、影视、文化、艺术等先锋要素的植入,可以成为街道更新另一类可能,街道界面将成为新技术的“秀台”。未来主义的创意火花闪耀着民众对理想生活图景的憧憬与期盼。

最新、最炫的科技运用,能够创造新的亮点。智慧化、大数据、元宇宙、AI人工智能等前沿概念深刻影响着大众审美风尚的变迁。城市中各种数字科技围绕着我们的生活,也为生活赋予了更多的乐趣。例如,通过在建筑立面或公共墙面上嵌入AR互动、创意灯光装置或运用全息投影技术,创造令人震撼的沉浸式视觉体验空间。当行人漫步其间,触发光与影、人与界面的奇妙互动,不仅丰富街道的景观层次,同时赋予街道界面全新的生命力和趣味性,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到未来科技的魅力与温度。

二次元等动漫卡通影视要素的植入也能成为鲜明特色。想象一下,步入这样一条街道:墙壁上绘满动漫角色的壁画,街灯设计成动漫中标志性的道具形状,沿街店铺别出心裁,采用了动漫风格装饰,从国潮风格的小茶馆到未来科幻的甜品站,每一处都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动漫文化氛围,仿佛穿越进一个色彩斑斓的二次元世界。这样的街道不仅会成为城市一道亮丽风景线,更是一个集文化体验、休闲娱乐与社交互动于一体的多元化空间,为居民和游客带来前所未有的新鲜体验感(见图13)。

5 结语

街道美学是城市风貌的灵魂,它关乎功能业态、空间布局、色彩搭配、材质选择以及细节处理的每一个细微之处。街道界面的微更新则是在尊重现有城市肌理与历史文化的基础上,通过精细化的设计调整,为街道注入新的活力与美感。

本文从视觉感知、空间体验、情感共鸣3个方面,将美学理念注入街道微更新中,强调在街道微更新的过程不仅关注视觉上的和谐与层次,更强调功能业态的多元化、空间体验的人性化、互动性以及地域特色的传承与表达。通过微更新使街道界面得以焕发新生,实现功能与美学有机结合,创造既实用又美观的街道空间,从而让街道从“好看、好玩、好爱”实现真正的“好用”,成为展现城市美学与文化底蕴的窗口。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秦晗. “修补”理念下城市街道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研究——以合肥市长江中路三孝口至九狮桥地段为例[D].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9.

QIN Han. Urban street public space update under the concept of "patching" strategy research: a case study of Sanxiaokou to Jiushiqiao section of Changjiangzhonglu in Hefei[D]. Hefei: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9.

[2]陈轶男. 基于街景的生活性街道微更新调研方法研究[C]//人民城市,规划赋能——202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3.

CHEN Yi'nan. Research on the method of micro renewal of residential streets based on street views[C]//People's city, urban planning empower-ment: proceedings of China Annual National Planning Conference 2023.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23.

[3]胡一可,丁梦月. 解读街道的美学[M]. 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HU Yike, DING Mengyue. Interpretation for the aesthetic townscape[M]. Nanjing: Phoenix Science Press, 2016.

[4]伍江,沙永杰. 历史街道精细化规划研究——上海城市有机更新的探索与实践[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9.

WU Jiang, SHA Yongjie. Elaborated planning of historical streets: a new perspective on organic urban regeneration in Shanghai[M]. Shanghai: Tongji University Press, 2019.

[5]魏志贺. 城市微更新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J]. 低温建筑技术,2018(2):161-164.

WEI Zhihe. Status and prospects on theory of urban micro-regeneration[J]. Lowtemperature Architecture Technology, 2018(2): 161-164.

[6]丁婧. 城市街道景观整治中沿街建筑立面改造的设计方法研究[M].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0.

DING Jing. The ideas about reforming design of the building facade during landscape renovation of urban streets[M]. Hefei: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0.

[7]包晓雯,邱惠英. 国外城市色彩规划实践及其对上海的启示[J]. 上海城市规划,2018(4):115-118.

BAO Xiaowen, QIU Huiying. Foreign experience on urban colour construction and the enlighten-ment of Shanghai[J].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 2018(4): 115-118.

[8]沈璐. 上海城市色彩的空间特征初探[J]. 上海城市规划,2020(6):79-84.

SHEN Lu. Research on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Shanghai city color[J].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 2020(6): 79-84.

[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乐山社区公共空间的释放与再生[EB/OL]. (2022-09-16)[2024-07-29]. https://mp.weixin.qq.com/s/lU7fW6E4XYQ_ALjlGCV84A.

SUSAS. Release and regeneration of Leshan community public space[EB/OL]. (2022-09-16) [2024-07-29]. https://mp.weixin.qq.com/s/lU7fW6E4XYQ_ALjlGCV84A.

[10]上海规划资源. 复杂环境下的韧性共栖,外滩街道山北街区更新[EB/OL]. (2023-11-16)[2024-07-29]. https://mp.weixin.qq.com/s/Wyru5peFAyIrg6UgUGHPcw.

WeChat Official Account of Shanghai Municipal Bureau of Planning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ilient coexistence in complex environment, renewal of Shanbei Block in Bund Sub-district[EB/OL]. (2023-11-16) [2024-07-29]. https://mp.weixin.qq.com/s/Wyru5peFAyIrg6UgUGHPc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