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迫在眉睫。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低碳发展已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和社会共识。本期主题栏目聚焦“低碳城市规划研究与实践”,主要从以下3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建立低碳可持续的城市发展路径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方法,探索从实施策略和应用路径等方面提出规划应对思考。《上海落实“双碳”目标的国土空间发展战略与实施策略研究》一文以战略规划转型为出发点,面对“双碳”目标下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衔接温室气体清单并梳理国土空间规划促进减碳增汇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而提出碳约束背景下上海空间战略发展响应思路,以及基于空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点领域发展战略和实施策略,以期助力上海绿色低碳城市建设。《面向空间使用活动数据的城市建成区碳核算方法研究——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为例》一文以城市建成区为碳核算范围,并将城市碳核算方法与城市空间要素相衔接。以哈尔滨市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其15年间的能源活动数据与空间使用活动数据,构建城市建成区碳核算体系与面向城市空间使用活动数据的城市建成区碳核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城市碳中和路径预测、开展低碳城市建设专项评估等碳核算方法应用路径。
第二,控碳减排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城市空间要素的合理布局与高效统筹是降低区域碳排放的有效方法,针对产业园区、社区生活圈和住区空间等,分析其低碳出行环境、碳排放效应等,提出优化策略和规划启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产业园区建成环境对低碳通勤的影响机制和优化策略研究——以天津高新区为例》一文选取天津市高新区2个不同区位的典型产业园区为研究对象,从步行环境、功能与活力、交通连通度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4个维度分析建成环境对职工通勤选择的影响机理,并针对不同园区的建成环境提出共性和差异性的低碳优化策略。《社区生活圈低碳出行环境评价与规划启示——以北京、上海、深圳、海口4个城市为例》一文以城市的基本运行单元社区生活圈为研究范围,对居民低碳出行环境进行评价。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在以往慢行环境评价指标中增加对步行环境的精细化测度,并采取主客观结合的出行环境评价方法,对北京、上海、深圳、海口4个城市中24个典型的社区生活圈低碳出行环境进行评估,提出针对性的规划设计建议。《寒地微气候影响下的住区空间形态与碳排放效应协同优化研究》一文以严寒地区沈阳市高层住区为研究对象,建立多种微气候要素影响下的建筑碳排放耦合模型,采用Grasshopper构建参数化平台,集成住区形态几何控制模块、微气候分析模块与碳排放模拟模块,在遗传算法支持下,以碳排放效应最优为目标进行住区空间布局寻优求解,可为严寒地区规划建设低碳住区提供一种量化控制设计方法。
第三,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是“双碳”的工作重点。城市群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地域,在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探讨其碳排放时空特征、空间规划响应和减碳策略等,显得尤为必要。《长三角城市群多部门碳排放的时空特征、影响要素与空间规划响应研究》一文从碳排放总量及工业、民用、交通、电力四部门排放量出发,对1990—2021年长三角碳排放进行时空数据可视化,分析碳排放空间协同性,遴选出社会经济、建成环境方面对总量、地均碳排放的显著影响因子及其弹性系数。基于此,提出碳排放分区划定、低碳产业引导、用地分类与格局优化等空间响应策略。《我国五大城市群碳排放特征分析与减碳策略探讨》一文以生产消费与空间为视角,探讨中国五大城市群的碳排放总体特征、构成特征、空间分布、转换特征和碳汇的结构与空间特征。通过对比五大城市群的碳排放结构关联,评估总量与强度、碳中和特征,以及与社会经济因素的相关性;揭示各城市群之间及城市群内部地级市产业门类在碳排放方面的相互影响。基于现行减碳政策和机制,并参考相关国际经验,对五大城市群的减碳策略做了初步探讨。
本期主题栏目文章着眼于不同尺度的空间范围,展开了低碳出行环境评价、碳核算方法应用和碳排放时空特征等方面探析,集中呈现了专家学者们长期跟踪低碳规划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期待未来在低碳城市规划领域有更多理念和技术方法创新,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更多理论和实践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