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教育策略捕捉成长契机

2024-10-11 00:00:00范敏洁
新教育·科研 2024年9期

【摘要】种养活动在阐述过程的同时,初步地探讨了如何结合种养活动探索教育策略,在教学的过程中捕获幼儿的成长契机,助力幼儿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种养故事;幼儿园;实践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法进行探索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隐藏着丰富多样的课程,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的时候,可以综合环境考虑幼儿需求,利用幼儿周边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此外,鼓励幼儿间的交流互动,促进幼儿合作探索活动。在活动中,幼儿常常是被动的,因此在活动中某些需求常常被隐藏起来,需要教师细心观察思考,探索幼儿主动参与的可行性,敏感地捕捉幼儿的兴趣点与好奇心,对此采取相应措施与策略,根据实际情况去生成幼儿活动,引导幼儿学习。

一、善于利用好奇心引导捕捉幼儿兴趣契机

好奇是小孩子的天性,身边的一点变化都可能成为小孩子的观察对象。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细心的观察、耐心的发现,找准幼儿的好奇点与兴趣点,并找到能供幼儿施展能力的切入口,在必要时提供支持和引导。例如,在一天早晨和煦的阳光中,孩子在绿茵茵的草坪上酣畅淋漓地踢足球,有小朋友在一旁的大树下玩拍手游戏,忽然,一片绿油油的东西闯入大家的视野。大树下的小朋友发出惊奇声,将踢球的小朋友也吸引了过来。

幼儿1:这个东西是什么呀?和小草长得好像,但是短短的。

幼儿2:这个东西看起来毛毛的,不像小草那么长。

幼儿3:这是一团一团的,摸着滑滑的。

幼儿4:有什么草会长树上吗?

幼儿5:我知道,它长树上,所以它叫树草!

小朋友们通过各种方式来观察这个奇怪的东西,有的小朋友反复和草坪上的小草对比,在两者间看来看去,有的小朋友胆大好奇地直接上手摸了摸,发现滑滑的,有的小朋友甚至去闻了闻,但是发现并没有什么味道。于是就这样,大家在不经意间就发现了苔藓,对这一片小小的苔藓产生浓厚的兴趣,一场愉快的探“藓”之旅就这样开始了!

苔藓都是绿绿的吗?他们喜欢生活在哪里呢?基于孩子的问题,大家在幼儿园里进行了大搜寻,角角落落里都能看到孩子寻找苔藓的身影。

幼儿1:走廊后面的树干上有苔藓,我们还捏了一小点下来。

幼儿2:我们在百草园的土地上发现了很多很多的苔藓。

幼儿3:户外游戏设施旁边的大树上也有很多。

幼儿4:桂花树的树干上有很多呢。

幼儿5:攀爬架上也长了很多!

这些苔藓一团一团的,是怎么长成的呢?苔藓会长大吗?带着这个问题,大家一起阅读了绘本《苔藓和大树》,在充满童趣的画本,大家发现原来苔藓长不大,但是可以长很多很多,就像小草一样顽强的生长,特别喜欢潮湿的地方。但是大树的树干上不是潮湿的呀?有的小朋友认为是由于大树里面的水分,苔藓会吸收大树里的水分,所以它会长在大树干上,但有的小朋友另有想法。所以,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小朋友们再次重回苔藓发现地开始了仔细观察。

对于每一环节产生的问题,幼儿都认真讨论思考,并及时利用起科学资源、多媒体技术,向老师家长求助,以寻找答案,最后再结合自己的分析处理,诞生一条连贯的探索过程,也正是幼儿自己发现的问题,才能对这个探索产生强烈的动力。

幼儿教师要积极探索让幼儿主动进入探索活动的途径,鼓励幼儿继续探究与发现,支持幼儿采取自己力所能及的方法进行寻找措施、解决问题。问题是一次自主探索的起点,好奇心与兴趣是推进探索进行的原动力,幼儿从活动中产生了问题,才有了探索的欲望,从而能够认真自主地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真正获得自身的提升。只有主动探索才能使这次活动经历深刻地印在孩子的脑海中,从而让大家在日后需要时,能够方便地汲取和运用这些宝贵的经验。

基于幼儿的需要以及对幼儿现阶段行为个性特点的分析,我们把握了幼儿的兴趣点,追随幼儿的需要,随着一系列种养活动,积极展开幼儿在游戏中的探索。其中伴随着“向阳花日记”与“植物王国的小小苔藓”种养活动的进行,我们将进一步走入幼儿的成长世界,研究孩子的探索过程。

二、善于利用课程活动鼓励幼儿探索实践

教师是幼儿实际生活的守护者,是幼儿好奇心的捍卫者,是幼儿学习生活的引领者,是幼儿探索活动的支持者。幼儿教师要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同时在实际情况恰当时为幼儿提供指引与提议。教师应鼓励幼儿的大胆探究行为,支持他们将合理想法变为现实,并帮助幼儿整理提升经验。在植物王国系列种养活动中,我们分别通过个人的独立探索与集体探索的方式,进一步帮助幼儿深入体验种养活动的乐趣。

1.“向阳花日记”,小朋友与向日葵的成长调查日记

我们在整理大家的种养手记时,发现大班幼儿小浩的观察笔记特别详实具体,于是在征求小朋友的意见后,我们对其做了分享。

在开始的时候,小浩同学其实想种植小雏菊,但是妈妈告诉他,种植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们应该对植物负责,对小雏菊负责。

什么是对小雏菊负责呢?为什么要对小雏菊负责?小浩这时候还不是很明白,但是最终在妈妈的建议和两人共同的筛选下,小浩敲定了从较为简单且相近的向日葵入手,妈妈也会一直在种植过程中陪伴着他和小向日葵。

就这样,小浩和小向日葵的故事开始了。但很快,第一个问题就出现了,怎么种向日葵呢?将它埋在土里浇点水就可以了吗?小浩翻阅了植物种植书籍,在妈妈的陪伴下上网浏览了向日葵的成长资料,最后确定了向日葵的生长环境与成长准备,之后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他还会将种有向日葵种子的小花盆放到太阳底下晒一晒,让小向日葵多接触一点自己喜欢的阳光。在这个过程中,妈妈还提议小浩可以利用绘画的方式将向日葵的成长过程记录下来,在其中加入小浩自己的想法。在接下来的观察记录里,小浩写下了自己对向日葵的期待,希望它快快长大,长成能够追逐太阳的大花,还记录了自己对养护向日葵知识的增进:今天也用小喷壶给向日葵浇水了!又了解了一些种植向日葵的知识,给向日葵浇水的时候不能浇太多,不然种子会闷在土里呼吸不到空气,只要保持土壤湿润就可以了。等到有一天,向日葵种子终于发芽了,小浩高兴地画下种子发芽时候的情景,并描述了种子发芽时的状态:花芽小小的,尖尖的,真可爱!

在照顾向日葵的过程中,小浩不知不觉间也发生了许多改变,每天早早就起床了,也不用妈妈爸爸来提醒,也不赖床,在自己快速洗漱完后就跑去观察今天的向日葵有没有长大。每天定时地为向日葵浇水、施肥,带它去晒太阳,还会为太阳花唱歌、念故事,学习到不少的新知识。

小浩见证着向日葵的叶子从两片变成四片、六片,甚至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在一天早晨,小浩发现自己的画种的小向日葵的叶子越来越多,也长得越来越高越来越壮了。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开花呀?小浩在粗壮的小花苗旁写着。但是妈妈告诉他,养花需要耐心,小花可不能随着你的想法生长,它也有自己的生活。“好像我也是这样,怎么向日葵也像小朋友一样。”某一天早晨,在小浩的日思夜想中,小向日葵终于长出了花苞。“但是这个花苞为什么小小的,真的可以长出大大的向日葵吗?”在小浩又一次新的疑惑中,新问题出现了,外面太冷了,不能再将小向日葵放在窗外了,但是又怎么让它晒太阳呢?小浩看见窗户玻璃:有了!透过玻璃向日葵不是也可以晒到阳光了吗!

在某一天,向日葵的花蕾里长出了黄黄的小芽叶,它的花瓣微微地向外张开。之后花瓣又向外打开了一点。向日葵终于开出了大大的花!小浩高兴地为它画了一幅肖像。之后他还是照常地为它浇水,晒太阳。尽管他的幼儿园种养任务已经完成了,但是向日葵已经深深地成为了他的好朋友。在开花以后,妈妈也鼓励了他,并且,在小浩不知道的地方,妈妈也在用各种方式记录着小浩的成长。

《指南》中科学领域提出:“能观察动植物的外形特征、习性与生存环境的适应关系。”小浩在种植向日葵的过程中,通过文字、图画的方式详细生动地展现向日葵的成长过程,并坚持了整个种养活动,成功获得了感悟,培养了孩子的观察力,也培养了幼儿的责任心。同时妈妈作为家长,也在全程提供了陪伴与指引,在观察记录向日葵的成长时也记录下了小浩的成长,让小浩能够更加清晰直观地感受种养活动带给自己的变化。

2.“月季花未眠”,小朋友们的月季除虫大调查

在一次春天中,花朵与孩子相遇了,于是大家决定一起投入这个“花花世界”去探索、去发现、去思考,去见识更多的芳香故事。大家近距离地观赏幼儿园围墙旁边的月季花,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幼儿1:月季花的叶子是绿绿的,竟然有小刺。

幼儿2:这么漂亮的东西竟然这么危险!

幼儿3:月季花有很多形状和颜色诶!有红色,粉色,紫色和白色!

幼儿4:月季花的周围好像波浪一样的边缘,就像小裙子一样!

幼儿5:我发现了好多叶子上都有小虫子!

小朋友们在观察月季花的时候,很伤心地发现有的月季花似乎得病了,在对比了健康的月季花与生病的花朵后,大家简单讨论了一下,得出结论:都是因为这些虫子!那我们应该怎么除虫,为月季花治疗呢?这时候幼儿教师提议,知道为什么虫子会使月季花得病,什么虫子会使月季花生病,我们知己知彼才能对症下药。因此,大家纷纷行动起来搜集害得月季花生病的小虫子的信息。

有的小朋友找到了红蜘蛛,有的找到了蚜虫,还有毛毛虫和黑斑病,大家在查找资料的同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下了这些虫子诱使月季花生病的过程,使得自己对此有了很清晰的了解,也方便了大家在资料整合讨论时,其他小朋友对此的理解。孩子们了解到,原来不只是一个小小的虫子会使月季花生病,连续的潮湿高温环境也会使月季花生病。那接下来,我们该怎么为月季花医治呢?小朋友们开动小脑筋开始了奇思妙想。

幼儿1:我们可以用小木棍把小虫子拨下来。

幼儿2:但是小虫子太小了,木棍太大了,我们根本弄不下来。

幼儿3:我奶奶以前种过花,我记得她是买了一种药喷在花上的,说可以驱虫。

经过小朋友们一番讨论与经验总结后,最终大家决定选用喷雾器打农药。但是喷雾器是什么呢?大家突然发现,似乎对这件东西有点陌生。于是教师为大家播放了农民伯伯打农药的视频,重点提醒大家关注打农药的设备。大家在脑海中有了初步印象后,开始在纸上设计出自己的喷雾器。但除了喷雾器以外,大家还需要什么准备呢?孩子通过进一步的搜集资料,准备了药水稀释,灌入。这样就准备好了!但是由于小朋友们能力有限,最终还是请了保安爷爷帮忙为月季花打药。

基于儿童的兴趣,我们让幼儿在周遭环境中自我探索,自我发展,在整个课程的选择中,孩子亲身体验,通过多方式感知,在讨论交流中积极表达,这样教师才能感受孩子从兴趣的诞生,到跟随兴趣的执行去实现,听到了孩子丰富多彩的想法。

三、丰富活动内容引发幼儿自主探究

美术区、自然角也可以成为种养活动开展的重要场所。在活动过程中,小朋友们多次运用到了绘画的形式来丰富活动参与,于是为了满足幼儿们的绘画需求,我们在美工区放置了充足的绘画材料,同时在书桌上也摆放了几本与小朋友绘画内容相关的书籍,更加方便大家查阅资料,丰富绘画内容。小朋友们在考虑如何下笔的同时,也更加深入地观察了一番自己的绘画对象,如海苔是一团一团小圆点连成了一片,月季花花瓣有小波浪等,大家细心观察,留心发现,就能从中获得更多有趣的探索结果。而在自然区,我们为小朋友们准备了较为完备的儿童种植工具,方便大家进一步的探索植物王国的小秘密。从与大自然的多元互动中,孩子对于自然又有了新的体验。

在整个“植物王国”探索系列种养活动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提出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们也跟随着好奇的执行,主动去解决问题。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幼儿自主探索的过程,教师与幼儿一同带着问题探索活动,在亲身体验过通过多元方式去感受,既获得了直接经验,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与设问,要让幼儿在自主的环境中顺心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褚艳梅.让孩子真正成为区域活动的主角[J].当代学前教育,2015(04).

[2]盛娟.在课程生活化背景下培养幼儿自主进餐的习惯[J].当代家庭教育,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