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学融入舞蹈元素的教学探索

2024-10-11 00:00:00吴涵
新教育·科研 2024年9期

【摘要】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融入舞蹈元素,符合学生的音乐学习诉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遴选契合度较高的舞蹈资源,在音乐知识、音乐作品、音乐活动、音乐训练、音乐创编中融入舞蹈元素,带领学生自然进入深度学习环节,在多元化实践探索中培养学生学科综合能力。声势律动是辅助音乐学习的简单舞蹈动作,教师从这个教学角度出发,展开教学设计,其助学效果显著。

【关键词】初中音乐;舞蹈元素;教学实践

学生对于音乐课堂学习中融入舞蹈元素接受度较高,能够积极参与相应学习活动。教师紧抓学生心理特点,围绕学生学力基础展开教学设计,在激趣导入、教学活动开展、学习任务布设等环节融入舞蹈元素,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为学生的艺术学习带来更多启迪。大部分学生愿意展示自我,教师适时在学科教学中推出声势创编、律动创编、音乐剧创编、演唱展示、音乐伴舞等实践性、创造性学习活动,为学生搭建多元化展示平台,引导学生在探索性学习中建构学科认知体系。

一、在音乐知识中融入舞蹈元素,启发生本艺术思维

理论性的乐理知识学习起来较为晦涩难懂,教师对此有理性判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音乐知识中融入舞蹈元素,引导学生将抽象的音乐知识具象化,有利于降低音乐知识的理解难度,以直观的感官刺激,顺利启发学生的学科学习思维。跟随音乐节奏进行观看、设计、操作不同的肢体动作,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乐感,还能提升学生鉴赏能力,以及对艺术的感知力。大部分学生因喜欢音乐作品的歌词、旋律、节奏等,而喜欢音乐,但对理论知识缺乏了解,亦缺乏长期学习理论的耐心,如果教师在音乐知识传授时,导入舞蹈元素,构建动态学习内容,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形成触动,提升学科教学成效。

如教学苏少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渴望春天》,学生对于描绘春景的歌曲积累较少,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春风吻上我的脸》《春之声圆舞曲》《春江花月夜》等与春相关的歌曲,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明朗、愉快的情绪,从而唤起学生对生活、对春天、对音乐的乐观、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学唱环节,教师先示范演唱,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观察歌词,体会歌曲的意境,并鼓励学生自主展开声势、律动设计,引导学生在多重互动中建立乐感基础。声势律动是用简单的肢体动作表达音乐情感,属于音乐舞蹈范畴。教师结合学生特点,在学唱环节融入舞蹈动作,鼓励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音乐表达,对于学生初步了解作品结构、分析歌曲音乐要素、理解表现歌曲的情感、解读音乐作品的内涵、关注作品创作的背景、快速内化音乐认知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这首歌曲是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创作的抒情歌曲,以儿童纯真、活泼的表达方式,表达了孩子渴望繁花盛开、绿意盎然、小鸟齐鸣的春景到来的心情。全曲以分解三和弦与级进音调进行的旋律为基础,配合着活泼、跳跃的6/8节拍,充满青春的活力,教师组织学生创编律动动作,并适时给予一定技术支持,助学效果显著。

教师顺应学生发展需求,在音乐知识中渗透舞蹈元素,发动学生在学唱环节自然展开律动动作设计,对音乐作品内涵进行直观展现,引导学生建立更多学习起点,呈现融合性学科特点。学生借助肢体动作辅助音乐学习,有利于自主学习意识的建立,获得更为丰富的学习思维启发。教师适时给予动作指导,为学生指引正确的学习方向,促进学生良好乐感的培养和认知的成长。

二、在音乐作品中融入舞蹈元素,提升生本鉴赏水平

在鉴赏活动组织时,教师借助多媒体的视听功能展示音乐作品,能够对学生的多种感官形成冲击,营造直观性、趣味性鉴赏学习氛围,如果邀请学生参与音乐舞蹈展示,鼓励学生模仿或自主设计律动动作,势必能提升课堂教学调动效果。学生对音乐作品鉴赏大多停留在旋律、歌词、节奏、情绪、乐器等内容,为了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教师从动态表演的角度展开鉴赏设计,引导学生从更多角度解读音乐作品的内涵,帮助学生建立更加立体的学科认知。

在歌曲《丰收锣鼓》的鉴赏时,教师对接学生的学习思维,利用多媒体展示这首民族管弦乐曲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聆听欢快的歌曲旋律和观看农民喜获丰收的场景,直观感受农民丰收的喜悦之情,在多种感官刺激中自然进入音乐核心,建立有形的鉴赏认知。这首乐曲吸纳了我国民间吹打音乐的素材,充分发挥了民族打击乐器丰富的表现功能,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在鉴赏环节,为了启发学生的鉴赏思维,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旋律特点,对有关的乐器使用技巧进行梳理,鼓励学生从更多角度对这首乐曲进行鉴赏。学生通过观看丰收视频,对农民丰收的心情能够产生共情,主动进行律动、声势、伴舞的设计,使鉴赏活动达到高潮。为了避免学生毫无目的地胡乱摆动,教师要求每一个学习小组讨论出一个可行的声势律动、伴舞方案,并给予一定的时间进行排练,以小组为单位参与班级展示活动。小组成员经历一番讨论,纷纷选择操作性、观赏性、契合性较强的舞蹈方案开始排练,参与班级内的伴舞表演活动。对于缺乏探索方向的小组,教师适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引导学生规划清晰的思考路线,促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为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师为伴舞活动赋予竞赛属性,由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评选,评选出表现最为优异的小组给予奖励,促使学生对这个活动抱有期待,积极参与到创编演绎活动中。教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丰收场景,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官冲击,以及舞蹈创编等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在多重互动中实现音乐学科综合素养的成长。

三、在音乐活动中融入舞蹈元素,强化生本学习体验

声势、律动、演唱、伴奏、伴舞、编剧等,都是典型的音乐学习活动。教师在具体音乐活动组织时,探寻舞蹈元素与音乐活动的对接点,创新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以发挥音乐舞蹈的助学作用,让学生在多感官参与下内化音乐认知。学生对动态的学习活动更为敏感,教师在教学活动组织时,有机渗透舞蹈元素,带领学生自然进入音乐和舞蹈的感知环节,在多样化实践操作中逐步形成乐感。尤其是音乐剧的创编活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较高,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对音乐内涵的理解用舞蹈动作进行诠释,促使学生获得更为深刻、丰富的学习体验。

音乐学习活动形式丰富,教师在教学活动组织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音乐学习起点,为学生创造更多锻炼机会,引导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乐感体验。在学习《爱星满天》这首歌曲时,教师先推出欣赏任务,要求学生在聆听歌曲的过程中,从情绪、节奏、速度、力度等角度展开分析,对歌曲内涵进行积极探索,从人们希望世界充满爱的角度展开赏析。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入鉴赏环节。为了让学生对歌曲有更深入的了解,教师将学生划分为舞蹈组、歌唱组、朗诵组等,要求舞蹈组的学生为歌曲创编一套舞蹈动作;演唱组的学生以合唱、独唱等演唱方式演唱以爱为主题的歌曲;朗诵组的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歌词。学生主动进入探索性学习环节,并能够积极回馈,分享自己的独到见解。教师进行班级巡视,给予不同小组相应的指导,确保学习活动的顺利推进。在集体展示环节,教师创新评价形式,融入自评、互评的评价方式,要求小组展示后将自己小组表现与其他小组的展示进行对比分析,以达成更多学习共识。在评价环节,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伴舞、演唱、朗诵的视频,为学生提供更多参考,帮助学生建立设计思维的启发。

教师设计演唱、伴舞、朗诵等学习任务,能够丰富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成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从学生的活动表现和学科认知内化情况可以看出,多元化学习任务有较高的教学价值。学生在兴趣驱使下,积极参与团队讨论、设计、展示活动,并通过对音乐视频的解析,获得更多学习启迪,为活动方案的设计方向、程序规划等提供客观助力与支持。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布设学习任务,为学生创造更多展示自我的契机。

四、在音乐训练中融入舞蹈元素,锻炼生本实操能力

在训练任务投放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教师不妨设计信息搜集任务,要求学生借助多种渠道搜集相关音乐作品,以及相关的舞蹈信息,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带来更多启示。教师还可以布设视频制作任务,要求学生以独唱、合唱、唱跳、伴奏、伴舞、改编等形式录制音乐视频,鼓励学生在视频制作中融入个性化创意,参与班级展示活动。音乐视频的录制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学科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促使学生自然地将舞蹈元素与音乐学习任务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获得更多锻炼机会。

专业的舞蹈展示需要一定的基础和针对性训练,教师在音乐学科教学中融入舞蹈元素,意在辅助其对音乐的学习。为了使舞蹈元素成为音乐学习的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在音乐训练设计时,对接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思维,科学组织开放性、灵活性训练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锻炼、展示机会,促使学生获得音乐认知水平的提升。如学习《儿行千里母担忧》京剧前,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以《三家店》剧照为背景的京剧曲牌,让学生通过欣赏几段唱腔,分析这些唱腔分属哪些行当,引导学生进行旧知回顾,进一步了解京剧的特色。在学唱环节,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内涵理解呈现梯进性,教师从剧情介绍入手,引导学生从理解人物性格、心情等角度展开学习,为学生带来更完整的学习体验。在音乐训练任务布设时,教师投放个性化作业内容,要求学生可以搜集京剧相关的视频进行鉴赏,记录自己的鉴赏体验,也可以录制学唱视频,在演唱过程中加入律动内容,参与班级展示活动。学生对实践性、电子性作业有更高认可,能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将学习成果反馈到班级微信群。教师借助信息交互平台进行远程指导,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确保音乐训练顺利推进。在成果展示环节,教师邀请家长参与评选优秀作业行列,能够对学生起到更强的激励作用。

在音乐训练设计时,教师紧抓学生对信息技术抱有较高期待的心理特点,为学生准备分层次电子作业,并融入一定的舞蹈元素,能够让学生获得不一样的学习体验。从学习成果的展示情况可以看出,教师分层次电子作业的布设取得不错的训练效果,学生能够主动展开音乐学习,在探索性学习中内化对京剧的了解。

五、在音乐创编中融入舞蹈元素,培养生本学科素养

初中学生有一定的创编经验积累,教师做好学情调研,对学生的学习起点、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有科学判断,设计契合度更高的创编活动,引导学生在歌词、律动、声势、舞蹈等创编中获得学科认知。在创编活动组织时,教师从学生熟悉的律动、声势入手,鼓励学生设计创编方案,学生能够积极响应,个性化创编方案纷纷呈现,有效锻炼学生艺术创造力。教师利用音乐创编的创作性学科特点,为学生创造更为丰富的创编展示机会,让学生在信息搜集、团队协作、创意创作等实践操作中获得更多学习启迪,以提升音乐学习品质。如果说乐理知识学习、音乐作品鉴赏是学生音乐认知输入的学习过程,那么音乐创编就是学生音乐知识输出的创作过程,教师有意识地投放音乐创编任务,能够有效启发学生音乐思维。

在创编学习环节,为了调动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对创编任务进行优化,对活动形式进行创新,以提升创编学习成效。如学唱《哦,林中那间小屋》这首歌曲时,教师组织学生观看美丽风景和环境被污染的对比图片,并播放《丹顶鹤的故事》的MV,让学生直观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加强对“环保奉献者”感人事迹的了解,从而增强环保意识。在进入学唱环节,教师播放音乐视频进行范唱,让学生在熟悉歌曲旋律的状态下,以小组为单位尝试为歌曲做伴奏、律动等创编设计。各学习小组分析这首歌曲的情绪变化和旋律特点,有的小组尝试利用三角铁等打击类乐器进行伴奏;有的小组设计动作缓慢、优美的舞蹈动作诠释歌曲所表达的情绪;有的小组结合歌词内容创编了音乐剧,直观展现歌曲内容等。在创编方案确定后,教师鼓励学生小组排练后进行集体展示。学习小组在排练过程中,需要对音乐作品的歌词、内涵、旋律、节奏、情绪等进行全面把握,有利于其学科认知的内化。经历一番排练后,学习小组能够顺利展示创编成果,学习效果显著。

教师在学习活动中投放创编学习任务清单,要求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实践能力等选择适宜自己小组的学习任务,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创编的主动性。学生对演绎性、实践性活动的认可度较高,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主动权,鼓励学生抓住展示机会进行多元化表演,让学生利用乐器、肢体动作、剧情设计等,为演绎活动提供有效的辅助,引导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实现学科综合能力的提升。

学生对感官参与的音乐舞蹈较为认可,教师在声势、律动、表演等音乐学习活动中融入舞蹈元素,为学生带来更为丰富的感知体验,让学生通过舞蹈展示,理解音乐情绪、解读音乐内涵、内化音乐认知,奠定坚实的音乐认知基础。舞蹈元素与音乐教学有诸多关联点,教师以此为切入点,结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创造多元化学习契机,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学习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多样化实践操作中构建更加全面的学科认知体系,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孙小莉.探究初中音乐教学中舞蹈元素的融入[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14).

[2]吴莉萍.初中音乐教学中舞蹈元素融入的探讨[J].中学教学参考,2018(15).

[3]洪瑛.初中音乐教学中舞蹈元素融入教学的策略[J].教育界,2021(31).

[4]顾晓丽.将舞蹈融入初中音乐教学的思考[J].教师博览,20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