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即是归处

2024-10-10 00:00:00
军嫂 2024年9期

编辑老师:

您好!我心里有一个纠结的问题,很想与您或者专业人士交流一下。

去年底,我和爱人开始考虑换套面积大一点的房子。爱人便常带着我去她娘家的镇上,在她父母家不远的周边转悠来转悠去。

“这个好呢?还是那个好一些?”看完两处房子后,她饶有兴致地问我。

“我觉得吧,除了房子附近通地铁外,其他没有什么好不好的,你自己喜欢就是了。”我回答。

其实我知道爱人的心思。房子,她倒谈不上喜欢不喜欢,只是想着离自己的父母近一点,方便照顾二老。再者,我们的女儿已经远嫁外地,她也在琢磨着自己以后老了,没准有侄子、侄女们来看顾,甚至能帮忙打理一些事情。说白了,就是在寻找依靠和归属,在找自己的根啊!

想到这里,我心里不是滋味。虽然嘴上没说什么,但越想越感觉不舒服,好像我不让她觉得那么可靠似的。

不过再想想,这么多年,我也一直没让她找到心安的地方。其实,就连我自己,也有一种漂泊感。

1996年,我和爱人结婚时,住着我单位的一间宿舍,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了。2006年后,我又几经调动,爱人只好带着女儿住在老家的出租房里,与我两地分居。直到2018年我转业,我们才在离爱人上班近的地方买了一套商品房。如今,我们都已年过半百,在考虑换大房子时,爱人选择了离娘家近的地方。

想到这些,我心里倒也释然,宽慰迟迟下不了决心的爱人:“房子在哪儿都无所谓,只要能让你觉得心安。”紧接着,我又说:“我是跟着你走的啊,你定下来了,找到根可以安放的地方了,你有根了,我也就有了。”

前不久,我和爱人终于搬进在她娘家镇上新买的房子。看着宽敞温馨的房间,眉开眼笑的爱人,我也觉得心里很踏实。

曾有人问我,一般男人不都是要求女人随自己安家吗,你怎么就没想着回自己老家安家呢?我总是笑笑。心安即是归处,又何必计较在谁的老家呢?

退役军人大勇

2024年9月2日

大勇:

您好!

收到您的来信,看到您提及自己工作几经调动,夫妻聚少离多,很是敬佩。又看到您转业后,随爱人安家,年过半百又随她意愿选房子,更为您的理解与包容点赞。无论是您的经历,还是妻子的行为,都涉及到一个普遍的问题——归属感。

归属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感受,它与爱息息相关。归属感也称隶属感,是指个体对于某个人(父母、妻子、其他家人等)或某个社会群体的感知和情感,是一种对身处社会环境的归属和认同感。简单理解,就是你想和他(们)在一起,在其中能找到自己的定位,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以及价值为他(们)带去的贡献。就如您的爱人,她想在娘家附近定居的原因,是想离家近,等年老时子侄辈能够就近照顾,这会让她感到安全,便是在找寻归属感。

归属感对个体的幸福感和社会适应至关重要。没有归属感,就会迷茫焦虑,感到孤独和无意义。如您所言,当兵多年,也曾感到有些漂泊。虽然信中您不曾详述原因,但我觉得多半是与环境的频繁变换和家人不在身旁有关。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有助于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呢?

第一,要找到相似性。我们更容易在一个和自身有相似性的群体里找到归属感。比如,参加一个感兴趣的社团,找一个和自己三观一致的伴侣等。

第二,要积极主动。良好的归属感来源于一段积极的关系。如果我们本身就是一个情绪黑洞,和他人的关系中,给不了对方归属感,对方自然也不会持续给我们提供情感支持。

第三,自省与寻找自我定位。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就要对自己有清楚的认知。这样才有助于我们在关系中、在群体中寻找到合适的位置,有助于更好地被接纳和认同。

第四,保持持续成长。当在某个群体里找到归属感后,成长需求就会由外部动机转为内部需求,要通过实际行动,让自己越来越好,让所在的环境越来越好,归属感也会越来越强。

信中您还提到,您对妻子的选择曾有疑问,“好像我不让她觉得那么可靠似的”,这倒未必就是事实。从心理学角度上讲,您妻子这么做,实际上是出于正常对家庭归属感和情感依托的渴望。这种渴望在人类的情感世界中是非常普遍的,尤其对于女性而言,娘家往往代表着情感的根源和依靠。

而您作为她的伴侣,从开始的不舒服到后面的释然,这种理解和包容,不仅体现了您对她的深情厚意,也展现了您对家庭和谐与幸福的追求。您意识到,真正的家并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重要的是那份能够让彼此感到心安的情感连接。

岁月沉淀心境,您的故事很好地诠释了“心安即是归处”这句话。它告诉大家,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心中有爱,有彼此,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这种归属不受地域、环境等外界影响,它源于内心,是一种深深的心灵满足和平静。就如您,有自己甘愿追随的爱人,有温馨的家,有“心安即是归处”的心境……这些都让您感到满足。因此,您才无惧于他人的疑问,坦然面对。

心理咨询师邹荣

2024年9月12日

编辑/吴萍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