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父的扁担

2024-10-10 00:00口述/葛鲁宁整理/尹立欣
军嫂 2024年9期

我家的相册里,有一张姨父的照片。每次看到这张照片,就会想起姨父挑着扁担、领着我走在乡间土路上的情景……

姥姥家在山东省烟台市莱阳县苍山村,一个依山傍水的好地方。母亲排行最小,上面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

20世纪50年代初,母亲参军入伍,离开了家乡,先到江苏南京,后来转业到辽宁沈阳工作。姨留在老家务农,并与姨父组建了家庭。

我小时候,姨和姨父经常一起来沈阳。姨父身材魁梧,是典型的山东大汉,他说话口音特别重,笑起来声音洪亮。那时我很调皮,总让姨父背我。

听说姨父曾当过兵、打过仗,后背还留有伤疤,我就很想看一看,他说什么也不让,说是怕吓到我。

姨父经常用蒲扇一样的大手,先抚摸我的头,再拉起我的胳膊,要我快点长大。

我11岁那年,记得快要过年了,姨父忽然独自来到沈阳,用一根扁担给我家挑来了大枣、花生和大蒜。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扁担,感觉很新奇,禁不住用手摸了摸。扁担光滑柔韧,两端有铁链钩,中间贴肩的部位已经变成了深棕色,看起来温润而光亮。我怎么也想不明白,这根扁圆细长、光滑油亮的木头杆,竟然能担起那么多的东西。

姨父说,这根桑木扁担是他自己做的,结实耐用,不磨肩膀,已经用了好多年。

那天晚上,我听见姨父唉声叹气地对父母说,老家粮食短缺,这次来,希望能带点粮食回去。

父亲想方设法筹措了50斤大米、10斤黄豆,姨父把倚在门后的扁担拿出来,把大米绑在扁担一头,另一头的麻袋装上黄豆、半袋白面及旧棉衣、大头鞋等物品。

父母决定让我跟随姨父一起回趟山东老家。

姨父带着我,乘火车到辽宁大连,打算坐船去山东烟台。因为临近春节,到大连后,我们买不到船票。最后,姨父掏出他的革命伤残军人证,买到了两张特批船票。

我们住在五等舱,是船舱底部,大通铺,地上铺着席子。船舱里闷热难耐,热得睡不着觉,我把棉衣棉裤都脱了,穿着背心裤衩睡。姨父整宿没睡,守着我和扁担上挑的东西。

下了船,又倒长途汽车,之后还要步行5里路。我累得实在走不动,就问姨父,什么时候到家?姨父tKXZE+zsZgWuI4pEYdcpnjUTOIL9qSOLSXB+wqsuSN4=说,翻过前面的山岭就到了,我憋足劲,一口气跑上山岭,结果看到的还是一条土路,望不到头。

姨父挑着那么重的东西,走起路来又快又稳。那根被压弯的扁担,在他肩膀上一颤一颤的,不时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姨父挑着扁担,换肩的时候东西从不落地,只将脖子一低、肩膀一歪,扁担就从左肩转到右肩了,动作自然又顺畅。我佩服极了,希望自己也有一根这样的扁担。

那次,我在姨父家待了20多天,也了解了更多关于姨父的故事。

姨父名叫林荣香,是个孤儿,从小受苦受难。解放战争后期,姨父参军入伍。那时姨作为军属,用姨父做的那根扁担,挑着军粮往部队送。

孟良崮战役时,姨成为村里支援前线的模范,因为她烙大饼的速度最快,别人一天才能烙完的饼,她大半天就干完了,而且烙出来的饼暄腾腾的,没有糊嘎巴。

新中国成立后,姨父复员回乡。

后来,姨父再次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志愿军战士,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在一次执行埋伏任务时,姨父被敌机扔下的炸弹碎片击中后背,伤势严重,被送回国内治疗。伤愈后,姨父揣着一本革命伤残军人证退伍返乡。

姨父还凑在我耳边,告诉了我一个秘密:他背上还有一块弹片没有取出来,一到阴天后背就酸疼。

知道我喜欢扁担,姨父特意给我做了一根小的,说让我以后也能挑起重担。

中学毕业后,我参军入伍,成为一名通信兵。姨父知道了特别高兴,专门给我写信,鼓励我在部队好好干。

记得有一年,部队帮驻地百姓抗旱救灾,官兵靠手提肩挑,从山坡下将一桶桶水运到山上,一块田一块田地浇。

我用扁担挑着水桶,沿着崎岖的山路,一趟一趟往山上送水。挑水时,我把毛巾垫在扁担下面,像当年姨父那样,脖子一低、肩膀一歪,左右肩膀轮换,扁担不离肩,水桶不落地。战友们都很惊讶,问我从哪里学到的本领。我便给他们说起了姨父,大家纷纷效仿起来,运水的速度大大加快……

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不论是在部队服役,还是回到地方工作,姨父挑着扁担的身影,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中。

2013年春,80岁的姨父带着那块没有取出来的弹片,走完了他的一生。

(口述者为退役军人,整理者为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