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能打破学科壁垒,有效扩充现有语文课程内容,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分析事物的能力,从而提升综合素养。笔者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为例,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
《秋天的雨》是一篇洋溢着诗情画意和童真童趣的小散文,文章将秋天众多的景物通过秋雨巧妙地联系在一起,给读者描绘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三年级是学生从以看图识字为主的学习阶段向以借助语言文字获得理解为主的学习阶段转变的节点,也是学生从由直观学习向抽象学习过渡的时期。教师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语言文字传达的信息,就要采取符合学生认知实际和学段特点的学习方式,而跨学科学习就是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
一、跨界音乐学科,激趣引学
在一、二年级的学习中,学生除了通过图画、绘本识字读文,还通过大量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的儿歌学习相关知识,这些学习方式是符合第一学段学生认知实际的。三年级教材从第一单元开始就选编了纯文本课文,学生单纯借助语言文字理解文本内容有一定的难度。为此,笔者从学生喜欢儿歌、童谣的实际出发,结合《秋天的雨》的内容,收集了几首描写秋雨的儿歌,再从中精选出学生都会唱的一首儿歌(“秋天的雨/淅淅沥沥/飘飘洒洒落下来/飘落进果园里/苹果橘子多欢喜/飘落进花园里/石榴花儿落满地/秋天的雨儿/清清凉/梧桐叶儿片片飞”),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小声唱这首儿歌,再思考“这首歌除了写秋天的雨,还写了秋天的什么景物”。学生稍加思考就说出“果园、苹果、橘子、花园、石榴花儿、梧桐叶儿”等答案。笔者提问:“这首儿歌写了秋雨的什么特点?”学生经过思考说出“淅淅沥沥、轻快、清凉”之类的答案。最后,笔者继续提问:“儿歌中写‘果园’里的‘苹果’‘橘子’是为了说明什么?写‘花园’里的‘石榴花儿’‘梧桐叶儿’是为了说明什么?”对这样比较难的问题,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笔者顺势导入新课:“请大家打开语文书,翻到第19页,课文《秋天的雨》会告诉我们答案。”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即被激发起来。
二、跨界美术学科,使学习目标形象化
依据三年级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还处于由认读到理解的初级阶段的学情,笔者在三年级上学期的课堂教学中不仅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还根据教学需要将美术学科内容有机融入教学,让学生通过绘画、着色等美术活动理解文字的含意。
《秋天的雨》第二部分是全文主体,描写了秋天的雨把五彩缤纷的颜料送给大自然,大自然就显得五彩缤纷了。这一部分承载的语文要素是“理解‘五彩缤纷’的含义”“从文字中体会秋天是一个美丽、丰收的季节”,承载的人文主题是“体会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教学时,笔者先出示文本描写的对象“银杏树叶”“枫树叶”“田野”“橘子”“柿子”“菊花”,再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想象它们的形状、颜色,并拿出画笔将它们画出来。然后,笔者让学生展示他们绘画的作品。校园里种有银杏树,学生在校园劳动时常捡拾落叶,因而对叶子形状很熟悉,所以他们很顺利地就画出了小扇子似的叶片,还着了黄色。学生在一年级美术课上画过枫树叶,所以基本上都能画出手掌形的红色枫叶。部分学生还画出了橙黄色的橘子、红色的柿子。学生给菊花着的色非常多,有紫、红、淡黄、金黄、雪白等。画田野时,很多学生只着了绿色。笔者对学生的绘画和着色给予肯定后,要求学生将自己的作品与课文第二部分内容进行对比,同桌合作探讨以下问题:你的作品与文章的介绍有哪些不同之处?“五彩缤纷”是什么意思?“五彩缤纷”说明了什么?经过交流探讨,学生明确:自己画的田野是绿色的,是春天的田野,而文章中的田野是金黄色的,是秋天的田野;“五彩缤纷”形容色彩繁多而艳丽,这说明秋天非常美丽。
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秋天的雨没有把黑色、青色、绿色、蓝色送给大自然呢?”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讨论后达成共识:“秋天的雨把红色、黄色、金色、金黄色、紫红色、淡黄色和雪白色送给大自然,因为这些颜色符合秋天景物的颜色特征,同时,这些颜色都是植物成熟的颜色,能说明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对这样一个美丽、丰收的季节,作者肯定非常喜爱。”这样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文本承载的语文要素,还顺理成章地理解了文本承载的人文主题。
三、跨界科学学科,突破教学难点
三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辩证思维能力较弱,往往会凭直觉理解文本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借助其他学科知识随时纠偏,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在《秋天的雨》第四段中,作者写了小松鼠、小青蛙在听了秋雨的“通知”后准备过冬的内容:“小松鼠找来松果当粮食,小青蛙在加紧挖洞,准备舒舒服服地睡大觉。”让学生准确理解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难点。笔者引导学生分析这三句话,学生一致认为这三句话是说小松鼠和小青蛙都在做冬眠前的准备工作,准备好后,它们就开始舒舒服服地睡一个冬天。其实,这三句话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小松鼠为冬天难以寻找食物而提前做好食物贮备,一层是小青蛙为冬眠做准备。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点,笔者请科学教师提供了有关冬眠的知识:“冬眠是某些动物在冬季时进入休眠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可以让动物减少能量消耗,在极寒的冬季忍受长时间的饥饿和寒冷,从而保证它们在春季恢复正常的生理活动。常见的冬眠动物有蛇、青蛙、刺猬等。松鼠一般是不会冬眠的,但冬天到来时它们会减少活动量。因为冬天觅食困难,所以松鼠在冬天到来之前会在洞里储存大量的食物。如果天气暖和,它们也会出洞活动、觅食。”学生了解了冬眠的常识,就很容易地理解这三句话的两层意思,并且悟出“不能轻易下结论”的道理。
基于学科融合角度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既是课程改革的需要,又是语文教学模式转型的必然要求。教师要敢于打破学科壁垒,找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借助其他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