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培根铸魂的作用。教学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深入学习情境、品读关键词句等感受革命英雄人物的精神品质,坚定理想信念。
一、构建情境,拉近文本距离
《刘胡兰》编排在统编版语文二年级教材中。由于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此,教师课前布置导学任务,即安排学生整理刘胡兰的相关资料,写一写刘胡兰的故事。上课伊始,教师播放《刘胡兰》影片中“刘胡兰牺牲”的片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刘胡兰毫不屈服的形象。接着,教师创设“模拟讲解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查到的刘胡兰的资料,设计“刘胡兰纪念馆”,并在教室贴上一份“红领巾讲解员”招募令: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烈士精神,山西省文水县刘胡兰纪念馆现面向全国中小学生招募一批“红领巾讲解员”,为参观者宣讲刘胡兰的感人故事。这样引入既让学生对刘胡兰的英雄形象有了初步感知,又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理解关键词句,突破学习重难点
教师分两个环节引导学生感知人物形象,感受革命精神。
一是梳理课文词句,初步感知人物。教师引导学生分三步梳理课文,开展生字、词语教学。步骤一是“学一学”。教师出示由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如“民兵、反动派、被捕”等,引导学生大声读。接着,同桌合作读写生字,互相检查容易读错或写错的字。步骤二是“填一填”。教师出示句子“1947年1月12日,天阴沉沉的,国( )党( )动派包围了云周西村。由于叛徒的出卖,年轻的共产党员刘胡兰( )捕了,( )在一座庙里”,让学生把生字“民、反、被、关”填入其中。步骤三是“说一说”和“写一写”。教师根据课后习题二“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感知“收买”“威胁”“牺牲”的意思。教师提醒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即先找到刘胡兰两次说的话,再分别想一想这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第一次刘胡兰说“我也不说”是在敌人收买她的情况下,结合敌人说的话,学生不难理解“收买”是敌人的一种手段,是想用“一份地”诱惑刘胡兰出卖革命同志。教师抓住教学契机呈现拓展资料:“一份地”在当时那个年代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刘胡兰不为所动。由此,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感受到刘胡兰绝不动摇、毫不屈服的形象。教师因势利导:收买不成,敌人凶相毕露,变成了威胁,“威胁”又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联系下文中敌人的话,说说你的理解。有了之前方法的铺垫,学生很快找出敌人用“打死”和“铡死”威逼、吓唬刘胡兰,让她说出共产党员名单,这就叫“威胁”。接下来探讨“牺牲”一词,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方法写一写自己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能够写出这样的意思:刘胡兰为了保守党的秘密毫不屈服,最终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像她这样为了正义的事业而献出生命,就叫“牺牲”。在具体而鲜活的语境中,学生既完成了“语言积累与梳理”的学习任务,又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把握等联结起来。
二是聚焦关键细节,感悟革命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在细节处“字斟句酌”,感悟革命英雄人物的伟大精神。如,教师出示学生找到的句子“刘胡兰像钢铁铸成似的,一点儿也不动摇”,并提问:刘胡兰是一个女孩,为什么说她像钢铁铸成似的?有的学生说,“钢铁很坚硬,这里用了比喻手法,把刘胡兰比成了钢铁,说明她很坚强,面对敌人的毒打一点儿也不动摇”;有的学生说,“这说明刘胡兰有像钢铁一般的意志,骨头很硬”等。由此,学生总结:刘胡兰的意志像钢铁一样坚硬。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全文中描写刘胡兰英雄气概的词语和句子。有的学生圈画出“挺起胸膛说”“迎着”“踏着”“走到”等描写刘胡兰动作的词句,并仔细品味,感受到刘胡兰的英雄气概;有的学生圈画出刘胡兰与敌人的第三处对话(敌人指着血淋淋的铡刀说:“再不说,也铡死你!”刘胡兰挺起胸膛说:“要杀要砍由你们,怕死不当共产党!”),提出敌人指着血淋淋的铡刀说话就是想让刘胡兰看到不说的下场就是死,而刘胡兰有着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根本不怕死,她的话那么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这就是共产党人的钢铁意志!学生在分析交流过程中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语段,仿佛化身为刘胡兰,个个昂首挺胸,读得洪亮有力。
三、重视朗读指导,在读中浸润红色文化
在示范朗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对话表演,有的学生读旁白,有的学生扮演敌人,有的学生扮演刘胡兰。学生先自主练习朗读,接着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最后推选出小组代表在全班朗读。教师重点指导学生读刘胡兰与敌人的三次对话,让学生从中体会刘胡兰的英雄形象,感悟刘胡兰的高贵品质。学生发现,要想读好对话,先得分析清楚每一次对话的情景。第一次对话写敌人收买刘胡兰,刘胡兰大声拒绝;第二次对话写敌人威胁刘胡兰,刘胡兰“愤怒地”拒绝;第三次对话写刘胡兰面对血淋淋的铡刀的威胁,“挺起胸膛说”“怕死不当共产党”。刘胡兰的三次语言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无论面对敌人的收买还是威胁,她都毫不屈服,誓死保守党的秘密。因此,学生读的时候,“刘胡兰”说话的语气应一次比一次大声,一次比一次坚定,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铮铮铁骨。根据这种理解,学生沉浸到文字中有感情地朗读,品味出语言承载的人物精神风貌,感受到人物的美好品质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城中实验小学)
(本文系2023年度江苏省江阴市教师专项课题“基于LOCA课堂观察的高品质学习设计与实施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