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学习策略

2024-10-10 00:00:00武志萍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4年10期

本期语文主题学习主要探讨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如何教学的问题。教师应该重视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育人价值,以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为主旨,以语文要素为核心,引导学生在读文品言的过程中将思想和灵魂注入文本,让学生在充分的语文学习实践中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和素养的提升。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落实语文学习的语言要素,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要注重挖掘课文的育人价值,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统编版语文六年级的课文。课文所在单元是革命文化主题单元,是对学生进行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依托。教师如何教学这类课文,让语言运用与文化自信培育有机融合,彰显语文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呢?

一、梳理资源,明确学习目标

本单元以“理想和信念”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四篇课文,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和语文园地。单元语文要素有“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和“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本单元课文体裁多样,有古诗、回忆录、演讲稿和小说,它们从不同方面展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和民族精神,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培育高尚的爱国情怀。其中,《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在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以女儿的视角,为读者还原了一位革命先烈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伟大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父亲为理想献身精神的敬佩,对反动派残杀革命者的痛恨,以及对父亲深切的怀念。

语文教材在不同学段都编排了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学生对这类题材课文的学习有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学生学习革命文化题材类内容提出“感受先贤志士的人格魅力,感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气概、优良作风和高尚品质”的要求。教师开展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既要综合提升学生已有的阅读能力,又要有机渗透革命传统教育,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基于教材内容分析、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教师可以从两方面设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一是品读描写李大钊言行、神态、外貌的句子,体会人物品质,真切感受李大钊英勇无畏的革命者形象,继承和弘扬革命精神;二是聚焦李大钊言行、神态、外貌描写的重点语段,并运用相关资料,丰富对革命英雄人物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革命文化教育。

二、关注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上课伊始,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课后第二题“说说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情,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梳理文章内容。学生讨论后,发现文章采用倒叙手法,按时间顺序回忆了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的四件事。

接着,教师聚焦课前导语中的第一个语文要素“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确定学习策略,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读文本,如默读并圈画描写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词句,小组分角色读后分析人物特点,每组选派代表领读重点段落,师生一起有感情地读并谈体会等。这是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环节。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教师必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获得理解和启发,用文章本身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学生只有多读、多交流,才能走进课文描写的细节中,才会被李大钊的精神所感动。

在反复读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圈画出“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平静而慈祥的脸”,认为这些句子表现出李大钊受到酷刑后仍然很镇定,为了革命事业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有的学生圈画出“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认为这些句子表现出李大钊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不怕牺牲;还有的学生圈画出“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和“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认为这些句子表现出李大钊对工作认真负责,面对危险镇定自若。学生通过分析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感受人物品质,畅谈这些句子所表现的李大钊的精神品质,这个过程既检测了学生结合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品质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又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为第二个目标的达成做了铺垫。

三、运用资料,深度理解人物

本单元第二个语文要素是“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革命题材的课文,补充图片、文字、视频等相关资料尤为重要。与课文相关联的作者资料、时代背景、人物经历、同类作品等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深化对人物的理解。

教师可以布置查阅资料的前置作业,引导学生学会整理背景资料,如“李大钊资料卡”、“1927年中国发生的重要事件表”、李大钊的生平介绍资料及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对李大钊同志的评价资料等。学生有了比较丰富的背景资料作为认知基础,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中的一句话“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时,引导学生挖掘其中隐含的信息,如“现在是什么时候”对应的是“1927年4月12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反动派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进行大屠杀”,可见当时形势的危险和紧急;“我哪能离开”对应的背景资料是,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主义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负责共产党在北方的全面工作,因此他绝不能离开北京。随后,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认识到这句话还原了一位坚贞不屈、忠于革命、不怕牺牲的革命者形象。教师将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文本隐含的信息和补充的史料进行整合,引导学生对当年的血雨腥风有了更多的了解,也为学生读懂李大钊奠定了情感基础。

教师还可以设计学习活动,检测学生运用资料的能力。如,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被执行绞刑,请大家根据所查资料、借助想象描写当时李大钊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学生根据资料补写、交流。教师为了让学生有更深的感受,播放了影片《觉醒年代》中李大钊从容赴死的片段。李大钊的从容镇定、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的神态永远留在大家心中。最后,教师引用影片中李大钊的“你不应该问我是谁,你应该问我们是谁”这句话,将学生的学习情绪、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

学生在“查阅资料”“筛选资料”“整理资料”“运用资料”的过程中,不仅增进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还深刻体会到人物的情感,从而产生价值认同感,将革命精神内化于心,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

(作者单位:山西省晋中市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