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是将学科内的教学内容或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和方法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学科融合旨在让学生形成更全面的认知,提高综合素质、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三角湖小学在学科融合教学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
学科融合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它能突破传统学科教育的局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三角湖小学从学科内大单元统整、跨学科主题统整以及超学科项目统整三个维度,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课程统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协作能力、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
一、学科内基于大单元统整
学科内基于大单元统整指在单一学科内部打破传统的课时或单元界限,根据概念的内在联系重组教学内容,构建统一的、主题性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在更宽广的视野下理解和应用知识。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走进中国古典名著”单元编排了《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和《红楼春趣》4篇课文。前两篇是精读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借助资料、结合生活经验和联系上下文阅读。后两篇是略读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迁移或适当融通所学阅读方法学习。口语交际中的“怎么表演课本剧”话题旨在引导学生在阅读名著后深入认识台词、表情和动作对于塑造角色的重要性,教师可结合《草船借箭》一课展开教学。习作“写读后感”引导学生在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后表达独特的审美体验,实现阅读与表达的同步提升。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是对名著阅读方法的小结与回顾,“词句段运用”安排的猜词语旨在巩固名著阅读方法,“快乐读书吧”引导学生由课内学习到课外学习,落实经典名著整本书阅读。
为有效进行单元统整教学,教师融通单元各板块,适当重组教学内容,创设了“玩转四大名著·争做名著阅读小达人”单元大任务,在单元大任务之下分设了“走近四大名著·感知语言特点”“‘围读’四大名著·研讨剧本场景”“品读四大名著·聚焦人物形象”“玩转四大名著·传承文化经典”4个子任务。
任务一“走近四大名著·感知语言特点”统整交流平台、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的学习内容,属于单元起始课,旨在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具体的教学活动包括:利用前置学习表和趣味题,调查名著阅读情况;依托“交流平台”了解名著阅读方法;探讨玩法,设置任务;依托预习,梳理单元字词;猜读语句,感知语言特点。
任务二“围读四大名著·研讨剧本场景”统整课文内容,包括精读引领(旨在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和略读实践(旨在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方法)两个子任务。精读引领子任务计划3课时完成。第1课时“首次剧本研讨会”主要学习活动如下:学习剧本格式;品读故事内容,划分场景;借助情节图梳理《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的主要内容,研讨剧本场景。第2课时“《草船借箭》剧本研讨会”主要学习活动如下:品析诸葛亮等人物形象;学习阅读古典名著小妙招。第3课时“《景阳冈》剧本研讨会”主要学习活动是品析武松人物形象。
任务三“品读四大名著·聚焦人物形象”指向整本书阅读,相应的学习活动是品读交流,旨在引发学生的阅读思考。活动中,学生自主组队,选择一本名著展开阅读和研讨。阅读后,学生设计的研讨主题有“论智谋英雄”(论三国人物的多面形象,如曹操是英雄还是奸贼)、“辩水浒好汉”(辩水浒人物形象,如梁山108将都是好汉吗)、“话西游神魔”(谈斗战胜佛的修炼之路,如讨论应该给孙悟空戴上紧箍咒吗)、“赏红楼金曲”(欣赏《红楼梦》插曲,如分析配乐与人物形象、人物命运有什么联系)等。
任务四“玩转四大名著·传承文化经典”整合单元习作和口语交际的学习内容,形成旨在展示学生阅读成果的“读悟表达”。具体的学习活动有学写读后感,名著“绘猜”活动,四大名著剧场,名著主题辩论赛,评选最佳小演员、最佳编剧、最佳合作奖、最佳卡片小达人、最佳思维小能手、最佳道具奖、最佳小辩手等。
二、跨学科基于主题统整
跨学科基于主题统整指从多个学科出发,围绕同一主题构建课程和活动。这种课程统整侧重于通过强化学科间的联结,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多元视角。
确定适切的学习主题是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设计的关键所在。主题是跨学科学习得以实现的枢纽,它把不同学科的知识、教学资源与学生主体有机联结,形成一个高效、统一的学习系统,从而发挥多学科协同育人的功能。学校以年级为单位,组建跨学科协同育人教师教研共同体,甄选具有真实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主题,统整课程资源。
一年级教师教研共同体从“端午节,吃粽子”学习主题出发,统整语文、劳动、艺术、道德与法治等学科内容,制定学习目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通过自制表格、示意图,梳理并分享端午节的来历、吃粽子的传统习俗(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品读文本,认识粽子,明晰粽子的形与味,体会端午文化,感受阅读的乐趣(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动手实践,学会包粽子、煮粽子,在制作、品尝与分享过程中习得烹饪技能,体会劳动的快乐(劳动能力、劳动精神);绘制粽子制作流程图,自主设计、描绘创意粽子(创意实践、思维能力);举办诗歌诵读会,以多种形式弘扬端午文化,体会温暖的亲情和深厚的爱国情(文化自信、审美创造)。
这个跨学科主题学习共计安排5课时。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收集资料,设计卡片,交流端午节的来历;阅读绘本,了解吃粽子的传统习俗;诵读儿歌,展示图片,认识粽子(语文)。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包粽子,绘制粽子制作流程图(语文、美术)。第三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小组协作包粽子、煮粽子,全班分享粽子,评选“包粽子小能手”(劳动)。第四课时的主要任务是自主设计、描绘创意粽子(美术)。第五课时的主要任务是举办“端午节”主题诗歌诵读会,评选“端午文化小使者”,以多种形式弘扬端午文化(语文、道德与法治)。学生在“端午节,吃粽子”主题学习活动中,加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体会到传统节日与艺术的联系,提高了审美情趣,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三、超学科基于项目统整
超学科基于项目统整是完全跨越学科边界,以项目为核心,整合所有相关知识和技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课程设计方法。
以“植物的秘密”STEAM拓展课程为例(如表1)。 该课程为解决四年级科学教材中“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教学面临的场地、课时及教学方法限制等问题而设计,旨在为学生提供一次全面、深入且个性化的学习体验。课程巧妙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实施,学生可基于兴趣和学习需求自愿参与。学校为此特别设立了专业的植物种植区域,配备了齐全的种植工具与材料,营造了一个安全、实用的实践环境。同时,学校组建了一支由科学、信息科技、语文、数学和美术等学科教师构成的教研团队,他们紧密合作,精心策划课程内容,共同指导学生参与植物种植与智能养护等实践活动。具体的项目主题、核心任务及涉及的学习领域如表1所示。
为指导教师有效评价,促进学生展开自评,项目组设计了项目式学习表现性评价量表。具体的评价观测点有“我能明确项目问题,结合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开展养蚕调查学习活动”“我能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分享和交流,与同伴协作,表现优异”“我能积极主动解决项目中的问题,选择合理的解决问题方法,完成作品的设计”“我知道了产品设计制作的原理,能根据项目设计方案制作出个性化的作品,并根据科学原理和数据测试与改进作品”“我能为交流分享环节贡献智慧,选择有创意的表现形式介绍作品”等。自评、互评、师评均采用星级评价(非常符合得5颗星,比较符合得4颗星,符合得3颗星,不太符合得2颗星,不符合得1颗星)。自评、互评及师评的总星数为总评成绩:21~25颗星为“优秀”,16~20颗星为“良好”,16颗星以下为“一般”。
“植物的秘密”STEAM拓展课程的实施,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植物生长周期及其相关知识的理解,还促进了学生在科学探索、技术创新、工程设计及艺术审美等领域的综合发展,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三角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