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是教材编修的基本依据,教材则是落实课程标准的重要载体。教材通过提供学习资源、学习活动、学习支架等内容,架起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之间的桥梁,帮助师生有效完成教与学的活动,落实课程标准要求。此次义务教育统编语文教材编修基于三方面要求展开:一是时代发展——党和国家提出的新要求需要加以体现,这是教材编修的首要任务;二是教育改革——课程标准修订后提出的新理念需要加以落实,这是教材编修的核心任务;三是教材使用数年,师生对教材有新的期望,一些系统性问题需要加以解决,这是教材编修的重要任务。据此,教育部组建了教材编委会和教材修订组,于2022年3月正式启动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编修工作,本着“稳中求进,守正创新”的原则对教材进行全面修订。新修订教材起始年级册次已于2024年秋季投入使用,新旧教材更替将用三年时间完成,现将新修订义务教育统编语文教材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版课标”)的情况阐述如下。
一、以增强文化自信为目标,强化价值引领,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语文课程在学生的价值观培育、人格养成、个性发展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对他们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新版课标将“文化自信”作为排在首位的语文核心素养,要求学生通过语文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增强中华民族自尊心、爱国情感、集体意识和文化自信”。
新修订语文教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目标,继承传统语文教育“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精髓,承担当代语文课程“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使命,强化语文教材的育人功能,凸显价值引领,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适应时代要求的精品教材。
教材着力充实和调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选篇。经典古诗文篇目在初中课文中的比重保持在50%左右,专门设计“传统文化系列”专题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搜集资料、拓展阅读,围绕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如“友”“诚信”“和”“自信”等展开探究,体认和理解传统文化的精华。革命文化选篇涵盖各个历史阶段,聚焦革命精神传承,选取反映革命领袖、英雄人物、重大革命事件的经典文章,引导学生根植红色基因,树立报国之志。七年级上册教材将原有的《纪念白求恩》《回忆我的母亲》《梅岭三章》组合呈现,构建全新的“人生之舟”单元,引导学生阅读革命文化经典,感受崇高精神洗礼,继承革命传统,思考人生意义,践行生命价值。教材进一步充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选篇,选入反映新时代航天员、戍边英雄、科学家、一线劳动者事迹和精神,以及新时代科技成就、社会发展新风貌的篇目,如《航天员写给孩子的信》《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蛟龙”探海》《天上有颗“南仁东星”》《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青春之光》等,引导学生关注时代进步和国家发展,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核心,“以一带三”,有效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教育的终极追问,每一次课程改革都旨在回答这个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新一轮课程改革着眼个体自我发展与社会健康发展的协调,给出的答案是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主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核心素养导向,让核心素养落地,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鲜明特色。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新版课标凝炼了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同时指出:“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内部关系,以及义务教育课程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新修订语文教材突出“以一带三”,即以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为核心,带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引导学生在深入认识、理解并学会综合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小学语文教材在“语文园地”中设计“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词句段运用)”,从课内、课外精选典范语言材料,加以归类聚合,引导学生发现材料背后的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增强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认知,强化积累与运用。初中语文教材在课后练习、阅读综合实践中设计语言品析、笔法鉴赏类练习,引导学生从词句的揣摩、品味切入,在理解语言知识、把握语言规律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语句的深层涵义和情感意蕴,鉴赏汉语之美。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综合实践”任务二,围绕“语境对词义的限制和修饰作用”这一语言知识,引导学生在认识语境、理解词义、学会炼字炼词的同时,深入课文情境,鉴赏语言之美和语言运用之妙,获得审美愉悦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维启迪。可见,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为了表述方便可以切分,但事实上却无法割裂,它们统一于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语文学科本质属性之中。
三、以学段特点和学习规律为立足点,显隐结合,有序设计任务群学段呈现方式
语文学习任务群作为课程的组织和呈现方式,是新版课标的核心内容和突出特色,也是新修订语文教材着力落实的内容。新版课标根据义务教育语文学习的特点,建构了基础型、发展型、拓展型三种类型的六大学习任务群,强调以学习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自主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新版课标指出,教材编写“要充分体现义务教育语文学习的基础性、阶段性特点”。义务教育阶段时间跨度大,学生身心不断发展,他们的言语经验和能力处在进阶过程中,并且学段之间差异较大,因此不宜用一种模式框定学生的发展路径。新修订语文教材基于不同学段学生思维发展特点、认知能力、语言运用水平,对学习任务群的具体落实做出分段设计,使之由隐性融入逐渐走向显性体现。这种设计契合学生语言能力由分项到综合的进阶发展规律,很好地体现了义务教育课程渐进性和发展性的特征。
第一学段,学生的语文学习刚刚起步,重在积累言语材料、建构言语经验和学习简单的语文知识,需要通过分项训练逐步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因此教材主要以隐性融入的方式,通过课后习题、“语文园地”渗透学习任务群的要求。第二、三学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言语材料和言语经验,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了初步认识和了解,感性思维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逐渐提高,探究意识和欲望不断增强,教材开始逐步强化语文学习的综合性设计,将“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改造为“梳理与探究”,设计指向单元总结与回顾、课文整合与贯通的综合性、情境性,甚至带有一定探究性的学习任务,使学习任务群要求由隐性融入向显性体现过渡。第四学段,学生的语文能力进一步提高,言语积累进一步增加,抽象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融通、关联、整合学习的意识不断增强,教材进一步强化单元整合设计,在单元导语中凸显学习任务群要求,并设置“阅读综合实践”,加强单元学习的整合性和贯通性,以显性体现学习任务群要求。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导语”新增“用文学语言营造了富有诗意的情境,抒发了古往今来人们亲近自然的情怀和对生活的丰富感受。阅读这些课文,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美妙,生活的醇美”等语句,设计“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美”这一单元核心任务,显性体现“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阅读单元导语,体会“阅读综合实践”的设计意图,从中寻绎新修订语文教材落实学习任务群要求的具体方式。
四、以六大任务群学习内容为基础,对照课程标准查漏补缺,充分落实任务群要求
新版课标围绕六大学习任务群,分学段提出了80项具体学习内容,包括学习主题、学习资源、学习策略和要求等方面,同时在总目标、四类实践活动分类目标,以及学业质量描述中提出了诸多新理念、新要求。教材编委会和修订组认真学习新版课标,在修订教材的过程中将80项学习内容以及相关理念拆分成条目,与现行教材单元组成、任务设计等进行了全面的“对标”,以查漏补缺。已有的内容,根据新理念进行优化;不足的内容,根据新要求进行充实;缺失的内容,专门进行增补设计。
比如,新版课标设计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强化实用性阅读策略、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发展和真实情境下交流能力的培养,提出“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等要求。据此,初中语文教材在新闻、演讲、说明文等单元做了针对性设计,强化阅读和表达中的目的、对象、场合、身份意识,以有效落实提取关键信息、真实情境表达、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等要求。以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教材以“提取和整合主要信息”为目标,在预习、课后练习、“阅读综合实践”中分别设计针对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学习实用性表达策略。具体来说,《中国石拱桥》预习二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看看能否把握有关中国石拱桥的一些重要信息”;课后练习一要求学生提取关键信息,填写表格,并分享发现,练习二要求学生绘制赵州桥示意图,标示数据;“阅读综合实践”任务二要求学生体会写作目的、读者对象差异带来的内容选取和写法上的调整,并开展根据目的和对象有效表达的写作实践。这些设计是新修订语文教材在“对标”基础上所做的针对性设计,目的是充分落实学习任务群的新理念、新要求。
五、以学习单元为载体,把握课程标准精神,强化整合性设计,有效组织课程内容
落实学习任务群的理念,关键在于把握其精神实质。新版课标指出:“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要依托具体的单元来组织;设计具有情境性和实践性的学习任务,突出真实情境下的语言运用实践,是学习任务群的核心理念;“群”字体现出语文学习的综合性或整合性的特点,需要通过单元的整合设计、跨学科的整合设计等来实现。
新修订语文教材的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学习专题或微课程,它提供完整的学习场景,由课堂内到课堂外,由学科内到跨学科,整合学习主题、学习任务及情境、学习资源、学习支架、学习评价等要素,构建了综合的言语实践系统。
学习主题和语文要素是单元构建的核心,教材据此组织多样的学习资源,设计灵活的学习任务,提供丰富的学习支架。新修订语文教材进一步明确了每个单元的学习主题,第二、三学段语文教材在单元起始页增设人文主题条目,修改语文要素的表述,使单元人文主题更加凸显,素养目标更加清晰。
学习任务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承载着语文要素落地的职能。新修订初中语文教材在“预习”“思考·探究·积累”“阅读提示”中设置多样的学习任务,进一步增强了设计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强化了一些任务的情境化设计。为强化单元一体化设计,凸显整合性,教材增设“阅读综合实践”,设计旨在贯通单元学习、落实语文要素的学习任务。这部分学习任务从人文主题探讨、读法写法探究、语言知识运用三个维度,引导学生联系整个单元的阅读任务,自主、合作开展体验性和探究性活动,从而实现语文学习的整合贯通、总结提升、拓展延伸,并在此过程中综合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以课文为主,涵盖相关拓展阅读资源在内的学习资源,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主要载体。经典性、文质兼美的特质决定了课文可以带给学生多方面的学习价值,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将课文视为完成学习任务的材料。
学习支架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获取知识和发展素养的辅助,在教材中体现为“注释”“旁批”“阅读提示”等的设计,以及相关的语文知识、背景资料等。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阅读综合实践”任务一提供“链接材料”,介绍重音、停连的知识,帮助学生完成“借助朗读体会语言之美”的核心任务。
学习评价旨在检验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参与程度,以及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等,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广泛收集过程性数据、纸笔测试等方式加以测定。
总之,语文教材的修订以稳为主,不做颠覆式变革,坚守语文本质,坚守中华民族风格,坚持贴近教学实际,保留了现行义务教育统编语文教材的突出亮点和特色;同时未故步自封,而是以“进”为追求,应时而进,“对标”而进,因问题而进,因创新而进,着力体现新的特色。经过系统编修,义务教育统编语文教材的育人价值进一步凸显,时代特色进一步增强,单元的整合性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实践性进一步增强,知识的丰厚度进一步增加,内容的严谨性进一步提升,小、初、高教材的衔接性更加紧密。
(作者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