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享生活 远离肠癌

2024-10-10 00:00:00张树卿
保健与生活 2024年20期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其中,胃癌和肠癌作为两种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对人类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上期《名家讲坛》中,我们介绍了胃癌的早筛早治,本期我们推出姊妹篇——肠癌的早筛早治。根据我国最新的统计数据,大肠癌的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的第2位,死亡率居第4位,并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令人惋惜的是,大部分患者确诊的时候已是中晚期,有的甚至是多处转移,连手术的机会都没有了。这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和身心压力,也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一个巨大挑战。既然形势如此严峻,那么我们如何做到防患于未然呢?

老李,59岁,是一名国企的中层干部。最近两年,他总是反反复复出现右下腹隐痛,有的时候伴有腹胀,有的时候伴有大便次数的增多。老李以前有过肾结石、输尿管结石,开始以为是结石作祟,加之工作又忙,便自己买了一点排石的中西药物治疗。近期腹痛程度更明显了,有时还有大便和手纸带血的情况。他又以为是痔疮的原因,自己买了点药用用,不料症状没有好转,反而更严重了,连班都上不了了。在家属的一再催促下,他到医院检查,发现是大肠癌伴转移。经过询问,老李单位每年都有体检,其中有一项指标叫大便隐血试验,近几年他的检验结果都是阳性的。体检报告中也明确地让他做进一步的检查,体检中心的工作人员甚至打电话让他做进一步的检查。他总考虑是痔疮的原因,还以工作太忙作为搪塞的理由。还有一点,据家属反映,老李的父亲就是患大肠癌在60岁左右去世的。老李很忌讳这个病,并且心存侥幸,“只要不检查,就不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这是近期发生在身边的一个活生生的案例,让人唏嘘不已。

事物的发展总是有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大多数的恶性肿瘤都是多因素、多环节、多步骤逐渐发展而来的。肠癌,亦是如此。从可以治愈的癌前病变(比如大肠息肉)进展到晚期肠癌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而早期的肠癌存活率高达95%,晚期的5年生存率为20%~50%。通过早期筛查降低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经成为整个医学界的共识,所以应“早”字当头,早筛早查是关键。

一、早期识别高危因素

哪些是高危因素呢?大肠癌是一个“富贵病”,与人们的饮食起居息息相关。生活方式不健康,比如久坐不动、经常熬夜、过量饮酒与吸烟;饮食不健康,摄入过多的高脂肪、高蛋白质、高热量食物,喜欢红肉以及加工肉类如烤肠、烤肉、火腿、牛肉干等;烹饪方式不健康,喜欢煎、炸、熏、烤、腌制等;情绪不健康,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压抑、忧郁的心理状态;等等。

除了具备上述高危因素,还有以下危险因素:

(1)年龄大于50岁的中老年男性。

(2)有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等代谢性疾病。

(3)一级亲属有大肠癌病史(所谓的一级亲属就是父母、兄弟、姐妹和子女)。

(4)本人有结直肠癌病史(得过了还会再得)。

(5)有肠癌癌前疾病病史,比如腺瘤性息肉、家族性息肉病以及经久未愈的溃疡性结肠炎(炎症性肠病的一种)。

(6)接受过盆腔放疗。

(7)有过胆囊切除史以及阑尾切除史。

(8)还有一些更严重的情况。排便习惯或大便性状的改变。比如长srpc9jC3rMYhB0hmI+0jTQ==期的便秘突然变成腹泻,长期的腹泻突然又变成便秘了。比如大便形状变细,大便外观有沟槽样结构;出现血便、黏液便、脓血便。便次频率增多、便前肛门重坠、排便不尽感、排便梗阻感。

(9)腹部出现症状,如腹痛、腹胀、腹部包块等。

(10)全身症状,如消瘦、乏力、贫血、低热等。

最后两条在医学上叫作报警症状。如果出现腹部症状以及全身症状,说明情况已经很严重了,要及时就医。

二、筛查手段

既然目标人群已经识别,确切的筛查方法就要逐步展开。

大便隐血试验

大便隐血试验是历史最悠久,成本最低,检测最简单、便捷,应用最广泛,最经济实惠的筛查方法。虽然受食物和药物的影响比较大,特异性也比较低,已经逐步被其他的一些试验所取代,但是其在诊断中占据的地位,依然举足轻重,不容小视。

粪便基因检测

准确严谨的说法叫作粪便多靶点DNA检测。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一些关键的肿瘤抑制基因常常会发生甲基化的改变,导致基因的失活或沉默,可促进癌症的发展。通过检测粪便中的特定基因,可确定个体患癌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筛查和预防措施。但是其价格昂贵,需要中心实验室检测,特异性和敏感性都有待于大样本人群的进一步证实,所以这种筛查手段目前还不是主流的。

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测

肿瘤标志物是指肿瘤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本身合成、释放或是由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产生的一类物质,可反映细胞恶变各阶段的特征。与正常组织相比,标志物明显增高并存在于各种体液中。对于筛查、诊断、观察疗效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相对于大肠癌而言,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125和CA242具有相对特异性。但肿瘤指标正常并不代表没有肠癌存在。大家很容易被阴性的肿瘤指标误导,认为阴性就没有肿瘤。实际上只有约40%的肠癌患者伴有血CEA或CA199升高,而在大部分早期大肠癌患者中这些指标并不升高。

影像学检查

目前临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CT和磁共振,以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PET-CT)。在大肠癌的检查过程中,可以通过CT观察到肠腔内肿物及邻近器官的侵犯情况,为肿瘤的术前分期提供依据;增强CT在评估大肠癌的淋巴结浸润及肿瘤远处转移等方面作用突出。磁共振的诊疗主要用于直肠癌的术前术后临床分期,判断有无盆腔、肝、肺转移以及评估新辅助或转化治疗效果等。超声能对肿瘤进行多平面多角度的检测,在术前或术中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可协助诊断肿瘤有无转移,但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PET-CT是基于肿瘤组织对葡萄糖摄取量明显高于正常组织这一特征,将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葡萄糖注入人体后进行断层扫描,从而提高对病灶的准确定位。它在大肠癌早期诊断、远处转移、化疗药物的疗效评估和复发转移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肠镜检查

肠镜检查是将带有高清摄像头的柔软管子从肛门探入,依次观察末端回肠—盲肠—阑尾窝—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可以直观地看到肠道内有没有溃疡、糜烂、出血、息肉、肿瘤等状况的发生。如果发现了病变,可以直接获取相关的组织送检以明确疾病的性质,还可以对病变部位进行切除。结肠镜检查集筛查、诊断、治疗于一体,所以是大肠癌筛查的“金标准”。该检查优势很多,但是一些客观或者主观因素会导致部分人群无法配合此项检查,比如严重的心功能不全、肺功能不全、年老体弱和基础疾病比较多的人。还有一些患者出于对肠镜检查过程的恐惧以及惧怕喝泻药而迟迟下不了决心。现在很多医院推出了无痛肠镜检查,就是被检查者接受微量的麻醉药几秒就睡着了,检查过程中不会感到任何不适,显著提高了患者的配合度和检查过程中的舒适性、安全性,结束后很快就能清醒。目前无痛肠镜检查已成为肠镜检查的首选方案。

胶囊内镜

这个检查只需要吞服一粒胶囊,便可获得清晰的消化道图片。自然吞服,无痛无创,检查过程舒适,患者的依从性好。受检者行动自由,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这个胶囊是一次性使用的,可以有效避免交叉感染。胶囊的外壳是复合分子材料的,安全、无毒、容易排出。操作过程简单,仅需指导患者吞服,观察回放就可以得出结论,不需要麻醉。缺点是价格昂贵;基层医院缺乏相应的设备;肠腔中发现问题,不能取组织行病理检查;有消化道梗阻以及憩室者,可能引起嵌顿,故需要慎重考虑。

三、筛查的启动时间

根据我国的国情, 2020年发布的《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建议40岁起接受结直肠癌风险的评估。对于评估结果为高风险的人群建议在40岁起开始接受筛查,对于中低风险的人群建议在50岁起接受大肠癌的筛查。而对于75岁以上人群,考虑到筛查的获益、风险(筛查带来的并发症)、预期的寿命,以及老年人本身存在较多基础疾病等因素,是否继续进行筛查尚存在争议。

四、筛查的策略

既然肠镜是筛查肠癌的金标准,那么我们一步到位都去做肠镜不行吗?不行,这是我们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人口众多,各地发展并不平衡,在偏远地区,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大肠癌的发病率较高,但是基层医院的内镜医师大多没有经过规范的内镜操作培训。根据2021年全国第7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50~75岁的年龄段人群已经超过4亿人,而2021年我国仅完成了700余万人次的肠镜检查,难以满足大肠癌筛查的需求。第二,由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欠发达地区的人群对于大肠癌的认识不足。筛查工作是否能够有效地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民群众对于筛查工作及随访的依从性。第三,我国大肠癌的临床登记起步较晚,缺乏足量的临床数据及循证医学依据。这种一步到位的肠镜筛查不适合我国的基本国情。考虑到现阶段我国人群筛查的依从性比较低,推荐大便隐血试验、血清肿瘤标志物、粪便多靶点DNA检测单独或联合使用,确立高风险人群后进行规范化肠镜检查。

五、筛查的间隔

根据筛查方式的不同,筛查时间间隔也不同。推荐胃肠镜检查,每5~10年检查1次;大便隐血试验每年检查1次;粪便多靶点DNA检测,每3年检查1次;结肠CT成像每5年检查1次;胶囊内镜每5年检查1次。如果结肠镜检查以外的检查结果是阳性的话,仍需要再次进行结肠镜检查。

六、如何正确看待筛查?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虽然大肠癌的早筛早查对于防治大肠癌来说具有重要的积极的意义,但是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生理影响、心理影响、经济压力以及时间成本等。具体来说,有筛查过程本身或者等待筛查结果而产生的焦虑,以及对自身不良生活方式的焦虑,或寻求健康行为方式的焦虑。如果得到的是阴性的筛查结果,往往会导致患者粗心大意,忽视自身出现的后续症状,从而延误就医。筛查技术本身也具有一定的风险,虽然大便隐血试验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但是肠镜检查是介入性的,可能造成疼痛不适。过度诊断也会造成患者家庭经济的负担。

七、如何向肠癌说不?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均衡膳食,避免辛辣刺激、高脂、高糖饮食,少食红肉、加工肉类及腌制食品。建议低脂肪饮食,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五谷杂粮和新鲜果蔬。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软化大便,减少便秘。

2.适当运动,控制体重。每天保持适当的体育锻炼,每周至少150分钟的有氧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运动,能够显著减少肠癌的发生率。久坐不动是肠癌的发病因素之一,应避免久坐不动,超重肥胖人群应积极减肥,维持正常的体重。

3.戒烟限酒。烟酒中含致癌物,吸烟过量、饮酒过量都均导致肠癌的发生风险增加。禁止酒精摄入和戒烟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

4.保持乐观的心态,及时调整不良情绪,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况。避免精神压力过大。

5.积极治疗肠道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结肠血吸虫病等。

6.定期筛查。年满40岁的人群,需要进行风险评估,进行有策略的早期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潜在的疾病。对于有家族史或其他高危风险人群可能需要更早开始筛查。

最后,祝各位读者远离肠癌,畅享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