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是文化人的天职

2024-10-10 00:00丁以绣
新阅读 2024年8期

不久前,在微信中读到樊希安的诗《君子兰赋》:“友自沈阳来,赠我君子兰。棉垫严实裹,麻绳细细缠……东市购花土,细选又细验……西市购花盆,实用价又贱。”风格古朴,文字灵动,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杨牧之同志留言:“佳作,有古乐府之风。”这说出了我的心里话。原来,自三联书店退休后,樊希安不仅继续写小说,还写诗歌。近日,他的随笔《鬓已星星听雨声——人生哲思感言集》又出版了,一位文字工作者的高产状态和勤勉风貌令人感佩。

如同岁月在人脸上会留下印记,在作家的笔下,在一个人的文字中,岁月同样会留下清晰的印记。这里不是说把岁月写入文字,而是指写作的风格、特点、题材会有岁月的印记;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文字的风格特点是不同的。比如,人生体悟,并不是什么年龄都可以写好的。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人在漫长的一生中,总会有许许多多自省心得,但是最有价值的人生感悟是在历经风雨、阅尽沧桑之后。很多对生命心存敬畏的文人在人生暮年总结一生,写出了闪光的文字,这对自己是总结、是交代,对他人是教诲、是启迪。《鬓已星星听雨声》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文化人不会缺席网络空间

在数字时代,人们将很多时间用在了网络阅读上,这是不争的事实。用好网络平台,将作品通过网络传播出去,让更多的受众知晓阅读,是所有文字工作者应该重视的问题。该书首先是网络作品,是作者随写随发在微信朋友圈的,受到朋友们的喜爱和鼓励后才整理出版的。

网络作品自有其特点。该书130篇,每篇数百字或千余字,多的也不超过2000字。作者在《序言》中说该书在微信朋友圈和公众号首发,我想,他并非刻意要按照微信公众号特点即手机阅读的要求来写作的,但是,实际上移动阅读的流行让手机阅读的特点与作者文学才华相互调适,最后形成了这样的“文体”:一般以亲身经历(即故事)开头,引出话题,再用通俗语言展开,再不紧不慢进行分析、联想、阐释,小角度转换话题,再举例验证,最后金句作结语。或许这就是一种“随笔微信公号体”,即千字文、身边事,文字通俗小道理,朴实真挚小见大,一事一议深寓意。

这种文体在移动阅读时代是有代表性的,也是有“杀伤力”的;其作品是有“受众缘”的,也是传得开的。从对“随笔微信公号体”如此熟练掌握运用的程度看,作者不愧为文字高手、文章大家,如冯骥才小说《神鞭》中的主角,在传统冷兵器社会,他的长辫就是长鞭,是可取性命的神器;在热兵器时代,使用手枪照样如臂使指,百步穿杨。可以想见,作者在退休之后身处网络时代,与过去一样,在手机屏幕文字写作中同样找到了创作的乐趣。

真正的作家不会缺席网络表达,这不是简单的追时髦、随大溜,而是作者虽年近暮年壮心不已,有一颗追随时代、探求未知的年轻的心。这一点,对于文字工作者尤其可贵。

文化人不会停止有品质的思考

人是会思考的芦苇。作者说:人处在不同阶段,对人生有不同的感悟。确实,上苍赋予人大脑,人就会一刻不停地思考,但是思考的品质是不同的。黑格尔说:智慧之鸟的猫头鹰,在文明的暮色中才开始起飞。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起飞就可以看见整个白天所发生的一切,可以追寻其他鸟儿在白天自由翱翔的足迹。反思是一种沉思的理性。很多文化人在经历过血气方刚的少年、激情澎湃的青年、意气风发的中年后,在步入老年时,对过往的风花雪月、云卷云舒或描述、或评点,总有许多值得夜深人静时细细体味的地方,一切既往不会白过。该书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是趁着暮色起飞的猫头鹰。

晚年写随想的书我读过几本,印象深刻的有解思忠的《人生篆书》,有卓泽渊的《我们与世界》。这两本书都是将人生话题分为一些类别,从文史角度分析阐释人生真谛。他们是纯理性的,没有带入自己的日常生活,是从历史、文学、哲学中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人生感悟。樊希安是另一种风格,他是从亲身经历、身边小事写起,娓娓道来,平和冲淡,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平凡朴素中见到哲理,在日常生活中照见人心、人性。

作者的感悟有这样的几个特点。一是重新发现古人的智慧。在《良言一句三冬暖》一文中,作者说:“只要不是有意阿谀逢迎,不是包藏取利之心,更不是口蜜腹剑,不是好话说尽坏事做绝的阴谋家行为,在日常与人交往中,多说好话,多说体贴人的话,是能给人温暖的,也是可以拉近距离、和谐人际关系的。”这让我想起苏格拉底著名的关于“善意的欺骗”的著名对话。欺骗和迷惑敌人、“望梅止渴”欺骗士兵、欺骗孩子吃药都是道德的,假的也可以是善的,不存在一成不变的道德。另外,在《人生交友“三不交”》一文中,可以与孔子“友直,友谅,友多闻”对照着看,特别是第三个“悲观失望戾气过重的人不交”,在今天具有特别的劝诫意义。

二是有些感悟别有新意。如《看手机也是阅读》一文,在承认看手机也是阅读的同时,指出手机阅读是浅表阅读,网上内容良莠不齐,倡导读书“不是倡导看手机”,看手机不用倡导。特别强调应该倡导的是传统的读书方式,是引导人们到书海中遨游。如此清晰区分手机阅读和读书、如此旗帜鲜明地提出阅读活动中倡导的是什么阅读方式确实比较少见,对于把握推进全民阅读活动的着力点提供了理论支点。

三是有些见解非常深刻。《读书的好处》一文,引用了著名作家林海音老师的一句话: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是我在许许多多关于读书的名言中,听到的最简单、最直白、最生活化的表述。这句话反过来说就是:不读书,长不大!当然,这里的长不大,是指眼界、见识、胸襟,多么深刻啊!

凡深刻发声有时难免尖锐。如《读书是一种个人行为》一文说,阅读本质上是个人需求、个人偏好、个人行为,不宜进行运动式、大轰大嗡式的推行,这样容易流于形式。这道出了实情,讲了真话,指出了当前阅读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统一店铺招牌为哪般》一文,对形式主义和以权谋私现象进行了分析批判,入木三分。

文化人不会放弃有价值的表达

阅读该书,让我对阅读和写作产生新的感悟。阅读是吸收的过程,写作是输出的过程。只有吸收没有输出,则不是完整的阅读文化活动。有价值的表达是文化人担当社会责任的表现。人在写作中成长,人生在写作中圆满,支撑写作的是思考,不断的思考让写作丰盈、富有张力,让写作具有力量、温度。阅读把我们和世界联系在一起,让我们看见了世界;写作让世界看见了作者,也让作者不断发现人生的价值、活着的意义。阅读和写作这一进一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生。在今天,我们强调阅读的比较多,当然国民阅读还很不够,但是我们还没有注意到更谈不上重视写作对于人生、社会、时代的意义。特别是AI时代已经来临,许多工作都可以被AI取代,个体的、原创的、包含生命体验的写作,就是个性化的表达,在未来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会越来越凸显,这就是创造的意义,也是人生的意义。

该书是人生的“时令瓜果蔬菜”,是人生进入暮秋之作,不是反季节“大棚蔬菜”,是人生秋季收获的沉甸甸的果实,映衬绚烂秋色。从这些看似风淡云轻的文字中,能看出作者驾驭文字的深厚功夫,是在随心所欲的写作中达到的境界。读这样的书,不像读小说一样轻松随意,也不像读诗歌一样燃起激情,虽文字平白如话,但要想透彻理解这些文字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阅读和写作与人生的季节有关系:作者在人生不同季节写出不同的文字,读者在不同人生季节读出来的是不一样的文字。有的书,不到一定的年龄,任凭如何努力都写不出来;有的书,不到一定的年龄还真是读不懂,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人生哲思类。

该书各篇文章短小、精辟,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平凡朴素又富有哲理,反映日常又映照人心人性,记录今天又昭示来者,拓展了生命的广度、深度、韧性。面对这些问题,每读皆有所得,在喧嚣的时代把握住自己,不随波逐流,在看似轻松的阅读中发人深省,有时扶案击掌,大呼:“甚得吾心!”

我试图自作主张,将人生中最重大的主题划分成几类:一是生死,二是苦乐,三是友谊,四是成败,五是生活,六是事业,七是爱情,八是天伦之乐,等等。我试图拿着这些主题在他的书中找答案,看他是怎么说的,看他的体悟里是不是包括我认为人生中重要的内容,结果发现,我想到的他都想到了,我没有想到的他也想到了。因为樊希安的经历是丰富的,目光是敏锐的,性格是刚强的,人生是幸运的,生活是幸福的,所以文字是传神的。我不能说,他的体悟就是准绳,但读者可时时对照,遇相同可窃喜,遇相悖可深思,遇未见可补益,这样可让人生更充盈、丰富、快乐、幸福。

人生的路不是教会的,是南墙终要自己去撞、去流自己的血来积累教训的,但是一本好的人生教科书,可以让我们少撞南墙,可以找个更好的角度撞南墙,可以不在同一个地方撞南墙,可以将自己变成南墙的指示牌避免别人重复撞南墙。这就是图书的意义和价值。

该书还体现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正能量比比皆是。如《睡地板的老板》,讲“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的道理;《不可随意“苟简”》,讲了生活中生意中不可太“随意”的道理;《一丝不苟和一字不苟》,讲人的认真品质的可贵;《聪明与诚实》,讲了智愚是客观存在的,不关人品,但诚实是对一个人的基本评价,也是最高评价。

全书哪一篇最好?我最喜欢的是《蝎子的命运》。这是讲作者无意且情急中结束一只蝎子的性命,进而生发懊恼的事。作者感叹道:“蝎子何辜?文章是这样结束的:我心情沉重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一次又一次地后悔自己的作为,一念又一念地悲悯蝎子的命运,一遍又一遍地为天下苍生祈祷。”

读到这里,我想起了弘一法师。先生的学生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先生在落座前总是要摇一摇椅子,怕椅子缝中爬进了蚂蚁或什么小虫子,如果直接坐下就可能被夹死。作者对生命的怜惜和悲悯之情正与弘一法师相通。这篇不足千字的文章,写尽了作者的心地善良、心底光明。反观大千世界,众生百态,与许多不堪的人和事形成强烈的反差。

左宗棠说:读万卷书,神交古人。其实,在出版业和网络传播极其发达的今天,也可以神交今人。一些朋友说:小说可以写别人,散文随笔必定是写自己的,从中可以看见作者的性格、志趣、爱好、品格、德行、追求。如果说在一二篇文字中作者可以掩饰自己的恶行恶意,那么,十篇百篇下来,一定可以读出作者的“三观”。阅读该书会让你发现一个有趣且值得交往的朋友。

作者系《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