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自建设以来,一直秉承着惠农的初心。2020年底,全国共建设农家书屋58.7万多家,累计配送图书超过12亿册,进行数字化建设的农家书屋达到16.7万家,通过纸质和数字形式把知识送到农民群众身边。在2022年和2023年国家的中央一号文件均指出,提升现代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以数字赋能乡村文化建设。这为数字化农家书屋建设及工作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数字化时代,农家书屋的发展依托网络技术实现了智慧转型,收录的大部分出版物逐步由传统纸本向数字出版形态转变,着重提升农家书屋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在乡村传播知识、满足精神生活需求方面“更上一层楼”。[1]农家书屋不仅是阅读的空间,更是跟随国家政策和科技进步的脚步、结合数字乡村建设行动要求、满足乡村居民更高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在以数字化农家书屋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
数字化农家书屋建设的机遇
数字化农家书屋作为一项面向全国各地农村群众的惠农工程,根据农村的基础条件和农民的自身条件,构成既能满足农民知识需要、又能丰富乡村文化的模式。[2]乡村文化的振兴是满足乡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激发乡村文化活力的关键,数字化农家书屋更要结合这样的实际,抓住发展的机遇,为乡村文化振兴助力。
乡村居民对数字化需求较大。数字化农家书屋要充分考虑到农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及农业科学知识需求,考虑到服务对象广、层次更多,数字化农家书屋建设容量大、范围广等特点,更好满足农民的文化需要。数字化农家书屋建设为传统行业注入新动力,借助现代数字技术盘活乡村文化,能将乡村静态的农村生产生活场景转变为动态的信息文字和数字视频,进行储存和传播,为乡村文化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加深了全国人民对不同乡村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国民的文化自信。
乡村文化需要数字化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时指出,文化和数字的融合,催生了文化新业态、延伸了文化发展链、又聚集创新人才,大有可为。在顺应数字化发展的趋势中,农家书屋作为乡村文化的主要聚集地和发散地,在对传统书屋进行数字创新服务的同时,也显露出乡村文化的数字发展迹象。[3]数字化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具有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特点,能将虚拟和现实结合,实现文化传播对象、范围的有效拓展以及信息传播速度的大幅提升,乡村文化的影响力也随之加强,很快打破农村失语、农民失声的现象,全国各地的民俗文化都将被大众所认识和了解。
乡村文化亟待广泛传播。数字化农家书屋在乡村文化资源的整合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依靠数字化基础和文化聚集的能力,对乡村多种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使多种乡村文化形成合集并归纳分类,并以可储存的方式予以保护,为以后的应用提供便利。乡村文化较少进入大众视野,造成社会对乡村文化存在封闭性、传统性的刻板认识。数字化农家书屋恰好利用其联络性,在全国庞大的数字化平台中,展现各地乡村文化特色。进入数字化时代后,全国各地的乡村美景、乡土人情、民间风俗等农村活动场景将借助数字技术有效转变为数字化场景,用在线表现形式展露各具特色、生机盎然的乡村文化。
数字化农家书屋建设面临的挑战
国家对乡村数字建设的一系列政策为数字化农家书屋建设成效提升提供了根本支持,但由于各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实力不同,实施方案存在差异,乡村文化振兴受到文化资源整合、专业人才不足、建设资金缺少、数字素养较低等方面制约。
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整合困难。数字化农家书屋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手段,在汇聚现代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之间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4]由于各地区数字化农家书屋自身条件不同、乡村文化迥异,有效整合乡村文化资源面临着一些困难。一方面,农家书屋数字化的技术支持薄弱,现有的农家书屋数字技术更多集中在生产方面,以获取零散的农业生产数据,而忽略了乡村文化的数字建设,导致农家书屋的数字设备迟迟不能实现服务功能;另一方面,乡村文化资源分布分散、体量庞大、种类多样,包含非物质文化、传统技艺以及乡村生产生活习俗等繁多品类,采集、编译、整合为系统化数字资源难度较大,遗漏及整合条理混乱问题频出。
数字化服务人员欠缺。据《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非网民规模为3.17亿人,其中农村地区占比为51.8%,使用技能缺乏以及设备不足成为这些非网民无法使用网络的主要原因。乡村居民自身对数字技术的陌生制约了数字化农家书屋的应用效率。由于年龄偏大、技能缺乏、文化程度限制及硬件设备落后,乡村居民对农家书屋的认同度较低,对数字化农家书屋的使用难度大,需要专业人员长期培训指导。同时,数字化农家书屋的设备也需要精通技术管理的人才来运营。由于农家书屋数字化人才的不足,导致乡村居民对农家书屋陌生,长此以往农家书屋的服务功能并不能得到利用。管理和服务人员严重短缺直接限制了农家书屋的数字化进程。
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数字化农家书屋还面临着建设资金的难题。其一,乡村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硬件设施不齐全。数字化农家书屋建设离不开互联网、电脑、电视机、多媒体等数字设备,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设备,后期也有设备维护、网络建设等方面支出,地方财政有限、资金短缺导致农家书屋的数字设施严重不足,难以支撑乡村文化的数字转型。其二,资金使用效率较低。数字化农家书屋的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乡村文化种类繁多、归纳程序复杂造成资金管理难度大。若在农家书屋的相关工作中使用资金时未能按照专项资金管理规定实现合理分配,不仅不利于建设资金集中,也影响了乡村文化数字建设资金投入贡献评估效果。
数字文化素养相对薄弱。乡村居民对海量网络信息包含各种文化现象的判断能力存在差距,导致部分人群对乡村传统文化的认识出现偏差,不能理性思考、分辨精华与糟粕,甚至不加辨别地模仿,导致传播的乡村文化内容并不能真实体现出乡村真实的生活气息。[5]一方面,农村居民对于一些乡村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加上缺乏正确的引导,甚至会为了博取眼球和流量,在数字传播平台创作的一些低俗的视频产品,并不能展现出乡村文化的内涵,甚至损害了人们对乡村文化振兴的信心;另一方面,许多乡村居民借助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记录乡村生产生活片段,碎片式的文化信息对乡村文化的完整性带来冲击,不利于乡村文化的系统性传承和保护。传播内容的表面化和碎片化难以完整传达乡村文化的本质面貌,造成乡村文化传承“青黄不接”的局面。
数字化农家书屋建设的对策
数字化农家书屋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要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数字化发展,应深入到农村的数字化建设现状中去,从内部探究乡村数字化建设的对策,为数字化农家书屋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人才保障、资金保障和教育保障。
落实乡村文化整合工作。数字化农家书屋相对于传统的农家书屋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在知识储存方式上具有形式多样的特点,在数字技术应用上具有硬件设备基础,能够满足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要求,也是通过多渠道重塑乡村文化自信、实现乡村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其一,农家书屋要利用数字采集技术获取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手艺、传统建筑等文化资源,通过图文、影像记录等方式,将能够展现乡村文化特色的无形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字式、纪录片式的有形资源,丰富和拓展乡村文化产业形态,为传统文化实践提供新的方向。其二,农家书屋要深入到乡村居民生活中,发挥乡村居民的本土特性,汇集多方面的力量对乡村文化进行补充和整合。支持农家书屋开展以“三农”为主题的文艺创作,推出一批具有浓郁乡村文化特色的网络文学作品和数字媒体节目。通过数字化农家书屋拉动乡村居民与外界的互动参与度,在不断丰富乡村文化的同时,激发乡村居民对农家书屋、乡村文化以及数字化应用的热情。
强化数字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力、创新的根源,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决定了农家书屋的数字化发展层次,是帮助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力量。夯实乡村高素质数字人才的建设,牢牢把握人才这一关键,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和人才振兴的根本保障。因此,要加大对乡村数字人力资本的投入。首先,要从小培养乡村本土高数字素养的人才,在乡村学校的义务教育阶段建立健全数字信息技术的教育体系,提倡数字化教育,让乡村儿童在数字化进程中获取知识和信息。其次,各级政府部门要聚拢精通数字文化传播的人才,实现数字化技术与时俱进,并带领他们开展数字技术下乡宣传活动,带动乡村居民正确利用数字技术传播和弘扬乡村文化。最后,要注重高素质人才引留工作的落实,出台一些有效可行的人才激励政策,营造良好的人才生存环境,完善高素质人才培养、管理、激励等保障机制,为乡村的振兴“引得进”并“留得住”人才,为乡村的数字化建设提供强劲的力量。
增强数字农家书屋的“造血”功能。数字化农家书屋要助力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对乡村文化进行多方面的数字整合。这些都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持。现阶段全国数字化农家书屋是各地市级政府统一规划、统一采购、统一管理,大大增加了政府的投入力度。首先,相关部门要做好整体发展规划,明确农家书屋的整体布局和实现目的,确定乡村文化的开发程度,保证农家书屋的数字化发展方向是正确的、是利民惠民的。其次,不同条件的乡村农家书屋实现自主管理,尤其是在数字设备采购、数字阅读环境改造等方面,极大程度地下放购买权,因为只有长期生活在乡村的居民才明确最缺什么、最需要什么。最后,农家书屋的数字化发展不能单纯依靠政府的拨款扶持,要探索新的融资办法,通过开发乡村文化的价值实现自我“造血”的目标。例如,和地方企业合作、和社会公益单位合作、开发新媒体营销模式等,为农家书屋的数字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提升乡村居民数字素养。提升乡村居民数字素养是实现乡村文化繁荣及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的关键。首先,要借助农家书屋的文化传播作用,帮助乡村居民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营造有序的数字信息环境,要深入农村百姓的实际生活,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趣事为创作素材,制作成相关的数字作品,例如戏曲、情景剧等,展现乡村文化强大的社会效益。其次,建立相应的规范制度作为数字化农家书屋科学利用的保障,以优良的社会文化制度引领数字技术的健康发展和传播,加大对乡村文化的监管,坚决阻断封建迷信、暴力污秽等消极不良文化的数字化传播,提升农村居民的网络安全意识。最后,要组织好“全民阅读日”和“农民丰收节”等文化节,要确保“全民”范围覆盖到了“全农民”,提升乡村居民的阅读热情。通过节日氛围带动阅读活动,并用数字平台把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传播得更广,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丰收”。
结语
农家书屋的数字化发展不仅是拓展乡村居民文化素养的关键,还是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工具。数字技术在全国各地农村越来越普及,为乡村文化振兴铺上了一条“信息快速公路”,互联网日益成为农村农民的“新农具”、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工具”,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光出彩、变现造福。在数字化农家书屋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乡村居民强化数字素养,不断改善乡村文化的发展环境,进而借助数字技术的实用价值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农村基础,也为乡村振兴培育内生动力,不断提升农家书屋的惠民效益。
作者邹波系江西科技学院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教授
慎淑慧系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2023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赣西地区祠堂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MZ2310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超.数字时代农家书屋数字化转型策略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22(9).
[2]胡卫卫,唐伟杰.数字乡村建设中数字图书馆的作用机理、实践逻辑与驱动机制[J].图书馆,2023(2).
[3]李超.数字乡村建设下农家书屋数字化服务效能提升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3(1).
[4]江山.中国近现代乡村图书馆的兴起与发展[J].图书馆,2022(1).
[5]赵锐.破解乡村文化发展困境实现乡村文化振兴[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