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它是人们坚信自己信念、判断正确性的一种方式。
当遇到与自己认知相冲突的信息时,这种偏差使人坚持自己的观点,常常把自己的某种特性放在别人身上,假定他人与自己是相同的。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有一种冷,是你妈觉得你冷;有一种知道,叫我以为你知道。但事实上,自认为“就是如此”的认知,只是一种非常狭隘的本能。
物理学家丁肇中40岁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说过,母亲曾以“学物理是需要天赋的”为由反对他进入物理专业。
也许是丁母认为她最了解儿子,担心儿子以后学物理无法登顶。但丁肇中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也证明了母亲判断错误。像丁母这样带有“虚假同感偏差”的言论,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
若一个人在某一方面对他人产生了虚假同感,就很容易失去辨别能力,全凭直觉去指点他人,继而离真相越来越远,误会越来越深。
在电视剧《玫瑰的故事》中,女主角玫瑰的第一任丈夫方协文,认为自己永远都做着对的事,走着对的路。
生活上,他让妻子玫瑰回家安心养胎,结果玫瑰拼命搞事业,他觉得玫瑰思想有问题,于是悄悄帮玫瑰辞掉了工作。
他让玫瑰生二胎,玫瑰躲到了爸妈家,他立刻认为玫瑰是背着他去北京见什么特别重要的人了。工作中,他屡屡拒绝合伙人林昊的建议,独断专行地认为只有自己的决策才是对公司有利的。事实上,方协文早已陷入虚假同感偏差,变得越来越狭隘。
方协文最终失去了最重要的两个人,林昊决定退出公司,玫瑰提出离婚。
很长一段时间,方协文都沉浸在自我营造的“正确”之中,无法客观评价自己的一言一行。他把一副好牌打得乱七八糟,和和美美的日子,硬是凭本事过得一地鸡毛。
把生活过得百般费劲的人往往不是别人,正是自己。
一个人如果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问题,觉得只有自己才是正确的,就会不知不觉误入歧途,在偏见的路上越走越远。
网上有人问:“你最喜欢的婆媳状态是什么样的?”
看到一位网友的回答,印象很深:“相敬如宾,莫辨是非,不争高下,不予评价,就很满足了。”
这让我想起了闺密,每一次她公婆来看望孙子,她总会给我打一通长长的电话,吐槽公婆的种种不是。
对此我也深受影响,对老一辈没有一点好感,后来我结了婚,和自家公婆相处也很困难,心里总在对照闺密以前吐槽的种种。
直到有一天,在网上看到一个小视频,视频里一个女人撑着伞,站在打开的车门旁边,气势汹汹地对着车里的人怒骂了一上午,我正想这女人未免太过泼辣了。没想到视频展开,竟然是8个字——不知全貌,不予评价。
我骤然感到脸红、愧疚,我又不是“她”,根本不知道她身上发生了什么,就开始评论人家。
这时,我才幡然醒悟,我与公婆的很多矛盾,或许也是因为我过度揣测而产生的,自己从一开始就对老一辈有成见,对婆媳关系有戒心,我早已陷入了虚假同感偏差。
“不知全貌,不予评价”这8个字,何尝不是破解虚假同感偏差的不二法门。
曾在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经历不同,不予评价;认知不同,不与争辩。”如果我们每个人遇事都能这样想,或许就能更接近真相,更快解开生活中的小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