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合群,不如独处

2024-10-09 00:00:00之易
好日子 2024年9期

微博上有网友提问:“我不合群,需要改吗?”

有人在底下评论:“不需要改,因为俄罗斯方块告诉我们,你合群了你就消失了!”

合群是一群人的狂欢,而成长更需要的是一个人的孤单。

作为成年人,如果忽视自己的内心,刻意追求合群,那么这不叫合群,叫伪合群!与其沦陷在伪合群的陷阱里,不如专注自我,选择独处,在安静的时光里强大自身。

1

我刚工作时,经常打交道的小芳将我拉进了一个微信群,说是会经常组织聚餐。我很感激她,毕竟作为一个新人,被集体接纳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于是,她带着我参加了第一次聚餐。

在一家烧烤店,有十多个人,围着很长的餐桌,大家吃吃喝喝,打游戏的、聊天的、讲故事的……其中不乏一些人的吹嘘和炫耀。

我感到很不适,因为大家全程没有一点有意义的交流。

客套的敷衍,机械式的吃喝玩乐,违背本心的找话题,压抑的氛围和令人生厌的讨论,都令人疲倦、窒息。

nvXP7ocn3ZuszigXCw/veInxAshMvab+pJkgrv1d0do=

消耗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的“合群”,就是一种“伪合群”。它让我们忽略自己、委屈自己,从而迎合他人,获得外界的认同。久之,我们逐渐失去真实的自我。

这种聚餐其实就是没有意义的“伪合群”,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好不容易活动结束,然后在群里看到AA费用人均102元。我再次感到无奈,因为我只吃了几根串串。但看到群里大家纷纷发出来的转账记录,我还是默默把自己那份随上。我想,这钱花得真冤枉!

也是这次聚餐,我意识到,自己根本不适合这个圈子,强行融入我只会感到压抑。后来,尽管小芳极力邀约,但我却再也没参加过这样的活动。

曾听过这样一句话:“在一个糟糕的环境里,合群有一个同义词——浪费时间。”

为了显得合群,选择加入一个圈子,到最后却发现,我们不仅没有从中得到收获,反而浪费了时间、金钱,甚至消耗了对人际和社交的热情。

所以,比起刻意追求合群,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享受独处,不断提升自己,塑造更强大的自我。

2

记得读大学时,认识的一个女生,很不合群。

那时大家都有自己的小团体,只有她一直独来独往,从不和人组团;她的室友忙着学化妆、谈恋爱、逃课时,她却总是背着双肩包行走在寝室、食堂、教室和图书馆。

班上同学都在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时,她却拒绝了邀请,选择独自在图书馆查资料、写课题。大家都说,她是一个孤僻的人!

到了大三下学期,要开始准备论文,我们才意识到,大学三年过于荒废,开始为写不出论文发愁,为找工作担忧。

大家都身处焦虑,唯有她是例外,因为她被保研了!这个结果,让我们深感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毕竟在我们嘲笑她不合群时,她已经默默努力了无数个清晨和傍晚!在我们追求合群,追求一群人的狂欢和喜乐时,她选择了一个人的孤独和坚持,那些独处的学习时光早已预示着她的成功。

因为刻意追求合群,我们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付出了大把的青春,但最终收获的却是一事无成的懊悔与沮丧。倘若我们内心足够强大,又怎么会轻易被“伪合群”打倒?

《围炉夜话》中有言:“滥交朋友,不如终日读书。”

你以为是在合群,其实,只是被平庸所同化。维持社交关系的最好方式,是让自己的实力越来越强,将时间和精力用来提升自我,才会有惬意的人生。

3

作家初小轨说:“合群很重要,但要合一个什么样的群,更重要。”

刻意追求合群,是一种伪合群,是对自己、对生活的妥协。

就像陈道明,在浮躁的娱乐圈,不爱聚会、不接应酬、不跟圈子妥协,尽全力演绎好每一个作品。不合群的他,喜欢在独处中沉淀自己,在作品中展现自己。

独处时,他喜欢通过看书来扩充知识积累,从而更好地去理解剧本和角色。也因为这份执着,他内在的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对角色和人物的把控越来越精准,演技也越来越深厚。

无论是《末代皇帝》,还是《康熙王朝》,或是《庆余年》,同样是饰演皇帝一角,但是在他的演绎下,每个人物形象都各有特色,成为观众眼中的经典。

冯骥才先生曾说:“平庸的人用热闹填补空虚,优秀的人以独处成就自己。”

与其被虚构的热闹和人群所束缚,不如享受一个人的孤独与自在。那些浮于表面的关系,并不能带来真实的快乐与安慰,只会放大内心的空虚与无助。

成年人的社交,从来都是求同存异,刻意合群,不如独处。只有拒绝无效社交,做真实的自己,才能利用独处时间不断增强实力。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吸引同频的人,进入更优质的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