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期《奇葩说》曾经讨论过穷游是否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蔡康永当时说过一句话:“你错过那个时间点,这件事情就不那么感人了。”对这个答案,本期的主角们可能会有一点点意见。这是一群和旅行密切相关的职人,而且都不属于“富游”的类型。他们有的是转赴秘境寻食的厨子;有的是睡在青年旅社的宠物精灵猎人;还有普通的上班族,他们热爱现有的生活,还乐此不疲地将通勤之路,变成了惊险刺激的小旅行。
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暂,旅行都能给回忆带来色彩,让过去的时光不至于虚度,也激励余下的人生。愿每个人都有机会,自由恣意地,去你爱的地方。
安东尼·波登
很多人认识波登是因为一个节目,当时去越南访问的奥巴马在街头“偶遇”名厨安东尼·波登。后者当时正带着CNN《未知之旅》摄制组四处觅食,波登掏了六美元钱请总统在一个简陋街边小吃店的塑胶板凳上吃了顿廉价便餐,两人坐在一群“迷之淡定”的当地人之间,吃米线春卷喝啤酒的照片迅速席卷网络。
咬上一口,天使唱歌了
艾美奖获得者安东尼·波登一直相信:邂逅好食物,必须冒险。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波登曾在葡萄牙参加中世纪杀猪仪式后品尝最新鲜的猪下水;去撒哈拉沙漠北部与莱里萨尼部落土人同尝烤全羊;在俄罗斯与黑帮同桌吃鲟鱼子鲑鱼子;远赴冰岛大嚼腐烂数月的鲸鱼肉。当吃到难得的美味黄油时,他也会夸张地描述:“咬上一口……天使唱歌了,伴着仙乐……六代先人在天堂里冲你微笑,那是上帝赐予的黄油!”正如他的同行兼米其林四星级大厨埃里克·里佩尔评论的,“他是食物界的印第安纳·琼斯,带我们踏上食物探险之旅”。
山寨肯塔基的自由味道
当然,多数时候波登的觅食环境并不高雅美好,而且是他自找的。比起味觉高潮,波登更喜欢和生活在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当地人边吃边聊,在闲谈中勾勒出当地的气质。
走访以海鲜闻名的意大利西西里岛时,摄制组需要拍摄波登和当地人下水捕乌贼的场面。一开始波登非常纳闷连个虾米都没有的海水中,怎么会漂浮着冰冻乌贼、鱿鱼,而且一个接一个的不偏不倚地落到自己眼前,后来他才反应过来:这是当地人在船上往海里给他扔的,以便在镜头前展示,因为海水受污染,优质海鲜地已经不复存在。
每到一个地方,波登都会努力还原这个城市原本的面貌,就好像他在走访利比亚时说的,“你以为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一定苦不堪言,但其实,他们个个都充满活力,对明天饱含希望。”在很多人活于赤贫边缘的印度,波登由西北部的旁遮普邦出发,感受何谓真正的人多车多水泄不通,在当地由锡克教徒开办的素食食堂里,他找到了各种肤色的民众,人人都能在那里享受斋菜。这个食堂存在的目的,就是为教徒提供服务社会、打破社会阶层的机会。
波登之所以受人信赖,是因为他带观众看到这个世界之大,文化之迥异,生活之美好——问题始终都有,但不用回避,人们看到最真实的世界后,反而会更珍惜它,爱它。
下脚料中诞生的法国菜
多年来游走在各个城市底层的经历,让波登的节目做得非常“接地气”。所以在他这儿,没有常见的“美食嘉宾”狂热品尝鱼子酱、鹅肝酱那种小心翼翼与沾沾自喜,单纯的味觉高潮在他看来渺小而不屑一顾。
波登在很多国家与厨房中辗转过,“做过刷碗工、配料工、煎炸师、烧烤师、配汁师、二厨和大厨”。多年来,他一直觉得“大多数人都善良正直,努力做到最好。为自己的食物骄傲,并喜欢与人分享。”大概因为人性总是复杂多变,而美味食物能激发出人类的分享本能,与温暖善意。
本·施拉皮格
走去头等舱流浪吧
26岁的本·施拉皮格一周是这样度过的:周一坐着喷气式飞机去北京看长城,周三在柏林喝咖啡吃黑森林蛋糕,周日从穆赫兰大道尽头仰望洛杉矶的天际线。他在天上的时间比在地上多,绝大多数时间他都坐在飞机头等舱中环游世界,不花一分钱。
什么是里程积累
多数航空公司规定:每消费一美元积累一英里免费行程,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兑换机票。但利用大幅度折扣机票、信用卡奖励计划或航空公司系统计算失误都可以轻松做到积累更多里程。
用最少的钱,积累最多的里程
从芝加哥飞往香港的航班还没开始登机,26岁的本·施拉皮格就已经慵懒地瘫倒在香港国泰航空807航班头等舱的单人套房里,吃着空姐送来的价值几百美元的巧克力,室内鲜花芬芳扑鼻,过一会儿,他又点了一杯香槟和一份口蘑清汤。施拉皮格要去香港、雅加达和东京度个周末,随后返回纽约。旅途全程都是头等舱,出了机场直奔五星级酒店。
看上去,施拉皮格过的是典型的富家子弟生活,而实际呢,他是个居无定所的“职业空中流浪汉”,绝大多数时间都坐在飞机头等舱中环游世界,还不花一分钱。
施拉皮格是知名旅游博客“一次一英里”的博主,他主要通过提供旅行咨询服务为生,尤其是利用“里程积累”来低价甚至免费旅行。
每天六小时在头等舱
施拉皮格从14岁就开始“攒里程”了,那时他常和家人回德国老家。有次看到美国联合航空公司推出活动:为每一飞行段赠送5000英里的里程,施拉皮格说服父母购买这家公司机票。最终,他如愿积累了足额里程并兑换成全家度假用的免费机票。尝到甜头的施拉皮格开始痴迷于此,有时他会一周内搭乘8次这样的航班。
毕业后施拉皮格创立了咨询公司“里程专家”,专门帮助人们根据积累的飞行里程数,来制订性价比高的旅行计划。
施拉皮格平均每天要花六小时在飞机头等舱上,其余的时间都在世界各地的五星级酒店里消磨时光,他通常用信用卡奖励和长期会员奖励来抵付酒店费用。而且从2014年8月开始,施拉皮格就已经搬出了自己位于西雅图的寓所,并卖掉了所有东西,因为无需将钱花在租车、租房子或者任何由于定居所造成的固定开支上,他节省了大量的钱。总之,他是“自愿成为流浪汉的”。
看完那么多的旅行职人故事,格子间里跃跃欲动的心已经暗暗上下翻飞了吧?话说回来,暂时还走不了的你,为了终有一天到达的目的地,还是要努力工作。而原本枯燥的通勤之路,也能变成惊险刺激的小旅行。譬如一边玩着划艇、冲浪、滑翔伞,一边沐浴着海风、阳光。要不,换个风景秀丽的路线,也能享受“这是自由的感觉”。
1 划艇
为了避开拥堵的上班高峰期,美国国会图书馆工作人员盖布里埃尔·霍特勒数十年如一日地划船上班。
1997年,他骑着摩托车被堵在路上动弹不得,无奈之下,他的目光偶然落在了公路旁流淌的的河面上。他灵光一闪:何不走水路去上班?后来,加布里埃尔就划着一只约合6.4米长的赛艇去上班啦。十几年来,盖布里埃尔的划行路线基本不变。首先,他花15分钟骑自行车至布拉登斯堡滨水公园,随后顺河将赛艇划出8千米远。最后走下赛艇,再次骑上自行车前往美国国会图书馆,整个过程共花费90分钟左右。下班后,盖布里埃尔乘坐地铁回家,而第二天则相反。他会乘坐地铁上班,下班后划着赛艇回家。
这种特殊的上班方式为盖布里埃尔带来了许多好处。他不仅享受了清新的空气,饱览了沿途宜人风光还加强了身体锻炼,更重要的是,河上人少,不会出现交通拥堵的情况,划赛艇上班让他觉得特别舒心和惬意。2016年初,七十多岁已经退休的盖布里埃尔说自己还在继续划船,并希望能够划得更远。
2 动力滑翔伞
身为上班族,你是不是为高峰期的拥堵发愁?家住英国北威尔士瓜尔赫迈的保罗·考克斯就没有这种困扰,因为他乘动力滑翔伞上班。
过去四年来,只要天气条件允许、视野够清晰,他就会从家中的后院“起飞”,操控动力滑翔伞,到16公里之外的霍利黑德造船厂上班,路上只要半小时。到达后,他只要把花8000英镑(约合7.56万元人民币)买来的“座驾”折叠收进箱子里,就可以悠闲地去上班,连找停车位都免了。
他对《镜报》说:“这东西噪声不大,只有在无风的日子里,别人才能听到我的动静。在距离地面两百米的半空飞翔,有时就跟做梦似的,除了下降那会儿要集中精力,其他时候都可以让大脑放空。”
3 冲浪
英国男子戴维·格里米斯把上下班的枯燥通勤之路,变成为惊险刺激的长途冲浪,还能沐浴着海风、阳光。
格里米斯的上班地点在邻边城市,由于两个城市都靠海边,所以每天早晨,戴维会换上一身007风格的紧身防水衣,然后带上一只硕大的折叠风筝来到海边,借风筝做动力拖动他的冲浪板,让他冲浪去上班。通过这种冲浪上班的方法,格里米斯每天只需花30分钟就能抵达目的地海岸。接着,他会收好冲浪工具,走很短的距离来到办公室,将身上的紧身防水衣换成夹克和衬衫,然后正式开始一天的工作。这么做每次至少比乘汽车快上5~10分钟,若是下班时海岸刮西南风,他就只能乘车返家了。
4 开车
如果你还在为上班路途太远而哀号的话,你真该因为你不是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戴夫·吉文斯感到幸运。他是“全美国往返路程最遥远的上班族大赛”冠军。这位电气工程师,每天都要用7个小时驱车370英里往返于家庭与工作单位之间。
吉文斯每天的行程是这样的:先开车从西拉,穿过中央山谷,然后根据交通情况,有时从帕切科山口开过,有时从阿尔塔蒙特山口经过,最后到达旧金山湾区。经过一番权衡之后,吉文斯坚持这种户外的生活方式,“我可以找份离家更近的工作,但现有工作给了我无法替代的成就感;我可以搬得更近,但是我喜欢现在的生活方式。”因为吉文斯和妻子都很喜欢沿途马里波萨县的原始山脉,沿途风光让他非常沉醉,尽管一趟工作之旅就要花三个半小时,但他还是乐此不疲。
PART 1 旅行前,快速打包才是正经事
“每个出行前夜,我都在静静地等待,等自己去收拾行李,然而,很难等到。”朋友圈里每年例行的旅行摄影大赛,总是以这样的文字拉开序幕。如果有旅行中最痛苦的事件TOP10,收拾行李应该稳进前三吧。别急,打包行李的技巧马上送上,不用谢!
永远不要拆包旅行物品
平时你可能不会用到适配器、充气颈枕或是迷你洗漱用品包,所以干吗拆呢?旅行后把这些旅行物品就放在箱子里,这样当你准备再次出发时,它们就已经在行李箱里了,永远不用担心忘记带这些必备的小物品啦!
搭配一套旅行套装
不论是一个小时还是二十个小时的飞行,衣服一定要舒适,不妨搭配一套旅行套装,这样出门的时候就再也不用纠结穿什么样的衣服上飞机了。
手边放一个篮子
在自己的房间、或是浴室放一个篮子,当你经过旅行需要用的东西时就将它们扔进篮子,这样至少你不会忘记带必备的物品,讨厌打包的话也可以直接将篮子里的东西倒进行李箱。
选择抗皱的衣服
切记,丝绸、棉麻等面料制成的衣服和旅行根本不应该出现在同一个次元,如果你不想花费很长时间小心翼翼地打包,就请选择抗皱的衣服装进行李箱吧。你可以将它们滚成球或是折成任意形状来填补箱子的空隙,当到达目的地换了衣服后,你看上去一定是清爽整洁的。
保留旧的打包清单
通常你每次出行要打包的东西都差不多,把上一次外出旅行的打包清单保存在手机上,这样你就会有基本的旅行物品清单了。
定下打包时间
没时间收拾行李?不如定下一个打包行李的时间,这样你就不会在出发前一晚的凌晨疯狂地收拾行李了。
到目的地后再买日用品
基本的洗漱用品可以到目的地之后再购买,这样能省出行李箱里的空间,还能给自己旅行中大肆买买买提供一个完美的理由。
开开心心出门去,平平安安回家来
PART 2 牢记旅行禁忌,请做旅行中的有脑人
常识问题无数人说过无数遍,可见其重要性啦,这么重要,我们当然也要再说一遍啦!
俄罗斯·喜爱现金的民族
不要一味依赖信用卡,俄罗斯很多地方只接受现金!
不要送偶数的花,如果要送花,不要送偶数的鲜花作为给当地人的小礼物。按传统风俗,那是送给死人的。适合的花束一般有1/3/5/7朵花。
新加坡·罚单无处不在
在新加坡,你可能会因很多事情而被罚款,包括喂鸟、随地吐痰、公共场所小便、吸烟、遛宠物、公共交通上吃东西喝饮料、随手扔垃圾等等,高额的罚款会让你脑袋大一圈。
从1992年开始,在新加坡吃口香糖就是一种违法的行为了,在新加坡的任何一家商店都没有口香糖出售,唯一的例外是尼古丁口香糖,但是吸烟者只能凭处方才能从药店买到这种口香糖。
肯尼亚·虔诚的不守时人民
肯尼亚有80%的人是基督教徒,所以可能你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信教的!要是有人问你信不信教,千万别介意,因为他们觉得这不过是寻常事。
除了少数商务会谈、银行下班及其他业务,这里几乎没什么事是准时的。尝试容忍当地人的迟到吧,入乡随俗,不要生气或不耐烦。
你可以加上小姐、女士、先生、医生、工程师等称呼,或者干脆加上姓氏。假如不知道对方的全名,那就称呼为女士或先生。这能为你赢得不少好感。
新西兰·请尊重橄榄球、《指环王》和英国女王
不要拿橄榄球、《指环王》和英国女王开玩笑。《指环王》是新西兰人的骄傲;英国女王在新西兰仍然很受尊敬;至于橄榄球,全黑队是一支橄榄球队,也是一种信仰,哈卡战舞则是在橄榄球比赛前表演的舞蹈……当地人真的不会拿这些开玩笑!
印度·厌恶一切公共场合的肢体接触
在印度大部分地区,拥抱和握手仍会遭到异性的反对。除非本地人主动跟你拥抱或握手,否则千万别。
有“牛的王国”之称的印度,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动物,路上驾车千万不要撞到牛,最好也能尽量避免以牛为摄影对象。
法国·谈钱就太俗了吧
假如你素食,尽量提前告知,选餐厅时也要特别注意。因为跟其他国家比起来,法国的素食主义者并不多,所以“特殊待遇”也少得可怜;尤其老派法国人,可能因此觉得你很“古怪”!
别谈钱,具体原则是,你可以抱怨某个东西太便宜或者太贵,但别跟对方讨论具体价格。其实,法国文化有不少有关谈钱的古老禁忌,他们觉得谈钱太“俗”了!
不要挑战法国人的英语,事实是,法国教育体系在外语教学方面并不怎样,相对口语,他们的阅读和写作可能还稍好一点。至于老年人,他们有可能只懂一点蹩脚的、口音很重的英语,或者德语、西班牙语。
德国·慢热的“战车”不喜欢被你盯着
不要盯着人看,这样会显得你没文化,没礼貌,或者索性就被当成神经病。
不要过于热情友好,德国人不喜欢“自来熟”,他们喜欢“慢热”。
墨西哥·有趣味冒险
不要害怕尝试,太拘谨在这里吃不开,冒险精神才受欢迎。要是你敢咬一口超级辛辣的辣椒或呷一口龙舌兰,肯定能迅速和当地人打成一片!
英国· 不要插队
插队是唯一能让英国人恨得咬牙切齿的行为!其实这对所有国家的人都是。
不要打听当地人的收入,询问人家的隐私或不愿意透露的事情,就是很失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