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在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中,金融居于不可或缺的地位。国家开发银行安徽省分行将如何助力?
朱雪松:国家开发银行(以下简称国开行)是服务国家战略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是城市建设领域的中长期投融资主力银行。长期以来,国开行在支持安徽省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上做了大量探索,也积累了一定经验。特别是进入“十四五”以来,国开行创新融资模式、加大工作力度,向安徽省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领域发放贷款1980亿元。
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发力:一是以特定区域为支持单元,整体性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如在城市更新方面,以城中村、老旧小区为更新单元,围绕产业业态,通过改造提升、修缮保护、配套新建等多种方式实施城市更新。在园区产城融合方面,国开行融资合作覆盖全省21个国家级开发区,并向省级开发区、省际毗邻区等各类园区拓展。县城补短板方面,以县城为支持范围,统筹产业培育、公共服务、市政设施等内容,全面提升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水平。
二是以特定领域为支持对象,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功能品质。生态城市方面,“十四五”期间,国开行在全国大力推动“千县万亿”专项金融服务,支持县(区)建设标准化先进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已累计向34个县区的垃圾污水处理项目授信366亿元,投放贷款131亿元。安全韧性智慧城市方面,与省住建厅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约定“十四五”期间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安全城市、韧性城市建设,实现滁州、黄山等城市生命线项目落地。宜居城市方面,通过实施棚户区改造、租赁住房、配售型住房,有力改善和保障居民基本居住条件。创新城市方面,制定《开发性金融支持安徽省科技创新“一揽子”工作方案》,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孵化区等科技创新基地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抓手,打造城市创新生态,增强城市发展内生动力。
《决策》:在助力安徽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中,国家开发银行安徽省分行创新了哪些金融模式?
朱雪松:在支持安徽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中,国开行在机制、模式、产品等方面持续探索创新,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特色做法。
一是创新合作机制,批量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合作。安徽分行与省住建厅、省发改委创新“整市(县)推进”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机制,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扩面、复制推广”的思路,先后与淮南等4个地市、旌德等7个县区签署“整市(县)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协议并提供金融支持747亿元,实现项目批量对接、批量落地,极大提升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效率。
二是探索EOD模式,破解生态环境治理资金投入瓶颈。安徽分行会同省生态环保厅,积极探索推进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模式,有效解决生态环境治理缺乏资金来源渠道、总体投入不足、环境效益难以转化为经济收益等瓶颈问题,助力生态环境和经济高质量协同推进。
三是丰富金融工具,设立科技信息基础设施专项产品。针对大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等科技信息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回收期长、起始阶段投入大的重资产特点,国开行设立科技信息基础设施专项产品,提供30年超长期资金解决投入产出时间错配,促使上下游研发设计运营类企业“轻装上阵”。
《决策》:您认为城市生命线在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王峰: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是与城市发展同步的里子工程,是一项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一个强调实战、实用、实效的基础工程,具有多元化、个性化、长期性的特点。
因此,需要以系统化思维为指导,按照因地制宜、顶层规划、急用先行的建设原则,强调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的“三分建设、七分运营”,以长效监测预警运营服务为核心,实现对燃气、供水、排水、道路、桥梁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全面监管和控制,确保城市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转和居民生活,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决策》:围绕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工作要求,让城市变得更“聪明”,把城市“生命线”发展成为“安全带”,城市生命线产业发展集团(安徽)有限公司接下来有哪些新的部署和行动?
王峰:我们将通过“业务运营+产业生态运营”双轮驱动,走好“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路子,打造城市生命线的“安徽样板”,引领建设城市生命线安全服务体系和产业体系,助力安徽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
一方面,将加快城市生命线安全工业互联网建设力度,通过快捷、高效、低成本部署城市生命线安全监测运营平台,实现安全场景应用扩展,推动各类安全场景孵化创新,为各地提供具备无穷接入、全域部署、动态重构和安全可信的城市生命线安全业务运营服务;通过建立多源数据融合使用机制,推动安全监测数据的共享使用,实现对耦合灾难风险的预警预测能力提升,为实现宜居、韧性、智慧的城市建设和管理目标服务。
另一方面,加大城市生命线安全产业互联网投入,加快企业协作云、产业赋能云、生态服务云为核心的城市生命线安全产业互联网运营平台的设计开发,建立以城市生命线安全场景的“云上”协同为目标、以安全装备和关键技术生态的“云上”赋能为支撑、以投融资服务和安全服务生态的“云上”助力为手段的长效运营机制,坚持“生态即渠道”理念,创新与各地生态合作伙伴的市场合作模式,形成开放包容、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城市生命线工程生态体系,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促进产业生态演进,高效赋能城市安全风险治理。
《决策》:万科作为知名的城市运营商,在城市建设中探索和迭代了哪些发展模型?
任鹏飞:多年来,万科不断通过项目实践,与城市共同发展,探索和迭代城市理想单元发展模型。
在1.0阶段,代表项目是上海城市花园片区。通过引入新城市主义的规划理念,引入商业、教育、养老、办公等配套,打造社区的活力,带动片区人口密度提升和活力激发。然而,1.0的万科虽然已有了配套先行的前置思考,但整体规划一致性和统筹性欠缺,只是结合土地地块属性的顺时开发,并未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
在2.0阶段,代表项目是合肥万科森林公园。通过前瞻性的规划、超前的配套投入和创新的运营模式,成功实现了从住区开发到片区开发的转型,让片区的居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15分钟生活圈”,极大提升了片区的整体功能和活力,集聚了一批高质量项目和高层次人才,成为合肥发展的“资源池”、“人才池”。
在3.0阶段,代表项目是深圳云城。这是万科在产城融合领域的标杆项目,不仅带动了产业集聚和升级,也带动了整个片区的配套升级和居住环境改善,带动片区人口的导入和活力的激发。这为后续如合肥等新一线城市在片区更新和产城融合的推进,提供了有效参考和宝贵经验,为万科在合肥科大硅谷的持续建设、运营提供了蓝图范本。
到了4.0阶段,代表项目是上海理想之地。在上海理想之地落地前,万科一直在思考一道题:“20年后的城市会是什么样子?”围绕回答好这道题,万科整合了世界各地资源和案例并研讨,总结出三项基本原则:活力、韧性和智慧。
活力就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打造功能多元混合的立体城市、丰富多样的交流创意空间,激发人的活力、产业与经济的活力。
韧性主要是连接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方面积极探索近零碳社区,通过低碳技术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的绿色生活。
智慧的关键在于连接人与科技的关系,万科打造了高度集成智慧城市基础设施,通过数字技术赋能,让居民实现无感的自由。
总的来说,城市理想单元的四个版本很多方面都是一脉相承的,是一个逐步完善创新的过程。
《决策》:万科作为深耕安徽多年的“城市运营伙伴”,您认为提升在城市运营能力上,有哪些重点需要把握?围绕安徽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万科接下来有哪些新动作?
任鹏飞:万科成立40年,入皖16载,坚持城乡建设与生活服务商定位,聚焦于合肥、芜湖两大城市,布局了7项业务场景,打造了多个项目,带动就业约30000人,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城市运营伙伴。
具体到提升城市运营能力上,我认为需要把握三个重点。
一是城市的功能输入边界。主要包括城市规划的前置性、穿透性和统筹性。在着手一个片区的规划时,首先要将这个项目的顶层设计讲清楚,不能基于这块片区去谈这块片区,而是需要先上升到城市的层面上,去厘清这块片区在这座城市里充当的角色。
二是客户的需求。城市运营要跟上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物质需求,这就要求运营商加强与居民之间的交流联系,及时更新自身的运营工作内容。
三是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于运营商来说,从一个项目开发到一个片区开发,首先需要考虑经营解决方案,也就是要考虑资金问题。对于企业来说,不可能空谈理想,所有工作内容都有一个成本边界,追求经济效益是无可厚非的。
总之,提升城市运营能力要结合城市定位、客户需求和经营边界,将这些要素放在一起综合判断,才是一个成熟的企业应该做的。
万科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国家和属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未来,万科也依然将秉承“城乡建设与生活服务商”的定位,做好自身业务,遵照安徽省委省政府的指导,努力成为更多城市的“城市运营伙伴”,主推未来城市理想单元等业务模型在安徽落地,助力城市功能品质活力的持续提升,共同建设美好安徽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