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宿作为乡村振兴的新业态,围绕海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乡村民宿与公共设施的协调,有助于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浙江宁波市象山县环蟹钳港乡村民宿、公共设施等POI 数据,采用空间统计方法刻画环蟹钳港乡镇民宿及其与文化、生活、交通、医疗四类公共设施的空间匹配特征。研究发现:(1) 民宿与文化设施的镇域分布最不平均,均聚集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较好的新桥镇,交通、医疗设施的镇域分布相对平均。(2) 环蟹钳港民宿及四类公共设施都涌现较为明显的聚集高地,且交通、医疗、生活、文化、民宿的聚集度自高至低排列:集聚高地和高速出入口、热门景点高度重合,成为乡村振兴核心区域。(3)民宿的分布与环蟹钳港道路、四类公共设施的空间匹配呈现较强的正相关地理特征,民宿与四类公共设施匹配特征的亲水性不足,指向文化设施相对显著。未来环蟹钳港民宿业态培育和公共设施布局应向外扩散,充分挖掘海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能更充分振兴乡村经济。研究结论可为完善环海湾村域振兴的公共设施布局及其与亲水性生态产品价值协同提供新案例, 并可为民宿生活圈空间规划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海湾民宿;公共设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中图分类号:F3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1329(2024)03-0118-06
随着生态文明新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简称“两山论”)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两山论”实践推动了乡村振兴的举措更加契合在地优势资源转化。海岛( 半岛) 县作为国家乡村振兴关键区域,拥有丰富的渔业、旅游等自然资源,发展过程仍存在交通不便、业态培育困难、生态环境易损等问题。乡村振兴背景下海岛县研究趋向“农业+旅游”“养殖+旅游”发展模式,海岛县经济发展[1]、乡村振兴[2]、景观格局[3]、旅游产业[4-5]、土地利用[6] 等领域,关注区域为中国长岛、岱山、嵊泗、洞头等[7],海湾研究集中在城乡规划[8]、发展模式[9]、海洋资源利用[10] 等方面。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业态培育已成为海岛县研究重点,如嵊泗县[11] 将民宿产业培育作为实施海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且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针对海湾周边旅游业态培育与公共设施协同研究较少。鉴于国内学界民宿空间分布实证研究未能重视影响机制,且大多采用传统数据源[12]。因此,以浙江省象山县蟹钳港周边乡镇为研究区,运用爬虫软件获取基础数据以分析海湾民宿集聚趋势及其与公共设施支撑的关联特征,以期丰富环海湾村域振兴的公共设施布局及其与亲水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协同。
1 研究区概况
蟹钳港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中西部,地处象山半岛内港,毗连乡镇包括茅洋乡、新桥镇和泗洲头镇,总面积约237 km2,其中海域约20 km2,海岸线约60 km。环蟹钳港乡镇拥有丰富的山、海、林、涂、岛等自然资源,拥有独特的影视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是象山县打造“海上两山”“共同富裕”的引领片区。环蟹钳港乡镇主导产业以种植业、渔业、花木业等第一产业为主。渔业以虾蟹贝类等水产品养殖为主,林果业有象山红美人、新桥枇杷、泗洲头杨梅、茅洋火龙果等特色农产品。环蟹钳港三镇积极推动民宿旅游发展,泗洲头镇文旅民宿及农渔景观趋向融合发展,新桥镇围绕影视城发展民宿、文娱产业,茅洋乡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及民宿产业。2023 年环蟹钳港乡镇共接待游客410 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84 亿元。民宿产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收入,推动了环蟹钳港地区经济增长,为海湾周边乡镇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
2 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处理
文中数据包括环蟹钳港乡镇道路数据、行政区划数据、民宿POI 数据和公共设施POI 数据。乡镇道路数据来自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http://www.gscloud.cn),行政区划数据来自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https://www.resdc.cn)。POI 数据类型根据高德POI 分类与研究区情况确定,将公共设施POI 分为生活设施、文化设施、医疗设施、交通设施四类POI(表1)。利用爬虫工具爬取高德地图POI 数据,经过网站查询和用户评论进行第二次判定,剔除住宿服务POI 数据中酒店、宾馆等非民宿POI 数据,利用ArcGIS10.8 软件剔除不属于环蟹钳港乡镇区域内的POI 数据,最终得到环蟹钳港乡镇民宿POI 数据402 个、生活设施POI 数据68 个、文化设施POI 数据29 个、医疗设施POI 数据30 个、交通设施POI 数据215 个。
2.2 研究方法
(1)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分析是一种非参数估计方法,广泛应用于点要素空间分析之中,借助一个移动单元格对点格局的密度进行估计,反映点要素分布的空间相对集中程度。计算公式:
(2)缓冲区分析
缓冲区是地理空间目标的一种影响或服务范围,具体指在点、线、面实体周围,自动建立一定宽度的多边形图层,建立该图层与目标图层的叠加,进行分析得到所需结果[14]。
(3)空间相关性分析
全局莫兰指数(Moran's I)可以反映民宿的空间集聚程度。计算公式:
局部莫兰指数(LISA) 是将全局莫兰指数分解在局部空间上,能够反映民宿集聚中心的空间位置,弥补全局空间自相关对空间内部差异描述的不足。计算公式:
3 结果分析
3.1 环蟹钳港周边民宿及公共设施集聚特征
(1)环蟹钳港周边民宿及公共设施分布特征
将环蟹钳港乡镇民宿与四类公共设施的POI 数据可视化,得民宿与公共设施海拔分布(图1),识别环蟹钳港乡镇民宿和四类公共设施的空间分布位置特征。继而统计民宿及公共设施空间分布占比(表2),发现民宿与文化设施在镇域分布上最不平均,都在新桥镇分布较多;其次是生活设施的分布也趋向新桥镇集中,交通设施和医疗设施相较其他类型镇域分布相对平均,但新桥镇占比仍最大。
(2)环蟹钳港周边民宿及公共设施核密度分析
分别分析环蟹钳港乡镇民宿和四类公共设施的核密度,比较环蟹钳港乡镇民宿和四类公共设施空间分布的聚集或离散情况,识别民宿和四类公共设施的空间分布相对集中程度,核密度分析图中数值越大地点代表分布密度越高,聚集情形越明显(图2)。可知,环蟹钳港乡镇民宿及四类公共设施都有较为明显的聚集地,且聚集地在空间上有明显的重合特征。其中,新桥村所在区域民宿及四类公共设施的数量较多,集聚度最明显。该现象可能与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相关。民宿及四类公共设施的聚集状态从大到小依次为交通> 医疗>生活> 文化> 民宿,表明交通设施的发展形势相对较好,聚集程度最高;民宿建设相对滞后于其他设施,其密度高的地点也是公共设施聚集程度较高的地点。
3.2 环蟹钳港周边民宿与公共设施、交通网络的空间匹配分析
(1)民宿分布受高速出入口和热门旅游点区位影响较大
在ArcGIS10.8 中以环蟹钳港乡镇的高速出入口(新桥、茅洋)和域内热度较高的三大旅游景点(蟹钳港乡村欢乐世界、蟹钳港滩涂赶海乐园和象山影视城)为中心建立2km 的缓冲区,与民宿POI 和四类公共设施POI 进行叠加得图3。发现:(1)83.6% 的民宿位于缓冲区,可知民宿对该地区高速出入口与三大热门旅游景点的依赖度较高;55.2% 的文化设施、48.5% 的生活设施位于缓冲区,对该区域民宿消费者的出游和日常需求提供了选择和支撑。(2)民宿与四类公共设施在高速出入口与三大热门旅游景点附近集聚占比较高,民宿和四类公共设施的集聚分布情形对于该地区未来产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两区域将成为环蟹钳港乡镇未来产业布局的核心区域。
(2)民宿分布与路网等级呈正相关
民宿作为短期休闲度假产品, 满足游客短途旅游需求,抵达民宿的交通便捷程度会影响到游客的民宿区位选择。因此,交通区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民宿的选址与发展[16]。如图3 所示环蟹钳港乡镇主要道路(高速、国道、省道)和次级道路(含县乡道)建立300 m 缓冲区, 将民宿POI和四类公共设施POI 与不同等级路网叠加后,得到道路及高速出入口与三大旅游点缓冲区内民宿及四类公共设施POI 分布(图3), 发现84.1% 的民宿位于缓冲区内,可知民宿分布与该地区各级道路分布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这主要是因为该地区民宿主要由农村居民闲置住宅资源发展;四类公共设施的集聚与路网分布的相关性存在空间差异,其中交通设施、医疗设施与路网的相关性强,72.6%的交通设施和73.3% 的医疗设施位于缓冲区内;文化设施、生活设施与路网的相关性略弱,44.8% 的文化设施和60.3% 的生活设施位于缓冲区内。环蟹钳港乡镇民宿聚集受主要道路的影响显著,次级道路300m 缓冲区内民宿占比为38.3%, 主要道路300m 缓冲区内民宿占比为58.7%。
(3)民宿分布远离海岸线导致亲水性不足
环蟹钳港区域是象山县最美海岸线的重要构成,但是该地区存在环港旅游与县级核心IP“北纬30°最美海岸带”关联度不高、环港风光片区缺乏重点旅游场景等问题。作为个性化的旅游住宿产业, 民宿主要为游客提供具有本地特色的居住环境,该地区拥有独特的港湾生态风光,其海岸线极具当地特色。将民宿POI 和四类公共设施POI 与海域进行近邻分析得表3,可知距离海岸线300 m、600 m、900 m 的民宿和四类公共设施占比分布情况。表3 显示在300~900 m 范围内民宿及四类公共设施的占比随离海岸线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其中民宿和生活设施占比较大,其次是交通设施,四类公共设施中医疗设施、文化设施占比涉及较少;距离海岸线600 m 的民宿有71 个,累计占比总数的17.7%,距离海岸线900 m 的民宿有77 个,累计占比总数的19.2%。总体来说,民宿和四类公共设施的亲水性有所不足,蟹钳港作为山海人文和谐共生的典型片区,仅有3 处滨海驿站,东西段岸线仅有7 处观景平台。同时,蟹钳港存在养殖尾水未经处理直排海域等各类生态环境问题。由此可得,环蟹钳港乡镇民宿与公共设施后续空间布局应适当向蟹钳港海湾区域倾斜,同时要注重改善生态环境问题,为蟹钳港滨海旅游目的地的打造提供支撑。
(4)民宿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低行政村
环蟹钳港乡镇有灵岩山、白岩山等山林旅游资源,还有丰富的岸线、湿地、滩涂等生态资源,具有典型的“山海相依,田林相望”的海湾风光,丰富的地形风貌对民宿及公共设施的分布产生较大影响(图4)。图4 显示民宿及四类公共设施分布的主要位置为地势较低的行政村,而非山林地区。环蟹钳港乡镇所有行政村中,民宿和四类公共设施分布占比较大的行政村,位置上趋向新桥镇聚集较显著,尤其是象山影视城附近高度集聚。环蟹钳港乡镇正在完善镇域30 分钟生活圈和乡村15 分钟生活圈建设,不断完善旅游业和民宿业发展所需公共设施,打造环港一村一场景全面丰富乡村旅游,推动空心村闲置宅基地再利用,以行政村为单位落实环蟹钳港乡镇全域未来乡村理念, 因地制宜打造各类特色村场景。
3.3 环蟹钳港周边民宿及公共设施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
利用Geoda 软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全局Moran'sI 可识别民宿与公共设施空间集聚相关特征, 局部LISA指数依据民宿与公共设施间的供需关系确定各区域公共服务供需类型。
(1)双变量空间全局自相关分析
以民宿为第一变量,四类公共设施为第二变量,进行双变量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民宿与交通设施、文化设施、医疗设施、生活设施的Moran's I 值分别为0.346、0.527、0.333、0.390,P<0.05,Z > 0 且显著,表明民宿与四类公共设施在空间上均呈现非随机分布,且均呈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和空间依赖性,其中民宿与文化设施的正向空间相关性最显著。
(2)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GeoDa 分析得到民宿与四类公共设施双变量LISA 分布显示,可知民宿集聚与四类公共设施集聚的局部空间自相关格局,环蟹钳港乡镇民宿集聚与四类公共设施集聚具有一定的空间相似性。
LISA 分布显示民宿与公共设施的局部空间自相关的四类集聚区中“低—低”集聚区占比最大,“高—高”集聚区和“低—高”集聚区分布也较多,“高—低”集聚区分布较少,在部分设施的LISA 聚类图中几乎无分布。(1)“高—高”集聚区是民宿集聚且四类公共设施集聚较高的地区,形成“两核心”的空间格局,集中在茅洋乡高速出入口附近的溪口村和白岩下村等村落以及象山影视城附近的黄公岙村等两大核心区域。民宿与交通设施、文化设施、医疗设施、生活设施的LISA 聚类图中“高—高”集聚区占比分别为12.0%、7.5%、8.7%、8.9%。(2)“低—高”集聚区指民宿分布较为分散而四类公共设施分布较多的区域,主要位于“高—高”集聚区附近,部分设施如文化设施和交通设施的双变量LISA 分布图中有独立的“低—高”集聚区。民宿与交通设施、文化设施、医疗设施、生活设施的LISA 分布中“低—高”集聚区占比分别为14.3%、8.3%、8.7%、9.3%。这类区域可能受区位影响,距离热门景点和主要交通枢纽较远,导致民宿分布较少,但这部分区域公共设施较为完善,在未来民宿业向外扩散过程中,可以优先考虑该区域。(3)“高—低”集聚区指民宿集聚分布但四类公共设施集聚程度较低的区域,该区域在研究区内占比较小且分布碎片化。这类区域在民宿业后期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公共设施不完善导致的发展阻碍,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善该区域的各类公共设施。
4 结论与讨论
采用爬虫软件收集高德地图环蟹钳港乡镇民宿及四类公共设施的POI 数据,运用ArcGIS10.8 软件中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以及空间相关性分析方法,识别环蟹钳港乡镇民宿及四类公共设施POI 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四类公共设施之于民宿的匹配特征。结果表明:(1) 民宿与文化设施的镇域分布最不平均,都聚集在新桥镇;生活设施分布也趋向新桥镇集聚,交通、医疗设施相较其他类型设施的镇域分布更为平均。(2) 环蟹钳港地区民宿及四类公共设施都有较为明显的聚集区域,聚集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交通> 医疗> 生活> 文化> 民宿;民宿与四类公共设施在高速出入口与辖区热门旅游景点附近集聚占比较高,成为环蟹钳港地区未来产业布局核心区域。(3)民宿的分布与环蟹钳港道路分布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民宿与四类公共设施的空间相关特征和其与路网相关性存在差异;民宿和四类公共设施的亲水性不足,与文化设施的正空间相关性显著。根据民宿与四类公共设施双变量LISA 聚类图中“低—高”集聚区可知环蟹钳港民宿应向外扩散发展。
环蟹钳港乡镇正处于打造滨海旅游目的地的关键时期,如何为广大游客打造舒适的民宿、便捷的公共设施是环蟹钳港乡镇推动民宿和乡村旅游以达到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环海湾乡镇应重点改善如下三个方面。(1)发展海湾全域旅游,打造依托生态产品的特色高端民宿。完善环海湾旅游配套设施和水上交通体系,加快环港片区重点旅游场景建设。利用县级核心IP“北纬30°最美海岸带”,助力“海上两山”项目建成运行;深耕“潮隐西海岸”风情线,举办开渔节等滨海主题活动,推动乡村旅游和景区旅游深度融合;坚持走乡村旅游特色发展之路,以滨海旅游新消费场景建设为导向,打造特色民宿如“民宿+非遗”“民宿+影视”。(2)推进海湾及周边乡村生态整治,完善长效治理体系。关注乡村振兴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应对频繁的农旅活动引发的海域污染及海洋资源过度开发进行专项整治,扎实推进近岸海域生态修复。打好生态牌,建立海岸海湾生态产品转化通道,厚植生态优势,增加当地居民收入。(3)完善公共设施体系,聚力打造特色村。全力推进公共设施提升改造,完善交通、医疗、生活、文化的服务半径体系,提升日常生活便利度。针对环蟹钳港乡镇村庄发展水平差异,聚焦陆海空间规划协同、公共资源整合赋予特色村帮扶落后村的义务,实现海湾乡镇分工协作、互惠共荣。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马仁锋, 梁贤军, 李加林, 等.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海岛县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 宁波大学学报( 理工版),2013,26(3):111-117.
MA R F, LIANG X J, LI J L, et al. Study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h of Haidao coun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a case study of Zhejiang province[J].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ition), 2013,26(3):111-117.
[2] 谢素艳. 乡村振兴战略下大连市海岛旅游快速发展途径研究[J]. 农业经济,2021(3):45-47.
XIE S Y. Research 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sland tourism in Dalian under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J].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21(3):45-47.
[3] 艾红颖, 孙艳伟, 马仁锋, 等. 陆海交通连接工程对海岛区域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的影响研究——以平潭综合试验区为例[J]. 上海国土资源,2024,45(2):80-86,131.
AI H Y, SUN Y W, MA R F, et al. Impact of land and sea transportation connection project o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of landscape patterns in the island region: a case study of Pingtan comprehensive pilot area[J]. Shanghai Land & Resources, 2024,45(2):80-86,131.
[4] 倪欣欣, 马仁锋. 海岛旅游景区与轮渡的旅游空间关联测度——以舟山群岛为例[J].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20(2):89-93.
NI X X, MA R F. Measurement of tourism spatial correlation between tourist attractions and ferries in islands: a case study of Zhoushan Islands[J].Journal of Sichuan Tourism Institute, 2020(2):89-93.
[5] 王辉, 张萌, 石莹, 等. 中国海岛县的旅游经济集中度与差异化[J]. 地理研究,2013,32(4):776-784.
WANG H, ZHANG M, SHI Y, et al. Tourism economic concent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in China’s island counties[J]. Geography Research,2013,32(4):776-784.
[6] 朱菲菲, 李伟芳, 马仁锋, 等. 海岛县土地资源视角下的产业发展研究进 展[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6,38(3):492-499.
ZHU F F, LI W F, MA R F, et al. Progres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search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land resources in island counties[J].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elbZAf8RkwFx1m3NBLuMnVnnWcQ+ydUwwo6+o35TSgA=16,38(3):492-499.
[7] 高维全, 王玉霞, 韩雪. 海岛旅游效率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以中国12 个海岛县( 区) 为例[J]. 海洋通报,2020,39(4):416-425.
GAO W Q, WANG Y X, HAN X.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of spatial pattern of island tourism effi ciency and infl uencing factors: taking 12 island counties (districts) in China as an example[J]. Ocean Bulletin, 2020,39(4):416-425.
[8] 文超祥, 阙权鸿, 林小如. 基于海湾单元的陆海统筹空间规划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22,29(1):27-34.
WEN C X, QUE Q H, LIN X R. Research on land-sea integrated spatial planning based on bay unit[J]. Urban Development Research,2022,29(1):27-34.
[9] 王萍. 我国海湾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 东岳论丛,2015,36(8):162-165.
WANG P.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ulf cities in China[J]. Dongyue Lecture Series, 2015,36(8):162-165.
[10] 方春洪, 吴姗姗, 齐连明, 等. 海洋资源价值货币化及对经济发展支撑作用研究——以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为例[J]. 海洋技术,2013,32(1):87-89.
FANG C H, WU S S, QI L M, et al. Study on the monetization of marine resource value and its supportive rol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taking Liaodong bay, Bohai bay and Laizhou bay as an example[J]. Marine Technology, 2013,32(1):87-89.
[11] 舒奕. “经营村庄”视域下的舟山嵊泗县民宿集群化研究[J]. 特区经济,2022(8):145-148.
SHU Y. Research on B&B clustering in Zhoushan Shengsi count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running a village”[J]. Special Zone Economy,2022(8):145-148.
[12] 何成军, 李晓琴. 乡村民宿聚落化发展系统构成及动力机制——以四川省丹巴县甲居藏寨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21,40(2):174-180.
HE C J, LI X Q. System composition and dynamic mechanism of rural residential settlement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Jiaju tibetan village in Danba county, Sichuan province[J]. Reg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21,40(2):174-180.
[13] 张夏坤, 裴新蕊, 李俊蓉, 等. 生活圈视角下天津市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空间差异[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1,35(3):43-51.
ZHANG X K, PEI X R, LI J R, et al. Spatial difference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allocation in Tianjin central 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circle[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21,35(3):43-51.
[14] 聂诗音, 刘严松, 薛凯伦, 等. 基于GIS 的若尔盖县地质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 贵州地质,2024,41(2):212-224.
NIE S Y, LIU Y S, XUE K L, et al. Analysi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eo-tourism resources in Ruoergai county based on GIS[J].Geology of Guizhou, 2024,41(2):212-224.
[15] 代兵. 大都市乡村公共服务可达性评价及空间治理启示[J]. 上海国土资源,2019,40(4):8-13,26.
DAI B. Accessibility of public services in metropolitan suburb and its governance policy[J]. Shanghai Land & Resources, 2019,40(4):8-13,26.
[16] 陈丹. 基于POI 数据的皖南地区民宿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研究[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3,32(1):77-85.
CHEN D. Study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omestay in southern Anhui based on POI data[J].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3,32(1):7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