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保障农业强国建设研究

2024-10-09 00:00:00吴焕施亚利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24年2期

摘要: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乃至国家的安全。面对新形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要加强对粮食安全的管理。考虑到国内外的环境和农业发展态势,以及未来的风险挑战,在新时代,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和世界形势,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和实施策略,文章从农业强国建设的需求出发,分析了当前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矛盾与障碍,并从多维度提出对策。

关键词:粮食安全;农业强国;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4020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ASH004)。

Research on food security ens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n agricultural powerhouse

Wu Huan,Shi Yali

( School of Marxism,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205 )

Abstract: Food security is among China’s most fundamental interests, affecting social stabil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ven 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face of new situation,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learly stated that the foundationppzGNUYdEagrXqjuCpe/1b8g+klJTWWbUVqWI9QYScQ= of food security should be consolidated in all aspects, and it is important strengthened the management of food security.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rend, as well as future risk challenges, in the new era, it is necessary to combine China’s actual situation with the world situation, and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and accurately grasp the importance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food security. Based on the needs of building a strong agricultural country,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ontradictions and obstacles faced by China’s food security,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Key words: food security; agricultural powerhouse; rural revitalization

粮食安全是农业强国建设与农业强国建设战略的重要基础。保证粮食安全也是“底线思维”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1],特别是在受到俄乌冲突影响引发的国际政治危机与粮食安全危机的形势之下,夯实粮食安全,确保中国人民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当下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

1 粮食安全的意义及新时代取得的成就

粮食安全是指确保生产足够数量和质量的粮食,并确保所有人都能获得安全可靠的粮食供给。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在学术领域,有关粮食安全的研究已经涉及多个学科,包括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农学等,这些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粮食安全的内涵、特征、影响因素和应对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粮食安全是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基础,是民生问题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粮食安全从始至终都是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并以此作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核心。新时代以来,我国年均粮食产量增加75亿千克,并且连续7年保持在6 500亿千克以上,这使得困扰中国人民多年的“吃不饱”问题已彻底成为过去式。我国政府已经逐步完善了粮食的储备和应急机制,储存的粮食不仅数量庞大而且质量过硬、存储条件安全可靠。在包括但不限于中大型城市的重点地区,我国已经建立了可供应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半个月的应急储备粮。且相应的粮食安全系统与覆盖了城乡的大街小巷和社区的供应链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这对于应对各类极端天气、环境灾害和突发的重大社会事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在新的国际形势和气候变化条件下,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道路,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当下我国粮食安全的需求与困境

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粮食安全都是实现农业强国建设的基础。将粮食安全与农业强国建设有机结合是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必由之路。在此过程中以粮食安全为核心,在党和政府的引领下,在社会多群体的聚力下,我国必将有力地实现农业强国建设目标,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拥有十几亿人口,粮食需求庞大,这是我国最为显著的基本国情。尽管粮食安全的基础已经相对稳固,但仍需解决一些结构性问题。在新的国际局势冲击下,确保粮食安全的任务更加紧迫,因此必须重视粮食安全,要将新的粮食安全观落到实处,坚守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同时加强耕地保护和科技进步,进一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供给保障能力,以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要稳步实现以上战略目标,则必须正视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领域所面临的隐患与制约因素。

2.1 粮食增产与生态保护的矛盾

我国要用全球9%的耕地养活占全球18%的人口,对生态保护日益提高的要求与不当实施粮食安全、增产战略的矛盾正在日益显现。耕地的分配在我国十分不均衡,不同地区的土地生产力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我国的东南湿度区、半湿度季风区、西北半干旱区、干旱内陆区和青藏高原中西部这五大区域中,前两个区域的耕地面积占据了全国的大部分,而西部地区的耕地较少,且分布十分零散。随着工业化的全面推进,大量耕地被转用为工业用地,农业用地面积正朝“18亿亩的耕地红线”快速逼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显著的。且许多工厂为了降低成本,向农村排放废水和废气,这使得土壤遭受了重金属的严重污染,从而导致了粮食产量的减少,甚至引发了食品安全问题。此外,相较于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的治理更为不易。农业污染的治理相比工业污染更具挑战性,因为大部分农业劳动力来自小型农户,实施针对工业污染的惩罚措施变得十分困难。过去为了满足人口需求,人们过度强调粮食产量,导致大量使用化肥,进而引发土壤退化、水体富营养化以及大米质量下降等问题。此外,过度使用氮肥还破坏了生态环境,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过度施肥和施肥不足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如水污染、空气污染、温室效sp/ma8HRKzOt35gr9Bfh56S4cz5WvEZ9/WTq+nALysQ=应、生态系统多样性减少以及土壤酸化等。如果施肥不足,土地会变得更加贫瘠,粮食产量会受到影响,进而威胁到粮食安全。因此,将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势在必行。

2.2 国际形势与气候灾害的不利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国际贸易和信息交流的频繁,全球粮食供需状况也在持续调整。这种调整对我国的粮食储备产生了重要影响。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波动对我国粮食储备的影响显著。当国际粮价上涨,我国的进口成本将增加,对国内供应和价格稳定带来负面效应。全球化进程中,国际供应链的依赖度逐渐提升,任何国家的经济波动或粮食生产能力变化,都可能对全球粮食市场产生深远影响。比如由于俄乌冲突导致粮食减产,引发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上涨,进而影响我国粮食的供应。

粮食生产受到自然气候和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变得更加频繁和强烈,这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灾害性的天气如强风暴、洪水和旱灾等已经成为了全球农业生产中的常态。这些灾害不仅会对农业产生直接的破坏和减产,还会影响农作物的品质和价格,给农民和消费者带来极大的损失。由于全sp/ma8HRKzOt35gr9Bfh56S4cz5WvEZ9/WTq+nALysQ=球气候变暖,许多地区的降雨量减少,导致水资源短缺,进而引发草原退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还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威胁。

2.3 供需结构矛盾突出,农民种粮意愿不足

在粮食自给自足的表征之下,我国粮食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长远来看是较为突出的。粮食进口量持续高位、增产边际成本增加、库存设施水平不高、收储及加工方式不精细等问题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伴随着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强国的建设。虽然目前我国谷物自给率非常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但也有许多作物的产量不足,进口依赖严重,例如大豆、玉米及优质小麦等,由此给粮食安全和农业强国建设带来的结构性矛盾是需要重视的。与2012—2015年相比,2018—2022年我国人均粮食产量增速明显放缓,粮食生产的稳定性需要进一步提高。另外,随着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我国粮食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由于我国居民对油类、肉类、蛋类和奶制品的需求持续上升,导致国内油料和饲料用粮压力增加,进而给我国的粮食安全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近年来通货膨胀所引发的生产成本上升和收益率下降,直接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随着社会发展,一方面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变高,也就是消费水平在提升,另一方面获取财富的渠道增多,从事类似种粮这类附加值不高的农村产业带来的收入难以维系农民的生活消费。权衡利弊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于是大量农民选择进城务工,并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兼业种粮或者土地抛荒也成为常态[3]。未来谁来承担种粮重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2.4 财政投入不足,缺乏人才技术

当前我国财政和金融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投入不足,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率有待提高。保险虽然已逐步从保物化成本转向保经济收益,但随着投入成本增长,保障水平和覆盖面仍需扩大。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需要建立全面可靠的宏观监测系统。我国已建立完整的粮食安全体系,能应对各类粮食安全挑战。但现行的财政支农投入方式存在问题,如投入碎片化、资金使用效率低等。主要表现在对粮食主产区支持不足,财政政策激励效果不明显,以及惠农补贴与粮食生产脱节等方面。

在我国农业生产领域中,人员构成特征呈现出一定的不均衡性,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比例较低,且整体学历水平不高。与此同时,人员年龄分布方面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特征。虽然种业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优质品种的培育过程仍然较为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效。基层农民普遍面临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专业素质不高、经营分散且规模较小、文化程度较低以及经营能力较弱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源于农民对现代农业科技的普及和应用了解不足,以及缺乏相关的技术指导人员。

3 优化粮食安全的对策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根本问题,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心。而粮食安全又是三农问题中的重中之重,事关我国国运民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均对确保粮食安全作出重要部署,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稳定。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注重粮食安全问题,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通过市场调节和政府合理调控,我国粮食供应得到有效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4]。可以说我国粮食安全相关工作的成绩是斐然的,但也需要直面困境与隐患,并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改善工作。

3.1 将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

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对不限于农田的整体自然环境实施全面综合有效的治理,并强化农业面源和工业点源污染的管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提倡采用绿色农业技术和产品,并通过提高节水节肥能力以及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进一步降低农业对环境的负担。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问题。推广精准农业技术,通过遥感、大数据等手段,精准施肥、浇水和用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护和恢复农田生态系统,例如保护农田土壤微生物、鸟类和昆虫等生物多样性,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不断推出更环保、高效的农业技术。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提高农民和消费者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5]。加强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对农业生产中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严格的处罚和监管。还可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动节水和灌溉技术的普及,有效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并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根据各地的水土资源承载能力,调整作物种类和布局,以提高农产品供应能力。

要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依托绿色技术缓解农业水土资源紧缺并降低农业环境污染压力,推动实现绿色低碳粮食发展,引领农业生产更加绿色高效并优化资源配置。

3.2 积极参与国际治理,减少粮食波动风险

国际粮食市场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是多元的,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因此,我们需要依据现实状况,实施合理的粮食储备政策,确保我国国内粮食市场的稳定、粮食安全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参与全球农业治理和国际粮农合作,积极参与相关国际规则制定,主导相关国际标准的制定,推动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粮食秩序。加强与世界各国在农业技术、农业投资、农产品贸易等方面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通过南南合作,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帮助他们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了降低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依赖,我国应加强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粮食组织中的合作,提升他们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声音,支持他们提出符合自身利益的诉求。同时,我国还要积极为其他国家在实施相关政策时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参考。积极参与全球农业治理,推动国际组织和机制改革,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农业治理中的话语权。

此外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挑战,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的品质和效率。其次,需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和适应能力[6]。还需要加强气候变化监测和预警,及时掌握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带来的挑战。

3.3 加大政策力度,增强种粮积极性

要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通过普及科技知识,引导农民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种粮效益[7]。例如,推广抗病虫害的农作物品种、科学合理施肥等方法,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进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通过补贴鼓励农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提高种粮积极性。同时,制定相关政策确保补贴资金落实到每个农民手中,防止补贴被截留或挪用。推行土地流转制度,让有能力的农民获得更多的土地资源,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种粮效益。同时,政府应该加强监管,确保土地流转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农民的利益。通过普及和推广农业机械,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种粮效率[8]。特别是在丘陵地区,应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让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对不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地块进行改造,提高其适宜机械化作业的程度。这样既可以提高种粮效率,又可以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政府应加强对农资价格的监管,防止农资价格过高损害农民利益。同时,加强农资质量监管,确保农民购买到优质的农资产品,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制定合理的粮食收购价格,保障农民的收益,激发其种粮积极性。此外,可以建立粮食价格风险保障机制,降低因市场波动给农民带来的风险。通过为农民提供农业保险,降低因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进而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鼓励涉农企业参与到农业发展中来,与农民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共享农业发展的成果,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9]。

这些措施的实施需要政府、社会和农民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3.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开展重点技术攻关

首先,要加强农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农业技术水平,通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让农民掌握高效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粮食作物生产技术,并强化农业技术普及与相关科技创新,有助于提升粮食品质,提高生产效率[10]。推动农业科研机构建设、支持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不断推出新的农业技术和品种。同时,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解决粮食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开展农业技术咨询和指导。通过遗传工程、基因编辑等技术,改良作物品种,提高抗病、抗虫、抗旱、抗寒等性状,增加产量,提高品质。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精准播种、精准喷药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建设现代化农业设施,如温室大棚、种植基地、养殖场等,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并通过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大力改善种粮、育粮、收粮效率。此外,应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农村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数量,加强农业高等教育、引进海外高层次农业人才,借鉴海外成功经验,为农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助力粮食安全[11]。还需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推广农业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粮食生产管理和储存的信息化、智能化。通过上述措施,可以夯实我国粮食安全这块地基,有力保障农业强国建设。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解决国民的基本饮食需求始终是治国理政的核心任务。在农业领域,确保主要农产品的稳定供应同样至关重要,这关系到国家农业的发展和粮食安全。在实现农业强国的新征程上,确保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的稳定供应安全是首要任务。总的来说,粮食安全与农业强国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建设好农业强国,才能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而粮食安全的实现,又是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必须紧紧把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为开创发展新局面提供可靠保障。

参 考 文 献

[1] 韩广富,韩晓.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粮食安全战略的三重论域[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23(3):15-20.

[2] 赵霞,陶亚萍,胡迪.粮食安全视角下我国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21(5):107-119.

[3] 李旭辉,王娟.新发展理念下国家粮食安全发展战略优化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5(5):8-12.

[4]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出席国务院例行吹风会 就《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有关情况答记者问[J].中国产经,2021(8):5-6.

[5] 凌树鹏.城市道路工程水土保持施工技术管理要点分析[J].水上安全,2023(3):155-157.

[6] 刘旭友.建设农业强国要素分析论[J].改革与战略,2023,39(3):1-11.

[7]史静,乌兰.粮食安全视角下地缘政治风险对中国粮食贸易的影响分析[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3,48(4):12-17.

[8]王新华,付尚超.新形势下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风险挑战及对策[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3,48(4):1-6.

[9]全伟,黄进强,彭华.党政机关食堂制止餐饮浪费的对策建议[J].理论与当代,2022(6):62-64.

[10]《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全文)[J].黑龙江粮食,2019(11):40-47.

[11] 70年来中国粮食安全成就[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9,44(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