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笔触到屏幕:社会加速视阈下新闻从业者的身份变革与数字异化

2024-10-08 00:00:00吴先梅
新闻论坛 2024年4期

【内容提要】在21世纪的数字化浪潮中,新闻行业经历了深刻的转型,其中新闻从业者的角色变化尤为显著。本文着重探讨了时间加速对新闻报道质量的影响、空间转变对报道效率的影响,以及技术进步对新闻客观性和可靠性的挑战。基于社会加速理论和劳动异化理论,从新闻从业者的工作时间、空间和技术三个维度出发,探讨新闻从业者在数字化环境下的身份变革与结构性挑战,并尝试提出应对挑战的策略与解决路径。

【关键词】数字化 新闻从业者 身份转化 异化

一、引言:数字化时代的新闻实践

“无论是字面上还是实际运作上,推动变革的都将是互联网络。”[1]在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中,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社交平台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社会成员深度参与到尼葛洛庞帝所阐述的数字化生存新范式中,为社会生产与个人生活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也对传统产业和社会角色构成挑战。新闻业内,数字技术和算法的运用、新闻制作与传播方式的演变以及行业界限的模糊,彻底变革了新闻的生态环境,也深刻地影响着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空间。[2]

传统上,新闻制作依赖于现场采访和深入的调查研究。然而,数字化的发展,特别是即时通信技术和广泛的信息获取渠道,已使网络资源成为新闻生产的重要依托。同时,社交媒体的崛起进一步为新闻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迫使他们在保持专业水准的同时,必须适应更加快速、互动性更强的传播模式。这样的变化要求新闻工作者不仅精通传统的制作技巧,还需要适应并掌握在数字化环境中高效工作的能力。

二、文献回顾:社会加速理论与劳动异化

现代社会时间结构的首要特征就是“加速”[3]。罗萨指出,在单位时间内事件数量的增加是感知加速的主要因素。韩炳哲则提出后现代加速感更多是时间去叙事化的结果,而非实际生活节奏的加快。[4]这些观点反映了现代个体在实体和虚拟世界的双重身份下,面临的加速感知压力。社会加速背景下,新闻的生产和传播速度显著加快,导致了新闻从业者工作节奏的加速。关于新闻领域的社会加速研究,大多从批判理论视角,用罗萨的社会加速理论去解释社会现象,深入分析社会加速对新闻内容、速度和形式的影响。如新媒体中的数字劳工现象,以及因时间加速带来的新闻行业异化,[5]新闻生产加速对新闻工作者造成的异化。[6]这些研究聚焦于社会加速如何深刻地影响新闻业,揭示了加速现象对新闻工作者及其生产活动的复杂影响。

对异化理论的引入与应用不仅有利于我们以更为理性、辩证的眼光看待我国新闻生产现状,也有助于增进对新闻从业者工作新困境的人文关怀。“异化”是指“自我与世界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深层的、结构性的扭曲,亦即一种主体‘坐落’于世界当中的存在方式遭到了扭曲”[7]。在数字化发展的当前阶段,平台(platform)和算法(algorithm)已经成为削弱新闻权威的关键技术因素,两者结合产生“流量为王”的理念,成为一切信息传播活动的终极指导原则,传播速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权力结构。[8]在此背景下,流量指标被纳入新闻从业者评价标准,新闻生产时间被异化,个体的私人时间被纳入社会运行进程中,造成个体新异化。

综上所述,社会加速视角下,新闻行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新闻业和新闻报道时间的宏观审视,以及对新闻工作者现状的详细阐释。但是,在数字化背景下,新闻从业人员由于社会加速引发的身份转变和数字异化的现象,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将探讨数字化背景下“新闻加速”对新闻从业者工作的时间、空间和技术层面带来的变化,并进一步阐述数字化进程如何导致工作环境的异化,以及这种变化对新闻从业者的个人及其职业生涯发展产生的影响,最后尝试提出应对数字时代挑战的可行策略和解决方案。

三、数字化生存下的新闻从业者

(一)时间加速:从新闻常规到数字劳工

时间在新闻活动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对新闻的制作、分发和接收产生深远影响,不仅是理解现代社会中新闻活动和新闻行业运作的关键,而且在分析数字时代下新闻业的变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由于对时间的敏感追踪,新闻甚至被视作社会中的一种时间性组织,[9]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数字技术,如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极大地提高了新闻及信息传播的速度。数字化背景下媒体机构对新闻生产时间的追求也不断加速,从“及时性”“实时性”[10]朝着“现在性”发展,“高速新闻” 成为编辑部的主宰,打破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

在此背景下,新闻工作者正面临普遍的身份转换。首先是生存基础。由于新闻行业追求及时、快速的报道,新闻工作者被迫困在信息过剩的“加速”新闻生产环境中,常态化的快节奏、高压力使其沦为流水线上的“新闻劳工”,职业倦怠等问题接踵而至。其次是职业价值。昔日的新闻工作者分工明确,专职专事。当下新闻业领域之中,媒体新闻生产实践呈现出单一商业主义主导、专业主义退场的结构性变迁特征,[11]新闻从业者越来越多地依赖网络资源和社交媒体,在这种背景下,他们经常制作的更像是迎合市场的“产品”,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这种趋势造成了社会现实与个人理想之间的矛盾。在现实的压力下,新闻工作者不得不抑制个人理想,适应环境。他们从过去的“业界巨匠”转变为数字时代的“新闻劳工”,这种既难“安身”又难“立命”的境况给新闻工作者带来了严峻的生存挑战和深刻的职业焦虑。

同时,新闻生产的提速并没有带来新闻权威和行业价值的提升。仅仅依靠提高新闻生产速度来争取用户对专业权威的认可,并不具有持续性与稳定性。在新闻的生产和传播速度急剧加快的情况下,多以生产浅显、短小、碎片化的新闻产品为主,新闻从业者难以同时确保新闻的准确性和深度,这可能导致对细节的忽略和对深度报道的缺乏,因深度报道中的调查新闻耗费时间与物资成本较高,难以满足媒体短期快速收益,继而也会导致调查性记者数量减少的现实问题,对自身职业认同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12]同时现代的新闻从业者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工作环境中,需要兼顾多任务和多角色:编辑、运营、摄影师、后期等等,具备多种能力、熟练使用多种信息生产工具的全媒体记者成为媒体新宠。新闻从业者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技能和工具,才能保持工作效率和竞争力。

(二)空间转变:从在地化的生产者到脱域的观察者

新闻是“报道最新发生的事实”,“新近”意味着新闻事件的发生时间要尽可能靠近“发布时间”或“当前时刻”。数字化背景下,新闻工作者对于时间的追求已经从“拜当下主义” 发展为“拜现在主义”。早期新闻从业者的新闻采集与生产活动多在实体空间,采访的空间流动性较弱。但步入数字化时代后,这种传统的新闻采集方式不足以涵盖广泛的信息收集,技术的进步也使得新闻采集不再受物理位置的限制,媒体能够面向全国乃至世界开展线上新闻采集与生产传播活动。于是新闻从业者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安东尼·吉登斯所说的“脱域”现象:“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13]即新闻工作者的身体与新闻发生地可以脱离,新闻的采集、写作、交流以及发布都可以通过线上方式完成,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报道。记者的工作重心已从具体的地理位置转移到各种新媒体平台上,通过这些平台的用户来完成在地化的过程,这种跨地域的、非本地的新闻生产模式,已深入中国媒体实践。[14]

但这种脱域的、非在地的新闻生产模式逐步消解着媒介全球在地化,它促使记者更加专注于全球层面的重要新闻制作,新闻生产中非本地新闻量趋多,且被凸显于头条的频率越来越高。[15]从而降低了对本地新闻的关注程度,同时在竞争主导的新闻生产逻辑下,这种依赖于网络资源的“重复而非创造”的流水线式的新闻生产模式还会造成新闻的同质化问题,从而消磨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热情。

(三)技术异化:从手工采编到算法主导

“新闻加速”不仅体现在新闻生产过程中,也表现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算法化和传统守门人角色的衰落,在传统媒体时代,记者面对的是内容如何精深、如何彰显新闻职业的公共性和社会责任,基于此展开对内容的筛查和制作准则。但在媒体融合时代,融合式的新闻增加了新闻从业者在不同的媒体平台中将新闻采集和讲故事的技巧等“多重技能”进行融合的压力,同时接受“算法为上”的新闻选题主导地位。新闻从业者从以内容为工作核心转换为运营各类新媒体平台、维持用户黏性为工作核心。这些工作技能与传统新闻从业者的核心技能并无必然联系,新闻从业者的角色从传统的内容采编转变成媒体平台的全能型运营。

算法主导下的新闻生产与传播过程中,人工干预减少,新闻的客观性和可靠性无法得到保障,算法驱动下的新闻聚合还可能会导致偏见和误导。同时更具有“数字流通性”的新闻而非新闻价值的作品被重复生产和推送,这会导致传统新闻行业生态下读者和新闻之间的批判性距离被破坏殆尽,[16]用户也在算法下一步步形成自己的“信息茧房”,降低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为抢热点、比流量数据而衍生出的随时随地在线的新闻工作模式,使得新闻从业者从新闻价值向流量数据转换过程中,成为技术逻辑驯化下的异化劳动。为抢先填充在不断刷新的网站首页上,大量重复、碎片化内容被生产,并未带来新闻原创内容的实质性增加,而是重复的堆叠与模仿。这种异化不仅影响了新闻从业者的工作满意度,还可能影响到新闻的质量和公信力。

新闻工作者的历时之变反映的不仅是新闻工作者的身份转换、新闻常规的变化、新闻媒体的融合现状以及技术算法时代的新价值和新特征,也是新闻生态的一个切口,展开对新闻业更好地认识,才能更好地出发。

四、应对数字化挑战:策略与未来展望

(一)数据素养提升:增强技术适应能力

数字新闻业的异化在本质上是“ 新闻时间” 控制权从人的手中转向以平台和算法为代表的机器意志,因此对抗这种异化趋势的关键也在于构建一系列以人本主义为价值旨归的专业行动方案,让新闻重新成为“人的事业”。

针对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新闻从业者需要提高数据素养和技术适应能力。不仅包括基础的数字工具使用,更涉及如何将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融入新闻采集、处理和传播中。新闻从业者应接受专业化的技术培训,如数据新闻学、算法编辑、人工智能在新闻检索和内容创作中的应用以及社交媒体分析和策略等等。此外,新闻机构应鼓励创新实践,如利用自动化工具进行新闻报道,或者通过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创造沉浸式新闻体验。例如运用VR/AR技术制作沉浸式报道,或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分析大型数据集,以创造更深入、更吸引人的新闻内容。

(二)多元验证体系:应对信息泛滥与虚假新闻

在新闻加速背景下,专业权威丧失风险的根本在于媒体试图通过提升新闻生产速度来获取用户对其专业权威的认可,但事实上这一行为并不具有持续性与稳定性。[17]在面对信息过载和不实报道的情况中,建立多元化信息来源和严格的事实核查机制,以确保新闻的准确性和公正性。新闻从业者可以运用先进的工具和方法进行深入核查,如运用高级技术进行事实核查,通过区块链技术追踪信息源,利用自然语言处理进行内容验证等等。同时,加强新闻从业者在批判性思维和伦理审视方面的培训,以确保报道的客观性和公信力。此外,新闻机构应与科研机构和技术公司合作,共同研发更高效的信息验证工具。

(三)跨学科视野培养:应对新闻多样化需求

跨学科视野在新闻行业愈发重要,新闻从业者应培养跨学科知识和深度报道能力,以便更全面地理解并报道复杂的全球性和本土问题。包括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环境、传统等领域的了解,还包括对科技、数据科学和国际关系等更广泛领域的学习和研究。这种跨学科知识可以帮助新闻从业者更全面地分析和报道复杂的现代问题,以适应内容和形式多样化的新闻报道需求。同时,新闻教育机构应增设跨学科课程,如数据科学、公共政策分析以及全球健康等,培养具备多角度思考能力的新闻人才。

(四)重视心理健康:职业与生活的平衡

考虑到新闻行业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特点,新闻从业者的心理健康和职业生活平衡至关重要。数字化时代的新闻从业者面临着持续的工作压力和信息过载,新闻机构应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如心理辅导、工作与生活平衡的策略等等,帮助员工应对职业压力,建立健康的工作习惯。同时,应提供资源和支持,鼓励新闻从业者进行时间管理和压力缓解的培训,帮助员工有效处理工作压力,提高新闻从业者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对于维持新闻行业的长期健康和可持续性至关重要。

(五)面向未来:未来展望与适应性发展

新闻行业的未来发展不仅要适应当前的技术和社会挑战,还需要预见未来趋势,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技术和社会需求。新闻机构应定期审视和适应行业趋势,探索新的报道方法和商业模式,适时调整策略和运营模式。此外,关注新兴技术如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对新闻采集和分发的潜在影响,积极探索新的报道形式和商业模式,为新闻行业带来更多创新和变革的机会。

五、结语

在21世纪数字化的浪潮中,新闻业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在这个既充满挑战又富有机遇的新时代,新闻从业者正面对技术革新和社会变革的双重考验。这些变化不仅重新塑造了新闻的生产和传播模式,还为新闻从业者的角色和身份设定了新的标准。为了适应数字时代的新闻生态,新闻从业者需要不断加强自己的技能和知识。他们必须掌握前沿的数字技术,适应不断变化的媒介环境,并且坚持新闻职业的核心价值。

新闻机构同样需要在结构和文化层面进行深刻改变。这包含了在保持新闻质量和伦理标准的同时,加强对数据素养和技术适应性的培训,探索与时俱进的报道方法和商业模式;为新闻从业者提供技术支持和心理健康资源,促进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也是重要的。

综上所述,面对数字时代的挑战与机遇,新闻行业需要一个全面的、适应性强的战略,以确保其在未来的持续发展和繁荣。未来的新闻生态将是多元和动态的,其中包含了对创新技术的运用、多元化信息来源的挖掘以及全新的叙事方式的探索。只有通过不断地适应和创新,新闻业才能在这个迅速变化的世界中保持其重要性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尼古拉·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9: 158-178.

[2]林晨洁. 辨识与超越:数字时代职业新闻从业者的生存困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22.

[3]哈特穆特·罗萨.加速:现代社会中时间结构的改变[M].董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49,340.

[4]韩炳哲.时间的味道[M].包向飞,徐基太,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8:107.

[5]常江,罗雅琴.对抗异化:数字时代新闻业的权威重建之路[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6(06):99-107.

[6]伊俊铭.否思新闻加速:基于社会加速批判理论视角[J].新闻界,2021(04):28-36.

[7]哈特穆特·罗萨.新异化的诞生: 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M].郑作彧,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117.

[8]梅琼林,袁光锋.“用时间消灭空间”:电子媒介时代的速度文化[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03):17-21.

[9]王海燕,范吉琛.数字新闻的时间可供性:一个研究框架的提出[J].国际新闻界,2021,43(09):116-135.

[10]董天策.网络媒体在新闻价值取向上的变化[J].现代传播,2004(06):86-88.

[11]李艳红,陈鹏.“商业主义”统合与“专业主义”离场:数字化背景下中国新闻业转型的话语形构及其构成作用[J].国际新闻界,2016,38(09):135-153.

[12]曹艳辉,张志安.地位、理念与行为:中国调查记者的职业认同变迁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12):158-163.

[13]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14]周子杰.足不出户做新闻:远程报道的常规与新闻业的地方性困境——基于对S报的田野调查[J].新闻记者,2022(07):45-57+70.

[15]操慧.脱域:互联网时代的新闻生产[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59-66.

[16]常江.数字新闻学:一种理论体系的想象与建构[J].新闻记者,2020(02):12-20+31.

[17]蔡雯,伊俊铭.从“常规”到“关系”:新闻加速研究的视角扩展与应用[J].新闻大学,2023(02):104-116+121.

作者简介:吴先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

编辑:白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