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白俄罗斯作为中国的“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国家,长期以来与中国保持着紧密的国际协作。由于白俄罗斯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世界大国,在国际热点新闻中出现的频率相对较少,因此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在海外建构国家形象至关重要。在中国社交媒体哔哩哔哩视频网站上,“白俄罗斯国家馆”账号通过三个层面的内容运营——“追忆”共同的历史记忆、“识别”现实中的国家主体、“提示”友好的中白关系,为那些有意了解白俄罗斯但缺乏合适渠道或不具备俄语能力的中国受众提供了一个了解白俄罗斯的直观窗口。
【关键词】社交媒体 白俄罗斯 “一带一路” 国际传播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国家形象建构的过程即将一个国家在另一个国家公众记忆中的抽象、模糊印象转化为具体、清晰的形象。这一过程涉及将某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特征等抽象元素通过具体的媒介表现形式——如视频、文章、图像等在目标国家的受众中呈现出来。借助这种方式,原本对该国仅有的浅显、笼统的认识被转换为具体、生动的理解,从而在目标受众心中构建起一个更加立体和深入的国家形象。这种转化不仅增进了跨国理解和认知的深度,也为国际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维度和渠道。
白俄罗斯作为中国的“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国家,是首批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长期以来与中国保持着紧密的国际协作。不过由于白俄罗斯并非传统世界性大国,在国际热点新闻中出现的频率相对较少,因此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在海外建构国家形象至关重要。2022年7月6日,“白俄罗斯国家馆”开幕仪式于中白工业园举行,白俄罗斯商品正式通过中国电商平台“白俄罗斯国家馆”账号进行销售。[1]2023年7月,白俄罗斯驻华大使馆授权中白工业园区正式入股“白俄罗斯国家馆”账号的中国运营方。通过创建和成功运营“白俄罗斯国家馆”账号,白俄罗斯不仅向中国展示了其多样性和独特性,也促进了中白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谊。这种互动超越了传统的外交渠道,成为一种新型的、互动性强的国际关系建构方式。美国哲学家爱德华·凯西(Edward S. Casey)将认知分为了三种形式:“追忆”(reminiscing)、“认识”(recognizing)和“提示”(reminding)。[2]本文旨在以哔哩哔哩视频网站(bilibili,以下简称“B站”)“白俄罗斯国家馆”账号为例,通过对这三种认知形式分析,分类探讨白俄罗斯如何通过社交媒体平台,面向中国受众塑造国家形象,并分析其在中国受众中的影响和意义。
一、“追忆”相关历史记忆
在苏联解体之前,白俄罗斯作为“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之一。作为苏联的一部分,白俄罗斯不仅在政治上与苏联紧密相连,而且在经济、文化和社会体制上也深受其影响。白俄罗斯在苏联时期经历了工业化、现代化以及社会主义理念的深刻融入,这些历史阶段对于白俄罗斯国家历史的形成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在苏联的框架下,白俄罗斯参与了多个重要的工业和科技项目,这些项目不仅促进了其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也塑造了白俄罗斯社会和文化的特色。因此,苏联历史是白俄罗斯国家历史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尽管苏联在中国许多受众的印象中呈现出复杂性,但能共情关联起积极正向的历史和故事。
一是作为“达瓦里氏(俄语товарищи的音译,意为同志)”的友好关系历史记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与中国同属反法西斯阵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又扮演了“老大哥”的角色,提供了关键的经济和技术援助,对中国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具有重要价值。苏联的援助不仅在物质层面上助力中国工业化,也在技术和管理经验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白俄罗斯来说,也存在同样的情况。2023年7月,“白俄罗斯国家馆”发布了一则题为“在白俄罗斯,到处都是苏联的影子”的视频。该视频深入分析了白俄罗斯在社会文化及政治制度等多个领域中,对苏联传统的延续和继承。其中既包括具体可见的有形“符号”上,如阅兵仪式上仍然会悬挂苏联国旗;同时也体现在一些无形的制度和命名习惯上,如国家政府机构的称谓上,总理依然被称为“部长会议主席”,州长、市长和区长还是叫州、市或区“执行委员会主席”;还包括历史层面的继承,如他们提起了在1991年3月的全苏公投中,有82.6%的白俄罗斯人都支持保留苏联,甚至直接表达“苏联正统在白俄罗斯”“最苏联的苏联人”。
二是与中国在美学追求上的共同部分。苏联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影响极为深远。一整代中国人的成长和文化熏陶中,苏联的文学、电影、音乐、建筑乃至生活方式占据了重要地位。苏联独特的美学取向对新中国早期的美学取向产生了显著影响,并在中国民众的文艺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烙印。例如“白俄罗斯国家馆”曾发布过视频介绍白俄罗斯的芭蕾舞艺术,特别是成立于苏联时期的“白俄罗斯歌剧芭蕾舞团”极其广泛而深远的艺术影响力。不仅如此,“白俄罗斯国家馆”还介绍过许多凝聚了先锋主义、未来主义、抽象主义、粗野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美学特征的公共设施,极具苏联特色。在世界艺术史的范畴内,这些作品拥有其独特的地位。由于中国目前许多仍在使用的标志性建筑在设计阶段深受苏联美学影响,因此当中国观众观赏这些苏联艺术作品时,往往会自然而然地“追忆”这些曾经与白俄罗斯共同的美学追求。
三是为中国受众所广泛认同的社会理想。苏联(苏俄)的代表性历史事件,如十月革命、“五年计划”等,是苏联理论家所构想的社会理想的具体体现。这些社会理想不仅为同时期中国探索救亡图存之路的进步人士带来了巨大启示,其成就也被现代中国受众所认同和赞赏。这些成就体现了苏联对社会主义理念的追求和实践的积极方面,也可以在许多中国人心中唤起对自身或本国历史经历的共鸣。2023年10月,“白俄罗斯国家馆”发布了一则介绍中国首位布尔什维克党员任辅臣的视频,介绍任辅臣在一战期间被北洋政府以劳工形式派往欧洲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受进步思想影响最终加入布尔什维克党的故事。让中国观众感到更加亲切的是,任辅臣成功发动华工举行起义参加了十月革命,甚至列宁亲自签署命令将起义军命名为“中国团”编入苏俄红军,任辅臣任团长。通过“白俄罗斯国家馆”的讲述,类似故事得以传播,不仅强化了中白友谊的历史纽带,也为当代中国观众提供了一种历史与现实交融的深刻体验。
二、“认识”现实中的白俄罗斯国家主体
在建构深度和多维的国家形象时,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领导、社会发展、文化传统以及民众的日常生活至关重要。通过“白俄罗斯国家馆”在B站平台上的呈现,中国观众得以“认识”白俄罗斯这个多面且丰富的国家的内在世界。从政府首脑的个人魅力和领导风格到国家的社会发展进程、深厚文化底蕴,再到普通百姓的生活实景,每一个层面都是对白俄罗斯社会全貌的深入剖析。这样的视角不仅帮助中国观众跨越文化障碍,更促进了对一个国家全面而真实理解的可能,为增进国际间的理解与交流搭建了桥梁。
一是认识白俄罗斯政府首脑形象。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塑造白俄罗斯政府首脑的形象对于其国际形象建设十分重要。“白俄罗斯国家馆”不仅限于展现领导人的正式政治态度和官方声明,而且包括他们在各种公共场合的行为、互动和日常生活的片段。例如,“白俄罗斯国家馆”发布视频既简要介绍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Рыгоравiч Лукашэнка)政治主张的历史由来,也展示了卢卡申科在日常生活中种土豆、打冰球等业余爱好。为了让中国观众能够跨越文化障碍更好地了解卢卡申科,“白俄罗斯国家馆”会使用中文语境中的常用词语来传达信息,如“历史选择了卢卡申科”“总统也在砥砺前行”等。这种多角度展示塑造使得卢卡申科的形象更加亲民、接地气,同时也传达了国家领导人的稳定性、执政理念和对未来的发展愿景。
二是认识白俄罗斯社会发展进程。白俄罗斯的经济发展相对稳定,主要产业包括农业、畜牧业和工业制造业。同时,白俄罗斯也在积极发展旅游业,吸引国际游客。[3]“白俄罗斯国家馆”围绕以上几大支柱产业,通过“参赞直播”等新型传播形式,邀请白俄罗斯农业参赞,在互动问答和展示活动中介绍奶酪、蜂蜜、大列巴、鱼子酱等白俄罗斯产品,吸引4000余名中国受众线上线下体验。此外,选取中国受众兴趣度较高的旅游业为主题,依托视频介绍本国拥有的众多历史遗迹、文化景点和自然景观,生动展示广袤的森林、清澈的河湖、宜游的城市等旅游资源,为中国受众“定制”旅游方案,介绍面向中国游客的免签政策、景点概况、中文标识、食宿攻略、旅游应用(App)等,提升对海外游客的吸引力。同时围绕白俄罗斯的教育体系、优质学校和合作项目展开介绍,吸引中国留学生来白俄罗斯深造,加强两国之间的教育合作与交流。这种方式结合了传统外交宣传的权威性和现代社交媒体的互动性、趣味性,有效增强中国公众对白俄罗斯社会发展情况的了解和认知,也为本国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是认识白俄罗斯国家文化元素。在通过数字媒介传达白俄罗斯国家文化元素方面,“白俄罗斯国家馆”采取了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策略。在宏观层面上,突出展示了白俄罗斯的历史沿革、地理特征以及民族构成,为中国受众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国家背景理解。这些内容通过丰富的视觉素材和详细的叙述,让观众能够在宏观上把握白俄罗斯的国家特色和文化背景。在微观层面上,通过展示具体的文化元素如民俗风情、节日庆典、传统手工艺和地方美食,更深入地展现了其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例如,在介绍传统节日“Koliada节”时,不仅呈现节日活动的现场,还深入解释其历史起源、文化含义和宗教渊源。通过这种方式,中国受众不仅看到了一个活泼的节日场景,更对这一白俄罗斯和斯拉夫民族的文化传统有了深刻理解。通过这种宏微观相结合的内容展示和传播,“白俄罗斯国家馆”在中国受众心中塑造了一个丰富、多彩且深具吸引力的国家文化形象,加深了两国人民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也为进一步的国际文化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认识白俄罗斯民众日常生活。这一方面的内容聚焦于展现白俄罗斯人民的日常生活方式,从而为中国受众提供了一个更加真实和贴近的白俄罗斯人日常生活图景,包括普通家庭的生活场景、经济环境的展示以及社区和邻里之间的互动。在家庭生活的展示上,重点放在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日常家务、家庭聚会甚至是童年生活等场景上。这种展示使得中国观众能够感受到白俄罗斯家庭的温馨以及当代白俄罗斯年轻人的成长历程。在经济环境方面,主要展示了白俄罗斯以国有企业为主的经济制度,以及不同行业的白俄罗斯人如何在工作中展现他们的专业性和工作热情,从而体现了白俄罗斯社会对劳动者的保护和尊重。社区生活的展示则侧重于社区活动、邻里间的互助以及公共空间的共享。这些内容不仅展示了白俄罗斯民众生活的社会性和集体性,还反映了他们对社区和邻里关系的重视。通过这些日常生活的展示,中国观众能够对白俄罗斯的日常生活状态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三、“提示”中白友好关系
在国际舞台上构建本国的国家形象时,政治关系的紧密程度一定程度上会有显著影响。如果两国政治关系良好,会相对容易构建良好印象。然而,仅凭良好的官方关系并不足以克服国家形象构建中的所有挑战。由于国家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尤其是在地理上相距较远的国家之间,有效解决文化误解、降低认知壁垒成为构建国家形象的关键一环。
一是“提示”政治上中国与白俄罗斯的“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中国外交关系定位中,“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意味着双边伙伴关系涵盖面更加广泛,包括政治、经贸、安全、人文和国际地区事务等各个领域,显示出双方对彼此关系更高层次的认可和追求,表明双边关系能够经受国际风云变幻考验,是以高度政治互信和友好感情为基础的一种“铁杆”情谊。这种关系不仅意味着双方各领域合作广泛深入,在国际地区事务中也相互支持,共同进退。基于两国政治上密切的友好关系,“白俄罗斯国家馆”则用不同方式向中国观众展现中白之间的深度合作,特别是在中国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节点上白俄罗斯对中国的帮助。例如,在2023年10月13日“白俄罗斯国家馆”发布了一则题为“压箱底的军事机密,中国想买?对不起,我们直接送!”的视频中,讲述了中国在研发车载远程导弹技术和用以运输防空导弹系统的重型越野运输车过程中遇到难题时,白俄罗斯向中国出口了高度机密的国防技术的故事。为了强化中国观众对中白友好关系的认知,“白俄罗斯国家馆”甚至专门发布视频直接讲解“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一外交术语的涵义,以此不断“提示”中国观众白俄罗斯是中国的友好国家。
二是“提示”文化上中白之间对彼此不准确的刻板印象。由于历史、地理、语言等因素的差异,中白两国民众对对方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和刻板印象。针对这一现象,“白俄罗斯国家馆”在其传播策略中特别强调对这些文化误区的纠正和深入解析,力求打破固有的文化障碍,促进双方更加真实和深入的相互理解。例如,“白俄罗斯国家馆”曾发布过一段题为“把‘毛子’‘毛妹’都忘掉吧,请叫我们白铁!”的视频,探讨了一些中国网友将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或广泛的斯拉夫民族简称为“毛子”或“毛妹”的现象,并指出这种称谓的不当性。视频中,“白俄罗斯国家馆”借鉴了中国人对巴基斯坦的友好昵称“巴铁”,提出了“白铁”这一新称谓。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在中国受众心中明确区分白俄罗斯与其他国家的独特身份,同时也是一种突显中白友好关系的传播策略。此外,通过展示白俄罗斯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日常生活等多维度内容,该平台努力揭示白俄罗斯社会的真实面貌,消除中国观众心中可能存在的对白俄罗斯的刻板印象。这种文化“提示”功能,不仅丰富了中国观众的国际视野,也为中白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可能,有助于推动构建基于相互尊重和理解的交流互鉴的双边关系。
三是“提示”贸易中白俄罗斯本国的特色产品。对于白俄罗斯而言,向中国及世界其他地区展示其独有的产品不仅是经济交流的需要,更是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这也是“白俄罗斯国家馆”账号设立的基本功能之一。因此,“白俄罗斯国家馆”在其内容策略中,特别强调对本国特色产品的介绍和推广。这些产品以传统的白俄罗斯特色农业产品如奶制品、巧克力、酒类等,也包括工业制成品,如机械设备、汽车部件以及高新技术产品等。例如,2023年11月8日,“白俄罗斯国家馆”发布了一则在上海进口博览会期间白俄罗斯展台标语“中国强则白俄罗斯强!”为标题的视频,展示白俄罗斯的特色商品,农业销售部的官方代表亲自出镜对产品进行了详细介绍。此外,“白俄罗斯国家馆”还介绍过白俄罗斯的贸易政策、签证政策、市场动态和投资环境,为中国企业提供了了解和进入白俄罗斯市场的信息窗口。这种信息的共享和交流,不仅提升了白俄罗斯在对华贸易中的能见度,也为双边经贸关系的深化提供了坚实基础。因此,通过对本国特色产品的“提示”,白俄罗斯不仅在贸易上寻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更在文化和国家形象上实现了积极的国际传播与推广。
四、结语
“白俄罗斯国家馆”B站账号稳健而成功的运营,为非传统世界性大国面向中国受众构建国家形象提供了良好的范例。该账号通过 “追忆”相关历史记忆、“认识”现实中的国家主体、“提示”友好的中白关系这三个层面的内容策略,为愿意了解白俄罗斯、但缺乏合适渠道或不具备俄语能力的中国受众,提供了一个了解白俄罗斯的直观窗口。值得注意的是,运营“白俄罗斯国家馆”账号最初并不是出于直接政治目的的官方行动。相反,该账号的运营本质上是一种商业活动,主要功能之一是通过视频带货,最初该账号甚至由中国企业运作。尽管如此,这并不影响其在传播国家形象方面的作用,并最终吸引了官方政府的参与。
2023年10月,我国举办了盛大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23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抓好支持高质量“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落实落地。[4]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中,有数量不少的非传统世界性大国。“白俄罗斯国家馆”账号的成功运营,不仅成功帮助白俄罗斯面向中国受众建构了良好的国家形象,而且无论是在国际传播策略还是选题内容设置策略方面,都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中国构建自身国家形象、进行深入交流互鉴提供了可以借鉴参考的成功经验。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元首外交丨中国白俄罗斯这样打造“全天候”友谊[EB/OL].[2023-03-02](2023-12-20). 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3-03/02/c_1129409230.htm.
[2]Casey E S. Remembering: A phenomenological study[M].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9.
[3]外交部网站.白俄罗斯国家概况[EB/OL]. [2024-03](2024-05-20).https://www.fmprc.gov.cn/web/gjhdq_6762
01/gj_676203/oz_678770/1206_678892/1206x0_678894/.
[4]新华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EB/OL]. [2023-12-12](2023-12-26). 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3-12/12/c_1130022917.htm.
作者简介:荆江,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综合管理部副主任;霍瑶,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期刊出版与学术交流中心编辑
编辑:王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