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探索得出的现代化之中国回答。这条迥异于西方现代化的道路,引起了海外学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海外学者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与发展进行了研究分析,并从现实国情、价值目标、文明属性、生态理念和对外关系等方面解构了蕴含其中的鲜明特征,普遍肯定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价值。在新时代新征程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必要从“他者”视角审视中国式现代化,及时廓清海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错误认识,有针对性地深化国内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优化海外传播策略,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传播力影响力。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海外认知 传播策略 海外学界
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的奋斗目标和不懈追求,而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探索得出的现代化之中国回答。近年来,中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引起了海外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究热潮。海外学者从生成条件、鲜明特征、世界价值等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研究和解读,总体呈现出多元化、复杂性特征,其中既有合理之处,也有部分学者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误解。鉴于此,学界有必要在精准掌握海外相关研究动态的基础上,深化国内相关研究,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和叙事体系,增进同海外社会各界的交流合作,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传播力影响力。
一、海外对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总体概况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这使得中国式现代化成为海外学界的研究热词。综合来看,海外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是在海外中共学研究的脉络下进行的,既是该主题下的新发展,而且也呈现了自身的新特点。
(一)研究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现代化是世界各国追求文明和进步的必由之路,而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世界现代化之问的中国回答,彰显出制度优势和独特魅力,掀起了海外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热潮。首先,一些海外汉学家和中国问题专家长期关注中国,所以他们能够更加敏锐地洞察到中国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构成了海外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主力军。其次,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交织影响下,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展现出极强的人道主义精神,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了强烈对比,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引发了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政党政要的关注和担忧。加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与世界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性,中国的发展可以为他们实现现代化提供有益参考,因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政党政要也实时关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动态。最后,伴随中国发展态势迅猛,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逐渐增强,所以国外对中国投入了更多研究精力、财力和物力,成立了一些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和智库,加大对当代中国热点问题的研究。在党的二十大之后,这些研究所和智库也逐渐投入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阵营。
(二)研究内容表现出复杂性特点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迈向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展现出对“资本逻辑”“物质主义”“零和博弈”“文明冲突”等思维的超越,因而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关注涉及方方面面。比如对于一些专注学术研究的海外专家学者来说,他们倾向于关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和阐释,力图找到现代化发展困境的最优解,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政党政要来说,他们出于本国发展的实际需要,倾向于关注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意义;而对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客来说,他们更为关注的是中西方现代化的差异与不同,因为他们担心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发展将会挑战资本主义在国际社会的统治地位,冲击现有国际秩序;对于一些海外媒体舆论来讲,他们多数处于“失明”状态,对中国的报道总体上以批评性意见为主,正面宣传较少,极力抨击中国式现代化的异质性和特殊性,在国际舆论场域大肆污名化中国式现代化。由于研究主体的身份不同,他们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注点也表现出明显差异,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
(三)研究倾向带有意识形态属性
现代化发端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以他们对于现代化的评价标准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在解读中国式现代化时带有明显的西方中心主义特性。海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在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比较研究,是在西方文化视阈下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再研究,理论上这种海外视角研究是国内研究的有益补充,有利于中国正确认识自身,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存在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一些海外研究者习惯以西方标准和西式思维来解读中国的理论和实践,对中国抱有政治偏见与敌意,脱离了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情况,戴着有色眼镜来评判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沉浸于“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历史迷思,使得研究结论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西方色彩和意识形态属性。尽管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研究中国要摆脱西方语境的枷锁,但由于长期以来的生活方式和成长环境,使他们难以真正摆脱西式思维的束缚,难以真正跳脱西方理论裁剪中国情境的困境,在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时仍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西方滤镜,在科学性和客观性方面大打折扣。
海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热度不断高涨,在研究主体、研究内容和研究倾向等方面呈现出新特征。伴随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加入了海外中国学研究行列。尽管研究视角各有侧重,研究态度各异,但都侧面反映了海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关注。
二、海外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要点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沿,肇始于西方并逐步扩展至全世界,是世界上各个国家矢志追求的奋斗目标。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逐渐成为国内外学界的关注焦点。
(一)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条件
对于中国为什么没有走西方现代化道路,而是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历史和文化的新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是海外学界尤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从理论来源来看,部分海外学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回应。俄罗斯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弗拉季伦·布罗夫(Vladilen Burov)指出,马克思主义使中国共产党战胜了国民党,并在1949年后成功实现了现代化。[2]埃及贝尼苏夫大学政治和经济学院纳迪亚·赫尔米(Nadia Helmy)则表示,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已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并逐渐成为“中国人文环境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现代中国社会和制度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3]海外学者在认可传统文化正向作用的同时,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现代社会主义的平等与传统儒家的等级观念之间存在矛盾”。现代化始于西方国家,所以中国式现代化难免会受其影响。部分海外学者认为,“现代化和西方化既不是完全独立的过程也不是同义词。相反,世界大部分地区的现代化是在全球和西方影响的背景下展开的,中国也不例外。”[4]
从实践基础来看,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发展成就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实践根基。如美国社会学家马丁·K·怀特(Martin K. Whyte)表示,中国在1978年后的几十年里经济加速增长。[5]美国温斯顿塞勒姆州立大学尼古拉斯·卡拉吉安尼斯(Nikolaos Karagiannis)等人认为,1949年中国共产党执政后,首要的长远目标是将中国建设成为强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6]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风险挑战,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战略与国防研究中心亚太战略研究教授贝茨·吉尔(Bates Gill)指出,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面临着“更严厉的纪律措施、更多的意识形态运动、更强的监控、放缓的经济前景、持续的腐败、更大的收入差距和不断恶化的环境状况”[7]等挑战,而中国式现代化是解决这些风险挑战的必然选择。
(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追求国家富强、民族独立、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既有各国现代化的一般特征,同时又有中国自身的独特魅力。
从现实国情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简单的现代化,而是拥有14亿多人口的东方大国整体迈进的现代化。中国的人口规模超过了所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如孙嘉宏(Jiahong Sun)和安德鲁·G·赖德(Andrew G. Ryder)表示,“虽然其他国家在其历史上可能也经历过快速的经济和社会文化转型,至少可以追溯到最初的英国工业革命,但中国的人口规模却是前所未有的规模。”叙利亚驻华大使穆·哈桑内·哈达姆同样表示,“在一个有14亿多人口的国家实现现代化,没有先例可循。中国式现代化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这点尤其值得尊重和借鉴,各国应当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治理模式。”[8]
从价值目标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让经济力量惠及每一个人,而不是只有一小部分人获益”。巴西前旅游部部长和巴西前总统特别经济顾问亚历山德罗·戈隆比耶夫斯基·特谢拉(Alessandro Golombiewski Teixeira)指出,经过百年探索,中国终于找到了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解放为根本价值追求的新型现代化。[9]英国著名学者马丁·雅克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所要抵达的彼岸并非简单地达到西方目前的发展水平,而是应当包含共同富裕等符合中国社会特点和现代化目标的因素。”[10]
从文明属性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不仅重视经济发展,还重视人民的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巴西巴中研究中心主任埃万德罗·卡瓦略认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11]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全球研究学院名誉教授迈克尔·邓福德(Michael Dunford)指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国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目标是促进共同繁荣,同时在物质方面、文化、伦理和精神方面取得进展。[12]
从生态理念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英国社会主义中国之友网站联合编辑卡洛斯·马丁内斯(Carlos Martinez)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成为世界领先者。在生物多样性和环境污染导致的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承诺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并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伊斯兰堡全球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哈立德·阿克拉姆(Khalid Taimur Akram)看来,“中国正在为实现一个干净、绿色、美丽的世界贡献力量,通过奉行绿色低碳政策,中国制造业的绿色转型对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13]
从对外关系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与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14]宾夕法尼亚大学政治学系全球政治与国际关系艾弗里·戈德斯坦(Avery Goldstein)认为,“一个更加强大和富裕的中国不会构成威胁,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15]
(三)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使中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两大奇迹,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彰显出无穷魅力与独特优势,也对整个世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些海外学者认为,“大国的使命不仅是推动本国的建设和发展,也要关心整个国际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从这个意义来说,中国式现代化为那些想要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成功范例。巴基斯坦学者明竺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在某些方面向中国学习,但是没有人可以复制中国的发展道路,可以通过观察中国的发展,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方法。”[16]约旦驻华大使胡萨姆·侯赛尼说:“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应该选择适合自己国家的道路。我认为,中国已经选择了非常好的、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到目前为止,我看到,中国走的每一步都有连续性。我相信中国正在提供一个非常成功的模式,不仅是为自己,也是为其他国家。”[17]
还有一些海外学者表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开辟提振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信心,为全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俄国家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第一副主席、俄共中央副主席诺维科夫指出,“中国的发展经验值得各国研究学习,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功充分表明资本主义绝不是人类历史的终结。”[18]美国哲学家兼美中合作基金会主席约翰·米利根-怀特(John Milligan-Whyte)同样指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不仅向发展中国家展示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模式和可行的社会主义模式,而且还向发达国家展示了社会主义不是一种无法成功实施的理论。”[19]
总体来看,海外学界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与发展进行了分析,并从现实国情、价值目标、文明属性、生态理念和对外关系等方面解构了蕴含其中的鲜明特征,普遍肯定中国式现代化为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经验借鉴,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也有一些研究者基于政治立场、意识形态和文化差异,恶意解读中国式现代化,将中国特殊论上升为中国一般论,炮制“中国式威胁论”“中国新帝国主义论”等错误论调,影响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真理性认识与科学性判断。
三、进一步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传播策略
从他者棱镜中考察近年来海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与评价,可以发现其中既有符合事实的正确认识,也存在一些误解和偏见。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及时跟踪评析海外相关研究动态,精准掌握海外受众需求,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和叙事体系,打破西方话语霸权和理论垄断,不断提升中国式现代化传播力。
(一)精准掌握海外各界相关研究新动态
精准掌握海外研究动态是前提。中国走向现代化在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史上是世所罕见的,因其人口规模超过了所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其艰巨性和复杂性也是前所未有,由此引起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关注和解读,形成了一系列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由于政治立场、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和传播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海外研究者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呈现出多样化、复杂性特征。这些认识既有合理之处,难免也会带有一些敌意、抵触和排斥的心理,不能完全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式现代化。因此,我们需要实时关注、及时跟踪海外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动态,精准掌握海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与评价状况,了解不同受众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情况、熟悉程度和情感倾向,找准症结。同时,在准确了解海外c452b31f9f8d79a042fe0673a1bed4f5157a3e664c985ad4cc2fe4a94da46f7e社会各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兴趣点与认知不足处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强国内相关方面的研究,实施分众化、个性化、差异化精准传播,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消除国内国际间的“理解赤字”和“认知分歧”,进而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传播效果。
(二)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和叙事体系
构建话语和叙事体系是关键。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实现现代化之后,将“现代性”包装成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并凭借着先发优势,将自己视为世界发展的根源和主宰,自主定义现代性的概念、制定现代性的衡量标准、垄断现代性理论,主导着现代性话语和叙事体系。当他们看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异军突起”便“警铃大作”,主观臆断并恶意揣测中国式现代化,炒作中国话题试图排除异己,不断制造负面舆论,极力抹黑中国形象。加之相较于经历过几百年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崛起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自身的话语影响力还较为薄弱,在国际舆论场域处于劣势,未能真正建立起与自身实力和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因此,要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偏见,关键是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突破西方现代性话语桎梏,打破西方国家对人类社会现代化问题的话语霸权。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和叙事体系,要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将中国元素进行国际化表达,展现中国的全球视野和世界情怀,打造中外“共情通道”,激发情感共鸣。同时,要把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贯穿于话语和叙事内容之中,注重叙事逻辑、叙事文本、叙事策略和叙事效能等方面的融会贯通,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使之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效。
(三)多渠道增进同海外各界的交流合作
沟通交流是纽带。海外各界基于各种原因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尚未达成共识,在某种程度上唱衰、误解等不和谐声音占主导地位。突破西方话语的桎梏,与世界各国平等对话、合作交流是提升中国式现代化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党和国家不断强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我国对外传播的方式和渠道逐渐增多,交往交流平台日益多元化。比如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作用,利用各类社交软件,制作纪录片、动画片、动漫、短视频等,吸引国外民众的兴趣,将中国理论和实践社交化、可视化和立体化,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加深海外对中国的印象,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主动举办各类论坛会议,广邀世界各国政要、专家学者和媒体界人士参与会议,搭建交往交流平台及时解疑释惑,并鼓励国内学者积极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多语种出版领导人系列著作,将中国发展的真实面貌展现出来,使世界了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念,加深他们对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的认识,弥合中外文化差异。
(四)继续在世界舞台上彰显大国担当
主动担当作为是助推器。当今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突出,全球性问题不断加剧。面对“世界向何处去?和平还是战争?发展还是衰退?开放还是封闭?合作还是对抗?”的时代之问,中国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以天下情怀关照人类文明进步,探索开辟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公正性、人民性、和平性和先进性为破解全球治理赤字作出了世界贡献,与渐成衰势的西式现代化形成鲜明对照,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尽管世界各国仍存有一些歪曲、污蔑和唱衰中国式现代化的声音,但他们仍然无法否认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主张和行动为面临诸多挑战的世界发展注入了强大信心。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中国积极在国际领域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为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尽心尽责。未来的中国,仍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多作用,主动作为,敢于担当,展现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促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尊重和认同。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现代化发展的中国模式,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近年来,海外学者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是国内研究的有益补充。总体来看,海外学者在追溯中国式现代化源流的同时,解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并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影响。通过梳理发现,海外学界普遍认可中国式现代化,但也有一些学者基于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考量,对中国式现代化持负面消极评价,存在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了唱衰而唱衰的现象。海外学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多元化和复杂性认知为我们提供了“他者镜像”,我们需要及时追踪海外相关研究动向,不断深化国内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和叙事体系,继续在世界舞台展现中国担当,不断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传播力影响力。
【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增强伟大建党精神传播力影响力研究”(项目编号:23KS15),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十九大以来英美学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知与评价研究”(项目编号:YC2022-S646),江西理工大学新思想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校级专项课题(项目编号:XSX202202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2.
[2]BUROV V. Sinicized Marxism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Work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J]. Asia and Africa Today, 2019 (12): 9-21.
[3]HELMY N. Analyzing the Socio-Political Confucianism Influence on Reforms and Modernization of the Society of China[J]. Nadia Helmy,2021,7(4): 1-15.
[4]SUN J, RYDER A G. The Chinese experience of rapid modernization: Sociocultural changes,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6, 7: 477.
[5]WHYTE M K.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Xi Jinping’s “China dream:” an overview with Personal reflections[J]. 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 2021, 53(2): 115-134.
[6]KARAGIANNIS N, CHERIKH M, ELSNER W.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A developmental stat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C]//Forum for Social Economics. Routledge, 2021, 50(3): 257-275.
[7]GILL B. China’s future under Xi Jinping: challenges ahead[J]. Political Science, 2017, 69(1): 1-15.
[8]海外网.[驻华大使看二十大]“中国式现代化值得借鉴”[EB/OL].(2022-10-21)[2023-07-04].https://news.cctv.com/2022/10/21/ARTI7a5xcUqAXwHyepN15SrO221021.shtml.
[9]TEIXEIRA A G.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s a people-oriented strategy[EB/OL].(2022-10-25)[2023-07-04].https://news.cgtn.com/news/2022 -10 -23/Chinese-path-to-modernization-is-a-people-oriented-strategy-1eminWZTehi/index.html.
[10]人民网.马丁·雅克: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理念、新思维和新目标[EB/OL].(2022-10-26)[2023-07-04].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2/1026/c1002-32552116.html.
[11]新华社.“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真正的奇迹”——国际社会热议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EB/OL].(2022-10-19)[2023-07-04].http://www.news.cn/politics/cpc20/2022-10/19/c_1129071539.htm.
[12]DUNFORD M. The Chinese path to common prosperity[J]. International Critical Thought, 2022, 12(1): 35-54.
[13]中国日报网.Decoding China's path to modernization: Commitment to ecology[EB/OL].(2022-10-10)[2023-06-23].http://english.scio.gov.cn/videos/2022-10/10/content_78457790.htm.
[14]王晔,鞠鹏.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01).
[15]GOLDSTEIN A. China's grand strategy under Xi Jinping: Reassurance, reform, and resistance[J].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020, 45(1): 164-201.
[16]光明网. 巴基斯坦学者明竺:中国的发展经验值得任何一个国家借鉴学习[EB/OL].(2022-11-29)[2023-08-28].https://world.gmw.cn/2022-11/29/content_36196871.htm.
[17]中国新闻网.多国驻华使节: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有利于中国自身发展 也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EB/OL].(2023-03-06)[2023-07-04].https://news.cri.cn/20230306/ec91aee3-1b1a-5562-7483-7a10c7fe7f7a.html.
[18]韩显阳.俄各界看好中国“新时代新征程”[N].光明日报,2022-11-22(16).
[19]LIU L. China presents an alternate path to modernization that works: American philosopher[EB/OL].(2022-12-29)[2023-08-18].https://www.newsgd.com/m/node_1cc6a99c4d/fcad80a7ec.shtml.
作者简介:黄雪辉,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邓显超,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
编辑:白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