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工具,对2018—2024年的县级融媒体中心相关文献研究进行系统分析,旨在明确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学术演进趋势。研究发现,此时段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发展经历了技术整合与传统媒体、应用扩展与社会治理、数据分析与智能决策三个关键阶段。此外,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显示,媒体融合、社会治理、基层治理是县级融媒体中心研究的核心议题。研究也指出,尽管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但在内容创新、服务模式优化及政策适应方面仍面临挑战。
【关键词】县级融媒体中心 知识图谱 研究热点 CiteSpace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构想产生于中国媒体环境的快速变迁与日益增长的信息化需求之中,此概念首次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重要性,以期更有效地引导和服务公众。[1]自此,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发展便成为中国新闻传播体系改革的核心内容,旨在整合媒体资源、优化信息服务和提升公共沟通的效率。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媒体改革与技术创新互为促进,推动了新闻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并改革了社会治理结构与基层服务模式。在此背景下,县级融媒体中心被认为是地方媒体深度融合及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的关键。具体而言,它通过整合各类地方媒介资源——包括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建立了一个全覆盖、全时段、全方位的媒体服务系统,从而有效地响应公众需求并参与社会治理。
媒体融合的概念虽然在西方较早提出并逐渐在全球推广,包括技术整合、内容创新、运营模式到产业策略等多方面内容,但中国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和运营展现了鲜明的国情特点和实践需求。它的发展不仅受到国内外媒体技术革新的影响,还与中国独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例如,考虑到中国广泛的地理及人口分布特征,县级融媒体中心须适应多样化和差异化的服务需求,同时,政策导向亦明确了加强正面宣传、优化公共服务及增强文化自信等多重功能。
因此,全面分析2018dad6f2a435813c05ef0e54657103cfd8至2024年间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学术研究和实践进展,不仅可以揭示中国在媒体融合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创新路径,还有助于评估这些改革措施在提升地方媒体影响力和服务能力方面的成效。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该软件由美国德雷赛尔大学计算机与情报学教授陈超美博士开发,主要应用于科学文献的引文分析。研究使用了软件的6.3.R1版本进行“县级融媒体中心”主题的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呈现,以此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通过结合关键文献的文本分析,深入探索和理解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学术领域的知识结构和其演化过程。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的CSSCI期刊文章为主要数据源,关键词设定为“县级融媒体中心”,覆盖2018至2024年间的相关文献。通过人工筛选剔除与研究主题无关的文章,并清除了卷首语、征稿启事及会议开幕词等非研究性内容,最终共计456篇文献被纳入分析。将这些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后进行格式转换和去重,通过参数调整生成清晰的可视化图谱,以此来全面分析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研究现状、热点主题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
二、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研究现状
(一)时间分布:两个阶段的发文量分析
本研究分析了2018至2024年间关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学术文献时间分布,以了解学术界对此主题的关注度及知识发展趋势。研究发现,2018至2019年相关文献数量从20篇快速增长至106篇。自2018年提出县级融媒体中心概念以来,媒体生态经历了显著变化,全国已建成超过50家县级融媒体中心,基层媒体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引发了大量关于融媒体中心推动融合传播“最后一公里”的研究。而后,2020年仍维持着高水平发展,相关文献数量为99篇。伴随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研究迎来2021年的高峰期,文献数量达到120篇,标志着该领域的研究蓬勃发展。
2022年相关文献数量为66篇,此后进入缓慢增加的阶段。2022年8月,据中央宣传部发布的数据,已有2585个县级融媒体中心投入使用,这标志着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发展方向从“建成”向高质量发展的“建好”转变。[2]2023年的文献数量为42篇,虽然文献发表有所减少,但学术界仍在持续关注该领域,研究呈现出缓慢而稳定的发展态势。
(二)空间结构:县级融媒体中心论题引发作者高度关注
对2018至2024年间的县级融媒体中心相关文献的作者网络进行分析,依据普赖斯公式M=0.749(Nmax)1/2计算,县级融媒体中心研究的高产作者共有7位,占总作者数的1.8%,其中黄楚新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发表了15篇文章,成为发文量最高的作者。除此之外,排名前列的还有卢剑锋、刘峰、朱春阳、朱天等,发文数量均为3~6篇,且作者多为高校新闻传播学科的知名学者。从作者共现图谱可见,N=168(节点数)、E=38(线段数)、D=0.0027(空间密度),可以得知在该领域已形成多个小型研究作者群,但整体学术合作较少,未能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共同体。在未来,加强跨领域合作、资源共享及优势互补是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关键。
三、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研究热点
(一)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共现分析是对学术文献中主要课题和研究重点的系统概括,此方法通过分析关键词的出现频率,揭示研究的热点领域。关键词共现图谱中,字体大小反映关键词的出现频率,线段的粗细表示关键词间的关联强度。在本研究中,通过使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最终显示的图谱中较大的字体突出了“媒体融合”“社会治理”“基层治理”等关键词,表明这些是县级融媒体中心研究中的核心议题。其他词频高且具有中心性的关键词包括“乡村振兴”“媒介融合”“县级媒体”“公共服务”,均为该领域的重要研究主题,每个重要研究主题均发散连接了10余个关键词,它们之间相互连接的线段表明关键词之间的关联较为紧密,主题的研究外延也较为广泛。
(二)关键词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通过识别关键词间的相互关系,将相关研究主题分组,揭示研究的核心领域与热点议题,图中曲线的粗细程度代表关键词之间的联系,“#”代表聚类标签,聚类内文献数量小于10篇的默认不显示。本研究利用CiteSpace进行的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可知,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研究主题被分为8个类别,包括“#0媒体融合”“#1社会治理”“#2乡村振兴”“#3基层治理”“#4深度融合”“#5县级媒体”“#6中国报业”“#8媒体”。由于“#0媒体融合”类别拥有最多节点,可知媒体融合是县级融媒体中心研究中贯穿始终的核心概念,而“#4深度融合”则是最新出现的聚类标签,强调了技术与政策推动下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新兴热点。
(三)研究热点类型分析
结合关键词聚类图谱和典型文献进行分析,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模式与发展路径
研究者们深入分析了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构建方式和进展途径,并提出多样的配置及其分类。李彪认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可以划分为4种不同模式,即“广电+报业”的中央厨房模式、以广电为主导的移动传播矩阵模式、组建县域传媒集团模式以及依托省级媒体云平台进行“搭天线”借力的模式。[3]朱春阳则区分为报业系统主导与广电系统主导两种主要模式。[4]田丽等其他学者通过研究各地案例提出了“全省部署”和“县级探索”等具体模式。[5]在发展路径方面,何可一及邬金刚则以江苏的案例为基础,强调了优先考虑移动通讯的策略,并通过云平台、内容创新及服务整合来推动地方媒体的协同发展。[6]这些研究着眼于县级融媒体中心体量小、本地性的特点,分析了区域间不同的建设模式分类,建立了多层次的研究视角,总结出了具有代表性的主导因素,进而洞察了运行和发展中的关键难点及战略重点,为推动地方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有益的见解。
2.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内容创新与服务模式
在内容创新和服务模式方面,研究者基于地域特性和技术进步,提出了多元化策略。张莉和阿得列提根据场景理论提出四维创新策略:内容、服务、资源和渠道,以增强传播效果和观众互动。[7]陈星在其研究中分析了技术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嵌入路径,强调内容创新与技术应用的结合,提升内容服务的质量和效率。[8]此外,王家东通过基础设施研究的路径,探讨了技术赋能下的内容创新问题,指出技术不仅要服务于内容的创新,还应当解决实际运营中的挑战。[9]以上研究不仅突出了技术和内容创新的紧密结合,还强调了地方性特点和策略实施的重要性,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发展提供了多维度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3.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政策适应与策略调整
研究显示,县级融媒体中心需要适应快速变化的政策环境和媒体景观。赵瑜和周江伟在其研究中深入探讨了媒体融合的地方化实践,并重点分析了政策适应的必要性,提出了与地方实际相结合的融合策略。[10]许可从基层治理角度提出“两个中心”融合策略,[11]李喆和朱鸿军则从技术、资金和组织结构三个维度探讨了政策适应的动因和效果。[12]黄楚新和李一凡提出通过提质增效赋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了政策适应在实际操作中的重要性。[13]鲁艳敏进一步强调了在新型主力军建设中的政策适应和策略创新方法。[14]这些研究不仅展示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应对快速变化的政策环境中的适应性和创新性,而且提供了一系列具体的策略和框架,以优化媒体的服务功能和社会影响力。
四、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突现分析是CiteSpace工具的核心功能之一,它通过图表展示特定时间段内关键词的引用频率突增,提供的指标包括“突现起点”“突现终点”“突现强度”。这种方法不仅揭示了历史研究热点,也为把握当前研究前沿及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洞见。通过对2018至2024年间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图1的突现图,由分析可知县级融媒体中心研究的关键词突现揭示了三个关键的研究转向阶段。
(一)初期阶段(2018-2020年):技术整合与传统媒体
在研究的初期阶段,关键词如“传统媒体”(2019年,突现强度0.87)和“融合”(2019年,突现强度1.16)等反映了学术界对技术整合的强烈关注。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资源,从而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显示出学术界对新兴技术的高度重视。
(二)中期阶段(2020-2022年):应用扩展与社会治理
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和政策的持续推动,研究焦点开始从技术整合转向融媒体中心在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中的应用。这一阶段的关键词如“基层治理”(2020年,突现强度1.37)和“脱贫攻坚”(2020年,突现强度1.08)显示了研究的深化,强调了技术应用在实际社会操作中的功能和效果,这一时期的研究探讨了融媒体如何在公共信息发布、政务服务和应急管理中发挥作用,揭示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和社会基层的内连关系。
(三)近期阶段(2022-2024年):数据分析与智能决策
最近两年的研究趋势表明,县级融媒体中心开始关注数据收集与分析,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数据支持地方政府的决策制定。关键词如“媒介化”(2022年,突现强度0.89)标志着研究方向从技术应用和实用操作向战略性决策支持转变,显示出数据技术在融媒体中心中的重要地位,提示研究者要时刻关注媒介前沿技术,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提供内驱动力。
(四)未来展望:技术的创新应用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
当前的研究趋势不仅反映了技术进步对县级融媒体中心功能的影响,也预示着未来研究将持续关注技术的创新应用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研究前沿正向更综合的社会影响评估和跨领域应用拓展。
未来的研究将探讨县级融媒体中心在更多社会领域中的应用,如基层治理、灾难响应和文化传播等,以扩展其社会治理功能和影响力。此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研究还将关注新技术的应用,探索如何利用区块链、物联网、AIGC等先进技术提高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服务效率和精准度。
五、结论与思考
本文通过CiteSpace工具对2018至2024年间的学术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系统地揭示了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研究现状与演进趋势。研究显示,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媒体融合、基层治理以及公共服务创新等方面。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在提升信息服务效率、优化地方治理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本研究还发现,尽管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内容创新、服务模式优化以及政策适应等方面仍面临挑战。特别是在满足多元化公众需求和应对技术更新速度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策略调整和资源投入。
展望未来,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研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拓展。首先,深化对融媒体技术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应用研究,探索如何利用这些先进技术优化内容生产与服务交付。其次,加强对县级融媒体中心在社会治理中作用的实证研究,评估其在实际政策执行中的效能与影响。最后,关注县级融媒体中心对于区域文化的传播与保护作用,研究如何通过媒体融合强化地方文化特色的全国乃至全球传播。
在中国语境下,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关注和讨论已经展现出该领域广阔的研究图景。可以预见,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研究将不断拓展出新的空间。
【本文为2022年安康学院校级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康市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发展路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2AYQN08)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J].前进,2018(09):4-6.
[2]陶世明.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向更高层面发展[J].传媒,2023(12):1.
[3]李彪.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发展模式、关键环节与路径选择[J].编辑之友,2019(03):44-49.
[4]朱春阳,曾培伦.“单兵扩散”与“云端共联”: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基本路径比较分析[J].新闻与写作,2018(12):25-31.
[5]田丽,石林,朱垚颖.县级融媒体中心“全省部署”和“县级探索”建设模式对比——以A省Q县和B省Y县为例[J].出版发行研究,2018(12):12-17.
[6]何可一,邬金刚.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江苏县级广电媒体融合的现状、问题及路径分析[J].新闻战线,2019(03):15-18.
[7]张莉,阿得列提·菲力扎提.场景赋能: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传播力建构[J].新闻爱好者,2023(07):56-58.
[8]陈星.由“多维嵌入”到“增能深嵌”:县级融媒体嵌入数字乡村建设路径及优化[J].中国出版,2023(18):36-41.
[9]王家东.基础设施的互嵌:技术怎样赋能县级融媒体中心[J].新闻记者,2023(10):57-68.
[10]赵瑜,周江伟.转型、整合与“新闻+”:中国媒体融合的三种在地化实践[J].新闻界,2023(11):4-11+22.
[11]许可.基层治理媒介化路径:“两个中心”融合的现实逻辑与行动框架[J].中国出版,2023(13):52-57.
[12]李喆,朱鸿军. 技术、资金、组织镜像:县级融媒体中心技术创新活动对传播力的影响——基于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发展调查数据(2018-2020)的分析[J].新闻界,2023(08):40-50+60.
[13]黄楚新,李一凡.县级融媒体提质增效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路径[J].新闻春秋,2023(03):3-7.
[14]鲁艳敏.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成新型主力军[J].传媒,2023(12):8.
作者简介:罗相如,安康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助教,韩国南首尔大学博士研究生
编辑:孟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