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字人民币对提高支付系统效率、加强金融安全和隐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对数字人民币生态圈中利益相关者的互动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合数字人民币试点项目、政策文档和调研资料的分析,构建了数字人民币生态圈中利益相关者互动机制模型,研究可行的互动方式。研究发现,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市场适应性、金融机构适应性以及行业效益是数字人民币利益相关者互动的关键环节,技术创新是促进利益相关者良性互动的核心动力。最后,从服务导向、研发推广和系统共建的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为推动数字人民币的全面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数字人民币;扎根理论;技术创新;生态圈互动机制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24.09.005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24)09-0064-14
一、引言
在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下,数字人民币凭借其创新性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作为全球首批由中央银行直接发行的数字货币之一,数字人民币标志着我国在货币数字化进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并为全球金融体系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可能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和应用。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5月末,数字人民币累计交易额达6.6万亿元,相较于2023年交易金额同比增长7.3倍①。数字人民币的试点已扩展到17个省市的26个地区,并在批发零售、餐饮文旅、教育医疗、公共服务、城市治理等领域广泛推广应用。此外,还推出了基于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的预付资金管理、供应链金融、信贷服务和小微企业服务等产品。数字人民币在政务场景中的应用不断拓展,展现了其在促进金融创新和提升支付便利性方面的巨大潜力。
在数字人民币生态圈的逐步扩大和深化过程中,其内在的互动机制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复杂。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市场适应性以及金融机构的响应策略对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和应用起着重要作用。政策支持提供了必要的监管框架和激励措施,技术创新确保了数字支付系统的安全性和高效性,市场适应性反映了不同市场环境对数字人民币的接受程度,而金融机构的响应策略则决定了其提供兼容服务的能力。
尽管一些研究探讨了数字货币的技术方面,另一些研究则侧重于政策影响或市场响应,但综合分析这些因素并理解其动态互动机制的研究却寥寥无几。这一研究空白强调了需要更为综hx/aSc3zTO1knr0sxRUiTg3mbZ21JUrmro6TSBuQ5ZE=合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利益相关者互动对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以及这些互动机制如何在数字人民币生态圈中发挥作用。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旨在通过系统性分析,探讨数字人民币生态圈中利益相关者互动机制的重要性。扎根理论以其系统性和归纳性的方法,适用于探索复杂的社会现象。通过这一方法,构建理论框架,以揭示利益相关者互动如何推动技术创新的扩散,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发展。本文认为,技术创新不仅是推动数字人民币发展的关键力量,也是实现普惠金融的重要手段。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发展
数字人民币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具备与传统人民币等同的法律地位。2014年,成立法定数字货币研究小组,开始对发行框架、关键技术、发行流通环境及相关国际经验等进行专项研究。2016年,成立数字货币研究所,完成法定数字货币第一代原型系统搭建。高旭和韦有周(2023)指出,数字人民币在研发过程中逐步克服复杂的国际货币环境、技术问题、风险问题以及法律和制度问题,通过技术赋能、机制创新和扩大开放合作等举措来提升其竞争力。目前,数字人民币正处于积极的试点阶段,并将持续稳步推进研发试点工作,完善相关制度规则,深化对重大问题的研究。
数字人民币的推进与广泛应用,是为了满足数字经济的增长需求,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在数字金融领域的进步。陆岷峰等(2024)认为,数字人民币的推出促进了金融科技的创新,加强了支付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并提升了数字金融服务的普及度和便捷性。杨荣海和李亚波(2023)提出,数字人民币通过整合我国的互联网平台、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和支付平台,构建了一个良性发展的开放型生态体系,这使得数字人民币在全球央行数字货币(CBDC)中具有“货币锚”和储备资产方面的优势。
数字人民币的发展是我国金融科技和数字经济转型的关键组成部分,也间接提升了金融新质生产力。张壹帆和陆岷峰(2024)认为,中国数字钱包在全球电子商务的助力将继续增长。同时,科技金融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和便捷性。陆岷峰(2024)提出需要构建以数质化驱动的金融高质量发展新生态。
数字人民币对新生态下银行场景的应用产生了多样化影响。施志晖和陆岷峰(2024)提出了数字人民币在商业银行场景下的现状、问题和对策。Baeriswyl Romain et al.(2024)探讨了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对风险转移的影响,Mei Dong et al.(2024)探讨了央行数字货币在银行业闲置流动性方面的应用。
数字人民币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不同时期市场的需求,对应不同功能的升级。在新质生产力的新生态下,数字人民币将以金融科技的产物和数字经济转型的关键这两个角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利益相关者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对公司治理模式选择和企业管理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基本定义为:“利益相关者依靠企业来实现其个人目标,而企业也依靠他们来维持生存。”在金融领域,利益相关者理论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和风险管理。张倩(2023)通过界定A银行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地方政府、客户、银行员工、其他股东、社会和群众,从而提出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治理的优化路径。
在数字人民币的发展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也显得尤为重要。政策制定者、金融机构、技术提供商、商户和消费者等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需要被充分考虑,以确保数字人民币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通过整合各方利益,数字人民币能够在安全性、效率和便捷性方面不断优化,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陆岷峰(2024)指出,全面推广数字人民币可以提升支付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降低现金管理和流通的成本,推动金融普惠,增强对偏远及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覆盖。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还延展到ESG责任履行上,有助于金融机构考虑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因素。通过分析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探索ESG责任履行对企业绩效的驱动因素与作用机制,帮助金融机构在经营决策和战略制定时,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实现利益的平衡。魏佳洁(2023)从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两方面探究ESG责任履行对企业绩效的驱动因素与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在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共同作用下,企业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及增加更多的经济流入,会倾向于将ESG理念纳入到战略层面。从宏观经济角度出发,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金融支持对实体经济发展、国家产业创新合作等具有重要意义。
在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和应用中,通过识别和分类利益相关者,能够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策略,推动金融科技创新,提升支付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实现普惠金融的目标。沈伟和苏可桢(2024)指出,我国应鼓励科技企业、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积极参与数字人民币的使用和推广,并强化非国家行为体在底层算法和关键技术研究中的作用,以金融科技创新应对外部压力。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要求分析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帮助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实现共赢,推动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张成虎和高睿凯(2024)指出,应加大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研发投入,鼓励各主体进行应用场景创新,并建设合作共赢的数字人民币生态。在数字人民币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可以促进数字人民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助力中国在全球数字经济中的领先地位。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本研究的创新点
现有研究成果广泛探讨了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与其他货币对比分析以及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并在数字人民币拓展难题和监管困境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然而,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技术赋能和应用场景的路径研究,对利益相关者互动机制的探讨相对不足。大多数研究在单一主体的基础上进行,而少有研究从整个生态圈的角度全面分析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模式和机制。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专注于分析数字人民币生态圈中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机制,揭示合作的方式和特征,并探索如何有效地促进各方利益的正向互动。通过明确界定数字人民币生态圈互动机制的关键维度和内涵,构建一个有效的政策和技术框架,旨在推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数字人民币生态圈健康发展。本研究不仅填补了现有研究在利益相关者互动机制方面的空白,还为数字人民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三、研究方法与样本收集
(一)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及适用性
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属于质性研究的一种,目的在于通过根据访谈、文献等资料整理并进行三级编码,发现新的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归纳反应核心机制,探究出新的理论的一种方法。扎根理论的方法本质上是由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建立在历史经验之上,扎根理论不对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而是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主要适用于“基于现象提出理论概念,以及挖掘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情景(陈向明,1999)。
本文围绕数字人民币生态圈中利益相关者互动机制探索,旨在针对数字人民币推出及其后的发展阶段,对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实践进行提炼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早期的理论框架。
本文目的是揭示数字人民币生态圈中利益相关者之间互动机制的发展轨迹,并对当前阶段互动路径的主要焦点领域进行辨识。找到核心概念和关键变量,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揭示利益相关者互动的本质和内在机制。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能充分利用实践,由下而上建立模型,增加真实可行性。在之后的研究中,可以根据数据的反馈和新的发现,调整和完善利益相关者互动的理论框架。
本文通过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了自数字人民币试点以来的相关政策文档和访谈调研报告等文本资料,通过逐步编码的方式进行系统性分析。在编码过程中,特别利用了Nvivo12软件的词频搜索功能,这不仅有助于对数据进行有效管理,也为识别和分析数字人民币生态圈合作内容的阶段性特征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样本案例和资料收集
在筛选研究对象时,本文兼顾了样本的典型性和理论深化的目标,精心挑选了53个在数字人民币生态系统内扮演关键角色的实体(涵盖政府部门、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企业、应用场景提供商及高等教育机构等),作为核心资料来源(见表1)。主要分析材料源自长达26844字的《江苏数字人民币创新与应用座谈会会议纪要》原始资料,聚焦数字人民币的演进与实践。此次座谈会于2024年1月16日举办,汇聚了来自政府机关、金融业、学术界与科技界的精英,共同探讨数字人民币的前沿议题。参会者主要由各机构的数字人民币项目主管、业务拓展总监或关键技术工程师构成,鉴于他们在数字人民币业务中的广泛参与度、跨领域的专业覆盖以及深厚的数字货币管理与运营经验,确保了对数字人民币生态圈中多元利益相关方互动机制的全面洞察。
后续通过实施三轮密集型集体座谈研讨会,旨在深入剖析数字人民币的创新实践、加速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作用,以及在试点执行阶段所面临的挑战与潜在机遇。每次研讨会的时长设定在60分钟以内,研究团队密切关注研讨会内容,一旦察觉到新涌现的关键信息显著减少,即判断已达到理论上的饱和点,研讨会随即停止。这一严谨的过程确保了数据的充分性与质量。在完成这一系列深度交流后,共计37位参与者贡献了他们的见解,由此积累了大约6万字的详实研讨会记录,构成了研究分析的基础。
[2]陆岷峰,施志晖,周慧蕙.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金融强国战略与人民币国际化——数字人民币与多边支付系统双核心分析[J/OL].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8[2024-09-0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154.C.20240710.1848.002.html.
[3]杨荣海,李亚波.全球央行数字货币竞争现状与数字人民币的发展策略[J].经济学家,2023(5):46-56.
[4]张壹帆.数字金融对金融新质生产力提升的作用机制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24,32(5):74-84.
[5]陆岷峰.金融强国与金融新质生产力:构建以数智化驱动的金融高质量发展新生态[J].中国流通经济,2024(5):18-27.
[6]施志晖,陆岷峰.国际数字货币运行启示及数字人民币健康发展对策[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24,38(2):10-14.
[7]Baeriswyl R,Reynard S,Swoboda A.Retail CBDC purposes and risk transfers to the central bank[J].Swiss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24,160(1):7.
[8]Dong M,Xiao S X.Idle liquidity,CBDC and banking[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24,164.
[9]张倩.地方性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治理优化路径分析——以A银行为例[J].中国农业会计,2023,33(12):108-111.
[10]魏佳洁.利益相关者视角下ESG企业绩效创造的驱动因素与作用机理[J].科技创业月刊,2023,36(11):87-92.
[11]沈伟,苏可桢.数字货币的制裁维度:非对称性金融反制裁的路径与因应[J].世界社会科学,2024(3):93-121+244.
[12]张成虎,高睿凯.数字人民币接受与使用的影响因素和组态路径探索[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4(4):62-75.
[13]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58-63+73.
[14]夏雨,陈倩倩,魏明侠.基于SEM-ANN的数字人民币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技术经济,2024,43(6):15-30.
[15]沈伟,苏可桢.数字货币的制裁维度:非对称性金融反制裁的路径与因应[J].世界社会科学,2024(3):93-121+244.
[16]王海兵,梅文婕,於铃蒨.数字人民币审计的现实困境及纾解对策研究[J].会计之友,2024(6):139-146.
[17]黄国平,李婉溶.数字人民币促进数字财政建设和财政数字化转型[J].财政研究,2022(2):29-43.
[18]孙嘉雯,陆岷峰.新质生产力激发下的数字技术与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度融合研究[J/OL].新疆社会科学,1-17[2024-09-0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5.1211.F.20240726.1404.002.html.
[19]张壹帆.新质生产力发展下的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协同[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3):86-97.
[20]张壹帆.科技金融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与挑战:理论框架与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家,2024(2):61-68.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互联网金融市场跨界风险的协同监管长效机制与政策研究”(21BJY02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共生融资模式与协同决策研究”(20BGL009)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施志晖(1980-),男,江苏盐城人,现供职于江苏苏商银行金融科技实验室;
陆岷峰(1962-),男,江苏金湖人,现供职于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金融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