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让生命遇见美好

2024-10-08 00:00罗金丽
师道 2024年9期

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

他看见最初的东西

他就变成那东西

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美】惠特曼

第一次做父母,心里充满了爱意,总想把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带给孩子。

正如诗人惠特曼所言,孩子最初看见的东西,会变成他生命的一部分。因此,当了母亲以后,我一直努力尝试着让孩子遇见美好。

那么,什么东西才是美好的?我想:美好的东西应该是滋养心灵的,焕发精神的,照亮生命的,比如书籍。据说,犹太人是十分重视教育的民族,犹太母亲为了引导孩子爱上书籍,会在孩子小的时候,往书本上滴几滴蜂蜜,然后让他/她舔尝,告诉他/她书里的知识就像蜂蜜一样甜。她们的智慧令人心生钦佩,用生活化的方式让孩子非常具

体地感受到了何为甜蜜,何为美好。

与之相比,我的母亲从未对我进行过阅读启蒙。虽然我童年一直生活在乡下,却从未见过母亲干农活,她也极少跟邻居们家长里短地聊天,或者跟他们围成一桌打牌。母亲那时在家里偏房开着碾米坊,每天上午坊里都是碾米机的轰鸣声。村民们挑着一担担的稻谷进来,挑着一担担的大米出去,坊里到处弥漫着被碾碎的稻壳的粉尘,还有谷粒的醇香。中午过后,如果有人上门修农具,母亲就会戴上面具,烧起电焊,噼噼啪啪的火花让我特别惧怕,每每这时我都躲得远远的。

只有晚饭后,忙碌了一天的母亲才终于闲下来,坐在客厅里跟我们讲讲她小时候的事:“我小时候读书成绩可好了,每次都是班级第一名。要不是你外公家里穷,急着把我嫁人,说不定我能读到初中毕业,现在或许是一名老师了……”

有时候,母亲或许劳碌一天实在太累了,一个人待在房间里静静地读书、写字,我们兄弟姐妹自己在客厅里玩闹;母亲心情好的时候,就会教我们唱歌,偶尔做一些好吃的点心给我们吃。

童年时代,母亲从不辅导我学习,也不督促我做作业,更不会逼着我练习任何技艺。母亲看似佛系,从来不过多管束我们,可对我们兄妹三人买书一事却十分支持。她从不陪我们看书,更不会读书给我们听,但是她会给我们买来一整套的日本漫画《哆啦A梦》《七龙珠》《阿拉蕾》,买来一期期的《读者》《青年文摘》,家里每天都有邮局送来的报纸。现在想来,我的母亲也是充满智慧的,她用看似随性的教育给予了我们童年成长的快乐,也给予了我们阅读的自由。

我的语感就是在这些自由阅读中培养起来的,视野是在这些阅读中渐渐打开的,认知是在这些阅读中一点点提高的。这也是我后来热爱阅读,热衷写作,在大学选择文学专业的主要原因。

你可以拼尽全力

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倒退

也不可能在过去停留

——【黎巴嫩】纪伯伦

童年美好的阅读时光,让我获益颇多。如今自己也成为母亲,衷心地希望孩子能够从书籍中体会到与我童年一样的幸福、快乐。

我们家的客厅不大,但整整一面墙都是书架,上面摆满了各种类型的书籍:哲学的、历史的、艺术的、文学的、科学的……买书于我就像买菜一样日常,读书于我则像呼吸空气一样自然。

儿子出生几个月后,我就买来各种黑白颜色的布书,让孩子自己把玩、翻看、啃咬,布书就像一个玩伴,陪伴着孩子成长。等儿子会坐、会交流以后,我就带着他看绘本图案,念绘本上的文字给他听。再大一点,有时我们会挤在沙发上,一起读同一本书。更多时候,我们散坐在客厅的各个角落,读各自喜爱的书。

儿子两岁以后看了许多绘本故事,其中他最爱的是宫西达也的恐龙系列绘本,一遍又一遍地看,从此爱上了恐龙。恐龙玩具、恐龙绘本、恐龙动画片、恐龙拼图……凡是和恐龙有关的东西他都着迷。他还一次次告诉我们,长大以后要当考古学家,去挖掘研究恐龙化石。儿子这个从两岁就萌生的理想,如今八岁了依然十分坚定。

有了“恐龙迷”儿子,我也不由自主地变成了“恐龙迷”妈妈。我们一起看《恐龙当家》动画片,看《侏罗纪公园》电影,看《远古生物》纪录片。从网上买来恐龙化石考古玩具,我们一起又敲又凿又刷又洗,弄得满屋尘土,就是为了挖出石膏里的恐龙化石模型。时刻关注着和恐龙有关的展览信息,带儿子去香港科学馆看真正的恐龙化石,去珠海博物馆看恐龙化石展,去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看考古挖掘出来的恐龙蛋化石……

随着对恐龙知识的深入了解,孩子又开始关注草食性恐龙的食物——蕨类。那段时间,一到周末我们就到野外寻找类似的蕨类植物,抚摸着它们鲜嫩而卷曲的叶子,仿佛仰头就能看见一只梁龙正俯下身子吃草。有时候在灌木丛里遇见昂首挺胸四处张望的小蜥蜴,我们会兴奋不已,一起悄悄蹲下观察它那像霸王龙一样的美丽小脑袋。后来孩子好奇恐龙灭绝的原因,我们就一起阅读《揭秘地球》《恐龙王国》等书籍,了解火山爆发、行星的知识。甚至还亲自跑到地质公园博物馆去了解火山的地质结构,看陨石标本。

孩子总是对世间万物充满了好奇,他们的思想也是变化无常的,会拥有各种梦想。作为父母,我们努力珍视孩子的每一次发问,每一个梦想,了解他所关注的,爱他所热爱的。诗人纪伯伦告诉我们:“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我想,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疼爱,应该是与孩子共怀童心,在阅读中,在生活里,像孩子一样陪伴他发现世界,探索奥秘,拥抱理想。

他已来到这个歧路百出的大地上了

我不知道他怎么从群众中选出你来

来到你的门前抓住你的手问路

他笑着,谈着,跟着你走

心里没有一点儿疑惑

不要辜负他的信任

引导他到正路

并且祝福他

——【印度】泰戈尔

母亲现在已经六十多岁了,看东西要戴上老花镜,比起读书,她更多时候是浏览手机。聊起童年时她独自待在房间读书写字的往事,母亲感慨:“那时候我心里苦闷,只有读书和写字能让我觉得舒畅

些……”已到中年的我,十分理解母亲当年的烦恼与辛酸。特别感激她,在困境中用阅读为自己引路,积极乐观地生活,给予我们一个精神富足的童年。

读书、学习、升学、工作、结婚、生子,这是我三十多年生活的剪影。这期间曾面对左右为难的选择,承受难以言说的压力,经历层出不穷的困难。还记得初中遭遇家庭变故的时候,我也如母亲当年一般,埋头苦读,沉心学习,瞬间从天真烂漫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沉默寡言的“小大人”,心中一直有句话在激励自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最终我靠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梦寐以求的高中。

至今难忘研究生毕业那年,一时工作还没有着落,心里极度敏感自卑,父母的关心、师长的问候于我都是一种巨大的负担。毕业离校手续办完后,搬着行李走出校门,我不知道该去往何处,心中一片迷茫。最后,用仅有的一点生活费租了间房子栖身。在那段失意的日子里,我不断用普希金的诗歌鼓励自己:“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如今回首,那段屡屡碰壁却始终咬牙坚持的日子,确如普希金所言,成为人生中无比亲切的怀恋。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看到周遭各种育儿的“内卷”,我的心里却十分笃定。因为我从个人的成长经历中深切感受到:阅读才是最应该让孩子遇见的美好。让孩子自由阅读,不打卡,不批注,不复述,只是让他们纯粹地享受阅读。当我们认真地做着这件简单的事时,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德国作家于尔克·舒比格所描绘的真理:“世界在慢慢变化,万物在自由生长。雨从云里落下,滴进泥土里;人睁开眼睛,就可以看到一切有多么美

好……”

感谢阅读,让我们在困顿中学会坚强,在黑暗中看见光,在生命之旅中遇见了美好。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龙岗区横岗六约学校)

责任编辑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