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到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下文以我作为一名乡村教师的视角,谈一谈普通教师如何获得教育科研的成长路径,以期能为同仁带来教育科研上的启发。
一、不识庐山真面目——走近课题
2014年我历经考编的磨难,分入一所乡村小学,承担语文教学工作。学生的第一次单元习作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学生寥寥无几,大部分学生无话可说、选材陈旧、用词生硬,习作问题的呈现让我急切地想帮助乡村孩子突破习作的困境。
一天,校长把我叫到办公室,要我下学期申报一个课题,并在假期写好课题申报书。校长好像看出了我的顾虑:“你去试试,不试怎么知道自己行不行,实在不行,可以去问问学校里已经做过课题的老师。”我冥思苦想了几天也没有头绪,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课题,只好去请教已经有课题经验的邹副校长,他告诉我要从所教学科的学科问题、课题研究热点、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三方面入手去寻找真问题。他解释道:“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找到感兴趣的研究内容,也要多阅读学科前沿的理论,再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研究主题。”
之后的几天,我沉下心来思考:在语文学科中,乡村孩子的写作问题亟待解决,而且习作教学本身也是我所热爱并比较擅长的部分。课题研究的大方向找好了,具体从哪一方面切入呢?我又想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在小学中设置劳动教育课程,而我所在学校去年评上了宁波市劳动示范基地,有着丰富的乡土劳动资源,是不是可以把劳动教育与习作教学进行融合?
基于此,我试着根据课题申报书上的提示开始着手写,写了整整一个暑假,开学后就上交了《基于劳动教育的习作教学研究》的课题申报表。初出茅庐的我,本身对课题立项其实并不抱希望。可一个月后,校长告诉我,我的课题在市里立项了,校长勉励我要扎实开展科研工作。我也算是步入课题研究的大门了,在立项过程中找准研究点至关重要。
二、犹抱琵琶半遮面——走进课题
因课题已在余姚市内立项,市教科所为此举办了课题帮扶活动,对第一次做课题的老师进行一对一针对性的课题指导,旨在厘清课题研究的“是何”与“为何”两大问题。在培训中聆听了教科所导师们深入浅出的课题研究指导,让我对课题研究又有了全新的体会:课题是由有价值的问题转化而来的,真实问题是课题的逻辑起点,解决问题是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
教科所所长又高屋建瓴地提出了解决教育科研问题的三个指向:一是为了解决学校自身实际的问题,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相结合是课题研究的起点和根源,把教师从传统的教育教学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成为教育智慧的创造者;二是为教学中已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策略和解决方案;三是将教育科研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和动力。也就是说教育科研要有真问题、真研究、真实践和真成果,真实是课题研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
在导师单独辅导环节,导师问了我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对习作研究了解多少,有没有阅读过别人关于习作与劳动结合的研究?第二个问题:习作与劳动的有机融合以怎样的方式开展才是有效的?需要怎样的载体?
这两个问题把我难倒了,我在写课题申报书时没有深入研究过这两个方面。导师告诉我要先学会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研究,撰写文献综述是课题研究的起点,了解别人已经研究出的成果和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做到述而有评,从而生发出课题立足点和创新点。
我知道课题的立项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更大更艰难的工程的开始。培训结束之后,我大量阅读相关的核心期刊和书籍,把别人的研究成果摘录下来,并提炼其中的主要观点, 发现尚存的不足之处。在综述时我发现其实劳动教育和习作教学研究就单个研究而言已经有很多成果了,但是把劳动教育与习作结合,让劳动教育为习作服务,习作又反哺劳动教育的研究还有所空缺,这是我这个课题研究的切入点。而在阅读时,我还发现了项目化学习是研究热点,那么基于真实问题、真实探究的项目化学习则可以成为习作与劳动之间无缝对接的一座桥梁,这是此课题的创新点。
最终,我确定了课题的研究方向:主要挖掘劳动教育与习作融合的内在逻辑。探索“劳动习作”项目的育人新形态。构建“劳动习作”项目化学习的基本流程和图式。并提供乡土视角下的“劳动习作”项目化学习典型案例。
在此基础上,我对课题做出调整和完善,把原课题深化为《书写幸福:小学“劳动习作”项目化设计与实施》。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在书写劳动中收获幸福,而劳动教育又为习作教学赋能。
三、为有源头活水来——走浸课题
在课题中期辅导时,市教科所的王所又给我指明了课题研究的两大法宝。
(一)专业阅读——深耕课题
王老师告诉我,因我申报的课题中项目化学习是亮点,要求我先广泛阅读相关书籍。在项目化研究领域不可绕开的就是夏雪梅博士关于项目化学习的书籍,通过阅读她的书让我对项目化学习的基本逻辑、操作要义、实践路径、学习工具有了初步认知。在此基础上我将阅读范围进一步聚焦到项目化具体实施案例,例如《项目化学习工具》《跨学科项目经典案例》《未来教师的项目化学习设计》《预见新学习》等。最后缩小范围,从更小的切入点去找到习作与项目对接的书籍,例如《项目化写作案例》《项目化习作进阶课程》等。三个层次的进阶阅读让我实现了结构化和专题化阅读,对习作项目化学习有了整体建构,绘制了项目化学习的知识图谱。
(二)真实研究——做出课题
王老师还要求我把课题研究扎根于教学实践,课题是做出来的,一定要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切不可做空中楼阁的课题研究。回归课堂是课题研究的归宿,研究最终是为了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真实能力。
为了实现课题的真研究,我先思考“劳动习作”项目化具体内容如何设计,从哪些要点出发;再思考项目化学习如何与“劳动习作”结合,基本流程和范式是什么;最后,思考如何对习作项目进行评价和成果如何展示。
在课题研究中,我边想边实践,带领孩子们在学校种植园上习作课;开展为家乡农产品代言的活动;在劳动实践中制作家乡的美食并完成习作《我学会了——》;寻找我身边可爱的劳人……这些项目实践给孩子们带来了在习作中成长的喜悦,孩子们的习作态度从“要我写”变为“我要写”,习作内容从“单一性”变为“多元化”,习作能力从“不会写”变为“我会写”。
我也收获了成长,学会了在第一时间记录下所思所感,获得最鲜活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对成果进行剖析和提炼,最后集大成于研究报告。教育写作贯穿于我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写其实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输出,还隐含了整理材料、理清思路、把握逻辑、文字润色等深层思考的过程,这是思维的二次
加工。
我还把课题成果转化为论文进行输出:基于具体的劳动习作项目实践,融合跨学科热点撰写的《“如何种出受欢迎的农产品”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案例》获宁波市跨学科学习案例一等奖;基于课题研究的教研组建设撰写的《借力课题研究,助力深度教研》获得市一等奖;基于单元习作教学的实践,撰写的《习作项目之制作植物名片》在《新作文》杂志发表;把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融合研究,撰写的《领会编者意图,统整阅读与习作》在《小学教学(语文版)》发表;在习作课堂教学方面,撰写的《习作项目化:构建小学生幸福写作课堂的有效路径》在《辽宁教育》发表。而这些论文的发表又为我的课题研究助力,成为课题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终我这个科研菜鸟撰写的课题荣获市规划课题二等奖,这次获奖给了我持续进行课题研究的极大动力,让我能够沉浸在课题研究中静待花开。
四、青山着意化为桥——走“劲”课题
走“劲”课题需要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执着追求,让课题研究保有后劲和持续力。经过第一次的课题全过程实践,让我对课题的框架搭建和实践流程都有了一次全面的了解,之后我继续对如何在习作中融入乡土文化展开研究,我撰写的《基于传统文化的“乡土习作”项目化研究》的课题在市里顺利结题并获奖。
两次的课题获奖经历让校长看到了我在教科研上的潜力,将我提拔为学校的教科室主任,我肩上的责任就更重了。从自己研究到带动一群人研究,从自身成长到带动一批人的成长,角色的转变让我深感压力,但也驱使我不敢怠慢,潜心专注于教科研究,思考教科研训一体化,以教科研为导向,以教研组为研究主体,实现教学、教研、科研和教师专业阅读的有机整合,借此提升整个学校层面的教育研究能力。
2022年语文新课标中提出要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我发现之前研究的“劳动习作”和“乡土习作”课题都隐含了跨学科因子,因为已经有了前期的课题研究基础,今年申报的关于语文跨学科学习的课题也在浙江省教研课题中成功立项,这次课题成长跃迁让我更加愿意投身到课题研究中去,在研究中磨练,也在研究探索中快速成长。
只要青山有意,崎岖变坦途。我从课题研究的懵懂期到现在的相知相伴,虽然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就像一朵容易被人忽视的苔花,但经过教育科研的加持,在乡野间扎根,汲取乡土养料,在课题研究的沃土上饱绽科研繁花,也能开得像国色天香的牡丹一样灿烂。那是属于苔花独特的生长姿态,也正是乡村这个词给予我独特的课题研究资源。
(作者单位:浙江余姚市泗门镇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 成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