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须具有一颗『诗心』

2024-10-08 00:00鲁兆周
师道 2024年9期

我有个习惯,每年暑假,都要把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拿出来读一回。四大名著中,我尤爱《红楼梦》,读之,甘之如饴。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受私贿老官翻案牍 寄闲情淑女解琴书》中林黛玉由琴理论知音的一段话,颇值得玩味:

黛玉道:“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在山巅上,或在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所以古人说‘知音难遇’。若无知音,宁可独对着那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抚弄一番,以寄兴趣,方为不负了这琴……”

古人认为琴是象征道德的乐器,不可轻动,弹琴时需要有非常严肃庄重的仪式。听琴时内心的所思所感随琴声流淌,琴声才能跟抚琴、听琴的人合为一体。伯牙鼓琴,只有钟子期能准确地道出他那高山大河般的胸怀。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伯牙绝弦,是“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的悲怆,是“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的绝望,更是“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的落寞。

我们的语文教师又是怎样教《伯牙绝弦》的呢?我曾作为评委参加了县第二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奖赛,二十位参赛教师,有八人执教《伯牙绝弦》(当时所用教材为2006年人教版,内容与统编版《伯牙鼓琴》有出入)。八位教师的课上得各有特色,但都模糊了知音和朋友之间的区别,文本背后所蕴含的韵味荡然无存,那种余音绕梁、意犹未尽的感觉也就没有了。老师们对文本的解读大同小异,都紧扣教师用书中的“教学建议”设计教学。多年的阅读教学经验告诉我,教师钻研文本,对文本内涵有独特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定海神针”;反之,教师围着教材和教师用书打转,课堂教学就很可能被煮成夹生饭。其中,获一等奖的吴老师某些教学环节的设计就值得商榷。

其一,生生互为“知音”。吴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拓展,组织学生扮演伯牙与子期:一生诵读:“伯牙鼓琴,志在清风。”师旁白:“听着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一生回应:“善哉,徐徐兮若清风!”一生诵读:“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师旁白:“听着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一生感叹:“善哉,皎皎兮若明月!”一生曰:“伯牙鼓琴,志在春雨。”一生应道:“善哉,绵绵兮若春雨!”……教师感叹:“你心中所念,你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可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接下来,教师让学生找“知音”,一诉衷肠,学生感动得泪眼婆娑。

其二,师生互为“知音”。课上完了,吴老师自诩课上得非常棒,和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恨晚。于是,借班上课的吴老师把自己的手机号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一定要给他打电话,把心里话告诉他。学生深受感动,台上台下均激动不已。

我始终认为,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应注重小初衔接,注重自读自悟,读得充分,读得入情,读出文章的韵味,为的是让学生爱上中华经典。吴老师为什么要花大力气让学生找知音,甚至要把学生当作知音呢?原来,在教师用书中有这样一条建议:“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我们都是过来人,岁月荏苒,现实生活中有几个小学同学能成为知音,又有多少师生之间能成为“忘年交”的?吴老师如此解读“知音”,可谓“画虎不成反类犬”。文章本是有情物,经典更是历代先贤呕心沥血之作。教师只有遵循作者的思路,通过语言文字走进人物的情感世界,才能真正引领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吴老师的课打动了许多听课教师,却让我十分反感。我认为吴老师的教学把文学经典庸俗化了,他对“知音”的理解显然是肤浅的。《红楼梦》中,宝玉和黛玉是知音,在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中有精彩的描写:

(黛玉)一面说,一面禁不住近前伸手替他拭面上的汗。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黛玉听了,怔了半天,说道:“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这话。你倒说说,怎么放心不放心?”宝玉叹了一口气,问道:“你果然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有错了?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了。”林黛玉道:“果然我不明白放心不放心的话。”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语,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

“轰雷掣电”四个字也不足以形容这段文字的情感冲击力。“你放心”是《红楼梦》中最深情的表白。深情是无法替代的,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有时候最朴素的言语反倒可以传达。“你放心”是朴实的,是直白的,更是真挚的,内涵远比恋爱中的男女常说的“我爱你”要丰富得多,也深刻得多。

还是回到语文教学中来。我是这样理解“知音”的——它应该属于那些志趣高洁的人。《伯牙绝弦》中的“泰山”“江河”这些意象往往被教师所忽略,其实它们恰恰是这篇美文的一双晶亮的眸子,它们是中华经典诗文中特殊的文化符号,意思指泰山、长江和黄河。教学《伯牙绝弦》,要紧扣文眼“志”。伯牙志在泰山、长江和黄河,也只有钟子期能听得出来。一个居庙堂之高,一个处江湖之远,两个身份、地位和经历迥异的人为什么能如此心心相印呢?归根结底还在于他们有着相同的志趣。伯牙志在高山、流水,而钟子期又以“峨峨”“洋洋”作答,说明这两人都是志存高远的人,都是啸傲风月的人,都是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对文本的认知,体现了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如果教师不能深入文本,或因自身的浅薄只对文本作浅层次的解读,不管你的教学方法多么精妙,不管你的语言多么富有感染力,也不管学生活动多么精彩纷呈,都是南辕北辙,都不能走进文本的生命中去。

许多语文教师的课堂之所以让人昏昏欲睡,主要还是因为教师缺乏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王崧舟老师说得更加直白:“我觉得一个语文老师最重要的修养也许就是一个诗人气质的修养,他需要有像诗人一样敏感、纯粹、良善的心,同时他需要有像诗人一样丰富、持久的想象力。离开了这两点,我建议语文老师改行。”

“左眼是诗歌,右眼是儿童”(赵思运语),我认为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除了要具有爱心、童心、激情之外,还要具有一颗“诗心”。“诗心”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是对生命的温暖呵护与深切关怀。语文教学不仅是技术活动,更是师生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是情感与情感的交流,是智慧与智慧的碰撞,是诗意与诗意的交融。“诗心”使教师在教学时不会随波逐流、舍本逐末,不会忘记语文教育的初心是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可以说,“诗心”是区别语文教师优劣的主要标准。语文教师缺乏“诗心”,自然就无力于构建支持教师和学生内在生命价值所需的诗性空间。语文教师的“诗心”从哪里来?从阅读中来,从生活体悟中来。语文教师“诗心”的源头活水在课堂之外,在于对生活和语文教育的热爱,在于海量的阅读之中。

在《红楼梦》中,妙玉也是黛玉的知音。第八十七回《感深秋抚琴悲往事 坐禅寂走火入邪魔》写黛玉抚琴,妙玉、宝玉听琴:

(宝玉和妙玉)二人走至潇湘馆外,在山子石坐着静听(黛玉弹

琴),甚觉音调清切。只听得低吟道:

风萧萧兮秋气深,美人千里兮独沉吟。

望故乡兮何处?倚栏杆兮涕沾襟。

歇了一回,听得又吟道:

山迢迢兮水长,照轩窗兮明月光。

耿耿不寐兮银河渺茫,罗衫怯怯兮风露凉。

又歇了一歇,妙玉道:“刚才‘侵’字韵是第一叠,如今‘阳’字韵是第二叠了。咱们再听。”里面又吟道:

子之遭兮不自由,予之遇兮多烦忧。

之子与我兮心焉相投,思古人兮俾无忧。

妙玉道:“这又是一拍。何忧思之深也!”宝玉道:“我虽不懂,但听他音啊,也觉得过悲了。”里头又调了一回弦。妙玉道:“君弦太高了,与无射律只怕不配呢。”里面又吟道:

人生斯世兮如轻尘,天上人间兮感夙因。

感夙因兮不可惙,素心如何天上月。

妙玉听了,呀然失色道:“如何忽作变徵之声?音韵可裂金石矣,只是太过。”宝玉道:“太过便怎么?”妙玉道:“恐不能持久。”正讨论时,听得君弦嘣的一声断了。妙玉站起来连忙就走。宝玉道:“怎么样?”妙玉道:“日后自知,你也不必多说。”竟自走了。弄得宝玉满肚疑团,没精打采的归至怡红院中不表。

在《红楼梦》中,宝玉的知音名字里都有一个“玉”字:宝玉和黛玉是有仙缘的,和妙玉是佛缘,和蒋玉菡是俗缘。秋天的大观园,宝玉和妙玉走过树林,在石头上坐下来,听黛玉抚琴。黛玉抚琴时吟诵的这首歌非常古雅,是骚体版的《高山流水》。联系前文,这首歌应该是应答宝钗的,因为宝钗说把她当作知音。“之子与我兮心焉相投”,聪明如黛玉尚且误认宝钗为知音,可见知音之难觅!宝钗是黛玉的知音吗?当然不是。黛玉的知音此时此刻正在潇湘馆外听琴——宝玉与黛玉虽是知音,但并非事事都能心灵相通,在身世之感方面,宝玉因涉世未深,未尝经历过寄人篱下的生活,自然不懂“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个中滋味,也就不能真正听懂琴音,只能“满腹疑团,没精打采”;妙玉和黛玉的境况差不多,她听懂了琴音,看到了黛玉和自己命运的结局。嘣,君弦断了,弦断人亡。妙玉大惊失色,乱了方寸,“竟自走了”。

每次读到这段文字,我都会想到我们的语文教育。王崧舟老师说:“语文教育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的情和美。”善哉此言!“情”和“美”正是“诗心”的内核,其蕴藏在文本之中,也蕴藏在生活之中。语文教师要独具慧眼,将散落在文本和生活中的“情”和“美”的“因子”发掘出来,生动、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让学生获得心灵的共鸣与情绪的释放,提升文化修养,发现生命的意义。

(作者单位:安徽当涂县团结街小学)

实习生 江君凯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