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田径短跑类运动项目以其高强度、高爆发力的特点,对运动员的股后肌群要求极高,而这种高强度的运动也容易导致股后肌群的损伤,从而影响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本文总结概括了股后肌群损伤的理论基础以及康复治疗过程中器材的应用,希望能为田径短跑类项目的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以减少股后肌群损伤的发生,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
关键词:股后肌群 短跑 康复现状 损伤基础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02-(2024)-19-101-3-JF
现阶段我国在田径短跑类项目中处于亚洲领先的位置,在杭州亚运会中,中国队在短跑类项目中取得了6金的好成绩,但从全球性的锦标赛和奥运会等比赛成绩来看,比赛结果并不乐观。近年来,我国相继涌现出一批成绩优异的短跑类运动员,这些运动员的成绩从全世界来看并不算特别优秀。随着科学化训练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短跑类运动项目运动的年龄结构也趋于“高龄”化趋势,30岁左右的短跑类运动员并不少见,我国的这批在亚洲层面成绩优异的短跑类运动员还有较长的运动生涯,越是高龄的运动员越需要注意运动损伤的影响。研究人员调查研究发现,短跑运动员在比赛训练中常发生非接触性运动损伤,其中最常见的损伤之一的是股后肌群拉伤,发生率高达34%。
对于正常人而言股后肌群拉伤是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或其他较复杂的医学方式干预的,但是对于运动员而言,训练时间和运动损伤后的恢复水平都是影响运动成绩乃至运动生涯的重要因素。在对肌肉拉伤的干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不管使用何种类型的康复手段,运动员拉伤后到恢复训练乃至恢复到损伤前的运动水平都需要较长的康复时间,且拉伤经验对运动员的身心均会产生影响,在技术动作重复中会存在心理阴影,从而影响动作技术的发挥,甚至动作变形。一部分研究人员还发现,拉伤后的人群运动拉伤的概率将会高于未曾受过伤的人群,且再次肌肉拉伤后,损伤的情况往往比首次软组织拉伤更为严重。为此,对于运动员而言,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康复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将从短跑类运动项目的运动特点出发,阐述近年来短跑类运动项目股后肌群损伤机制的研究现状,并综述股后肌群损伤后康复器材的应用情况。
1、短跑类项目的运动特点
1.1、短跑类运动员的体能特点
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加,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也会随着变化,这些都会影响到运动员的运动表现。这些影响因素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指标,对于短跑类运动员而言,这系列的身体指标是支撑其展现运动技能的关键,也是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基础。众多身体指标中身体形态指标与短跑运动员取得成绩关联最为密切,研究人员认为身体形态决定着运动员其他各项身体素质的发展,在短跑类运动项目的运动选材中,身高、体重、下肢长度等也是作为关键性指标给予重点关注的。除此之外,运动员的力量、速度素质也与运动员的运动表现高度相关,运动员力量和速度素质决定着运动员的加速能力,在60-200m运动项目中可直观的在运动成绩中体现出来;而对于跳跃类运动项目而言,加速能力意味着运动员能够在有限的起跳距离内获取更高地面反作用力的可能,从而通过技术动作转化为跳跃能力,进而取得理想的运动成绩。从这两类运动项目而言,股后肌群均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2、短跑类运动员的动作技术特点
传统的短跑类运动项目在技术动作上主要关注的是支撑腿的落点与身体重心在空间位置上的关系。生物力学专家解析发现,在短跑过程中,腿部的支撑在运动效果上提供的力可以分为阻力和助力两种。当腿部支撑点位于身体重心之前时,人体获得的支撑反作用力为阻力;当腿部支撑点位于身体重心之后时,人体获得的支撑反作用力为助力。在田径类高爆发性运动项目中,阻力的大小取决于支撑脚着地时支撑脚相对地面水平方向的速度,并与之成正比。这就对短跑运动员股后肌群所产生的摆动力量具有较高的要求,而快速的摆动收缩也是导致股后肌群拉伤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预防股后肌群在力量发展过程中的vPxVcF1LeWV44OQeE3lB5eMSFYPDjR6rKOr7g6dtMdw=损伤对运动员技能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短跑类项目股后肌群损伤的相关研究
股后肌群又名腘绳肌,除股二头肌短头外,其余三块肌肉均跨过了髋、膝两个关节,是典型的双关节肌,主要负责伸髋、屈膝的动作。其损伤大多是由于在完成动作过程中爆发式发力所导致的,运动员在快速短跑过程中,跨步向前瞬间会爆发出强大的力量,同时要求股后肌群迅速收缩并产生足够的张力以支持这种力量的传递,此时,股后肌群会受到强烈的挤压和牵扯,这种突然爆发的机械应力会使股后肌群的各肌束在短时间内承受远超过其正常负荷数倍的张力。如果在此时股后肌群的肌肉力量相对较弱,或者是长期的训练导致肌肉本身已经处在疲劳状态,那么它可能就无法有效地应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压力,在接下来的运动过程中就会发生撕裂或者拉伤。
在短跑类运动项目中,股后肌群是这类运动项目中最容易发生损伤的部位,同时,股后肌群也是提升运动成绩的关键一环。短跑技术主要可以分为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冲刺跑这四个阶段,在短跑运动过程中,快速的蹬伸动作要求股后肌群克服大腿前侧肌群的强大力量进行伸髋屈膝的动作,这对股后肌群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而一般而言,大腿前侧肌群的力量要较股后肌群的力量大得多,这种力量上的悬殊就增加了股后肌群在进行这类特殊动作过程中出现损伤的风险。针对短跑四个阶段,现有的训练手段已经发展得较为完善,针对性的训练方案的设计也发展得较为成熟,但是作为高爆发型、速度型运动项目,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会受到超过自身体重好几倍的冲击力,因此损伤发生的情况也较其他运动项目而言多了一些。
在短跑运动的起跑阶段,尤其是在起跑第一步的蹬地加速动作中,摆动腿在髂腰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等肌肉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爆发力,推动身体向前加速运动,在起跑蹬地动作后期,股二头肌被动拉长做离心收缩,此时需要对抗大腿前侧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巨大力量,很容易引发股二头肌的拉伤。
在短跑运动的加速跑阶段,承接起跑阶段,运动员的骨盆与躯干均处于前倾状态,同时,在加速跑的过程中,膝关节一直处于不同程度的屈曲状态,这种状态会使股后肌群被动拉长,在这个阶段中,股后肌群长期处于被动拉长的离心收缩状态,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长时间的拉长会导致股后肌群的疲劳,并且,如果运动员股后肌群的柔韧性不够好,这种程度的运动也会导致股后肌群拉伤的出现。
在短跑的阶段中,强而有力的股后肌群是该阶段保持最大速度长距离跑动的重要环节。在该阶段,快速奔跑时脚触地,地面反作用力通过踝关节作用于膝、髋关节,产生伸膝屈髋力矩,为了抵抗这种情况,股后肌群在该阶段主动收缩进行伸髋屈膝动作,并且,在该过程中,大腿前侧股四头肌作为该动作的主动肌,股后肌群还要收缩抵消股四头肌力量,因此在途中跑过程中,脚触地会给股后肌群带来很大的冲击力,这是导致运动过程中股后肌群发生损伤的常见原因。
在短跑的冲刺跑阶段,要求下肢肌群在具有强大爆发力的同时,具备一定的柔韧素质。但是在短跑类运动项目中,大部分的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关注点会集中在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的力量素质和柔韧素质上,这样的训练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使股四头肌与股后肌群在力量和柔韧素质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长期的训练最终就会引发股后肌群的损伤。
3、短跑项目股后肌群损伤康复辅具的应用
在伤病治疗的过程中,康复辅助器械的使用能够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在针对股后肌群损伤的康复过程中,等速肌力测试应用得较为广泛。借助等速肌力量测试和康复系统,有研究人员深入探究了田径运动员股后肌群损伤队员的身体参数。结果发现,损伤后股后肌群的峰值力矩角显著增大,反映出肌纤维在拉伤后收缩长度会缩短,进而降低肌肉发力的能力。这一发现有力地证明了运动损伤对肌肉纤维收缩长度的影响,使股后肌群在有过受伤经历后更容易受伤。同样的,在等速肌力系统的应用过程中,使用向心收缩运动模式,能够使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与稳定性得到提升,改善膝关节受伤后的功能情况。对于运动员而言,等速肌力系统的应用,不管是向心收缩模式,还是离心收缩模式,治疗时的选择都要根据自己的受伤情况来进行进一步的判断,合理的治疗手段才能够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
目前,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股后肌群离心收缩肌力训练现已被许多医务工作者提倡作为股后肌群损伤后康复治疗的一部分,这其中,使用等速测试训练系统以离心运动为主的康复计划比不太强调离心运动的康复计划更有效;也有医务工作者采用PNF拉伸的方式对运动员进行股后肌群损伤的康复,这一康复手段中也包含了肌肉的离心工作,同样也取得了较好的康复效果。
当股后肌群受伤时,康复计划的定制会根据个人的需要而有很大差异。在临床康复层面,主要的目标是将受伤的部位恢复到受伤前的正常生理状态。然而,对于在竞技运动中受伤的运动员而言,康复的目标则更加严格,不仅是恢复到受伤前的生理水平,还要确保运动员能够重返赛场,达到受伤前的成绩。特别是对于以下肢为主要运动形式的运动员来说,其功能至关重要。因此,在股后肌群损伤后的康复过程中,医务人员专注于帮助运动员尽可能地恢复到以前的运动能力,同时将受伤复发的风险降至最低。增强运动员股后肌群的力量在预防其损伤的同时也会提高其运动成绩,但在实际生活中,大部分的训练手段是以大腿前肌群、小腿三头肌等伸膝与伸踝肌群的力量训练为主,而专门用来增强股后肌群肌肉力量的针对性练习手段则不多。对于股后肌群力量的训练方法涉猎甚少或者方法传统单一,致使训练水平较低的运动员股后肌群的拉伤频频出现。
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是确保运动效果、减少运动风险的关键环节。在运动训练中,不充分的准备活动、放松训练是引起运动过程中受伤的主要原因之一。科学合理的热身准备活动和训练后的放松是最简单有效的预防措施,训练前的准备活动能够让身体有一个适应运动的过程,可以使身体得到放松,使身体的各种组织功能激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训练的负荷,过度的运动训练会导致运动员的注意力不集中,会增加运动损伤发生的概率。训练结束后,进行相应部位的放松,能够缓解训练带来的疲劳,减少损伤的发生。
股后肌群损伤后,康复的重点环节在于肌肉力量与柔韧性、关节活动度等正常生理状态的恢复。在实际的治疗场景中,除了借助于各种各样的辅助器具之外,物理因子也可以作为治疗的一种手段,例如利用水疗来帮助伤者进行损伤后的康复。水疗是一种很常见的物理治疗手段,在水中进行治疗时,能够通过利用水的浮力帮助伤者起到支撑和减重的作用,减少股后肌群受伤后软组织的负担和其所受到的压力,达到缓解疼痛、肿胀等目的,并且在水中治疗能够促进受伤的软组织舒展,加快恢复的进程,这种治疗方式不仅可以用于受伤阶段,在训练过程中也是同样的适用,为随后的治疗、训练提供系统性的训练方法。
辅助器具的应用不仅可以体现在损伤的康复阶段,在训练过程中也是同样的适用,并且很有可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通过将可穿戴式传感器穿在短跑运动员的下肢,就可以得到运动员在短跑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运动状态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就可以监测到运动员在各个阶段的运动速度、加速度等运动学情况,为科学训练提供可视化的辅助手段。
4、结束语
股后肌群的损伤在短跑类运动项目中较为常见,一般股后肌群肌力大概是股四头肌的60%-70%,随着运动水平的提高,两者比例趋于一致,但是若这个比例失衡,股后肌群损伤的概率就会增加。针对股后肌群损伤后的康复治疗,通常采用一系列综合方法,这些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治疗、手法治疗以及康复器械的使用。在临床实践中,对于股后肌群拉伤的运动员来说,单独使用一种治疗方法往往效果有限,而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则能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助力运动员更快地重返训练场,恢复竞技状态。通过细致入微的物理治疗、专业的手法治疗以及科学合理的康复器械使用,我们能够为运动员提供全方位的康复支持,确保他们能够在安全、高效的环境下实现康复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慧,任达华,陶治宇,等.应力与应变之争——疾跑中腘绳肌拉伤机制、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J].辽宁体育科技,2023,45(04).
[2]丁佳林.有股后肌群拉伤史的运动员在疾跑中伤腿与非伤腿的运动学及动力学比较[J].医用生物力学,2021,36(S1).
[3]Heiderscheit Bryan C, Sherry Marc A, Silder Amy,Chumanov Elizabeth S,Thelen Darryl G. Hamstring strain injuries: recommendations for diagnosis, rehabilitation, and injury prevention[J]. The Journal of orthopaedic and sports physical therapy,2010,40(2).
[4]黎玉安,张朝晖,赵小燕,等.基于体域网的可穿戴式短跑运动状态监测[J].物联网技术,2024,14(01).
基金项目:2022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短跑运动步进动作腘绳肌工作特征的研究”;项目编号:22C0657。
作者简介:闫慧云(1997-),女,汉族,宁夏银川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运动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