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古驿道体育赛事提升村民社会资本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2024-10-08 00:00:00袁青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4年19期

摘要:社会资本对于提升村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体育赛事是村民社会资本建设的重要工具。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梳理南粤古驿道体育赛事提升村民社会资本的实践经验与启示。研究认为,南粤古驿道体育赛事提升结构性社会资本、增强关系性社会资本、丰富认知性社会资本。借鉴实践经验,带来以下启示,即优化网络结构,促进社区合作与集体行动;加强合作与信任,构建互惠支持体系;促进认知共享与知识传播,遵循规范与认同。

关键词:南粤古驿道体育赛事 结构型社会资本 关系型社会资本 认知型社会资本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02-(2024)-19-040-3-ZL

居民社会资本指的是存在于个人或群体之间的关系网络、信任、规范、互惠行为等无形资源的总和。作为社区活动的一种重要形态,体育赛事不仅是一种体育竞技活动,更是社会资本建设的一种重要工具。目前,学界主要关注社会资本的结构特征,包括网络的密度、广度、中心性,以及这些结构特征如何影响资源的流动、信息的传播和社区的凝聚力,侧重于社会资本的动态变化、社会资本的价值功能等。在体育赛事与社会资本的关系方面,侧重于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的影响,而对农村居民社会资本的影响机制研究相对较少。

南粤古驿道作为岭南地区历史悠久的交通网络,不仅承载着古代商贸、文化交流的功能,也见证了历史变迁,是重要的文化遗产。近年来,全民健身、乡村振兴、文化旅游日益兴起,体育赛事作为一种新的形式,开始与古驿道相结合,如定向越野赛、徒步、马拉松等,不仅吸引体育爱好者,也活化了古驿道,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活力,成为社区参与、文化展示、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动器。南粤古驿道体育赛事在擦亮地方文化品牌、促进乡村振兴、提升居民社会资本等方面,提供了标杆。有鉴于此,本文以南粤古驿道体赛事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提升居民社会资本的实践经验及其相关启示,以期为培育居民社会资本、促进体育赛事和全民健身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社会资本与体育赛事

1.1、社会资本的内涵与分类

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在其经典著作《自杀论》中提到社会团结和社会规范对社会秩序的重要性,标志着社会资本理论的萌芽。到了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社会学家布迪厄、科尔曼、普特南等对社会资本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社会资本可分为粘结型社会资本(Bonding Social Capital)与桥接型社会资本(Bridging Social Capital)两大类。其中,粘结型社会资本指的是在相对同质性的群体内部形成紧密联系和强联结关系,如家庭成员、亲密朋友、同一社区或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联系,具有关系强度高、信任度深、高度的共同身份感和相互依赖等特点。桥接型社会资本则涉及异质性较大的群体或个体间的较弱联系,如不同社会阶层、职业、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这类社会资本跨越了固有的界限,构建起不同群体间的桥梁。考虑到村民社会资本的特殊性,本文延伸了普特南社会资本的分类方法,将村民社会资本分为结构型社会资本、关系型社会资本和认知型社会资本三大类。

1.2、体育赛事对社会资本的影响

首先,社会资本的构建与强化。体育赛事作为一个社会活动平台,能够促进不同群体间的互动与合作,增强社区内部成员间的信任和凝聚力;其次,促进信息与资源的流动。体育赛事作为信息和资源汇集的节点,能够吸引外部资源流向赛事举办地,如资金、技术、专业知识等,这有助于提升当地的基础设施和居民的生活水平;再次,文化认同与传承。体育赛事往往与地方文化紧密相连,通过赛事的举办,可以展示和传承当地的文化特色,增强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再次,社会规范与价值观的传播。体育赛事强调公平竞争、团队合作、尊重规则等正面价值观,这些价值观的传播有助于提升社会规范意识,促进社会和谐,这也是社会资本在社会行为规范层面的体现;最后,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广。体育赛事强调体育锻炼和健康生活的重要性,通过赛事活动的举办,可以提升公众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和参与度,促进社会整体的健康水平提升,这也是社会资本在健康领域的一种体现。

2、南粤古驿道体育赛事概况

南粤古驿道,即广东省古驿道,是指在1913年前广东境内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以及人员往来的通路,涵盖了水路和陆路,官道和民间古道。近年来,广东率先在全国开展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促进了古驿道沿线地区的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的发展,助推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生态文明建设。南粤古驿道体育赛事的举办,进一步推动了古驿道的保护和利用,同时也为公众创造了一个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线性文化空间。

南粤古驿道体育赛事充分挖掘和利用了古驿道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风光,结合现代体育运动的多样性,形成了独特的赛事体系。从赛事类型上来看,主要分为现代体育赛事和传统体育赛事两大类。现代体育赛事主要有定向越野跑赛事,如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结合定向越野跑与寻宝游戏,参与者需在古道沿线寻找检查点,结合历史文化点,体验历史与体育竞技的双重乐趣。传统体育赛事主要有武术、醒狮赛、龙舟竞渡、麒麟白马舞、人日节表演等,结合传统体育,展现岭南文化,促进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国际交流。

3、南粤古驿道体育赛事提升居民社会资本的实践经验

3.1、提升结构型社会资本

结构型社会资本是指社区中个体之间形成的网络结构及其特征,这些网络包括人际关系网络、组织间的联系网络等。南粤古驿道沿线村民结构型社会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由于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这些地区的社会网络结构较为单一,主要局限于村庄内部和邻近村落,与外部联系相对较少。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信息闭塞与资源获取困难;第二,基础设施落后;第三,社会网络单一;第四,缺乏长期合作机制。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采取以下解决措施。第一,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开发赛事专属的数字化信息平台,整合资源信息,通过资金援助、技术培训、市场对接等,确保信息的快速流通与获取;第二,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投资改善交通,确保赛事期间交通顺畅,同时长期惠及村民出行;加强通讯设施建设,在赛事沿线增设4G/5G基站,确保赛事现场的网络通信质量;第三,促进多元合作网络构建。举办赛事合作交流会,邀请企业、非政府组织、其他社区代表参与,促进跨区域、跨行业的合作;建立“友好村”计划,促进沿线村庄间的互动与资源共享;第四,建立长期合作与反馈机制。设立赛后发展基金,支持赛后社区发展项目,确保外部资源的持续输入;实施赛事效果评估与反馈系统,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合作策略,确保合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建立“古驿道振兴项目”,利用赛事盈利和外部捐赠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古驿道维护、文化传承、生态建设等长期项目,并定期发布项目进展报告,接受社区与社会监督。

3.2、增强关系型社会资本

关系型社会资本是指社区居民间基于信任、互惠、共同价值观和规范建立起来的紧密关系和互助网络。在关系型社会资本方面,南粤古驿道沿线村民之间通常保持着较强的传统互助和邻里支持关系,特别是在农业生产、家庭庆典、紧急救援等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相互信任和合作意愿。这种紧密的社区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济条件的不足,但随着年轻劳动力外流,村庄老龄化问题加剧,关系型社会资本的活力和深度有所下降。面临的问题主要有:第一,社区内部隔阂;第二,邻里合作意识薄弱;第三,跨社区合作缺乏;第四,赛事期间的短期效应。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组委会采取以下解决措施:第一,建立赛事筹备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包含各年龄段和不同职业的村民,共同参与赛事规划、执行,增强内部沟通与协作;第二,组建社区志愿服务团队。鼓励村民参与赛事志愿服务,如赛道指引、文化讲解、环保清洁等,通过共同的活动增强村民间的互信与互助;第三,文化与体育交流活动。组织跨社区的文化表演、体育友谊赛等,以体育赛事为契机,加深不同村落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第四,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赛事结束后,延续赛事期间形成的良好关系,通过定期联席会议、共同项目等方式,巩固和深化社区间的合作。

3.3、丰富认知型社会资本

认知型社会资本是指社区成员共享的认知框架、价值观念、规范和信仰体系,这些共同的认知基础促进了居民之间的沟通、理解和合作,是维系社区社会秩序、促进集体行动的重要非正式规则。在认知型社会资本方面,南粤古驿道沿线村民往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乡土知识,村民间共享着对本土历史、习俗和自然环境的认同感。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感可能有所减弱,影响了文化传承和社区凝聚力。存在以下问题:其一,文化认同感缺失;其二,环保意识不足;其三,赛事价值认识局限;其四,信息传递不畅。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采取的解决措施主要有:其一,文化教育与传承活动。赛前成立工作坊、举办一系列的文化讲座,邀请历史学者、文化传承人向村民讲述古驿道的历史故事,提升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自豪感;其二,环保意识提升计划。结合赛事,实施环保教育项目,设置垃圾分类回收站,开展环保知识讲座,鼓励绿色出行,使环保成为赛事文化的一部分;其三,多渠道信息传播。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包括社交媒体、乡村广播、宣传栏等,广泛宣传赛事意义、文化价值及环保理念,确保信息覆盖全年龄段村民;其四,建立长效的认知提升机制。赛事结束后,继续通过社区图书馆、文化展览、学校教育等方式,将赛事期间积累的文化和环保教育资源固化下来,形成长期教育体系。建立古驿道记忆馆,展示赛事历程、文化遗产、环保成果等,成为村民和游客了解和学习的固定场所,同时与学校合作,将古驿道文化融入校本课程。

4、南粤古驿道体育赛事提升居民社会资本的启示

4.1、优化网络结构,促进社区合作与集体行动

首先,构建与优化网络结构。体育赛事不仅限于赛事期间,更应鼓励跨社区、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学术机构和居民的多元合作,形成广泛的网络,通过赛事平台,实现资源、信息的多向交流与共享,增强社区与外界的互动。并且通过建立稳定的沟通机制,同时保持网络的弹性,适应不同情境变化,灵活应对突发情况,加强赛后的社区重建与维护;其次,加强社区组织能力建设,实现协同治理。赛事为社区组织提供成长的土壤,建立志愿者、居民团体,提升自我管理能力,赛后转为社区服务;再次,优化和整合赛事资源。赛事为社区提供整合与优化资源的契机,如交通、公共设施,利用赛事投资,同时确保资源长期惠及社区,避免赛后遗弃置之;最后,鼓励合作与集体行动。赛事动员社区力量,提升居民参与度,赛后转化为社区活动的持续参与,如环境保护、文化传承。

4.2、加强合作与信任,构建互惠支持体系

首先,建立信任与合作。体育赛事作为一种公共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了面对面互动的机会,通过共同参与和目标建立信任基础,赛事筹备、竞赛和庆祝活动中的相互支持加强了这种信任感;其次,形成互惠关系。赛事期间的互助,如村民间的物资、信息分享、技能支持,形成互惠的互助网络,赛后转化为社区的日常相互帮持,如健康咨询、教育互助小组;再次,构建支持系统。赛事构建的支持系统,如赛事危机响应、心理健康、社区关怀,赛后转化为长期支持系统,强化社区韧性,如灾害应对、健康援助;最后,维护和拓展社会网络。赛后的网络维护,如赛事群组、社区组织,保持和维护赛事期间活跃的社交网络,为社区节日、教育、文化活动提供平台。

4.3、促进认知共享与知识传播,遵循规范与认同

首先,共享认知与知识传递。以赛事为平台,通过工作坊、研讨会、展览等形式,传播古驿道的历史文化、体育知识,提升村民对本地历史文化的认知,赛后转化为持续的教育项目;其次,形成共识与价值观。通过共同参与环保行动、文化保护等,形成对社区重要价值观的共识,赛后转化为社区公约。赛事强化团队协作、公平竞争的体育价值观,赛事后转化为社区公平、尊重对方的规则,并内化为社区精神;再次,形成规范与社会行为。赛事活动期间,明确的规则、文化展示和参与规范,如尊重历史、环保行为准则,形成社区共识,逐渐内化为村民日常行为规范;最后,认同与归属。通过赛事文化活动,增强居民对南粤古驿道的认同,赛后转化为对庆典、艺术等文化活动的认同。通过共同经历,培养了村民的社区意识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赵云辉,李亚慧,郭毅.社会网络结构对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的影响研究——看门人角色的中介作用[J].中国软科学,2018(05).

[2]蔡庆丰,程章继,陈武元.社会资本、家庭教育期望与阶层流动——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实证研究与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20).

[3]林婉琳.内生的制度运行和变迁——博弈论的分析视角[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0(04).

[4]周玲强,周波.社会资本、知识转移与社区居民旅游支持态度:基于三个乡村社区样本的实证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8(02).

[5]崔晶,郑戈溪.都市圈地方政府整体性协作治理机制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19(04).

[6]李小兰.现代大型体育赛事的内涵、特征与社会功能[J].体育文化导刊,2010(04).

[7]张峰筠,刘东锋,吴殷,等.体育赛事举办地居民的体育赛事涉入度、心理收益与支持态度之间的关系研究——以“上海网球大师赛”为例[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33(03).

[8]陈磊,陈元欣,吕万刚.城市商业综合体体育场景:生成逻辑、内涵特征与价值表达[J].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4,48(01).

[9]梁玉成,贾小双.体育锻炼、社会资本对城乡居民身心健康的影响机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46(04).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GD20CTY04)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技特派员项目(KJTP202407)。

作者简介:袁青(1978-),男,湖南邵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赛事与全民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