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将绝密的《田中奏折》公之于众

2024-10-06 00:00
文萃报·周二版 2024年38期

纪清漪(1904—1998),是清代大学者纪晓岚的第七代孙女。1929年,纪清漪冒着生命危险,向国人曝光了日本最高机密文件——《田中奏折》。

《田中奏折》是《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的简称。它是日本对华提出“二十一条”的继续,其内容比“二十一条”更加周密和完备,包括有具体行为步骤。

《田中奏折》出笼

1927年4月20日,日本政友会总裁田中义一组成日本新内阁,田中任首相。田中内阁上台不久,森格外务次官就约见日本参谋本部作战课的铃木贞一少佐,通告即将召开“东方会议”,研究解决中国“满洲”的各种问题,委托铃木贞一先行与日本驻中国东北的关东军高级参谋河本大作、日本陆军大学教官石原莞尔等人密商,归纳与制定出日本应当采取的有关满蒙政策的意见,由铃木贞一执笔写成一份方案初稿。该方案的中心方针就是“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割出去,成为另一个地区,使日本的政治势力进入这块土地”。森格与铃木带着这个方案同日本驻奉天(沈阳)总领事吉田茂会晤磋商。吉田茂认为,这个侵华方案计划过分赤裸了,在国内外都通不过,“需要用糖衣包起来”。吉田茂介绍日本驻纽约总领事斋藤博对原计划方案进行了修改粉饰。修改后的方案加进了许多冠冕堂皇的语句,但其侵略实质并没有丝毫的改变。这样就形成了一份名称为《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的侵华文件,也就是后来形成的《田中奏折》的原件。

裕仁天皇下令将《田中奏折》密藏于日本皇宫内的皇室书库中。

蔡智堪密抄奏折

《田中奏折》的详细内容外界虽然不得而知,但有此计划的消息不胫而走。

各国情报人员与新闻记者纷纷涌向东京,都试图获取这份绝密情报。一时间到达东京的各国情报人员和新闻记者竟多达两千余人。他们各想妙策,各找门路,使出浑身解数,多方奔走。但在日本政府的严密警戒与矢口否认下,这些情报人员与新闻记者一无所获,只得无功而返。

1928年夏天,旅居日本的华侨巨商蔡智堪接到了张学良不惜一切代价,尽快获取《田中首相奏章》(即《田中奏折》)的任务。

蔡智堪利用在野的反对党民政党的床次竹二与田中内阁的矛盾,通过资助民政党要员的方式,获得了去皇宫中秘密抄写《田中奏折》的机会。奏折共有六七十页,长达三四万字,题笺为《田中首相奏章》。蔡智堪使用随身带来的民政党总裁专用的薄质碳酸纸铺在原件上,用铅笔描抄。因奏折太长,当夜没抄完,于次日夜再次潜入皇宫,一举抄毕。

抄本送到张学良手中,他指示组织人员赶快将抄本译成中文。当时翻译《田中奏折》不是为了发表,而是提供给张学良将军和东北地区要人掌握日本对华动态,进而采取防范对策的。然而他没有预料到,这份绝密文件《田中奏折》经译成中文并印发出少量文本后,引起全国民众和世界舆论的强烈反响。

北大女学生的壮举

而将《田中奏折》最早公布于世的,正是当时还在北大读书的纪清漪。

1929年5月一天傍晚,纪清漪到《华北日报》社去送稿子,到达报社编辑部后,只见该报总编辑安怀音正在聚精会神地阅读一份文件,他神情很激动,脸色绯红,两手微微颤抖。原来安总编正在看的正是内部文件《田中奏折》。

她请求安总编让她看一下文件。她从头到尾浏览了一下,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份十分重要的文件,短时间无法仔细看完。于是她便对安怀音说:“安先生,能不能让我拿回去看一看?”安总编起先并不同意,但纪清漪答应决不外传,而且保证第二天早上7点以前送回。

纪清漪拿到文件,出门骑上自行车,飞奔回到北大女生宿舍,立即找了几位知心的同学把文件拆开分成几份,连夜分头抄写,整整抄写了一个通宵,等天亮时终于把全份文件抄完,又把文件重新订好,此时已过6点。她赶紧带上文件骑车来到《华北日报》社,刚好赶在7点之前。

就在纪清漪去送文件的同时,纪清漪的同学杜春晏等人已经把刚抄好的稿子送到和平门外的京华印刷厂,请印刷厂的工人按紧急快件赶印5000份。印刷厂的职工听说是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计划的稿件,破例没收订金,便开始印刷。

纪清漪等人将印好的小册子运回宿舍,又设法找来一些通讯录,把一本本小册子用牛皮纸包好,寄往全国一些大城市的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大中小学、各地图书馆以及一些大商店。

《田中奏折》(复印本)于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前夕,由纪清漪捐献给北京卢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作为珍贵历史资料妥为保存并定期展出。《田中奏折》经纪清漪等人愤慨揭露后,在“九一八”前后广为传播,对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灭亡我国的野心,激发中国民众的爱国热情,促进中国全民的抗日活动起了很大作用。印出《田中奏折》并广为散发这一壮举,被著名爱国人士沈钧儒先生称誉为“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摘自《中华女杰纪清漪》 诸天寅/著 北岳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