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价值追求及其践行

2024-10-03 00:00:00储斌熊必军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4年4期

〔摘要〕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一系列体现党的性质与宗旨、彰显时代价值的伟大精神,它们共同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回望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历程,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始终不变的价值追求,内含着坚定的人民立场、贯穿始终的根本宗旨、深厚的为民情怀、高尚的伦理品格和科学的发展理念。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价值追求,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的评价为标准接受人民监督。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价值追求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4)04-0032-06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历经一个多世纪风雨洗礼、烈火锤炼和千难万险的考验,在不同历史时期涵养凝结并形成了一系列践行初心使命、彰显时代特征、呼应人民需求的精神理念与气质品格,构筑起一系列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充分彰显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和“人民至上”价值追求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深刻理解和践行这些伟大精神中所蕴含的价值内核,对于更好激发全党在新征程上干事创业的精神活力和行动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深刻内涵

中国共产党独特的精神理念和卓越的气质风貌,发展形成于建党以来的一系列伟大实践之中,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由此凝结而成的一系列伟大精神感召和激励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在汉语中,“谱”作为名词一般是指“按照事物的类别或系统编制的表册或编辑的供参考的书”〔1〕705-706。“系”作为名词则是指“系统”〔1〕992。“谱系”作为一个固定词语,早在隋唐时期就出现了,如在《隋书·经籍志二》中写道,“今录其见存者,以为谱系篇”〔2〕427。一般来说,“谱系”有三层含义:一是指“记述宗族世系或同类事物历代系统的书”〔3〕1641,二是指“家谱上的系统”〔4〕2665或“家族间的遗传系统”〔5〕979,三是“泛指事物发展变化的系统”〔3〕1641或“物种变化的系统”〔6〕102。在学术界,“谱系”还是一种历史学、人类学和民俗学常用的学术方法,中国传统谱系研究主要集中于家族血缘、门派学缘、思想观念的起源、流布和发展等领域中〔7〕。

在当代汉语尤其是学术和政治话语中,人们在使用“谱系”一词时,已不局限于“谱系”的原始含义,更多是在其原义的基础上进行阐发演绎,用来指代“事物发展变化的系统,强调事物变化之间的系统性与连续性”〔8〕。在这种语境下,“谱系”更多是指“有着相同血脉根源的族群或事物不断繁衍发展的集合体”〔9〕,这种集合体具有“谱”的典型特征,要么如家谱般是树形图那样制成的系统,要么如食谱、歌谱般是依照事物的类别系统编制的表册〔4〕2664。

2021年2月20日,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10〕423-424这是“精神谱系”一词第一次出现在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公开发言中。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到“精神谱系”一词,他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10〕480在这两个重要场合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使用的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一说法,强调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在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形成了一系列鲜明的精神坐标,这些精神坐标共同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的系列图谱,即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2021年11月1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明确指出,“一百年来,党坚持性质宗旨,坚持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勇于自我革命,在生死斗争和艰苦奋斗中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付出巨大牺牲,锤炼出鲜明政治品格,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11〕64。作为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历史意义的会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以历史决议的形式,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进行了权威确认,实际上是以最隆重的方式,也就是以重要会议和重大决议文件的方式,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作出了理论化表达和呈现。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12〕44。通过党的最高会议的形式,再次强调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将其作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12〕42的内在要求和实践路径,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意义和卓越价值。

由此可见,不论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还是《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确认的“精神谱系”,都是一系列深受人们尊崇、敬仰的精神价值和精神理念的集合,都指向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伟大精神,这些精神是党的宝贵财富。因此,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这一概念,指的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在不同时空场域下为国家、民族和人民不畏牺牲、浴血奋斗而铸就的一系列伟大精神所共同组成的精神系统〔8〕。

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类型

2021年9月,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经党中央批准后予以发布,涵盖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伟大精神共46种〔13〕。根据研究需要,以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这些精神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具体情况如下:

(一)纵向:精神谱系中不同精神坐标的时间延续

从纵向来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贯穿于党百余年奋斗的伟大历史,具有鲜明的历史逻辑。这些在不同时期形成的伟大精神,共同组成了庞大的精神谱系,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根本任务是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这一过程中,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经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在浴血奋战和顽强拼搏中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在此过程中,涌现和形塑出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伟大精神,如: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东北抗联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张思德精神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根本任务是在百废待兴的社会状况中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由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在这一时期,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捍卫新生政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满怀激情、斗志昂扬、积极奉献,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如: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北大荒精神、老西藏精神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根本任务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这一时期,党紧紧把握时代主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如: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青藏铁路精神、女排精神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根本任务是在复兴之路上接续奋斗,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时期,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蒸蒸日上,不仅在物质文明建设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在精神文明建设上也取得了巨大突破和可喜成就,先后形成了一系列彰显时代价值的伟大精神,如:科学家精神、“三牛”精神、企业家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丝路精神、抗疫精神等。

(二)横向:精神谱系中不同精神坐标的空间延展

从横向来看,根据这些伟大精神的产生背景、价值指向和突出特点,又可以将精神谱系中这一个个特色鲜明的具体精神进一步划分为以下五类:

第一类,重要事件孕育的伟大精神,指党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与党、国家、民族、人民紧密相关的重大事件(尤其是政治事件)的发生、重要会议的举行等所涵养、孕育和体现的精神力量,比如建党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第二类,独特地域生成的伟大精神,指那些在特殊地域形成、具有显著地区特色、地名标识的伟大精神。这些精神从名称上看虽然具有地域特点,但是其精神本质与价值内涵往往具有普遍性,体现出党为国为民、与民携手前行、不懈奋斗的价值内核,比如苏区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照金精神、大别山精神、沂蒙精神、老西藏精神等。第三类,模范人物体现的伟大精神,指英雄人物和先进模范由其独特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所彰显出来的伟大精神。其中既包括以某个模范人物名字命名的精神,也包括以某些英雄群体名称命名的精神,前者如张思德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孔繁森精神、焦裕禄精神、王杰精神等,后者如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女排精神、“三牛”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等。第四类,科技创新激荡的伟大精神,指在关乎国计民生以及国家重大战略等方面的科学技术事业开辟和发展中,由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技事业参与者孕育、铸就进而在全民中激发而出的精神,比如“两弹一星”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第五类,大灾大难磨砺的伟大精神,指在党和人民百余年奋斗历程中,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与各种由不可抗力所造成的灾难、灾害、突发事件(尤其是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等英勇斗争并取得最终胜利,进而在这一过程中磨砺、锤炼、锻造而成的精神。比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保卫人民生命健康过程中形成的抗疫精神和抗击“非典”精神,以及在抗击重大地震灾害与洪涝灾害、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过程中形成的抗震救灾精神和抗洪精神等。

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价值追求

作为由一系列精神所组成的精神图谱和系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与理想追求,这种导向与追求正是人民至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定的人民立场

立场是人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明确的站位和抱有的态度。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与使命的内在价值取向,本质上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政党这一重要政治团体所秉持的立场、身份和站位问题。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从人民的角度出发、站在人民的立场思考问题和布局未来、谋划事业,始终将自己置身于人民群众之中。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从弱小走向强大,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基,也是中国共产党壮大和成功的关键,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价值旨归。不言而喻,不论是雷锋精神中的“服务人民、助人为乐”,还是焦裕禄精神中的“亲民爱民”,抑或是脱贫攻坚精神中的“不负人民”等,都鲜明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所蕴含的坚定人民立场。

(二)贯穿始终的根本宗旨

宗旨是人或组织在行动时所秉持的主要目的和意图。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自己,也不是为了特定群体,而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各种伟大精神,虽然内涵不同、特点各异、表现形式不一,但是都始终将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贯穿始终。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人民”二字就镌刻于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之上。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14〕42的根本性质要求,严守列宁倡导的“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15〕666的理念。毛泽东进一步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论断,后来进一步深化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表述。1945年,党的七大将其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由此可见,这一根本宗旨是中国共产党全部事业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践中孕育而生的一系列伟大精神,并由此构筑起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同样也深刻宣示和生动彰显了“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

(三)深厚的为民情怀

情怀是人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是行动中体现的情感成分。深厚的为民情怀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价值所在,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在情感层面的鲜明彰显。中国共产党来源于人民,自然心系人民、情归人民,为民情怀是中国共产党天然的情感依归。回望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历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人民奋斗的历史,“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为民情怀的直接呈现。历史和现实清晰地表明,为民情怀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之中。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还是在热火朝天的建设时期,党始终心系于人民、情牵于人民。从精神形态来看,深厚的为民情怀凝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具体精神形态之中,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价值旨归〔11〕。“一心为民”的苏区精神、“只见公仆不见官”的延安精神、“为了人民的利益勇于牺牲”的太行精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抗震救灾精神等都深刻体现出这一点。

(四)高尚的伦理品格

品格是人的品性或品行,伦理品格就是在道德伦理层面所体现的品性或品行。一百多年来,党始终以确保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为己任,要求全体党员和各级党组织为此而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不同的精神坐标,共同体现出为人民谋幸福而不懈奋斗的伦理品格〔16〕。为了贯彻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具体的工作中,就要思考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是什么、目的是什么的问题。从实践来看,党的全部奋斗,既不是为了某个人也不是为了某个组织,而是具有超脱个人、高于组织的为国为民的伦理指向,这种高尚的品格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鲜明标识。《尚书》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进一步作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论断。红船精神的“忠诚为民”,苏区精神的“一心为民”,焦裕禄精神的“亲民爱民”,沂蒙精神的“党群同心”,抗疫精神中的“人民至上”等都是这一伦理品格的生动显现。

(五)科学的发展理念

发展理念是在发展过程中所秉持的原则和观念。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发展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根本落脚点也是为了人民,“以人民为中心”是党领导人民建设国家最根本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17〕,他进而强调“推进伟大事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18〕11。从现实来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仅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政治主张,还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政治路线,已成为党和国家各领域建设发展的总方针。综观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不论是雷锋精神、张思德精神,还是老西藏精神、特区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其中始终闪耀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比如,通过应对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人民群众在国际对比中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切实坚守。在应对疫情扩散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摆在首要位置,坚决捍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铸就了“生命至上、人民至上”〔19〕的伟大抗疫精神。

四、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实践要求

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人民”一词出现了249次,“群众”一词出现了28次。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民”一词出现了105次,“群众”一词出现了15次,足见党与人民群众血脉相连、生死相依的密切关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从历史的宏大视野出发将“人民至上”列为党的历史经验并写入决议,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民至上”作为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六个必须坚持”之一,更加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新时代新征程,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需要从以下几点着力:

(一)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价值追求,就必须始终牢固树立贯穿其中的“人民立场”。在如何看待人民群众、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问题上,必须坚定立场、明确态度,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要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善于听取群众意见、响应群众诉求、汲取群众智慧。历史已经证明,在波澜壮阔的百余年奋斗历程中,正是因为能够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正是因为能够充分发扬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正是因为能够始终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中国共产党才在千难万险的环境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才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践行“人民至上”的精神理念,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要做到始终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实现和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必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在如何看待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如何审视和处理与人民群众关系的问题上不能有丝毫含糊、任何躲闪。必须坚决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并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密切这一联系,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能够不断丰富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价值取向的重要原则。群众路线是党的事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法宝。与人民同甘共苦、命运与共,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身、修身之本。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各项工作和事业就失去了前进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正是在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中凝结而成的,无不是通过保持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领导人民群众浴血奋战的结果。新征程上,全党要牢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始终不忘“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的深刻道理,在一切工作中“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1〕482,“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20〕64。

(三)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了谁”的问题是检验政党、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要守住自己的政治本色,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就必须严格做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决不代表任何特权阶层、权势团体、利益集团的利益。新时代新征程上,为了更好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坚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从人民的需求出发。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要做到真正为人民服务,决不能空谈口号、流于形式,更不能以假乱真、作秀表演,必须真正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为人民群众切实解决急难愁盼的问题。“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21〕65,必须高度重视民生疾苦与群众需求,牢记“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21〕65,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所具有的内在精神、引领力量,也是其能够不断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四)必须以人民是否认可作为评价标准

检验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最终成效,要树立正确和科学的评价标准,坚持人民立场,把人民赞不赞成、满不满意作为评判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工作的价值准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482。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党和国家面临的具体任务不同,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奋斗目标始终不变。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评价标准必须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拥护。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不懈的奋斗、奋力的拼搏、艰辛的付出、积极的行动,努力践行着这一标准,交出许多经得起人民检验和时代考验的答卷。新征程上,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面临许多新形势、新变化,遇到许多新问题、新挑战,这也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为此,必须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态度、意见和评价,认真听取、虚心接受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的伟大实践中,坚定的人民立场早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最鲜明的价值标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不懈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新时代新征程,自觉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价值取向,要牢记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从中汲取前进动力,激励广大党员干部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不断取得事业发展新突破新进展,奋力铸就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参 考 文 献〕

〔1〕中华大词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8.

〔2〕汉语大词典:第11册〔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3〕中华大辞林〔M〕.福州: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

〔4〕语言大典:下册〔M〕.海口:三环出版社,1990.

〔5〕应用汉语词典(大字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6〕古今汉语实用词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7〕张 慎.传统谱系学与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2):133-142.

〔8〕李梦云.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科学内涵〔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1(04):92-100.

〔9〕张泰城.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J〕.当代江西,2021(08):27-29.

〔10〕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3〕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正式发布〔N〕.人民日报,2021-09-30(01).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5〕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6〕陈伟宏.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革命品格与伦理品格〔J〕.思想理论教育,2021(05):47-52.

〔17〕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02).

〔18〕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19〕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9(02).

〔2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责任编辑 郎明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