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邓小平的责任观,是邓小平伟大一生的鲜明标识,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整体而系统展开的一系列关于担当作为的重要论述,体现了邓小平责任观在新时代的丰富和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其深刻的现实启迪表现在个人责任担当要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中、坚定责任担当的战略定力、建立健全责任担当机制、既要敢于担当又要善于担当等方面。理解和践行邓小平责任观对于更好展现中国共产党人形象、凝聚全党干事创业的精神力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 邓小平责任观;新时代;现实启迪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4)04-0025-07
在邓小平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一生中,极端负责的精神品格与强烈的责任担当贯穿始终,成为其鲜明的人格标识。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邓小平关于“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1〕的谆谆嘱托,在对邓小平给予高度评价的同时号召全党:“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里,责任重于泰山。全党一定要紧密团结起来,敢于担当、埋头苦干,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与时俱进、时不我待的精神不断夺取新胜利,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的开篇之作,是以突出“动员新兵的责任”〔2〕5对动员新兵与做新兵政治工作作为总结的。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末篇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中,邓小平留下了“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3〕383的谆谆嘱托。“责任”一词在邓小平著述中具有重要分量,是贯穿邓小平一生的责任情怀的真实写照。在邓小平诞辰120周年之际,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置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每一位中国共产党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学习感悟邓小平的责任观,深刻领会其在新时代的丰富和发展,对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启迪价值。
一、深刻领会邓小平责任观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以强烈的责任精神而驰名。早在赴法国勤工俭学、接触学习马克思主义时,邓小平就以极大的责任心“作为共产党积极分子代表出席会议,在中国共产党人所组织的各种会议上似乎都发言”〔4〕。革命战争年代,他以注重责任而著称,要求党的组织和各级干部必须以“严肃的负责的态度”〔2〕123做好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清醒地告诫全党:“执了政,党的责任就加重了,共产党员的责任就加重了,我们领导干部的责任就加重了。”〔2〕303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担子重,责任大”〔3〕383始终是激励他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精神动力。这种贯穿于邓小平一生的强烈责任感,成为邓小平重要的人格特质,也为诠释邓小平的伟大一生提供了重要线索。
(一)坚持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高度负责是邓小平责任观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人不能没有责任。作为杰出的政治家,邓小平所理解的责任,是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密切相联的。无论是在战争革命年代,还是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邓小平的责任观都归集于这样的基点:在远赴法国勤工俭学、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开启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勇于担当负责的历史征程;土地革命时期,秉承救国救民的历史责任,先后发动了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在中央苏区工作时,即便头顶所谓的“右倾错误”压力,他依然无怨无悔、牢记使命,圆满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抗日战争时期,他以“为光荣的民族解放事业而战斗”〔2〕3的高度危机感、使命感领导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他把“党的责任就加重了”〔2〕303的意识运用于做好过渡时期和建设时期的各项工作中;粉碎“四人帮”后,他又以我们“有责任使工作干出显著的成绩来”〔5〕138的强烈责任心,带领全党投身改革开放新征程;在领导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他反复强调要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抓住发展机遇、推进改革事业。1992年,88岁高龄的邓小平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以“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的谆谆嘱托告诫全党,“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3〕383。即便在退出领导岗位后,他依然表示“我的生命是属于党,属于国家的”,“退下来以后,我将继续忠于党和国家的事业”。〔3〕323由此可见,为党和国家事业鞠躬尽瘁始终是他不可推卸的职责。毫无疑问,邓小平的责任观在他对党和国家的无比忠诚和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完美结合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坚持责任意识与责任行为的内在统一是邓小平责任观的明确要求与鲜明特征
邓小平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理解与把握责任意识、责任精神。在他看来,讲责任、负责任不是喊口号、说大话,而是必须把对党和人民负责的精神贯穿到勇于担当的实际行动和落实效果上。一方面,他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衡量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与责任精神,强调这“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5〕143。这种注重实际行动、注重贯彻执行的求实态度,使他经常用“我是实事求是派”〔3〕209对自己一生作出总结和评价。另一方面,邓小平坚持敢于负责、真心负责,对担当负责的言行不一或形式主义予以抵制。他以“切实解决问题”“踏踏实实地工作”和“要落在实处”〔5〕99-100看待责任意识与责任精神,鲜明指出“说空话、说大话、说假话的恶习必须杜绝”〔5〕100,这深刻体现出其真抓实干的科学责任观。不仅如此,邓小平还结合上述两方面的认识,反复强调“要好好地把自己的事情搞好”〔3〕312,是对党和国家事业真正负责必须坚持的立场,充分揭示出邓小平责任观有着明确的现实着力点。
(三)坚持在重大关头、严峻考验中挺身而出、敢于担当是邓小平责任观的明确导向与实践体现
在邓小平的一生中,每遇重大关头、严峻考验,他都不计个人得失挺身而出、敢于担当。比如他在中央苏区反“罗明路线”斗争、“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久受到错误批判和1976年再次被错误撤职、批判等经历中,几经人生重大坎坷和挫折,始终没有撼动其担责于身、扛任在肩的坚定信念。1975年,邓小平在身处逆境的情况下,仍顶压冒险、大刀阔斧地开展了他本人后来称之为是“改革试验”的全面治理整顿,强调要“敢字当头,横下一条心”〔5〕35,充分表现出他无所畏惧、勇于干事的担当精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针对党在一段时间内出现的错误思想倾向,邓小平以不推责、不诿过的担当精神与高度负责的态度指出,“责任不只是毛泽东同志个人的,我们这些人也有责任”〔5〕380,“我是犯了不少错误的”〔5〕353,表现出他勇于主动担责的高风亮节。把高度负责的担当精神与无所畏惧的担当作为统一于一体,在邓小平的责任观中表现得极为明显。
(四)坚持以制度约束推进责任的落实是邓小平责任观的保障机制与关键所在
邓小平一贯坚持“制度是决定因素”〔5〕308。为此,他围绕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工作岗位与工作职责统一,对“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等制度作出大量论述。比如,“文化大革命”后期,他就针对“许多地方都存在无人负责的现象”〔5〕30,提出“执行规章制度要严一点”,“要有一点精神,不要怕挨批判,不要怕犯错误”。〔5〕30实行改革开放后,他在充分肯定以责任制推动农村改革取得重大成效的同时,积极推动责任制在各方面工作中的推行。为了保证责任的落实,他进一步要求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敢于问责,明确提出各方面工作必须有明确的责任约束,“某一件事、某一方面的事归谁负责,必须由他承担责任,责任要专”〔5〕282。他还特别提出“要提倡领导干部勇于负责”,“集体决定了的事情,就要分头去办,各负其责,决不能互相推诿”。〔5〕341类似的认识,邓小平还从加强监督检查、严格问责要求、注重奖优罚劣等方面作出论述,特别是他晚年讲道,“不再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因为责任不同了”〔3〕300,党的领导干部要提高领导能力,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3〕314等,把以制度约束保证责任落实的要求提高到了关系党的事业存续发展的战略高度。
历史是实践的记录者。邓小平的责任观,对指导中国革命、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在他生前身后的实践中都有被历史认可的结论。其一,邓小平的责任观具有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指导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把对共产主义事业的高度负责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统一于一体阐释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精神,并用其指导实践的发展,马克思、列宁等人既没有这样的时空背景,也没有条件亲自参与这样的实践。邓小平的责任观则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并影响和指导共产党人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极具特色。正是靠高度的责任精神,邓小平才能够始终做到从接受马克思主义起,“我从来就未受过其他思想的浸入,一直就是相当共产主义的”〔6〕。其二,邓小平的责任观具有把对责任的态度和践行融通一体的鲜明特质。邓小平始终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这从他革命战争年代救国救民的使命意识,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时期不甘落后、锐意进取的奋斗历程中随处可见。即使到了晚年,在他关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紧抓改革开放机遇和激发改革发展动力等大量论述中,都尽可体察。从1990年至1994年的四年多时间里,邓小平至少十几次提出时不我待、抓住机遇发展的要求,突出表明了他始终把对责任的态度与践行责任的实际行动及实际结果联系在一起进行看待,反对任何形式的空谈。其三,邓小平的责任观具有自一而终、终身奋斗的坚韧特质。邓小平把勇于负责的思想和精神要求,不仅当作是需要身体力行的实践,还把其作为持续坚守、不断追求的过程。他一生的经历坎坷而传奇,在“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中,他始终把对国家、对历史的责任作为自己一生的评价标准和行动目标。1993年初,邓小平在与他的孙辈谈话时曾说:“对中国的责任,我已经交卷了,就看你们的了。”〔7〕1358这句话足以表明,邓小平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是以“责任”为基准的。坚韧的责任精神与恒久的责任担当,既成为他一生奋斗的精神支柱,也构成了其一以贯之、不懈坚守的责任观的基本内核,成为邓小平伟大一生的重要标识。
二、邓小平责任观在新时代的丰富和发展
责任是一种担当。邓小平的责任观发展形成于他投身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个人实践中,并对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品格修养产生了重要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带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大踏步发展,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深刻体现出对邓小平责任观的继承和发展。
新时代赋予了责任担当更为丰富、深邃的时代内涵与定位。始终关注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在邓小平责任观中占居核心地位。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把这样的关注,放诸于中华民族迎来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夙愿为目标,赋予了中国共产党人责任担当以新的时代内涵。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8〕60习近平总书记还从牢记党的初心使命,总结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史经验,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奋斗目标等方面,深刻阐述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责任观的丰富内涵。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事业成功的原因很多,奋发有为是主要因素。”〔8〕340只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为党和人民履好职、尽好责”〔9〕10,才能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责任担当的深刻阐述,在更高的时代站位上,把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为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所肩负的历史责任,统一于对中国梦的追求之中,使党的责任与党的初心使命、奋斗历程和宏伟目标系于一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把责任担当集中落脚于实现民族复兴奋斗目标的同时,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必需的责任担当精神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特征。一是坚守初心使命的历史担当。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10〕1。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作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用担当诠释初心,以实干践行使命。把坚持“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11〕3和中华民族整体利益、长远发展作为台海两岸同胞对民族负有的“共同的责任”〔12〕。二是为民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责任担当。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等伟大成就和壮阔实践中,始终锚定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就是为了“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13〕54。三是责任重于泰山的职责担当。要求党员干部必须“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13〕244,“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8〕339。四是崇尚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实践担当。习近平总书记以实事求是、实干兴邦、善作善成、身体力行、完善制度、形成机制、深入实践、提升本领等要求,把担当作为的落脚点归结于责任精神与实干成效的统一上。五是持续推进自我革命的治党担当。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8〕52,以弘扬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无畏精神,推进党的自我革命走向深入。六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担当。以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思维,把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放诸全人类利益的全球视野中去思考和谋划。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担当作为”“坚持什么样的担当”和“怎么样担当”等重大课题,深化了邓小平关于时代责任、历史责任的思考,把中国共产党人对责任担当的认识上升到了新高度。
(一)揭示了新时代担当作为的基本要求
勇于担当是邓小平的政治品格,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在新时代领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以高度的责任感,从“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8〕134出发,明确了新时代担当作为的基本要求。首先是以党的建设强化干部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把担当作为的要求内置于党组织与党员干部在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等方面中,认为“好干部必须有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8〕134,把强烈的担当精神作为评价干部好坏的重要标准。其次是以问题导向引领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9〕13,使问题真正得到解决,才能促进担当、激励作为。再次是以忠诚履责体现担当。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任其职就要尽其责,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观点。在他看来,把个人荣辱得失放在一边,在工作岗位上做到事不避难、勇于担责、敢于负责,“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8〕120,是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基础性要求。最后是以工作实效衡量担当。担当作为既要说得到,更要做得到,是否“以身作则带领群众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8〕120、是否推进实际工作取得成效,是衡量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根本尺度。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不仅使邓小平关于责任认识的观点进一步明确化,也使强化党组织与党员干部责任意识的要求进一步在行为上有了更具体的体现。
(二)明确了具体化、操作化的行为选择
把责任担当的落实与保证落实的举措联系起来看问题,在邓小平责任观中表现得极为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邓小平责任观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认为制度形成、责任明确和任务实施之后,就要有重点、有举措地把“部署的任务及时纳入工作日程,实现有机衔接和贯通,确保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10〕286。为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要求,落实责任担当要从影响想担当、敢担当、能担当的重点方面上进行突破。一是靠党员干部带头落实担当。党员干部要强化权力就是责任、干部就是公仆的意识,从讲党性、讲政治,保持政治定力的高度认识责任担当问题。二是靠敢于斗争保证担当。为官避事平生耻。党员干部要“要强化责任意识,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敢于直面问题,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出了问题要敢于承担责任”〔14〕44。要坚持原则、敢于斗争,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对得过且过、难有作为的党员干部要教育调整,对视而不见、敷衍了事的行为予以惩处。三是靠提升能力践行担当。正如邓小平总是把责任意识与党员干部的能力本领联系起来去看待一样,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担当作为要以真才实学为支撑,既要有担当的态度,更要有担当的能力。面对新实践、新发展带来的新挑战、新要求,党员干部必须把提升能力本领“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10〕287。为此,习近平总书记从大兴学习之风、进行实践磨炼、深入调查研究、培育创新理念、推进创新发展等方面,对提升勇于担当、善于担当的能力水平作出了深刻阐述。
富有社会的责任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作为社会的人只有遵循自然和社会规律去承担责任,才能既向个人负责,又向社会负责。”〔15〕193如同邓小平的责任观一样,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担当作为的一系列思想理念,弘扬了马克思主义“既向个人负责,又向社会负责”的强烈责任精神,把邓小平的责任观赋予了更为鲜明的时代精神与实践要求,为全党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提供了强大思想引领力和精神驱动力。
三、邓小平责任观的现实启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10〕244,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责任担当。邓小平的责任观及其在新时代的丰富和发展带给我们极其深刻的现实启迪。
启迪之一:个人责任担当要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中。在责任与担当的认识上,邓小平与习近平总书记的共同点在于,摆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和个人选择,不能仅看是怎么说的,更要检验是怎么做的。在邓小平与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责任担当的大量论述中,有两段话尤为值得关注。一段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重新工作时讲道,“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16〕162。另一段是党的十九大之后,再次当选党的总书记的习近平表示,“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10〕250。两段话的时空相隔40多年,但内蕴深意只有一个:既向个人负责,又向社会负责。这样强烈的责任精神深刻昭示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但“我将无我”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的追求与境界。新时代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与个人的担当作为密不可分,“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的客观环境,决定了每个人,特别是党员干部,必须在深入思考如何把个人的担责情怀融入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时,回答好如何统一党和国家千秋伟业与自己的人生追求,如何摆正组织要求与个人意愿的职责定位,如何以经得起历史评价、群众度量和实践检验的标准处理好公与私、是与非、荣与辱、得与失等重大关系,以及如何使自己的行为抉择更充分地体现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利益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只有像当年邓小平“不能够有私心杂念”和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的选择那样,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和个人的担责情怀统一于一体,把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尽责、担当、作为、奉献的实际行动作为衡量个人价值实现的标准,才能在“向社会负责”的实践中寻找到“向个人负责”的答案。
启迪之二:坚定责任担当的战略定力。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自信自觉,是邓小平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底气。邓小平“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3〕382与习近平总书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0〕483的坚定判断,内蕴和喻示了中国共产党人所讲的责任担当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具有实际可行性与实践科学性。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历史、新中国75年实践、改革开放46年发展,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伟大变革的实践,深刻揭示了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责任担当应着眼长远、立足实际的道理,反映出历史与现实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有了这样的认知自信与行动自觉,就能够坚定责任担当的战略定力,增强主动作为的行动力量。同时,培育责任担当精神,营造良好的导向与环境,既是引领党员干部担责干事的风向标,又是推动更多人担当作为的催化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敢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善于发现、培养、使用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着力消除妨碍干部担当作为的各种因素,让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蔚然成风。”〔17〕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发挥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示范效应,充分认识“关键少数”既是责任目标的确定者、组织者、监督者,更是责任落实的参与者,他们的责任行为本身既是一种对大多数人具有强势影响的行为导向,也是能够促成担当作为政治生态形成的推动力量。党员干部在忠诚履责、勇于担责、敢于负责的责任落实中的带头示范,能够促进全社会责任意识的不断强化,在全社会营造出“赏罚分明,在各条战线上形成你追我赶、争当先进、奋发向上的风气”〔5〕151。
启迪之三:建立健全责任担当机制。明责定责是推动发展的前提,问责追责是抓好落实的保障。强化新时代的责任担当,既要靠思想教育,也要靠制度约束。在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使命担当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明确责任与严格问责的制度机制,是邓小平责任观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担当作为思想观点的鲜明特点,也是新时代提升党员干部担当作为意识、责任心的根本途径。事实表明,制度是压实责任链条、细化责任任务、强化责任问责的根本方式。现实中出现的诸如空喊职责担当而不落实、光有责任目标缺乏责任主体、只讲责任落实没有问责追究导致出现“人人都负责、人人不尽责、人人不担责”的现象,本质上都与制度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相关。“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10〕287历经40多年改革发展,围绕责任担当的制度逐步建立健全,解决制度执行的问题则具有更现实的紧迫性。“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更难于法之必行”〔10〕570的问题更为突出,制度出台后不执行或不能充分执行的状况偶有发生。面对这样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反复以“实施”“实效”等表述,对“法之必行”的问题予以阐述。这就告诉我们,制度执行效果是制度绩效评估的核心,必须在充分考虑制度科学性、耦合性、衔接性,注重研究制度建设重点、力度和节奏,保证制度“能执行”的前提下,抓住制度执行主体这个阻滞制度执行的主观性要素,形成上下衔接、横向协调、便于执行的责任落实体系,确保各项建设有序推进,从而充分发挥制度规范的功效。而与制度执行直接相关的一个问题在于,仅仅靠个人的自觉保证制度的执行是不够的。制度执行的后续约束是保证制度执行的有效机制,特别是对那些需要全面抓、长期抓的工作,必须制定和完善保障制度执行的制约与监督机制,拧紧责任这个螺丝,用好问责这个利器,通过政治、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等多种途径,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着的懒政惰政、“不作为”“慢作为”等现象严肃问责,对那种“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错误认识,以及在原则问题上“打太极”、是非矛盾上“踢皮球”和责任面前“撂挑子”的“老好人”“太平官”要狠抓督查考核,持续释放失责必问、问责必严的强烈信号,以严格的责任约束对责任制度的执行实施监督,为制度的执行提供持续的保障力。通过制度执行与执行监督的双管齐下,就能使责任担当问题在具体分工与个人负责中实现有机衔接,做到齐抓共管与各负其责相互促进,从而促进保障责任担当的长效机制不断产生实效。
启迪之四:既要敢于担当又要善于担当。从政治上看问题,在邓小平责任观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担当作为思想理念中占居重要地位。换言之,原则问题上是否立场坚定,关键时刻能否挺身而出,本质上是关乎立场、态度和世界观的政治问题,表明的是政治品格与从政本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说到底,无私才能无畏,无私才敢担当。”〔8〕134一个人在重大关头总是躲来闪去、推三阻四,必然是其过重的私心、贪婪的私欲所决定,所以,保持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是勇于担当的政治基础。同时,敢于担当与善于担当相辅相成,勇于负责的胆略需要有善作善成的能力作支撑。党的十九大把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作为党员干部克服“本领恐慌”的基本要求。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增强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提高政治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的重要性,这都充分体现了党对提升干部能力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得到不断深化。新征程上,党员干部要自觉提升自身素养,党的组织要积极探索并逐步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通过党员干部的考核评估、选拔任用、奖优罚劣等环节,激发党员干部善作善成的内生动力,点燃“想为”的担当激情,展现“敢为”的责任自觉,提升“善为”的能力本领,使勇于负责、担当作为获得政治自觉与执行能力上的保障。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8-21(02).
〔2〕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徐 超.邓小平的法兰西岁月〔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106/c69113-28020914.html.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19位“五卅”前中共党员入党告白: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N〕.中华读书报,2011-07-06(07).
〔7〕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8〕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9〕习近平.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0〕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2〕习近平会见马英九一行〔N〕.人民日报,2024-04-11(01).
〔1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
〔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6〕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7〕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民主生活会强调 坚持团结奋斗 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重大决策部署〔N〕.人民日报,2022-12-28(01).
责任编辑 郎明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