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是洋人们眼中的待宰羔羊。在骤然兴起的“中国热”中,新闻记者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端纳便是其中之一。他曾担任过张学良、蒋介石及宋美龄的政治顾问,并成为蒋委员长“最显赫的客卿”……
游说孙中山
端纳来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一个小城里斯峪。他是以一个新闻记者的身份开始关注中国的。端纳的“游说”之路,是凭自己的努力走出来的。
他约于1903年到香港,供职于《德臣西报》及《中国邮报》。他最早接近的中国政要是两广总督张人骏。为了求见张总督,他曾在广州两广总督府门前“死等”。张人骏是晚清名臣张佩纶(著名作家张爱玲的祖父)之堂侄、袁世凯之亲家。有总督府幕僚感其诚,终得安排谒见。端纳以三寸不烂之舌,纵论天下大势。张人骏总督以香槟酒待之,并聘其为无报酬的“名誉顾问”,并得随时拜访总督之权。
之后,端纳又在香港主动求见孙中山,当时,孙中山游欧,只得由胡汉民出面接见。从此以后,端纳便与革命党人保持着密切关系。
辛亥革命时,上海革命党人在伍廷芳公馆成立总部,指挥东南数省之革命,伍廷芳总其事。端纳乃鼎力协助伍氏之工作,内促各省反清光复,外则任对外交涉之事,人称“革命党的无官职的外交部长”。
孙中山返国后,与端纳相见恨晚,数日长谈,论及中国当时面临之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重大问题。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聘端纳为“中华民国外务高级参议”。
孙中山曾以“不胜感激”之语来评价瑞纳:“国家统一,伟业告成。你曾力将我们的主义宣示天下,使革命获得成功;南京一役,你更是奔走沪宁之间,尽力助我军民。每念及此,不胜感激。”
劝张学良戒毒
张作霖(注:张学良之父)皇姑屯被炸身亡后,端纳经人介绍赴沈阳谒见张学良,从此,端纳成了张学良的顾问(一说受蒋介石委派)。他对张学良有“三大劝”:一劝张学良戒毒;二劝张学良处决杨宇霆、常荫槐(两人均为东北军元老重臣);三劝张学良归顺中央政府。
张学良毒瘾很重,全身病态,初见端纳之时,每15分钟即需中止谈话,注射吗啡提神。端纳劝其戒毒,并亲自陪张去上海治疗,在张病房外支床,日夜守候,直至其彻底戒除毒瘾。
杨宇霆为张作霖老部下、东三省兵工厂督办,常荫槐为黑龙江省主席。杨、常两人亲日,日亦有以两人为“东北王”之打算。两人见端纳初来,极尽拉拢。端纳密报张学良,引起张学良警觉,最终于1929年1月10日诱杀两人,史称“诛灭杨常”。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陷入焦灼,此时,张学良若偏蒋,则蒋胜;若偏冯、阎,则冯、阎胜。关键时刻,端纳劝张学良通电全国,助蒋介石赢得大战。1930年11月4日阎、冯通电下野,张收编接管西北军,入主燕京,进军华北,中原大战结束。
“西安事变”促谈判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以军政部长何应钦为首的“主战派”和以宋美龄为首的“主和派”激烈争吵。
宋美龄力主先派一个可信赖的人到西安了解情况,然后再设法把蒋介石营救出来。宋美龄选定了端纳。一是端纳与张学良的关系甚笃;二是端纳与蒋介石夫妇的关系亦非同一般。
端纳到西安后,在与张学良的会谈中,证实蒋介石目前不仅没有生命危险,而且张杨对他并无恶意。端纳表示同意张学良提出的主张,并承诺竭力去说服蒋介石。会谈结束时,他还一再告诫张学良,千万要保证蒋介石的安全,如果他性命不保,中国必然大乱,这只能对日本有好处。
傍晚时分,在张学良的陪同下,端纳来到了临时扣押蒋介石的地方。蒋介石听了端纳的一席话,再看了宋美龄的来信,又联系到张学良、杨虎城对他的态度,终于意识到自己并无生命危险,也明白了“兵谏”的真实意图。
于是,蒋介石的固执态度渐渐发生转变。紧接着,端纳又带着蒋介石给何应钦停止进攻和让宋子文前来西安与张杨谈判的手谕回到南京。至此,一场可能爆发内战的危机终于烟消云散。
(摘自《文史天地》 张耀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