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背景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4-10-03 00:00:00张勤虎王鹏程苏柯
科技风 2024年28期

摘要:数字经济背景下,创新作为发展的驱动力,是高校破解人才质量差、供需不匹配等问题的关键切入口。基于此,本文以探究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分析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所遇到的困境以及发展机遇,提出了重塑培养理念,厘清数字化助力思路;重构培养模式,融合数字技术应用;重筑培养平台,完善数字化平台;创新培养制度,深化管理机制改革。推动多主体同频共振、共创共赢信息化共享平台的建立,驱动高校以自身优势为出发点,回应行业需求,为新时代下社会高质量发展培养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

关键词:数字经济;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数字化;数字技术

伴随着“互联网+”和“数字+”的步伐,中国的数字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全球进入了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为主导的新型经济时代——数字经济。数字经济不同于传统的工业经济,它具有清洁、高效、绿色、可循环等特点,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当前,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进入了全新的模式探索与实践阶段,政府、公众、社会都将参与其中,尤其在全球数字经济飞速发展下,数字经济的经济推动作用将发挥得淋漓尽致。

高校人才培养方向与模式也必将在数字经济背景下随着新产业、新技术和新模式的产生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在高校课程改革中备受推崇的一种重要教育理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在追求创新,需要有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来推动发展[1]。因此,厘清数字经济背景下人才培养方式新形态,对于把握学科未来的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

面对创新驱动所带来的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机遇与挑战,高等院校作为中国人才资源补给的重要来源,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教育理念。高校培养的人才资源对于实现新发展格局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是坚实的后备力量,尤其是在数字经济背景下,要符合新文科建设所提出的多学科交叉和合作要求,培养企业、公共应急事业单位以及行政事务单位所需的复合创新型人才显得尤为必要。

1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存在不足

青年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与未来国家综合国力发展息息相关[2]。数字技术通过对高等教育的教学流程再造以及教育模式重构等方式来促进教育变革,以达到转型升级的目的[3]。当前,国内高校正在积极探索新一代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之路,但受限于技术、资金、理念以及传统模式等方面的限制,智慧高校建设仍处于摸索的初级阶段,不管从人才培养质量上还是数量上来看,培养过程始终与社会需求不匹配,数字化技术与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的融合程度亟须向深度与广度推进,创新型人才资源在供给与需求、质量与数量等方面结构缺乏协调性,影响人才资源的潜在和后备力量储存。

1.1质量上“升级”有待加速

当前正处于各行业数字化转型、教育领域新文科建设如火如荼以及智慧教育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高校应紧抓发展机遇与窗口期,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高质量管理人才[4]。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有待优化,从管理和培养模式两个层面来讲,均在探索新方法。从管理体系来看,一方面,以管理为核心的单一学科的院系设置方式还需进一步助力复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改革开放以来,院系设立的主要依赖于一级学科的传统模式,诸如管理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保密技术、保密管理等新型交叉学科的建设都需要匹配一级学科,学科边界感较强,因此交叉学科以及学科融合教育的发展之路还需要进一步摸索[5]。此外,各层次人才培养即本硕博学习主要实践阵地是在学院,教师、学生以及管理人员隶属于某一固定学院或特定学科,类似于“户口式”的组织架构在师生学术创新方面还没有形成协调共进的局面。另一方面,与数字技术融合的管理体系在谋求创新,需要建立企业合作的资源共享平台,很有必要建立起来通过数字化平台建立的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局面,并且现有平台暴露出使用人数少、频率低和质量不高等诸多不足[6]。

1.2数量上“同质”亟须革新

高校在国家大力扶持和地方政府支持等有利环境下,为搭上数字经济助力自身快速发展的顺风车,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大多数高校选择了最稳妥的方式。部分高校追求个性化发展,注重短期利益和扩大办学规模,在未对新学科或专业进行任何规划之前急于进步,往往会出现新申请获批的专业没有学院归属和没有专任教师匹配等藩篱[7]。此外,地方高校缺乏关注自身优势专业与当地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形成了又多又全的问题,形成简单复制和模仿搬运同质化现象,存在高质量数字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偏离的问题,远离培养数字人才的初衷。从培养方式上看,一方面数字化技术与高校教学流程各环节的融合有待深入,企业所取得的先进技术、理念以及创新产品需要进一步纳入日常的培养体系中[810]。另一方面,高校因其学术壁垒较强,高校间数据不易分享,且数据总量不足,这些与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数据为王”理念有些差距,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故而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所需产生一定差距。

1.3供需上“匹配”结构错位

人民的受教育程度直接关乎整个国家未来的发展,而肩负起这一责任的便是高校。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创造性地使经济发展不仅仅只局限于“人口红利”“市场红利”、工资水平、外商投资等因素,而是提供给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知识赋能和数据赋能[1112]。如同蒸汽技术、电力技术和信息技术,以数字化技术为主要载体的信息时代正在深入影响并改变几乎所有的相关产业,它已经颠覆性改变了企业的组织形态以及生产经营模式[13]。数字经济正在快速向各产业渗透,它与教育行业的联系应该越来越紧密,然而各高校受其自身统筹能力、资金筹集以及专业服务能力等制约,培养的数字化人才不管是在知识储备,还是供给质量上,均不符合社会所要求的具备专业知识能力以及掌握相关技术的要求[14]。

2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思路

为发挥数字时代新生产要素给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带来的质量优势,建设智慧型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紧抓时代机遇,依托区块链、大数据、元宇宙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变革教育体系,重造教学流程,推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

2.1重塑培养理念,厘清数字化助力思路

目前,建立在学科分类理念基础上的人才培养体系与国家和社会战略需求严重脱节,这是因为随着创新驱动和数字强国战略不断深入推进,万物互联的世界让社会对于让人才的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一学科。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应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核心任务。因此,高校应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结合区域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和数字化创新人才需求,加速推动校园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对于高校来讲,一方面,应以各产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为导向,整合地区优质教育资源,联合其余高校、企业或政府单位,广泛运用数智技术,实现外部社会各方面资源和内部学科体系以及优秀师资的同频共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实践,赋能创新型人才培养。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学科优势,整合地区资源禀赋,数字经济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通道,更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内涵式发展的催化剂,要注重多学科交叉和跨学科融合。

2.2重构培养模式,融合数字技术应用

(1)构建数字化融合培养模式。在智慧高校建立的过程中,高校应与企业加强合作,建立基于数字技术的跨界人才培养模式。任何一个学科都应与其他学科跨界合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新兴技术与传统人才培养内容相融合,在学习方式上运用新兴技术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

(2)构建数字化能力培养体系。在数智技术与各行业深入融合的今天,高校应深入挖掘企业真正所需要的不同专业和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单一学科为背景,基于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将数字技术的理论和实践培训纳入其中,单独开设数字化技能大赛相关指导课程,打通专业理论和实践相互割裂的通道。

(3)建立完善的企业数字化培训体系。创新的关键问题就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要探索数字人才培养良性循环,使学校、企业成为数字人才培养的“双”主体,从而挖掘高校潜能并激活企业动能,校企协同探索订单制、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新机制。高校应定期邀请企业一线岗位相关人员开展讲座,企业也应接纳学生的定期调研与实践。对于新文科类专业来讲,可与包含理、农、医等在内的学科结合,培养综合性人才。

2.3重筑培养平台,完善数字化平台

数字化时代,目标是打造“一专多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对于培养平台的建设也提出了新要求,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的交互式平台是亟待建立的。一方面,搭建外部与高校的信息共享平台,邀请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行政单位、相关领域专家、一线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等学科相关人员加入,让多方主体形成一个资源共享和目标一致的利益共同体,进而有效建立资源配置服务平台。另一方面,合理利用平台所提供的各种资源,在学科设置和专业培养计划中直观展现相关数字技术的知识以及能力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学科相关技术为基础,提升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加强整体相关产业领域知识的学习,为培养数字化创新复合型人才提供源源不竭的能量。创新培养平台,建造数字化管理技术基础,提高人才培养和学习效率。具体而言,高校可通过数字技术来建立每个专业学生的详细资料库并建立专业学生的信息资源库,以便为后续的人才培养做好充分的前置工作。

2.4创新培养制度,深化管理机制改革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是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最直接、最明确的要求,关系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

(1)对于一流学科和较高学术水平院系,可先设立具备学科发展自主权的示范学院或学科。此外,突破原有学科间的界限束缚,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知识架构体系,这既是社会发展到当今阶段的外源性驱动,也是学科发展规律的内源性使然,模糊学科边界,鼓励并推动交叉学科的申请以及建立,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2)多学科交叉合融合从萌芽到走向成熟需要经历很长时间,地方教育相关部门和学校应出台保护和倾斜性政策,建立完善的学科发展规划和管理制度。

(3)创新教师绩效考核,打破唯论文相关要求,科研评价淡化学科,鼓励多学科合作产出论文和申请项目,激发教师创新积极性,进而带动学生创新性,形成全校创新的良好氛围。开展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首要工作建立人才培养的制度保障,包括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订或修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整套方案。

结语

数字经济的发展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面对未来发展,高校数字化人才培养需要紧跟数字经济的发展步伐并加速推进,高校要积极探索数字化人才培养的路径和目标。唯有如此,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发展才能形成新的动能,充分借助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赋能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是高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在大力建设数字中国背景下,以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为导向,对其实践模式进行探索分析[15]。

参考文献:

[1]刘春宏.数字化背景下高校英语课堂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电大理工,2023(02):6670.

[2]杨梓艺.多元文化背景下创新型人才的教育与培养策略研究——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产业创新研究,2023(15):181183.

[3]宁连举,刘经涛,苏福根.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内涵、困境及路径[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2,28(10):310.

[4]孙冰.数字经济背景下高校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研究[J].商讯,2023(18):179182.

[5]邵云飞,曾勇,汪腊梅.高校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1):1519.

[6]苏燕.产学研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然困囿与应然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3(15):103106.

[7]刘伟.基于人才强国战略的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管理,2023(10):8293.

[8]李侠.学科交叉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N].学习时报,20210127(6).

[9]李佩洁,王娟.高校数字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现状与展望[J].社会科学家,2021(08):156160.

[10]朝乐门,邢春晓,王雨晴.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特色课程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8,45(03):310.

[11]陈煜波,马晔风.数字人才——中国经济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J].清华管理评论,2018(Z1):3040.

[12]王庞伟,王天任,刘小明,等.基于数字孪生的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培养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3,42(08):192196.

[13]王蓉.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专业发展的价值、逻辑与进阶[J].教育与职业,2023(16):101106.

[14]王磊,苗春雨.数字经济背景下高校数字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2023(07):2533.

[15]余燕.数字出版理念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初探[J].出版广角,2013(24):6263.

基金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塔里木大学农业管理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优化路径研究(TDETR202103);兵团一流课程《管理学原理》(TDYLKC202130)

作者简介:张勤虎(1988—),男,汉族,河南商丘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数字人才培养,教育数字化;苏柯(1997—),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经济、数字教育。

*通讯作者:王鹏程(1975—),男,甘肃天水人,博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干旱区资源环境经济、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