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 No.3第一乐章的作品分析与演奏分析

2024-10-02 00:00:00李婧妍黄洪焱
牡丹 2024年16期

本文首先阐述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的生平及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特点,其次从创作背景进行分析、音乐特征等角度对贝多芬奏鸣曲Op.2 No.3第一乐章进行分析,最后从速度的控制、踏板的运用、演奏中的难点与注意事项等方面对该乐曲的演奏进行分析探讨,以期此文能对演奏者的钢琴演奏提供参考与帮助。

一、贝多芬生平及其钢琴奏鸣曲的特点

(一)贝多芬生平

贝多芬是18世纪古典主义时期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是维也纳古典主义乐派的核心人物。他总结了整个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特征,启迪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对世界近现代音乐有着巨大的贡献,被誉为“乐圣”。贝多芬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四个时期。波恩时期(1770—

1792年):这是贝多芬创作生涯的早期,这一时期,他受到了启蒙运动的启发,确立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创作理念,为日后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维也纳时期(1792—1802年):贝多芬开始跟随海顿等音乐大师学习作曲,这一时期,他创作了两部交响曲、二十首钢琴奏鸣曲等作品。创作成熟期(1803—1814年):《第三交响曲》的完成标志着贝多芬进入创作成熟期,这一时期他虽然经历了耳聋与穷困,但依然创作了第三至第八交响曲,以及六首钢琴奏鸣曲等作品。创作晚期(1815—1827年):这个时期是贝多芬音乐生涯的巅峰时期,这一时期他创作了西方音乐史上第一部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以及《第九交响曲》等作品。

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九部交响曲、一部歌剧,另外还有大量的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奏鸣曲、艺术歌曲、舞曲等。贝多芬受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其作品风格具有英雄性、戏剧性、史诗性、悲剧性。

(二)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特点

贝多芬创作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不仅在曲式结构上有很大的突破,在创作构思和表现手法上也脱离了传统的音乐框架,与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齐名,被称为“新约全书”。他早期的创作特点继承并发展了莫扎特、海顿质朴、严谨的古典传统风格,其奏鸣曲的旋律继承了海顿式的动机开展的手法,又吸收了莫扎特旋律的深情,使得早期作品形成简洁、质朴、热情的音乐特征。随着后来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耳聋带来的影响,其创作更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强烈的对比性,并将顽强的斗争精神融入作品创作中,构成贝多芬音乐特有的强烈感染力。

二、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 No.3的创作背景及第一乐章曲式结构分析

本文分析的钢琴奏鸣曲Op.2 No.3也叫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 No1、Op.2 No2、Op.2 No3中篇幅最大、技巧最丰富的一首,共包含了四个乐章,具有古典主义风格的元素。该奏鸣曲展现出了贝多芬势不可挡、雄心勃勃以及对音乐永远充满热情的积极心态,也充分反映了他在钢琴方面的卓越天赋。

(一)贝多芬奏鸣曲Op.2 No.3的创作背景

18世纪与19世纪之交,是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过渡的时期,此时的欧洲音乐正快速发展,创作之风盛行,而这个时期的贝多芬也正处于其音乐创作生涯的转折点,虽然受到了海顿、莫扎特等作曲家创作风格的影响,但在这个时期的贝多芬已经开始展现出他异于常人的音乐语言与个性。

钢琴奏鸣曲Op.2 No3是贝多芬创作于1795年,献给他的老师约瑟夫·海顿的作品。该作品在曲式结构、创作构思和表现手法上都表现得十分大胆新颖,其中有些创作素材来源于他1785年创作的《C大调青年钢琴四重奏》。这首作品体现了他在钢琴创作方面的飞跃,是其早期钢琴创作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首作品。

(二)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 No.3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 No.3的第一乐章是有活力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该作品为奏鸣曲式,主调C大调,其曲式结构如下:

1.呈示部(1—90小节)

呈示部由主部、连接部、副部(两部分)、转折句和结束部等五个部分组成。主部(1—8小节)为对比双句体,4+4结构,方整型。a乐句(1—4小节)C大调主和弦开始,环绕音型为主题动机。a1乐句(5—8小节)与前一乐句形成对比进入,旋律形态分为四层,主题材料在高音声部,结束于C大调主和弦。连接部(9—26小节)。导入段(9—13小节),2+3结构,前乐节保持四层旋律形态持续,主题材料在低音声部,后乐节以下行的柱式和弦引出中心,并结束在第13小节强拍的C大调主和弦上。中心句(13—21小节)以十六分音符组成的琶音以及八度音型构成,在主和弦领域内以跳进、级进的形式出现。准备(21—26小节)为副部的属准备部分。副部(27—60小节),共分为两部分。副部Ⅰ(27—38小节),进入G大调同主音小调g小调,出现明显的新主题材料,其主要由八分音符的琶音以及级进音型构成。连接句(39—46小节)动力性不断增强,调性进入D大调,为副部Ⅱ作属准备。副部Ⅱ(47—60小节)调性从D大调进入G大调,前四小节左右手相互模仿,之后进入单一柱式和弦伴奏。紧接着又一次模仿对位,调性通过D大调后转入C大调。转折句(61—77小节)运用连接部中心部分的材料,调性回归并终止于G大调主和弦。结束部(77—90小节)此时出现新材料,并以模进、分裂、展开的形式发展,后为双手十六分音符八度的快速跑动,为呈示部的反复作属准备,最终在G大调主和弦上华丽结尾。

2.展开部(90—138小节)

展开部由导入、中心、准备三部分组成。导入(90—96小节),以结束部第一部分材料继续发展,且音乐呈上行形态并伴随渐强。中心(97—128小节),和弦在左手每八拍一换且由强有力的和弦音乐材料构成。后通过主部主题材料动机发展,以D大调开始,经过g小调,c小调,降E大调后进入准备。准备(129—139小节),主旋律进行左右手的交替,G大调主持续音构成属准备。

3.再现部(139—257小节)

再现部整体调式回归主调,与呈示部材料保持一致,结束于C大调主和弦上。

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 No.3第一乐章的演奏分析

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 No.3第一乐章中,要想弹出整个作品的感觉还是有难度的,演奏者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演奏功底和手指的独立性,还要准确把握音乐作品中所要求表现出的音响效果。对于演奏者来说,难度较大的部分应多次反复练习。

(一)速度的控制

贝多芬人生中经历了无数的坎坷与挫折,所以他的钢琴奏鸣曲中蕴含的感情是非常丰富的。钢琴奏鸣曲Op.2 No.3第一乐章中对速度的要求十分高,且在高速的情况下还需保持音与音之间的颗粒感,这就十分考验演奏者手指的灵活性。

例如,奏鸣曲中呈示部的第13—21小节要弹奏出激动的情绪,此处采用织体密集的十六分音符来模仿乐队的音响效果,因此在演奏时需弹奏出乐队的辉煌性,同时演奏者的爆发力、速度、手指灵活性全都要跟上。在速度的选择上,可以根据这首作品的音乐音响效果以及作曲家的创作意图等方面来确定速度。奏鸣曲是富有活力的,此处如若速度过快会导致情感效果单薄以及音虚、音飘等问题,过慢又体现不出这一段的辉煌,因此需要认真把控演奏速度。

(二)踏板的运用

贝多芬认为,踏板不应该仅仅受限于谱面,应该根据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自己情感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演奏者加的踏板效果也不同。贝多芬从小就喜欢交响乐般立体的音响效果,因此他在踏板的运用上也想呈现出如交响乐般的音乐效果,有了踏板的加持,他的作品变得更加的宏伟震撼。

例如,钢琴奏鸣曲Op.2 No.3第一乐章的第249—257小节,在演奏这组以琶音音型结尾的乐句时,前面的三小节左右手四分音符的和弦要注意突出力度,就像交响乐齐奏中饱含的音乐情绪,要带有冲击感地表达出来,不仅使音乐充满活力,也凸显出音乐富有交响性的特点。同时,加以踏板的辅助一音一换,使这里的音响效果更加锦上添花,为后面的双手十六分音符的八度快速跑动部分蓄力,到了双手跑动这里,就如同积攒了无数的压力在这一刻全部倾泻而出,给人以势不可挡的感觉。突出音头的同时四组音型一换,一小节两次踏板,既能做到音不浑浊,也可呈现出这里需要体现出来的气势以及音乐的干净。而此时的踏板起到推动音乐情绪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作品更好地呈现出宏大的音响效果。

(三)演奏中的难点与注意事项

1.演奏中的难点

贝多芬在创作第一乐章时就凸显出其钢琴演奏的技巧性,其中运用了多次灵活的双三度、快速的音节跑动以及琶音等技巧,极大增加了作品的演奏难度。例如,该乐章一开始(见图1),短促轻巧的双三音交替,轻盈的同时又充满了趣味性,是整个作品的主题动机,就好像轻轻地试探一般。

开头一个p的出现,需配合着极强的控制力,在快速跑动与清晰的双三音交替的同时,要以弱音的形式展现,这极大地增加了作品的演奏难度,每个手指都要有极强的灵活性和控制力。并且,演奏过程中也不能弹得太实,否则会显得过于笨重。因此,能把这几小节演奏得轻盈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演奏这一部分时,可以去掉踏板,双音的快速跑动还要兼备轻巧感,如果再加上踏板会使音乐变得浑浊,导致音乐的音响效果大打折扣。演奏者在准备开始弹奏时,可以思考演奏速度、落键方式等问题,手指幅度也不宜太大,过大会影响速度,演奏时要弱而不虚。

2.注意事项

在钢琴奏鸣曲Op.2 No.3第一乐章谱例中有许多力度记号标记,因此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有明确的表现力和控制力。这首作品非常考验演奏者的手指灵活性,并且全曲速度极快,几乎没有可以歇息的地方,对演奏者耐力的要求较高。因此,演奏者要注意把握好每个音符的时值和强弱变化,确保稳定的速度和准确的音准,避免出现失误。同时,还要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以便把握其整体结构和意义,更好地完成作品演奏。

四、结语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 No.3第一乐章具有抒情而优美的旋律线条、严谨细致的曲式结构以及丰富的交响乐效果,是一首具有极强音乐灵动性的佳作。因此,长期以来颇受演奏者的喜爱。本文从创作背景、音乐特征、速度的控制、踏板的运用、演奏中的难点等方面对该乐曲进行分析,希望能为演奏者的钢琴演奏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