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马蒂斯对绘画艺术创作的学习是从西方传统绘画入手的,而后吸取了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等优秀画派里与他自身想法契合的技法与理念,也从非洲文化、东方文化中汲取了部分营养。马蒂斯经历了从学习传统绘画的理性思维到野兽派时期对动感、激情与狂放的强调,再到后来学习东方艺术的过程,画面风格存在浓厚的写意色彩,展现出和谐、宁静与稚气的特质。他在绘画创作上的探索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艺术本体的需求以及个人独特的追求。在这些元素相互交织影响下,他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一、马蒂斯绘画语言的影响因素
(一)老师莫罗的影响
马蒂斯放弃了当时从事的法律工作,转而报考巴黎美术学院但落选,幸得象征主义画家莫罗的赏识,获得了免试录取的资格,并得到莫罗的亲自指导。在莫罗的鼓励下,马蒂斯在艺术创作上积极尝试各种艺术风格。与此同时,莫罗的艺术观念对他的绘画理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莫罗认为“美的色调不可能从照抄自然中得到,绘画中的色彩必须依靠思索、想象和梦幻才能获得”。实际上,这与同时期印象主义对色彩的理解存在显著的差异。印象主义注重在自然主义基础上再现真实世界的客观色彩,追求通过色彩关系来保持画面的真实性。然而,莫罗的象征主义绘画则另辟蹊径,他倾向于以色彩为媒介,搭建自己与客观世界之间的情感桥梁,通过画面激发观者的情感反应,进而实现与观者的情感共鸣。
在西方的传统绘画理念中,色彩并不完全从属于画家主观意志,强调的不是个人的主观意识以及理想化的表达方式,而只是服务于素描以及再现性现实的需要。虽然莫罗在此时的绘画技法上沿用的依然是古典主义的表现方式,但是在作品的最后呈现上可以看出他对主观因素的关注。所以,莫罗的绘画色彩折射出的色彩语言并不是写实的再现,而在于诉说内心,这对马蒂斯的色彩运用有很大启发。
(二)印象、新印象、后印象主义的影响
在法国兴起的印象主义与当时的传统派在风格上有明显差异。其在绘画理念、绘画技巧、审美观念上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但在创作思想上继承了写实派的一些理念,创作对象依然是现实生活。印象主义的创作思想基础是光学理论,创作者在此理论基础上灵活应用色彩和光线,并通过个人观察所得到的切入角度捕捉事物的创作点,色彩上融入自我感受和体会,追求的是明亮的色彩表现。这种创作手法对当时的传统绘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马蒂斯的画风从早期的灰暗古朴逐渐转向鲜亮明朗。印象派与传统绘画理念的背道而驰,也正是马蒂斯摆脱传统理念桎梏的契机。
马蒂斯受新印象主义的影响较小,但是其科学的色彩理论对马蒂斯在后来的作品中对补色运用较多有较大的影响。在这一时期,马蒂斯在绘画创作中开始有意识地摆脱固有色的限制并转向对纯色的探索,开始了他对色彩的追求。
在绘画风格上,后印象主义的绘画模式与西方传统的绘画模式完全背离,将形与色发挥到极致,基本不受限于任何题材和内容,只求用主观的感受去塑造客观的形象。马蒂斯受此影响在创作上摆脱了色彩必须服务于素描的束缚,使色彩成为独立、自由的存在,并且重视色彩在冷暖色调上的平衡,运用大面积的鲜亮色块去表达主观意识,色块纯粹、和谐、层次分明,作品极具感染力。
(三)东方文化的影响
19世纪中期,东方绘画在西方的风靡,促进了西方在绘画艺术上的革新。日本浮世绘在欧洲画坛上引起了巨大轰动,其画面运用清新、简洁且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而马蒂斯同样强调色彩的情感与其主观表现。这种相似性使得浮世绘的色彩风格和绘画技巧对马蒂斯的绘画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于明亮的色彩使人心情愉悦,浮世绘偏向于采用纯度较高的色彩且采用平涂的形式,使用黑色的轮廓线和分割线将色彩分割开,这种线条与色彩的对比组合使画面和谐生动。马蒂斯也由此在其中探寻到一种新的表现方式,即用二维平面的空间构图加鲜亮的色块展现画面。而这种用纯色进行简单平涂的创作手法,使画面的色彩干净完整,且几何平面化的色彩有更强的装饰性效果,这也为他晚年的剪贴画创作作了铺垫。
在绘画的观念上,中国绘画艺术深受自身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哲学讲求的是“天人合一”,在绘画上以物我相融为目的。马蒂斯解释艺术家与外物关系时深受其影响,引用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在你画树时,你必须感到自己正渐渐地同他一起生长”,即“画树与树长”。在色彩的运用上,中国水墨画巧妙地通过墨色的浓淡干湿来描绘不同的景致,展现了一种含蓄而模糊的真实感。马蒂斯也运用类似的方法进行创作,以他的作品《科里乌的屋顶》为例,画面中的远山被渲染成红色,房屋亦被描绘为红橙色调。然而,在现实中,科里乌小镇的色彩并非如此鲜明。马蒂斯摒弃了传统意义上的准确,不受物体固有色彩和现实色彩的束缚,转而通过色彩来传达他内心最深处的真实感受。在人物表达上,中国画主要讲究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造型法则,追求线的优美,马蒂斯追求的同样是真实,而不是准确,追求的并非是精致勾勒的五官、比例匀称的身材,而是自由且舒展的线条。
(四)非洲文化的影响
20世纪早期,西方世界开始接受并欣赏非洲艺术。非洲的艺术风格充满了原始、神秘的色彩,深深吸引着当时急切寻求突破的西方艺术家们。非洲艺术中非洲面具有的似笑非笑,神态诡异;有的龇牙咧嘴,表情夸张。这种在肖像处理时进行夸张、变形,放大人物特征的形式,同样吸引着马蒂斯。西方艺术大多是静态的表现方式,而非洲艺术的表现方式大多是动态的,这种方式能够表现出创作对象最本质的特性,既不会太写实,也不会太抽象。
马蒂斯在创作中既吸取了这种将造型样式几何抽象化的方式,尽可能省略对创作对象的细节描绘,也借鉴了变形和夸张的手法以及硬朗的造型轮廓,整体风格稚拙且纯朴,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二、马蒂斯绘画语言的分析
(一)空间构图
在空间构图上,马蒂斯不再延续传统绘画创作的三维空间,不再注重画面实际的透视感画法,而转向描绘画面情感维度的透视,这是一种艺术家审美意识中对于审美空间形式语言的透视。
受塞尚的影响,马蒂斯不讲究透视的同时也不注重画面的明暗,强调的是画面的整体布局。画面中每一个存在的物体,无论是位置还是表现方式都有其自身意义和价值,精心的布局能够准确展现画家的幻想,呈现作家的内心世界。
马蒂斯的作品画面大多呈现平面化的装饰效果,以平铺的线条与平涂的色彩为主,整体忽略透视、明与暗、光与影,尽量把复杂的画面布局简单化,其也会为了呈现想要的画面效果,采用夸张或者压缩的处理手法。
(二)线条
对线条的特殊应用是马蒂斯作品的风格之一,其注重线条的表现,作品中的轮廓线比物品实际的轮廓线夸张很多。在描绘人与物时,马蒂斯喜欢用夸张的线条表现造型的轮廓线。平直的线条给画面奠定安静平稳的基调,弯曲的线条则使画面具有律动的美感,因此他认为线条不能够乱画,每一根线条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产物,每一根线条都有它的功能——以表现为中心,否则飞驰流动的线条就会分散注意力。
在西方绘画艺术中,线条的传统运用多偏向于理性表达。然而,自印象主义兴起之后,线条的感性特质开始突显。马蒂斯作为印象派之后的艺术家,更是进一步强调了线条本身所承载的艺术趣味,赋予了线条更高的独立性和自由度。在他的作品里,线条具有粗犷有力、朴实而略显稚拙的特色。
此外,日本浮世绘的装饰性线条、东方绘画中富有韵律感的线条,以及非洲艺术中纯粹质朴的线条,都对马蒂斯在绘画创作中的用线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简洁而富有张力的线条,使得马蒂斯的作品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
(三)色彩
马蒂斯认为,“艺术决不能抄袭自然,而应是表达自己情感的手段”。色彩本身是没有灵魂的物理存在,人的知觉经验赋予红色以热烈、蓝色以博大、绿色以优雅、黄色以尊贵等感情色彩,追求的是颜色从人内心世界出发的感性含义,并非通过光影得到的实际色彩。
马蒂斯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中,放弃对物体外形的具体细致的描绘,让色彩服从于精神的需要,将色彩放在凸显自己真情实感的核心位置,用色彩来构图,且色彩的数量也相对较少。色彩是情感表现的一种方式,马蒂斯善于运用大面积鲜艳的色块,表现内心世界,且善于大量运用补色,将补色作为画面的主体色彩,使得画面虽然色彩强烈,但色调平衡。
他在表现的对象、自我主观意识与色彩三者之间,巧妙地搭配建立起了一种内在的联系,并且将这种关联融入他的精神世界,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虽然使用的色彩与表现的对象在表面上看似没有关系,但“当这些不真实的色彩放在一起,最后呈现的效果却非常真实”。
三、马蒂斯艺术思想与东方绘画思想的相通性
他在《画家笔记》中写道:“我向往的艺术,是一种均衡的、纯粹的、宁静的、不含使人不安或令人沮丧成分的艺术。对于身心疲乏的人们,像一种镇静剂,或者像一把安乐椅,可以消除疲劳,享受宁静、安憩的乐趣。”他的“安乐椅”艺术思想类似于我国古代的文人画思想。
传统的文人画寻求的是心灵的超脱境界。东方文人画的创作理念通常是托物言志,创作者将情感寄托在山水之中或花鸟之上,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情绪。马蒂斯追求“和谐、纯粹与平静”的艺术,这两种创作理念其实追求的都是内在的和谐。
马蒂斯所生活的时代充满战争的苦难,那时诞生的象征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等现代主义流派都有相对极端的艺术倾向,但马蒂斯的作品中始终充满着令人愉快、平静的理想国思想。他的艺术理念是“不让一丝阴影投在纯净的艺术天地中”。这从他为战争所创作的《红色和谐》中可以看出。他描绘了一个简单而又温馨的家庭场景:一名妇女在餐桌前摆弄果盘,桌上散落着水果和花瓶,浓重的红色映衬着窗外悠远的景色。战争的气息在画面中没有得到丝毫显现,整体充满着对生命的向往以对美好生活的歌颂,这是马蒂斯对战争隐形的抗议形式,通过展现人们日常平静安定的美好生活侧面表达其对战争的极度不满。
这种方式与文人画的托物言志相似,都没有激烈直白地表达情绪,而是营造安逸平静的艺术境界。
四、结语
马蒂斯一生都在寻求一种艺术形式以更好地表现内心情感,他的色彩、线条、构图以及描绘对象都是他内心需求的产物,并不是靠理性的演绎推理而形成的具有意识态度的产物。马蒂斯的生活与艺术观,是追求“和谐、纯粹与宁静的艺术境界”。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他极力避免社会与个人苦难的阴影对他的艺术世界造成任何侵扰。他坚守着纯洁的艺术天地,不容许任何形式的阴霾渗透其中。因此,马蒂斯的作品带给观者的感受通常是愉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