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是艺术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美学中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意是作画人内心的情感,即心意,境是画面场景,即环境,意和境是主客观结合的艺术境界。意境的营造在油画创作中至关重要,可以让欣赏作品的人充分体会画中情景,也更能反映作画人的态度与情绪。
在油画的发展过程中,色彩作为油画重要的表现要素之一,能使画面富有表现力和动人心弦的感染力,而构图同样是重要的表现元素。意境的营造与色彩和画面的构图、布局是密不可分的。
在中西方油画发展的过程中,艺术家对意境的表达不尽相同,但笔者认为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是哪种绘画形式,都是对色彩和画面布局进行研究。通过巧妙的布局和色彩搭配创作一幅有意境的油画作品,引发观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是绝大多数油画工作者追求的至高境界。在19世纪早期,静物油画并没有得到法国艺术机构的高度重视,但经过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发展,静物油画获得了新生,并从此成为一种流行的艺术类型。静物油画往往以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物品为主角,如一本书、一束花或一把椅子。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平凡普通的物品,在画家的笔下却能焕发出独特的
魅力。
本文意在探讨静物油画创作中的意境营造。笔者认为,意境营造关键在于如何解读意与境,取舍意与境,探寻意与境的主次关系,只有意境合一,创作才能输出内在价值,让观者与作画人处于同一空间,体会画中的喜与悲、得与失。意境的营造与作画者自身的情绪是密不可分的。
一、中西方关于意境的解读
在中西方油画的发展历程中,艺术家们对意境的表达虽然各有特色,但都离不开对色彩、构图和笔触的深入研究与运用。在我国艺术发展过程中,第一次在绘画领域出现的意境的概念是清代画家笪重光提出的,该概念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理论内容。不仅如此,他在创作过程中进一步提出了“实境”“真境”“神境”的理论,奠定了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中国画讲究的是笔法、墨法和设色相结合形成的意境,追求含蓄飘逸、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形”“气”“力”“韵”皆备,虚实结合,诗中有画,营造出含蓄飘逸的意境。
油画中注重的是将画面的透视、构图、光影和绘画语言相结合,以此完成对意境的营造,形式的表达并不是其最终目的,重点是要将形式与内在含义相结合。
二、意境营造要素
油画,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且表现力丰富的艺术形式,其意境的营造一直是艺术家们追求的至高境界。意境,作为艺术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不仅是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更是艺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灵魂。画者通过营造意境表达自身的感受,观者通过视觉观感领会画面的意境。
创作过程中,意境的营造主要从色彩、构图和笔触三个要素着手。
在油画的发展过程中,色彩、色调是画面最直观的表现,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与意义,它能充分反映出创作者的内心情绪,增强画面的真实感,实现情景交融。不同的色彩能够营造出截然不同的意境,巧妙的色彩运用,可以使静物油画呈现出不同的情感氛围。例如,暖色调的色彩能够营造出温馨、舒适的意境,冷色调则能带给人们一种冷静、深邃的感觉。同时,色彩的对比和调和也能影响画面的意境表达,使作品更具层次感和深度。
除色彩之外,构图也是营造静物油画意境的重要因素。在静物油画中,画面的构图是一幅画最先给人的直观感受,构图决定了画面的整体布局和视觉效果。合理的构图能够使画面中的静物呈现出和谐、稳定的美感,同时也能更好地表达作画人的情感和态度。从透视来说,角度越大的画面给人的冲击感越强,三角构图、平行构图、S型构图都给人不一样的视觉感受。例如:三角构图能够烘托稳定而庄重的氛围;平行构图能营造出宁静、宽广的视觉效果;S型构图能引导观者的视线,增强画面的动态感。
笔触作为油画创作的另一个重要元素,同样对意境的营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触的走势和轻重缓急,以及所使用的媒介剂常常能表现创作者作画时的情绪与态度。在静物油画创作中,笔触的细腻与粗糙、刚硬与柔软都能为画面增添不同的质感与情感色彩。普遍的绘画用笔次序是先用大笔刷铺大色,然后再用小笔刻画细节,运笔的力量轻重及方式,如拖、拽、抹、揉搓、擦等,都会营造出不一样的画面效果。调色油、松节油、稀释剂等媒介剂的使用量多少也会导致产生不同的笔触,从而营造出与众不同的意境。通过巧妙的笔触运用,艺术家能够将自己的情感与思绪融入画中,引发观者产生情感共鸣。
感投入也是营造意境的重要因素。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中,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价值。这种情感投入不仅能够使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共鸣力,还能够使观众在欣赏作品时感受到艺术家的真诚和热情。
三、意与境的对立和统一
意是艺术家内心的情感传递,境是绘画场景的氛围营造。艺术家在创作中表达境的同时,要相应表现作者的意,即艺术家以物品造型塑造来传达内心情感,情感蕴含于物品造型之中。意与境从辩证关系角度来看,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统一体现在意是建立在境之上的,没有境就没有意。作品情感不能直接传达给人,要依附在某一媒介之上或通过行为来运转。这样就需要创立境,绘画的境就是画面场景的建立。境体现了一种意,无论是表达希望的境还是绝望的境,凡是有境就有运动。对立体现在意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人的意识形态,而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物质世界,是具体的场地。意与境之间的对立是情感与境界、理想与现实、真实与虚无的对立。
意与境是两个矛盾体,两者在融合过程中经历了冲突与忍让,找到彼此和谐共生的交点,艺术家在表达意的同时不能忽略境的存在,只有这样画面才能既有感性又有理性。
四、关于大师作品中意境的解读
(一)凡·高《白玫瑰》意境中意的解读
意最早见于《诗经》,将意字拆开是立、日、心,即每日思、愿、念、想从心中确立。古人云:意在心中,所以从心。意字也可解读为心音,即言为心声。在静物油画创作中,意是作画人独有的绘画语言,作画人赋予物体生命力,观者能够从画中看到物中有意,意中有物,物意交融。
《白玫瑰》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凡·高在生命最后两个月完成的。1890年5月,凡·高即将离开法国圣雷米精神疗养院,在离开前夕他画了一组特殊的静物油画,包括《白玫瑰》等。在《白玫瑰》中,凡·高选择的色彩异常精简,整个背景选用暖绿色来填充,散淡的笔触使得背景颜色微微透出星星点点的黄色,给人一种娇俏之感。他选用的是古典手法,保留了肆意洒脱的用笔习惯,笔触的大小、厚薄层次推进很柔和,不同于以往的粗犷框架。这一次绘画创作转变正如他在信中所写,当人们凝视这些花朵时,可以感受一切信仰的“重生”。在《白玫瑰》中,白玫瑰坚强绽放,让人感受到强大的生命力量——活力和热情,每一朵花都倾注了艺术家的情感,仿佛在诉说着渴望摆脱痛苦,获得“重生的希望”。
(二)凡·高《白玫瑰》意境中境的解读
境字可解释为场景、境界,场景是艺术家绘画中选择的客观世界。境是画面场景、心境的融合,在绘画中,境是物体的摆放位置并以此产生的主次、前后、大小关系。在静物油画创作中,如果忽略环境对画面的影响,只考虑画面的构图关系,那么各个静物之间将难以产生共鸣,画面只存在素描关系而缺失色彩感觉。
对于静物油画创作,画者在创作初期就需要收集素材,选择作画场景。从作画场景可以洞察出艺术家的用色、笔触、构图,以及其对画面的整体控制。艺术家对于绘画场景的选择也侧面体现出其对于艺术的理解和心境的变化。
在《白玫瑰》中,画面的焦点聚焦于一束白玫瑰,桌面只散落着几片叶子和花瓣,花瓣画得很随意,只有零星几笔,画面的虚实、空间、形色恰到好处。在形的处理上,凡·高用黑色刻画,填色时留出一部分黑线,让色块和线条互相衬托。插在花瓶里的玫瑰花用纯白色描画,然后用笔反复涂抹,让底下的浅绿色反底,纯净清雅、无暇高贵的玫瑰花跃然而出。凡·高的静物创作中素材单一,只有一个物体配上单色的背景。虽然《白玫瑰》选择单色创作,用色简单,但是看上去并不单调,反而协调素雅,尽显纯洁高贵之感。
在凡·高的静物油画作品《白玫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意境营造的独到见解。他善于用轻松活泼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赋予白玫瑰生命,使它不再是简单的物质存在,而是充满了情感和故事性。他画中的白玫瑰仿佛被赋予了灵魂,与背景色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和谐统一的艺术氛围。凡·高笔下的每一幅静物油画都仿佛是一个小宇宙,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和可能性。他通过巧妙的构图和精湛的技艺,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物品不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和变化的,引发观众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五、创作感悟
在静物油画的创作过程中,通过对构图布局、色彩色调、技巧语言进行不断研究可以发现,其实意境的营造就是创作者情感和画面表现的统一,笔者认为意境是一种无法具体言明的内心感触。感触不是虚无缥缈、不存在的,而是一种自身的内心独白,强调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在静物油画的意境营造过程中,作画者需要通过色彩的运用和画面的布局来衬托氛围,在画面布局上反复推敲,不断尝试,使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作画者要针对受光与背光加入相应的冷暖色,利用色彩来塑造静物的体积感,根据光源的变化对画面进行调整,营造出空间的纵深感。另外,可以运用毕加索的色彩搭配技巧,降低色彩纯度使画面更加柔和,把意境中的境通过艺术加工完美地展现出来。
静物油画创作中追求的是意境与情感的融合,只有深入理解和把握意与境的关系,才能在作品中营造出真正有意境的画面,让观者感受到作画者对生活的热爱与关注,以及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思考,领略到静物油画中意境营造的无限魅力与可能。总之,在油画创作中营造意境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作画者不断探索和实践。只有不断努力和实践,作画者才能够创作出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作品,为人们带来更加深刻的审美体验。
六、结语
意境营造是油画创作中更高层次的艺术表现方式。在实践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多观察、多思考,不断积累创作素材和灵感;二是注重基础训练,提高绘画技巧和表现能力;三是注重创作过程中的情感投入和人文关怀,将情感和体验融入作品中;四是关注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将作品与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使作品具有更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