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歌

2024-10-02 00:00:00霍玉东
绿洲 2024年5期

我是大地一粒尘

得知祖母去世,因路途遥远,我未能回乡为祖母守灵。祖母下葬那晚,夜空明亮,我望向故乡的月华,目光穿越昆仑山的上方,目睹一颗流星划过。

直到很多年后我到内地参加学习,利用五一假期,回到了故乡的老屋,第一次来到祖母墓前凭吊。冥币燃得很旺,发出一阵一阵的呼呼声。就在那一刹那,祖母对我的好,一下涌上心头,愧疚的我长跪在黄土堆出的坟丘上,止不住潸然泪下。一向嘴拙的父亲为了安慰我,说出了我平生听过的最有哲理的话:“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每个人都是大地的一粒尘埃。”

祖母曾说每个人都是天上的一颗星,只是让人产生探索的一个美丽童话,而父亲所说每个人都是大地的一粒尘埃,才是现实世界!

大地是人类子宫,大地是万物之母。大地所育,终归大地。如果说我们都是大地的一粒尘埃,那么按照费孝通先生所言,乡土性就是中国人的根!

乡土是中国人的根。

我们作为农耕文明古国,长时间以农为主,当然离不开土地,就是到了现在,我国仍然有着庞大的农业人口,农业大国的根本地位并没有改变。我们古代人口的流动性小,当这种生活方式逐渐沉淀为文化时,也慢慢成长为带有浓重乡土味的社会,现在,这种长期形成的文化仍然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成为每个人心灵沙漠的绿洲。不管一个人是处在人生的高峰还是低谷,每个人心中都有一股“土味”,并孕育生长出遒劲的根须,扎进血脉、植入灵魂。

记得我回故乡那天,太阳很大。坐在火车上,我想到了泰戈尔的诗:“今天大地在阳光下向我细语,像一个纺纱的妇人,用一种已被遗忘的语言,哼唱着古老的抒情曲。”回到家后的所见、所闻、所感,让我发现了忽然变老的故乡!与城市夜空窄堂深巷的歌舞声色的喧嚣比,村庄白昼院落瓦砾的虫鸣蝈叫,尽显了沉沉暮气。年轻人都到城里淘金了,把孩子丢给老人,不要说普通的节假日,就连春节回乡的年轻人也不多了。一向不会写诗的我,也即兴写了这样一首诗:“五月的村庄,在阳光下欲睡。老人和孩子,来到田野,和泥土庄稼亲近。村子里,最后一对青年男女,也背负行李远行。老人对窗叹息,孩子在梦中发出,长长的呓语。”

张克俊先生归纳出我国乡村衰落的五个表现:一是农村空心化,房屋大量闲置,家庭空巢率持续上升,一些传统村落凋敝甚至走向消亡,乡村记忆消失,文化流失明显;二是农民老龄化,许多农村地区支撑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是50岁以上的人群,包括妇女,“谁来种地”的矛盾突出;三是农业副业化,主要表现为小规模、一家一户的传统农业、兼业农业、老人农业;四是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现代文明程度低;五是农村生态环境退化,不少地方的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现象突出,农膜、农药、化肥超量使用,农村面源污染较为严重。

据住建部《全国村庄调查报告》数据显示:1978—2012年,中国行政村总数从69万个减少到58.8万个,自然村总数从1984年的420万个减少到2012年的267万个,年均减少5.5万个。

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一诗中,深情地写道: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是一个多么美好而令人向往的乡村美景啊!如今,生活在城里的都市人,无不向往恬淡、舒适和静谧的乡村生活。可这种乡村生活要以让人“回得去”为重点。作为大地的一粒尘埃的我们,作为农耕后裔的乡土中国人,又如何能够回得去呢?

乡风拂过阿拉尔

“四月的阿拉尔市,春风轻拂、胡杨泛绿、沙枣花香。在去现场观摩点的路上,由我为在座的各位领导介绍……”

贴着编号的车辆上,一位年轻姑娘流利的普通话,吸引了车内人员的注意力。这是2022年4月初,兵团农业农村现场会,在第一师阿拉尔市召开的一个情景。月底,自治区乡村振兴示范现场会,也在这里召开。

不到一个月时间,两次省级乡村振兴工作现场会,同时来到第一师阿拉尔市。可见,乡村振兴之劲风,不仅吹到了我遥远的故乡,也拂过了我现在工作的西域边陲阿拉尔市。令人欣喜不已的是,这里的乡村振兴工作,走在了兵团乃至全疆的前列!

2022年,阿拉尔农业生产总值371亿元,总量兵团排名第一,农业农村、乡村振兴工作在兵团综合考核中排名第一。

这一阶段,阿拉尔乡村振兴工作荣获全国、自治区和兵团的各类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7项,其中,阿拉尔乡村振兴局荣获“自治区乡村振兴先进集体”称号,十团十三连寇晓燕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这一时期,六团获批国家苹果产业强镇;三团和十三团分别成功获批核桃、红枣产业强镇……

阿拉尔水资源充沛,素有“绿洲蓝城”的美誉。这里又是世界第二大、中国最大的流动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阿拉尔市位于前往和田、塔中两条沙漠公路的交叉点上,被称为“沙漠之门”,乃沙漠之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阿拉尔市是南疆的地理中心,具有筑一城而控八方的战略地位,还是三五九旅精神传承地。

走进阿拉尔市,广场上那矗立的屯垦戍边纪念碑和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如同熠熠生辉的双子星座,被列入全国红色地标性经典建筑,述说着这座军垦新城的红色传奇!王震将军将它的历史概括成“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千里,屯垦在天山”这四句话。

1953年6月,随王震将军解放新疆的原二军步兵五师,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整编为“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一师”开始,原步兵五师官兵“放下枪杆子,拿起镐把子”,肩负起屯垦戍边的时代使命,书写着“亘古大漠起宏图、戈壁惊开新世界”的传奇。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阿拉尔实现了从地窝子、土坯房、砖瓦房再到新楼房的巨变,同时也迎来了地窝子上筑新城的涅槃。

2002年9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阿拉尔市。2017年,中央要求兵团加强南疆工作,阿拉尔市成为兵团立足南疆发展的主中心城市,也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大发展时期。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过云层喷薄而出,沉睡了一夜的阿拉尔市在朝阳中醒来,闪烁着熹微之光。这座祖国边陲的军垦城市,与连绵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蜿蜒的塔里木河融为一体,向世人展示着独有的魅力。

作为一座军垦新城,农业仍然是阿拉尔的主要经济命脉。目前,阿拉尔种植棉花面积200余万亩,林果面积100余万亩,另外,还有一定用地面积的粮食、畜牧业、设施农业,拥有890家农业合作社。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为农业立身的阿拉尔带来了发展机遇。近年来,阿拉尔把乡村振兴工作,作为战略上的一盘大棋来部署,以强化乡村振兴责任、涉农干部本领和督促考察为抓手,通过“乡村振兴擂台比武”等活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师。

以2022年阿拉尔农业农村工作为例,取得了五大新成绩:

一是农业提质增效。运用北斗导航播种、无人机植保、机械化采收等,阿拉尔市实现棉花产业规模化、种植机械化、管理集约化。棉花主要质量指标在兵团主要植棉师中排名第一,达到阿拉尔纤检所建成以来最好的一年。二团水稻创建点亩产达910公斤,是新疆水稻最高单产。七团复播大豆高产创建点亩产达291.4公斤,获得农业农村部“金豆王”奖,创我国北纬40°以北中高海拔地区复播大豆高产新纪录。

二是团镇发展动力增强。创建产值50亿元以上团镇5个,产值30亿元团镇9个,产值亿元以上连队75个。三团、十三团分别获批兵团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建设。连队党支部领办各类专业合作社137家,指导61个连队带头发展连队经济,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职工变股东,带动职工增收致富。十一团蜜园果品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国家级生态农场”称号。

三是农业产业化力度加大。截至2022年底,阿拉尔共有师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9家,其中国家级2家,兵团级23家,师市级14家。实现认定师市家庭农场24家,家庭农场达到180家。890家农业合作社带动2.14万职工群众人均增收1.15万元。

四是特色种植养殖成效明显。培育八团辣椒和中草药、四团沙棘等“小品种”,支持沙漠之门、羊脂籽米、寇姐农特等企业品牌发展壮大。在五个团场推广温棚生态养殖、盐碱水标准化池塘养殖和盐碱水大水面网箱养殖模式,投放罗非鱼苗种50余万尾,生产罗非鱼150余吨。建立“稻蟹综合种养示范基地”300亩,小龙虾繁育基地223亩和成虾养殖基地300亩。大力发展戈壁农业、设施农业。“郭牌”西瓜、“果小姐”羊肚菌、草莓热销疆内外,5000亩戈壁设施农业当年建设当年达产,典型经验做法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

五是“百企助百连”行动深入。220个连队275个项目确定示范连队6个、打造示范项目7个,形成了连企互利共赢促发展的良好格局。

过去,阿拉尔市农业生产单一,如今已形成以棉花、红枣、苹果、香梨、牛、羊、淡水鱼等具有本地特色的、上下游互通的农业产业链。一幅现代农业画卷跃然眼前。

借得春风绘美景

走在阿拉尔市的大地上,不论是哪个团场村镇,到处都是“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随处可见的是干净整洁的道路,窗明几净的房屋,优美宜居的庭院……阿拉尔借着乡村振兴的春风,描绘了大地的美景,呈现在眼前的是:蜂采花蜜人恋景,无限美景画中游。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核心。

师市连队清洁行动深入推进,各团场和连队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画卷在阿拉尔大地上徐徐展开。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对全国106个措施有力、成效突出、群众满意的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予以通报表彰,第一师阿拉尔的十团榜上有名。

“房前屋后收拾得干干净净,门口种了树,栽了花,既美化了环境,又方便了生活。”说起连队变化,十团十一连职工申小平幸福感油然而生。十团累计投入3500万元用于连容连貌提升,使连队面貌焕然一新,提振了职工群众的精气神。“连队清洁行动越来越有力,职工群众人人动手,家家户户都干净整洁,大家对创建文明和谐、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美丽连队充满了信心!”十团八连党支部书记孙力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阿拉尔市投入超过3亿元用于人居环境整治。先后拿出资金500万元,评选出20个美丽连队。阿拉尔市先后被评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国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有两个基层单位被评为国家级美丽宜居村庄。

一条条入户道路整洁宽敞,居民庭院干净有序……走进阿拉尔各团场,风景优美、空气清新、生活舒适,到处是一幅幅美丽的生态宜居画卷。这是阿拉尔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连队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结出的累累硕果。“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美丽乡村建设,职工群众既是受益者也是参与者。人居环境整治不仅改变了连队面貌,也从根本上改变了职工群众的生活方式。职工群众切身感受到了变化和实惠,乐享美好生活。

阿拉尔聚焦乡村振兴,加大了阿拉尔园林城市建设,初步形成了“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人在景中”的生态宜居宜游的发展格局。目前,阿拉尔市城区人均公园面积17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30.6%,绿化覆盖率达43%。走进阿拉尔市,到处柳荫环绕、鸟语花香、楼宇错落。绿树掩映之下,整个城市的建筑选用“红柳红”顶色和“沙漠黄”墙体作为总基调,营造出汉唐古韵风格,也彰显着兵团人的环境适应力和不屈不挠的生命力。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阿拉尔市文化馆、公共体育中心等标志性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城市书房、影院、茶吧应有尽有,市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阿拉尔重视引水植绿,“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大漠边城充盈着江南灵秀。阿拉尔的花草树木高矮相间花开不败,从春到秋都姹紫嫣红。城区内的胡杨河、如意湖一年四季水量丰盈,引得天鹅前来嬉戏。大绿化是阿拉尔的特色,我喜欢骑自行车上下班,就算炎炎夏日也不用担心头顶骄阳似火,骑行道、人行道都被浓荫遮盖,形成了一条条长短相连的林荫道。下班后,我常常沿着如意湖和胡杨河骑行,观结伴的蝴蝶弄花,看成群的天鹅戏水,享受新城的怡然和恬静。

阿拉尔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创新,正成为沙漠边缘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阿拉尔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跻身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坚持创城不停歇,擦亮文明底色。塔克拉玛干·三五九旅文化旅游区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依托国家支持的大学城建设,正在打造国家高等教育园区,建设教育高地。

阿拉尔也在下大力气打造养老福地,建设医疗高地。

2022年10月,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入选第四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名单,从全球首例5G超远程国产机器人肝脏切除术,到国内首例5G超远程机器人肝胆手术等多项国内领先案例……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强基固本,致力于抢占区域性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制高点。目前,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已拥有6个兵团级重点专科、13个阿拉尔级重点专科;累计开展各类新技术新项目72项,其中全国首例1项,全疆首例3项,兵团首例2项,南疆首例2项,阿克苏地区首例3项。

乡村要振兴,交通须先行。

2022年6月16日,对阿拉尔人来说,是个比过年还要欢庆的日子。这是继2022年1月10日铁路通车,阿拉尔人告别不通火车的历史后,阿拉尔迈入“航空时代”的日子。欢天的锣鼓,敲醒了沉睡千年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连一直无精打采的骆驼刺和芨芨草都开始振作,不停地点头微笑。乘飞机从空中俯瞰,阿拉尔塔里木机场就像一个大红帽,扣在灰色的沙漠里,其颜色的反差之大在全国的机场里也不多见。

2023年3月26日,阿拉尔塔里木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10万人次。当天,阿拉尔民用机场项目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和阿拉尔塔里木机场工作人员,为第10万位乘坐飞机的旅客王天瑞送上鲜花和纪念机票。

“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坐飞机、坐火车,出行更加便利,我们的优质农产品打着‘飞的’出疆,几小时后就能走上全国各地消费者的餐桌。”阿拉尔市鸿源金泰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张剑说。阿拉尔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公路交通网进一步完善,铁路、航空相继建成投用,立体化交通格局的形成,大大助力了乡村振兴。

阿拉尔还拓展了乡村振兴外延,通过整合文化医疗、政务服务、商业休闲、体育健身等业态,着力打造以健身、养老、阅读、消费、社保等为内容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让职工群众外出步行一刻钟内,享受“一站式”多种便民服务。“这么多便民服务圈,生活不仅便利了,品质也提高了不少。”家住阿拉尔市青松路街道阳光社区的居民葛云鹏说。

乡村振兴的春风,吹绿了阿拉尔的大地,沙漠边缘荡起层层碧波,曾经人迹罕至的阿拉尔市焕发出蓬勃生机,每一片绿野都映衬着安居乐业的笑脸,每一处繁华都是履行职责使命的见证。

错把南疆当江南

“不望天山山顶雪,错把南疆当江南。”我一直认为这句诗是对阿拉尔大美,最富诗意的表达。记得我之前曾写过“陪你七月流火赏雪山”的歌词。试想一下,炎炎酷日,在天山脚下阿拉尔的四团、五团路上行走,烈焰下绿色作物都蔫了,一抬头,见到的却是皑皑白雪,刹那间,视觉和感觉里奔涌的,不只是一个“爽”字了得!

阿拉尔的美,确实是粗粝与温润交合,狂野与温婉碰撞。尤其是“色”的极致反差,会给人带来心跳的视觉和感官体验。阿拉尔的秋阳下,大片大片的农田、果园与城镇交相辉映,呈现在人们视野中的是百里枣园一片红,千里棉田连天白,万里胡杨黄满天,宛如一幅五彩斑斓的油画。

阿拉尔是距离塔克拉玛干沙漠最近的城市,然而,那里又是南疆水源最富集之地,阿克苏河、和田河、叶尔羌河分别从天山和昆仑山奔流而下,在阿拉尔形成塔里木河干流源头,阿拉尔也是塔里木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境内有四大平原水库,自然天成的大水面、大湿地,引来百鸟翔集。青色的沙漠、黄色的胡杨、蓝色的湿地,灵动的飞鸟,组成了一幅巧夺天工的“南疆水墨画”,对人的视觉极具冲出力。

这里的春天,还有大片大片粉白的梨花,粉红的杏花、桃花,还有米黄的沙枣花。当然,戈壁滩上罗布麻绽放的小白花、红柳枝头摇曳的紫红花,以及视线里的一片不大安静的青色沙粒,更是浑然千年,守望成趣……对内地来的游客来说,这都具有核心吸引力。

“大漠兵城、水韵绿洲、南疆中心、军垦新城”,这里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文化旅游,成为阿拉尔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载体。

万亩花海,芬芳萦绕,美景如画。2023年4月10日,四团永宁镇一年一度的杏花文化旅游节拉开序幕,纷至沓来的游客或拍照,或嬉戏,或品美食,一时之间,幽静的杏园变得热闹非凡。在特色农产品展示区,四团吊干杏备受游客青睐。

近年来,阿拉尔以花为媒,以游为介,把文化资源、美丽乡村、良好生态等元素串联成线,举办旅游节庆活动。先后开展了十六团荷花节、十四团樱花节、九团梨花节、七团中华龙舟节、五团苹果音乐节、绿园镇“七彩·疆南”旅游节、“地窝子杯”特色美食节等27项文旅节庆活动,吸引游客26万人,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金秋十月,正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最美的季节。2023年10月21日,塔里木越野挑战赛,在十一团沙漠之门景区开赛。该赛事吸引了来自全疆各地的100余位选手参加比赛,吸引数万名游客到现场感受赛车的非凡魅力。

“游客来到沙漠之门,除了去塔克拉玛干沙漠地标、环塔沙漠之门等景点‘打卡’,还可以体验火车餐厅、房车营地等。景区推出了沙漠越野、沙漠赛马、沙漠骆驼、低空飞行等多种体验类项目,让游客沉浸式感受沙漠文化。”赛事主办方介绍说。

阿拉尔探索“旅游+文化+体育+康养”融合发展模式,进一步深挖“沙漠文化+体育旅游”内涵,把沙漠之门景区打造成集体育运动、康养、沙漠文化为一体的中国西部特种旅游目的地,举办了多场越野拉力赛,吸引了众多疆内外越野爱好者参与,让体育赛事带来的“流量”转化为文旅消费的增量,实现了游客口碑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走进九团八连,“军垦民宿”“军垦第一锅”等红色旅游让我印象深刻,此外,还有军垦记忆、党员党性教育基地,让人不仅可以住在连队,体验“兵”的生活,还能参观了解兵团的历史。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阿拉尔以推动文旅融合和产业发展为切入点,不断整合三五九旅红色文化。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研学教育基地的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活动,持续开展“流动纪念馆”红色文化下基层、进军营、进校园外宣活动,让市民更加了解兵团的红色文化;坚持以研带学,积极开展针对青少年的研学旅行活动;创新宣教形式,充分利用抖音、微信等网络平台,扩大宣传范围、提高影响力。2022年,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累计接待游客400余万人次。

游一师、赏民俗、品美食……2023年10月20日至10月25日,以“红色、红心、红途——心之所向”为主题的阿拉尔首届塔里木文化旅游节举办。当天,第一师阿拉尔市、第二师铁门关市、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和第十四师昆玉市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共同签署了《环塔里木文化旅游联盟合作协议》。这是以开展“台州万人游阿拉尔”活动为契机,实施南疆区域联动工程,联合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文化和旅游部门,开辟南疆环游路线,组建南疆旅游环线区域联盟,实现市场与政府双赢。

阿拉尔已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家、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镇)4家、国家沙漠公园2家、获得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国家第四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红色旅游景区、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全国文明旅游示范单位等诸多荣誉称号。2022年,受疫情影响旅游接待量225万人次,旅游收入12.46亿元。2023年目标任务:旅游接待量将突破4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0亿元,接待量及收入力争排兵团前三名。

诗意山水竞芬芳。阿拉尔把文旅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文旅融合共兴的生动实践中,留下铿锵足音。

看咱们的年轻人

曾经,跳农门是年轻人的追求;曾经,雁南飞是年轻人的梦想。然而,随着一带一路推进,新疆在全国的发展战略地位越来越凸显,作为兵团向南发展的主中心城市阿拉尔,未来的发展潜力可期。当乡村振兴的东风,迅疾地刮进塔里木的时候,那些天生敏锐的年轻人,首先感知到了“春江水暖”。他们不约而同地带着发展理念、带着科技成果、带着产业抱负,更多的是带着报效桑梓的情怀,重返故乡的大地播种梦想,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汪春水。

越过天山南麓,背靠昆仑山脉,依傍塔里木河,边上是著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沙漠绿洲阿拉尔市,15小时的充足日照,20℃以上的昼夜温差,全年长达220天的无霜期,加上昆仑山终年的冰川雪水灌溉,造就了阿拉尔市甘甜醇厚口感的红枣产业。

从阿尔市到各团镇,一路上处处可以看到虬曲盘旋的枝丫上缀满了一簇簇红彤彤的枣儿,如玉似瑙,煞是喜人。“沙漠美人,红颜天成”,有人这样形容大漠边缘产出的优质红枣。

新疆红枣种植面积480多万亩,阿拉尔占十分之一,达50万亩。目前,该红枣产业逐步形成了集科学种植、精深加工、品牌建设于一体的经营模式,红枣实现了从卖原料到卖产品、卖品牌的多元化转变。红枣产品在全国市场一路飘红。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我们回乡创业的年轻人在阿拉尔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搏击云空,可以说功不可没。

第一个值得说的人物叫赵闫,一个扔掉绿卡“弃文从农”九○后姑娘。

2008年,赵闫考入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前往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赵闫入职一家国际传媒集团从事记者工作,并于2015年拿到澳洲“绿卡”。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2017年,赵闫不顾家人反对,抛下了别人眼中的“金饭碗”,在人们“孔雀东南飞”的时候,她却毅然飞回家乡,回到阿拉尔市十三团,开启了她的创业之路……赵闫的父母都是朴实的农民,一心希望孩子们跃出“农门”,“好好的澳大利亚绿卡,说扔就扔?”特别是父亲,气得一个月都没跟赵闫说过话,倒是身在北京和三亚的双胞胎弟弟,毫不犹豫地回到家乡,陪着姐姐一块创业。如今,赵闫创办的“叁颗枣”果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由最初的5名社员,发展成可辐射带动周边100多户枣农实现增收,销售的产品也从一颗红枣扩充到了30多种干鲜果产品,能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我从来没有因为这个决定后悔,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这里才是我的家,能在自己的家乡和父母身边创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儿。”赵闫说。

第二个值得说的人物是何军,一个名牌大学的金融硕士,在知名证券公司从业四年,一步步走上公司中层领导岗位,在众人羡慕的时刻,为何要回到偏远的新疆南疆兵团团场,一头扎入红枣加工、销售行业,让自己从头再来呢?

由于父母是十三团的普通种枣职工,何军深知枣农的种枣艰辛。由于没有定价权,红枣市场波动大,枣农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收入极不稳定。当了解到了父辈卖枣难的情况后,他觉得自己应当为家乡枣农做点什么。于是,他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红枣的市场行情,积极开展市场调研,认为红枣产业大有可为,便义无反顾地返乡成立了红福天枣业有限公司。到2020年,红福天枣业有限公司以年销售额超亿元的成绩,入选兵团级红枣加工龙头企业。同年,何军紧抓全国红枣市场将迎来上升期的机遇,做出大胆决定:投资3000万元,新建一个智慧工厂和生产车间,新增3条生产线,改建两条智能生产线,积极打造公司智慧工厂和一体化生产车间,成立了电商运营中心。难能可贵的是,在何军及师市企业的共同努力下,2023年8月21日,郑商所发布公告,在新疆增设3家交割厂库期货上市,阿拉尔的红枣产业生态发生了巨变,“小”红枣融入了大金融行业。

第三个值得说的人物是雷露蕾,同样是一个九○后姑娘,同样是土生土长的“兵二代”。

2015年,雷露蕾从中国石油大学毕业后,放弃了赴英国留学的机会,选择回到阿拉尔十一团创业,帮助父亲经营合作社。她抓住机遇设立的“塔里木河”“西域百果”品牌店,带动销售周边团场200多吨应季鲜果。2021年她入选全国第三批农工合作社典型,带动阿拉尔500余户种植和养殖职工增收创收。2022年,该合作社产值超过6300万元,被阿拉尔评为“经济贡献突出企业”。“我们正在建立阿拉尔市农产品信息库,加强农产品供应链建设,为特色农产品拓展新销路。”据雷露蕾介绍,公司同时在提升农产品品质上下功夫,让农产品从“卖得掉”转向“卖得好”“卖得久”,塑造网络口碑。八年来,雷露蕾通过艰苦创业,一步步把小红枣变成“致富果”,带动当地的职工群众一起增收致富,展现出新时代兵团人的亮丽风采。

新时代给予赵闫、何军、雷露蕾返乡创业的勇气,也给予了更多和他们一样的“新农人”,在团场广阔天地、乡村振兴浪潮中一往无前、奋斗成才的干劲和机遇。赵闫、何军、雷露蕾仅是“燕归来”“凤还巢”的代表性人物,像他们这样的年轻创业者还有很多。日渐变化的家乡,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返乡创业,成为大学毕业生和外出人员的更好选择。

筑好巢,才能引得凤凰来。优化创业环境、简化审批流程、搭建公共服务平台、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阿拉尔为了让优秀人才留得住、站得稳、人得富、业得兴,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一揽子扶持政策和措施,为年轻人返乡就业、创业,提供了一片沃土。

巨笔绘新景,美图入画来。从创业者那一张张浸满汗水、饱含期盼的面庞,一个个逐梦田野、努力奋斗的身影,我看到了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获得感、幸福感,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看到了乡土中国的未来。

农耕文明的载体不是城市而是乡村,中华文明属于农耕文明主导的文明。乡村携带着中华文明的基因,隐藏着中华文明演化的原动力,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演化规律是:乡村兴则中国兴。回归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

责任编辑去影宁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