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类型的作文,要把人物写活,一般要借助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表现其内在的性格。笔者认为,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写人类型作文的写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外貌描写又叫肖像描 写,指对人物体态、容貌、衣着、神情的描写。只有抓住人物特点,写好外貌,才能做到写谁像谁,使读者如见其人。描写人物的外貌,要抓住给人印象最深刻、最突出的特征。同时,一定要根据文章主题的需要,抓住特征,善于取舍。
如《少年闰土》关于闰土外貌的两处描写很有特色:1.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2.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两处外貌描写既有粗线条整体勾勒,也有局部细节描写,还有特写,虽然角度不同但都抓住了闰土是一个海边农家少年最突出的特点——健康、结实,两次出现的银项圈看出父亲对他的疼爱,从侧面写出了闰土小时候的家境,为鲁迅三十年后再与中年闰土重逢,看到闰土的儿子——水生的模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凄凉、伤感之情油然而生。
在教学中,笔者把两段文本材料呈现在屏幕上,引导学生思考“闰土”为什么是紫色的圆脸,让学生明白外貌的刻画要体现其身份特征。学生张静捷在《回忆我的老师》中写道:每当想起王老师,我总会想起她的眼睛,她的眼睛很大很大,一生气就会瞪人,目光足足在犯错同学的脸上停留一分多钟,眼睛里泛着寒光,看起来很凶。她脸上还有很多小黑点,眼角也有了很多皱纹了,大概是老了吧!
“言为心声”,除了外貌描写外,写好富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也很重要。写人一定要重视语言描写,选择他有代表性的语句,表现他的个性和思想,给读者“闻其言,见其人”的印象。
《红楼春趣》中众人放风筝时的语言写得贴合身份,宝玉着急风筝放不起来时脱口而出“若不是个美人,我一顿脚跺个稀烂”,看到黛玉把风筝放飞后说的是“可惜不知落在那里去了。若落在有人烟处,被小孩子得了还好;若落在荒郊野外无人烟处,我替他寂寞。想起来把我这个也放去,教他两个作伴罢”,这段话写出了宝玉率真、善良的性格特点。
在教学中,笔者引领学生结合文本材料和影视资料,反复感悟曹雪芹笔下的人物刻画的精妙,并拓展《刘姥姥进大观园》中的小姐丫鬟们吟诗中的雅言与刘姥姥“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母猪不抬头”的俗语进行比较,学生对人物语言符合身份特征的特点有了更深的了解。学生郑佳祥在回忆自己的语文教师张老师时说:“别看张老师说话很幽默,张志辉的作业没写完,张老师找到了他,便打开了话匣子,她的话像一条瀑布飞泻而下,说完后,她还加了一句:你要记住,我这次可以放你一马,下次可以放你一马,但我是来上课的,不是来放马的……话音刚落,刚才还鸦雀无声的教室里爆发出一阵笑声,张志辉羞得满脸通红。”
要想写出个性鲜明的人物来,对比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因为“有比较才有鉴别”,如《慈母情深》一文写到了“我”向母亲要钱买书的对话,“我”的语言用了一连串的省略号,吞吞吐吐,欲言又止。母亲的语言干脆利索,工友排比式的语言道尽了反对和阻止的意思;母亲的态度却是支持和赞许,对比之下,母亲的贫苦、艰辛、慈爱、开明、感人的形象跃然纸上。笔者引导学生关注对比表达的妙处,学以致用,让人物形象鲜活起来。
综上所述,写好“写人作文”的方法有很多,巧借文本材料刻画个性人物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在习作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中心的需要,综合运用上述方法,才能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