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双修”视角下老旧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景观设计研究

2024-09-30 00:00:00卢运欣欧操
佛山陶瓷 2024年9期

摘 要:本研究聚焦于“城市双修”理念下的老旧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景观设计问题,以江西省樟树市紫荆花园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城市双修”来改善老旧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双修”中的双修是指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改变早期粗放式发展的城市风貌,推动内在需求发展。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和分析,发现该小区存在景观退化、交通不便、生活设施老化等问题。针对这些提出了包括重塑景观、改善交通等适老化设计策略,不仅为江西省樟树市紫荆花园提供了具体的适老化设计策略,也为其他城市在实施“城市双修”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考虑老年人群体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城市双修;老旧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景观设计

1 前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老旧小区适老化问题也日益凸显。自2017年起,中国全面推进“城市双修”工作,旨在通过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功能和景观风貌。2023年5月,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了开展城市双修的基本原则、目标和要求,城市双修并非只是对于周围环境的修复,它还包括了城市文化内涵等软修复。开展城市双修是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行动[1]。将理念融入老旧小区适老化景观设计之中,走进老年人的生活之中,给生活带来便利。

2“城市双修”理念下老旧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景观设计原则

2.1生态修复与环境优化原则

老旧小区的形成以及处在同个地域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设施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可以体现城市文化底蕴内涵,将文化通过以小见大的形式展现,有利于城市文化精神的传承[2]。为结合“城市双修”理念,老旧小区适老化景观改造应以当地特色生态环境为基础,着重点在于空间与生态之间的相互调节,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修复和环境优化,以提升老旧住区的生态环境和空间场所活力。

2.2文脉传承与精神修补原则

目前,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存在公共空间现状破败、功能不足、存在安全隐患、精神文化缺位、邻里社会结构退化等问题[3]。老旧小区适老化景观改造不仅是物理空间层面的更新,更重要的是要关注文脉的传承和精神的修补。判断这些文脉所蕴含的价值并加以保护传承,使其成为城市中独特一隅,使居民能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拥有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样既满足了现在人的生活需求,又让场所记忆和独有的文化等精神一直延续。

2.3功能提升与安全保障原则

老旧小区适老化景观设计应重点提升各空间功能品质,改善空间功能,提升安全系数。这些更新旨在疏通原有的道路结构,整合新的空间场所;在地形方面上,保留原有地形,营造多样化的社交环境,形成便利的交通、清晰的空间布局和层次丰富的景观体系[4]。

2.4自我价值与人文关怀原则

设计需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需求、行为特点、生活习惯以及从老旧小区活动的公共空间入手,通过调研和问卷等方式,科学分析老年人对空间的使用情况,总结其特点和存在问题并找到解决措施,使得景观设计真正做到以人为本[5]。与此同时,还需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小区活动,以获得自我满足感。

3“城市双修”背景下樟树市紫荆花园概况

3.1项目背景

紫荆花园位于江西省樟树市淦阳街道药都路63号,靠近鹿江路、府桥路和四特大道。辖区面积约为0.3平方公里,共有楼房三十余栋,居民约906户。小区周边生活便利,街巷相连,交通便捷,自带小型河道公园。附近基础设施完全,临近樟树市实验小学、清江医院以及数个小型公园。但小区内部由于建成年代略久,在适老化景观设计方面成效较弱,老年群体感受不佳。

3.2紫荆花园公共空间适老化景观设计问题识别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老旧住区的公共空间逐渐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3.2.1环境陈旧,配套落后

二十年前建造的老旧小区在景观设计方面已经过时,植物层次混乱,土地荒废,公共绿地私有率高,有效的绿化、植物配比等方面没有得到及时更新,配套设施陈旧落后,甚至部分存在安全隐患。紫荆花园内的小花园中的部分设施闲置,原有的水池变干涸,原本供人休闲的凉亭也已废弃,晨练器械部分损坏,安全有待保障。

3.2.2空间单一,利用率低

老旧小区氛围亲切,在此生活的大部分老年人为原单位退休职工,是该小区的养老特色优势。但小区空间单调,公共空间面积小而杂乱,例如本就活动空间有限的场地可能还会被占用,空间私占有率高。这种状况之下,即便老年人乐意参加户外社交,也会因为场地问题而感到困扰。

3.2.3交通拥堵,人车拥挤

近二十年,城市化进程迅速,交通需求超过了道路的通行能力,老旧小区内部道路交通秩序混乱,停车位缺乏且拥挤,车辆乱停,未能实现人车分流。各种交通方式相互干扰,给小区住民带来不便,危险性数高。

3.2.4文娱不足,认同缺失

该小区活动场所有限,不吸引老年人参与。参与是积极老龄化的核心要义之一,积极参与社会和社区活动使得老年群体多承担了一份责任,可以提升老年群体的自我认同感[6]。

综上所述,以上问题是该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凸显了紫荆花园小区公共空间及其景观设计改善的紧迫性。

3.3社区老年群体户外活动特征分析

3.3.1老年群体户外活动的行为特征

根据小区实地调研记录以及统计分析,该小区中居民的整体活动质量适中。老年人户外活动分为个人活动和团体活动,个人活动包括晨间散步、健身,小公园漫步,带孩子等。团体活动包括小区内聊天、健身、打扑克或者麻将、跳广场舞等。根据问卷整理得知:个人活动中的散步、社区公园漫步和团体活动中的健身、打麻将占比较高,邻里总体关系融洽。

3.3.2老年群体户外活动的时间特征

老年人的户外活动时间呈现一定的规律。总体来看,主要的外出活动的第一个时间段为6:00——8:00,第二个时间段为9:30—11:30,第三个时间段为14:30—17:00。通过分析老年人一天外出活动的时间可以得知:老年人在第一个时间段进行的户外活动多为小区内器械锻炼和小区内公园漫步,在第二个时间段的户外活动多为照看小孩或者是外出采购。在第三个时间段的户外活动多为室内活动,以打扑克、下棋等益智类运动为主。

3.3.3老年群体户外活动的空间特征

该小区由于其地理位置,所在处周围设施较全,且各个小区直接相邻紧密,人口密度较大,因此老年人外出空间选择多。该社区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为:楼栋之间空地处、转角空间、一楼住户前院、小区内小花园、公共活动中心、柴草间棋牌室等。通过研究老年人的户外活动路径选择特征,深入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空间偏好,有助于小区规划者更有效地规划和布局室外活动空间,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并提升其生活质量。

3.4紫荆花园公共空间适老化景观设计策略

为解决紫荆花园内公共空间存在的部分不合理设计和不适老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适老化景观设计:

3.4.1生态景观更新

紫荆花园建成年代久远,整个小区的公共空间景观绿化显得陈旧且缺乏统一的风格,需要进行更新和改造。对此进行小区生态环境评估,了解原有生态环境和植物配比,适当增加绿化面积,提高小区生态环境质量。建立生态水系,如人工湖,增加小区自然景观和生态价值;种植水生植物,吸引鸟类和昆虫,增添生物多样性,有效整合自然元素以促进生态平衡。

根据气候搭配植物,选取具有耐热性、耐旱性、观赏性以及低维护性的植物,铺设在小区公园等开阔场地,提供生态自然的场所并且增加花卉观赏效果。生态景观更新后能使得老年人的观感提升,有利于身心健康。

3.4.2闲置景观修复

小区内的中心花园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都已闲置或者荒废。设计中需要考虑老年人的需求和小区的实际情况,首先将中心花园重新功能分区。其次,对原有的建筑保持不变,做微小改动,例如凉亭可以进行外观上的翻新,运用环保材料。在健身器材方面,可以选用安全性高的器材。从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角度出发,考虑多种人群,融入无障碍设计原则,引入急救系统等,以满足老年人群的生活及出行需求。最后,建立景观修复后的长期管理机制,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景观设施的有效运行和延长使用寿命。

3.4.3微小空间再生

紫荆花园内的小空地杂且多,一般都在楼栋之间但又不是通行的必经之路,或者作为连接住区与外部街道空间的小区门口空地,附近的老年人会在下午的时候搬着小板凳聊天。因此,应增设符合人体工程学的休息座椅,供其乘凉、休息、交流;增强道路照明,保证夜间出行;增加便捷可用的道路,例如盲道和便于推车的坡道,有利于拄拐、乘坐轮椅及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的出行。部分老人占用公共道路用作私人,对其他居民造成了困扰。此行为不仅压缩了原本就有限的活动空间,而且降低了其他老年人户外出行及活动的频率。对此,规整小区内公共空间,进行新的空间功能定义,使其发挥最大用处。

3.4.4交通组织优化

交通改善需从在现有范围内最优的角度出发,考虑小区的现有结构、实际需求和人流特征等要素,进行交通组织的优化。该小区早期规划道路宽度不够,导致多数道路无法做到人车分流,可以采用“人行居中、车行两边”、“人车同向、进出分离”的模式来进行合理优化。此外,可设置连续人行步道,增添休息座椅和绿植,完善小区标识牌以此来提升小区活力感;针对老年人的视力观感下降,道路铺装可采用色彩鲜艳和防滑的材料防止老人滑倒;完善步道照明系统,经常进行修补和维护,保证夜间出行的安全性;增加无障碍设施,保证各类人群社区内交通无困难。(见图1)

3.4.5认同精神修补

老旧小区通常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和集体记忆,居民的认同精神在小区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修补老旧社区的认同精神需要考虑多方面,例如社区历史文化、居民参与程度等。在改造的过程中要保留和弘扬其社区文化特色,挖掘历史文脉,提炼特有的文化要素,新旧设计交汇和创新,以此唤醒居民的场所记忆。

4结论

本文以樟树市紫荆花园小区为例,分析了紫荆花园的周边环境以及内部空间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通过生态修复和精神修补的方法进行老旧小区的适老化景观设计。在更新的过程中,设计师需将新理念与旧风貌相结合,将小区景观体系、交通体系、活动空间等方面灵活地改造,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生活幸福感。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 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 [R],2017.

[2]丁凡倬, 王渤森, 张继晓.环境可供性理论下的老旧街区公共设施可持续设计研究[J]. 家具与室内装饰,2021(10):97-101.

[3]李昕颖,冷依婧,孔奕丹.集体记忆背景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活力营造[J].居舍,2023(21):129-132.

[4]雷体洪,王宇,马亚莉.老旧小区有机更新模式与实施策略探讨——以屈家湾小区为例 [J]. 华中建筑,2018(5):68-71.

[5]周子程.既有老旧社区景观的可持续改造及思考[J].门窗,2017(12):54.

[6]李岩.积极老龄化背景下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策略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24.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湖南省老旧社区更新中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研究(编号:XSP24YBZ137)

作者简介:卢运欣(2000.8—),女,汉族,江西樟树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空间设计。

通讯作者:欧操(1982.2—),男,汉族,湖南长沙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乡村景观设计,城市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