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心理学理论下的适老化街道空间研究

2024-09-30 00:00:00张瑶韩永红
佛山陶瓷 2024年9期

摘 要: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发展阶段,对于小城镇来说,传统居家养老方式仍是主流,老年人在街区公共空间进行社会活动的时间愈来愈多。而现有老旧街区存在交通不规范、设施不完善、商业功能复杂混乱等问题。基于此,本文通过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对适老化街道进行分析研究,提出适老化街区设计策略,从而营造一个舒适、贴心的街道环境,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交往与空间;适老化;街道空间

1 相关理论概述

1.1环境心理学理论

关于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萌芽,由保罗·贝尔提出环境心理学理论,主要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其有两个层面:一是关注作为行为背景的环境,二是研究人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环境怎样影响人,人又是怎么影响环境,当环境中的人产生活动行为时,他们会改变身边环境[1]。例如人们被某件事吸引并聚集在一起时就会影响道路的通畅。

环境不能脱离人的行为孤立研究,想在环境中有所行动首先就要了解环境,通过感官接受信息,在面对外界刺激时做出反应,即环境知觉。例如,人们路过一条小吃街,不同的美食香气充斥着鼻腔,从而激发了食欲想去购买。外界信息正是如此通过感官传入大脑,唤醒情绪,最终控制身体行为。当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人首先会下意识打开地图,对周围环境事物位置进行简单的了解,即环境认知。基于此,人们认识了环境和周围事物的特征[2]。

1.2交往与空间理论

扬·盖尔的交往与空间理论是一种以人为核心的理论,根据人对环境的感官活动和空间尺度来研究公共空间。扬·盖尔将人的行为学和心理学理论融入公共空间设计中,使设计能从细节层面表现出更人性化的一面,根据人的需求来提升空间品质。在城市与街道空间的设计中,重点强调人的尺度感受,以人的需求作为出发点,从而创造充满活力和富有人情味的户外空间[3]。

2老年人身体特征分析

2.1老年人生理特征变化

感知能力退化。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身体各部分机能逐渐退化,人的五种感官能力也随之减弱,使得老年人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受到影响。当身处室外街道空间时,接受信息主要依赖于视觉和听觉,人们接收到的信息有87%是通过眼睛得到的,而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会出现视力模糊、颜色分辨力下降的状况。随着时间的推移,角膜直径变小、知觉敏感性降低,瞳孔最大直径和最小直径会随着年龄增大而变小,对光的反应灵敏度也会降低[4]。老年人的听觉功能减退,其特点表现在听力敏感度减退,视听信息处理反应时间长、状态差,导致动作迟缓。

神经系统功能退化。老年人的外周神经传导速度降低,在紧急情况下,有时不能迅速做出反应。其在分析、综合、判断等方面的能力减退,大脑皮层的兴奋度下降,条件反射难以形成;有不同程度的脑力和记忆力下降,语言理解困难;肌肉骨骼的老化导致老年人身体出现平衡力减弱、行走缓慢,运动能力下降等现象。

2.2老年人心理特征变化

根据世卫组织对年龄的划分,66~79岁为中老年人。该阶段的老年人由于刚步入老年生活,身体素质和精神状态相对良好,外出频率高,活动范围更广。而老年人社会角色的转变使得老年人从家庭的支柱变成被照顾者,难免造成心理上的失落感。长期孤独的心理负担会使他们对周围一切事物失去兴趣,而不同的街道空间环境会对老人造成不同的心理影响[5]。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如从前且肢体行动上逐渐弱化,对于周围环境的便利性与舒适性的要求较高[6]。老年人自身的经历丰富,会享受与人交流,也渴望被关注与关心。因此要在街道空间中考虑到老年人的文化娱乐需求,例如广场舞、棋牌室等娱乐场所。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听到一些特别深刻或者有趣的东西,这些大都从老人身上表现出来。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就会有一种怀旧的心态,回味过去的事情,心理学家把这一现象称为“回归心理”,就是对过去的痴迷、对往事的追忆,有归属感和怀旧需求。在进行创新改造时要关注老年人的怀旧情绪,在街道空间设计时保留有象征意义的设施。

2.3老年人的行为活动

丹麦建筑师扬·盖尔在他的《交往与空间》一书中写道,人的交往行为活动有三种类型,分别是必要性、自发性与社会性[7]。丰富、趣味的交往空间会使人们产生不同的交流状态。

(1)必要性活动。指的是人们日常会做的事情,这些活动很少会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随时都可以进行。例如,采购生活用品、购药就医、寄取快递等,都是必须参加的活动。在街道空间中,如果老人的活动都属于必要性活动,那单一的周围环境会导致老人失去交往欲望。

(2)自发性活动。与必要性活动相反,自发性活动是人们自愿参加的活动,这类活动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例如,天气晴朗时适合出门晒太阳,而下雨以及寒冷的天气则不利于老年人外出活动。自发性活动还会受到活动场所位置的影响,街道的人流量与车流量比较大,在街道空间有限时,场所设定应该避开嘈杂的街道,这也能减少交通拥堵与事故的发生。而低质量的街道环境活动场所则难以建立活动空间,不会发生停留活动,只会匆匆离去。当拥有高质量的活动空间后,能够建立基础设施,使人们驻足、停留、玩耍,实现“老有所乐”。

(3)社会性活动。指在公共空间的有他人参与的活动,自古以来,街道就是一个复杂的属于人的空间,在这里可以完成游玩、购物、社交、娱乐等活动。因此,住区街道空间不再是一个单纯满足通行需求的场所,而是混合了生活需要和社交需要的功能,包括在街道上散步、采购、就餐、交谈、打牌娱乐或是以视听来感受他人的被动式接触。一般居住区街道的居民交往活动不会刻意去发起,大都伴随其他必要性活动而产生。

3适老性街道空间研究策略——以汉中市小城镇街道为例

3.1适老性街道空间现状分析

3.1.1地理环境

汉中市地处汉中盆地,北靠秦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地理环境优越,曾被誉为“陕南第一大镇”。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多元化的、分散的民居聚集形式。小城镇街内贯穿两条主要公路,三水环绕,是汉中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农副产品集散地。作为重要的商业性街道,街道两侧有超市、饭店、理发店、影楼等提供人们消费的场所。街道的功能不再是唯一的交通功能,个人的自发性活动导致街道的商业性活动功能产生,人流量大。

3.1.2现状分析

(1)交通环境混乱。随着当地经济快速增长,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数量增加,导致街道的交通承载力降低。目前小城镇街道内的部分街道尺度小,不能兼顾居民活动与交通运输,大部分的空间活动紧邻车流路线,安全性较差。缺乏交通标识和信号灯指引,人车不分流,大小车辆聚集杂乱无章,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无序停放,约一半以上的街道空间被占用。老年人行动缓慢增加流散难度,部分老人受教育程度低缺乏交通规则常识。

(2)商业功能复杂。街道两侧商业服务建筑沿街建立,上住下商的混合模式种类复杂,炉灶、地摊沿街露天摆放,带来环境污染且影响街道美观。规模小、无租金的营业模式为当地低收入的农民带来收入保障,不规范的摆摊模式导致人群聚集,与车流交错存在安全隐患。

(3)基础设施匮乏。老人身体机能较差,老旧街道缺乏公共健身器材及休息空间,缺乏公共卫生间、标识、疗愈性的景观植物等,无法满足老人生理和心理需求。街道两侧建筑立面老旧的铺装、外露的管道与线路、建筑防护窗和空调外机等杂乱无章,影响街区美观的同时也存在安全隐患,急需改造。

3.2适老性街道空间设计原则及可实施性

3.2.1安全性原则

适老化街道空间应当尊重各类交通工具平等通行的权利,在现有街道空间内,非机动车道和交往功能空间等都被压缩。在机非混行原则基础上,对现有街道尺度重新进行量化分析,根据其功能和人流量重新规划,设计出安全、高效、多样化的交通路网,缩小机动车道宽度、增加步行空间,增设隔离带和路障,减少机动车停放区域,可将部分道路改成尽端式,使车辆只能通往道路两侧的建筑区域,尽端式道路会增进居民邻里的归属感。

提升适老性街道交通安全管理,增设智能化的交通体系,根据老年人的行动需求增设交通路线。确保各道路消防通道畅通,形成疏散生命线,同时重点对建筑外部的管道和电线进行规划和修缮。此外,适老化街道对于道路的铺装材料较为敏感,凹凸不平的碎石、卵石路面都存在安全隐患,因此要避免出现高差,还要增设警示标志、照明系统等问题,提高老年人室外活动的安全性。适老性街道路线要简单规范,防止迷路问题发生,同时兼顾人们活动所需求的交往空间。规范街道两侧的地摊式商业功能,设立专门的步行街,划分出专门的生活服务区域,改造后若有多余的街道,也可设计成公园、文化广场等,增设多样性和疗愈性的景观元素。

3.2.2领域性原则

设计是伴随人的活动而产生并发展和变化的,人才是社会环境中的创造者和服务者,因此,要把人的行为放在街道空间设计的首位。各类功能性商业服务复杂多样,社会环境拥挤,导致街道承载密度过大,影响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安全。研究表明,高密度空间会对人造成负面影响,屈服于高密度的老年人群,往往会避免社会交往,产生消极行为。

根据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要增强居民的领域性,明确自身空间的范围和使用权,建立个人领域有助于提高社会秩序和安全[8]。由于不规范的管理模式,紧张的交通状况减少了邻里之间的交往,对居民生活、老年人的康养带来不必要的影响。对此,可以设计可防卫空间,其明确的领域限制有助于把街道内住宅外部的半私密空间看作是居住空间和环境的组成部分,形成熟悉感,增进居民的社会交往,加强对社会公共空间的责任。对于步行空间而言,在紧凑的同时又要有足够的回旋余地,给人以丰富的环境体验。

3.2.3空间可达性原则

可达性就是人群到达目的地的流动难易程度。人群愿意步行的距离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但街道的质量和距离也不可忽略。人们倾向走捷径而不是走安全路线,在一定条件下要确定感觉距离,而不是自然距离,同时遵从便捷和短距离原则。当街道看上去一览无余、平直单调,即使是短距离街道也会让人觉得枯燥,因此,完善街道功能系统,在一定区域内按最短距离组织人流,步行距离就会被分成若干,使街道能带给老年人不同感受。此外,超市、菜市场和卫生服务站等辅助服务设施的选址也要尽可能遵循空间可达性,方便其就近满足自身需求。

3.2.4丰富性原则

汉中市的建筑风格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民居建筑以红瓦白墙居多,商业建筑以灰色为主,色彩单一,缺乏艺术性。适老化街道中,添加丰富的装饰小品和装置可以增加老年人对色彩的感知,活动区域也可以添加随着季节变换的观赏性植物,特别的色彩图案能够增添空间的趣味性,为适老化街道营造个性的活动氛围。另外,具有娱乐功能的场所前可设置棚架,使老年人活动不受天气影响,但注意周围要有空间上的限定,避免人流穿过,从而造成老年人心理不适。

3.3现阶段适老性街区设计研究发展方向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适老化街道的研究是社会文明和包容性的高度体现。在日后的研究中,不能局限于学科角度的街道建设,面对小城镇的生活街道研究也要兼顾心理学角度,深入了解老年人日常行为特征,共同构建完整的街道脉络。

4结论

街道是城市建设的基本元素,对于经济发展一般的小城镇来说,如何让老年人体验多元化丰富的社区生活并且健康快乐地安享晚年,使适老化街区研究有了更新的意义。结合环境心理学,对老年人身体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原有街道的不足,需要提出并加以改造。因此,在适老化街道设计中,在满足老年人生活需求的同时,也要满足其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王祥,于晓卉.基于环境心理学的传统街区适老化环境设计[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1(3):43-44.

[2]彭健.基于环境心理学的老年住区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

[3][丹]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杨公侠,杨旭东.老年人与照明(续一)[J].光源与照明,2010(3):43-45.

[5]蒋炜康,孙鹃娟.居住方式、居住环境与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一个老年友好社区建设的分析框架[J].城市问题,2022(1):65-74.

[6]欧思琦.环境心理学视角下机构式养老中的交往空间设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2.

[7]梁盟.促进交往的老旧住区街道空间优化研究——以大连市工人村为例[D].大连理工大学,2022.

[8]邓明亮.领域性视角下开放式住区的街道活力时空特征研究[D].广州大学,2022.

作者简介:张瑶(2000.12-),女,汉族,陕西汉中人,本科,研究方向: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