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耳聋是生活中常见的听觉异常,如果和“抢救”这个词放到一起,是不是感觉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你错了!对突发性耳鸣、耳聋也要尽快抢救,否则后悔莫及。至于为什么这样说,让我们从认识耳鸣、耳聋开始谈起吧!
耳鸣是自觉耳内鸣响,有如蝉声,又如轰鸣声或潮声。耳鸣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的一个症状。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种。①耳部疾病:如外耳道疾病(外耳道炎、耵聍栓塞等)、中耳疾病(急慢性中耳炎、鼓膜穿孔等)、内耳疾病(美尼尔综合征、听神经瘤等)引起的耳鸣。②血管性疾病:如颈静脉球体瘤、耳内小血管扩张等血管性疾病导致的耳鸣。③全身性疾病:如血压过高或过低、贫血、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耳鸣。④药物毒性:过量使用耳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或卡那霉素等,可出现耳鸣。⑤心理压力和噪声:过度劳累、睡眠缺失、心情焦虑、紧张以及长期在噪声环境下工作或生活,导致耳鸣。
耳聋通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听觉减退,甚至消失。耳聋通常是由耳鸣发展而来,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种。①传导性耳聋:指外耳、中耳传音机构发生病变,音波传人内耳发生障碍。通俗来讲,就是声音从外界传导至接收器的节段出了问题。例如耵聍栓塞、中耳炎等所致的耳聋。②感音神经性聋:指耳蜗螺旋器病变不能将音波变为神经兴奋,或神经及其中枢途径发生障碍,不能将神经兴奋传人;或大脑皮质中枢病变,不能分辨语言。通俗来讲,就是声音是接收到了,但是处理和分析声音的节段出了问题。③药物毒性:某些药物,尤其是耳毒性药物,使用不当可造成听神经损伤或先天听觉障碍,导致耳聋。④噪声:长期的噪声接触和爆震声,均会导致听力下降甚至耳聋。
突发性耳鸣指原因不明的耳鸣,一旦查明原因,就不再诊断为突发性耳鸣,而是原发疾病的一个症状;突发性耳聋指72小时内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2个频率听力下降不少于20分贝听力级。
了解了耳鸣、耳聋的原因后,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治疗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对诸多疾病都是比较合理的选择。
若生活中出现以下现象,均可能是突发性耳聋。如单侧耳朵突然出现耳聋,个别情况下出现双侧发病(1/10双侧);同时以下任何一项情况单独或伴随出现,如突然发生主观听力下降(根据听力损失程度及频率的不同,不是所有患者都有听力下降的感觉)、耳鸣(约90%)、耳闷胀感(50%以上)、眩晕(30%~50%)、听觉过敏或重振、耳郭周围的异样感觉或感觉异常(全聋患者常见);耳鸣、耳聋伴随出现恐惧感、焦虑感,以及带来的心理及睡眠干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发病时点,1/3在早晨睡醒时,部分人在打电话时发生;有时听力下降前可以听到一声巨响;部分听力“消失”。
突发性耳聋时耳蜗中的听觉毛细胞一旦受损,若在一定时间内得不到及时治疗,将不能再生。突发性耳聋发生后72小时,是“黄金治疗期”,即最佳治疗时机。错过“黄金治疗期”,治疗难度大大增加,听力恢复的概率明显下降。如果耳聋、耳鸣持续超过3个月,恢复的可能性很小,很可能会变为永久性听力损失。
出现听力下降、持续性耳鸣、耳闷堵感等症状,应立即前往耳鼻喉科就诊。通常,医生会进行外耳道和鼓膜的检查,并完善纯音测听、声导抗、耳声发射、听性脑干电位等听力学相关检查。必要时,酌情完善相关影像学检查,以排除听神经瘤、颅内占位等情况。通过精准诊断耳聋的类型和程度,医生会帮助患者制定规范的治疗方案,尽最大可能挽救听力。采用包括短期激素突击治疗、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抗病毒等药物治疗,以及局部中耳鼓室注射药物、耳后注射药物、高压氧治疗,以及佩戴助听器等方法。结合中医辨证论治,根据病因病机进行内因和外因的分类治疗,药物治疗如祛风解表、清肝泄热、化痰清火等;非药物治疗如针灸、按摩、耳部锻炼等。这些疗法有助于改善耳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对缓解耳鸣、耳聋症状有一定帮助。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耳鸣、耳聋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科研人员正在探索耳鸣、耳聋的发病机制,并积极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手段,例如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等前沿技术的应用。此外,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个性化治疗也逐渐成为耳鸣、耳聋治疗的新趋势。通过对患者的基因、病史、症状等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医生可以为患者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戒烟戒酒、合理饮食、合理用药、经常锻炼和保持良好的心态;呵护听力健康,避免长时间处于高噪声环境。发现耳鸣、听力下降等应及时就医,以便得到准确诊断和治疗。通过听力筛查和预防措施,降低耳鸣、耳聋的发病率。
总之,随着医学技术和社会关注度的不断提高,耳鸣、耳聋的治疗和预防将会迎来更多的突破和进步。期待未来更多的患者能够摆脱耳鸣、耳聋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