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整体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检查出患有结直肠息肉的朋友也越来越多。由于结直肠息肉和结直肠癌密切相关,这些患者朋友大多为此焦虑不安。那么,究竟什么是结直肠息肉?结直肠息肉是否会癌变?怎么预防及治疗?治疗后该怎么进行保健?本文对患者朋友关心的问题做以解答。
结直肠息肉是结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凸出的隆起性病变,是消化道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无明显特异性,大部分人无明显的不适,部分患者可以表现为腹胀、腹痛、便秘、腹泻及便血等。研究表明,大部分的结直肠癌是由结直肠腺瘤样息肉演变而来,因而结直肠腺瘤样息肉目前被公认是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随着我国居民饮食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结直肠癌筛查工作的推广,结直肠息肉的检出率逐渐增高。及早发现和切除结直肠息肉是预防结直肠癌发生的重要手段。
结直肠息肉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但相关研究表明,有相应的家族遗传史、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肥胖人群,以及吸烟、大量饮酒、吃红肉或加工类肉较多的人群,患结直肠息肉的概率会升高。
哪些人可能具有家族遗传的风险呢?一般认为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及亲兄弟姐妹)中存在1个lt;60岁患有结直肠息肉(腺瘤性伴绒毛成分、高级别异型增生)或结直肠癌的人群,或≥2个一级亲属在任何年龄患结直肠息肉(腺瘤性伴绒毛成分、高级别异型增生)或结直肠癌的人群,都属于结直肠息肉的遗传高风险人群。
虽然结直肠息肉是良性病变,但也有好坏之分,且部分具有癌变可能。我们可以通过其病理类型来判定其癌变的风险。医生给患者做结直肠息肉摘除术后,都会将摘下来的息肉做病理检验,临床上常见的病理结果有3类:①增生性息肉,良性病变,癌变的可能性很小,摘除后定期复查即可;②炎性息肉,良性病变,癌变的可能性很小,摘除后定期复查即可;③腺瘤性息肉,又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绒毛管状腺瘤,有癌变的可能性。
腺瘤性息肉较易发生癌变,尤其是含有绒毛状成分、高级别异性增生者更易发生癌变,摘除后需密切监测。
随着结肠镜技术和器械的进展,结肠镜下切除息肉具有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是目前治疗结直肠息肉的首选方法。
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主要包括活检钳钳除术、圈套器冷切除术、高频电凝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等。医生会根据息肉的大小、形态等特点,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①结直肠息肉直径lt;5毫米,适用圈套器冷切除或活检钳钳除术;②结直肠息肉直径介于6~9毫米,适用圈套器冷切除术;③结直肠息肉直径大于10毫米且为隆起性病变,适用圈套器冷切除术和/或高频电凝切除术;④结直肠息肉直径小于20毫米且为平坦性病变,适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⑤结直肠息肉直径大于20毫米,或直径大于10毫米,难以通过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完整切除,适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以上仅为常见情况,具体的治疗方式由内镜医生根据患者息肉的具体情况而定。
结直肠息肉摘除后,肠道表面形成人工溃疡,在愈合的过程中存在出血的风险。高频电凝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会使用电凝技术,电凝会产生热能,导致细胞灼伤,伤口存在术后扩大的风险,可能引起延迟出血,甚至穿孔。所以,息肉摘除术后,医生会根据手术情况做不同处理。创面比较大或出血及穿孔风险高的,要留院观察,必要时会用心电监护仪器监测生命体征,使用止血药、抗生素等;一般1~2周内要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适当禁食水,一般为6~24小时,具体由手术医生判断;禁食后,并不是直接正常饮食,而是要逐步开放饮食,一般开放饮食的顺序为流质(如米汤、牛奶等)、半流质(如烂糊面、粥等)、软食(如豆腐、鸡蛋羹、软烂的米饭等),忌食生硬、粗纤维及刺激性食物;应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大便干结导致迟发性出血;如果出现便秘,可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必要时可以借助通便药。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出院回家后,如有腹痛、腹胀、便血、黑便等不适,应及时就诊。
结直肠息肉摘除后复发率较高,定期复查结肠镜十分必要。其导致复发的原因主要包括漏检、息肉没有切除干净、真正的复发等。如果术前肠道准备不好,即肠道中存有许多粪水,会影响结直肠息肉的检出,出现漏诊;而且结直肠中有很多皱襞,如果息肉正好在皱襞中,也会容易漏诊,最终导致复发。
复查时间根据息肉的大小、数量、病理结果以及遗传背景而定。因此,息肉摘除后应及时咨询医生相关的病理结果及下次复查的时间。以下为常见情况,具体的复查时间由专科医生决定。①增生性或炎性息肉,5年内复查;②腺瘤性息肉伴轻中度不典型增生,1~3年内复查;③腺瘤性息肉伴重度不典型增生,半年到1年内复查。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自40岁开始上升,50岁起呈显著上升趋势。因此,建议40岁后就要到医院进行结直肠癌风险评估,并根据专科医生的评估情况行进一步结肠镜检查。如果评价为低风险,建议50岁时进行首次结肠镜筛查;评价为中高风险,建议40岁时进行首次结肠镜筛查。由于结直肠息肉进展到结直肠癌需要10~20年,因此,75岁及以上的人群不建议筛查。
在日常生活中应戒烟限酒;在饮食上适当增加膳食纤维、全谷物、乳制品的摄入,少吃腌制及精加工食品;同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大便习惯,坚持锻炼,保持适当的体型;需要时可以进行中医药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