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引领  高效学习

2024-09-29 00:00:00林雪红
家长·下 2024年8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重要板块之一,无论是哪一学段的语文学习,阅读始终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高效化阅读教学的开展,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促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并且具备应用所学语文知识的能力。同时,不同内容、不同体裁的阅读材料也能丰富学生的语文认知,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帮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明确阅读教学的重要价值,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把握阅读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性,以活跃学生阅读思维、培养其探究欲为主,优化阅读教学指导。这既是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方向,也是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阅读是语文学科中的重要模块,也是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接触的学习项目。众所周知,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有着较强的启蒙特性,需要教师加强引导、教育,并注重方式方法的科学性。培养学生阅读素养则建立在学生独立、深入阅读的基础上,对阅读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纵观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其中依然存在诸多弊端:

其一,阅读教学目标未考量学生的真实阅读需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指导中,阅读之前,教师通常会针对性地设计阅读目标,这个目标既决定着阅读教学的方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最终阅读成果。因此,制定阅读教学目标可以视为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前提,以及高效开展阅读教学的关键。然而,很多教师制定的阅读教学目标未全面考量学生的实际情况、真实的阅读需求和近期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教学的开展。此外,语文课程具有明显的人文特征,所以阅读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基于此,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既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也要从语文核心素养入手,以便充分发挥语文阅读的育人价值。

其二,阅读指导方式缺乏灵活性。当前,随着新课标的深入落实,立德树人、生本教学等理念逐步深入各学科教学中。受这些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影响,部分阅读教学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教师选择的指导方式缺乏灵活性,并未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小学生储备的知识并不完善,对某些事物的认知不够清晰。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教师给学生设计了自主阅读和合作交流环节,也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加之这些环节的时间较为短暂,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对于语文核心素养、人文素养的形成也较为关键。阅读是指学生以主动的行为在文字阅读中理解文章含义,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从语文课程本身分析,阅读可以看作学生进行信息交互、语言交流、文字理解的重要基础。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是强化学生人际交往,促使学生实现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课程。因此在小学教育阶段,阅读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角度分析,阅读教学基础性作用较为明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并且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不断地阅读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字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这对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有着重要影响,并且在逐步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强化自身的交流写作、听说读写能力。同时,结合小学生认知、思维、能力发展的需求,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会融入多元化的阅读方式,创设丰富的阅读情境,设计多样化的阅读活动,也会给予学生自主阅读、自我展示的平台。而学生可以基于教师的指导,不断强化自身的阅读能力,从而获取符合自身成长所需的能力与素养。此外,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而阅读教学则可视为落实这一任务的有效方式,不仅能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拓宽他们的视野,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指导的策略

(一)设计阅读指导目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与其他板块的教学相同,阅读教学指导是在阅读初始阶段,由教师为学生制定精准化的阅读目标。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切记目标应当具体明确、容易完成。在初次阅读中,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阅读兴趣,才能认真阅读,主动了解文章结构和大致内容。所以,目标制定之后,教师应围绕文本结构和基本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结合阅读目标,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同时,教师要注意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情况而进行问题设计,也要注意问题的难度和密度,避免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压力。

例如,《花的学校》是选自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作品,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的情景,同时在阅读、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描绘诗歌中呈现的画面,体会文本意境。在明确本文阅读目标之后,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之前给他们呈现如下问题:课文题目为《花的学校》,那么我们的学校是怎样的,想一想,然后开始阅读;在阅读中找出文本的中心句,说一说你的感受;你认为文中哪些句子、段落描写得比较精彩,做好标记并相互分享;读了这篇文本,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相互交流。这几个问题从学生实际入手,既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最大限度启发学生的阅读动力,而学生也可以带着问题主动阅读,既能实现既定的阅读目标,也能取得好的阅读效果。

(二)运用文本情景体验,加深学生阅读认知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收录的文本内容较为丰富,具有很强的情景性,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借助文中的情景强化自我体验,不仅能加速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能帮助他们内化语文知识,提高阅读能力。所以,教师可以从文本内容视角入手,引导学生提高阅读效果,不仅要关注文本内容中所呈现的情景是否与学生的认知相符合,同时也要运用多种方式将这些情境呈现在学生眼前。这样能够确保学生在情景中,以体验阅读的方式获得深刻的阅读感悟。

以《纸船和风筝》的阅读为例,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深刻体验文本中呈现的思想内涵,以及对其中的知识产生深刻认知,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小纸船和小风筝。在阅读课堂中,教师首先展示这些实物,并且询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一看它们是什么呢?哪位同学可以为大家介绍一下呢?”在学生给出正确答案并进行简要介绍之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思考:“船和风筝有哪些不同,他们会出现在哪里呢?”学生可在思考之后,了解风筝在天上飞,船在水里游。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借助实物创设情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运用思维导图,推动学生深度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并非只让学生单一阅读,其主要目的是借助阅读提升学生的品位,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背后蕴含的思想内涵。不同的阅读内容有着多样化的素材,而有效的阅读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以及阅读技能。在小学这一学习的起始阶段,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素养,能够帮助他们深入阅读,并且感受阅读的魅力。

例如,在《爬山虎的脚》阅读教学指导中,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思维较为灵活,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缺乏在阅读中探索的意识,教师可以将思维导图融入课堂指导中,作为启发学生思维的基站。《爬山虎的脚》一文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表达,了解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所以,在应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主题定为“爬山虎的脚”,分支为每个自然段分别描写了爬山虎的哪些部分。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梳理课文结构,了解课文内容。而教师也可以提问:“想一想,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可以合并在一起?”在学生了解每一自然段的描写内容后,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思考作者在这些部分中,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描写手法。总之,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启发学生,能层层推进地促进学生进入深度阅读的状态,也能加速他们对文本内容的挖掘,有助于学生感受文本内涵。

(四)重视课堂问题设计,启发学生阅读思维

问题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让他们进入深度学习状态,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指导中,教师可以立足教学育人全局,以课堂问题赋能阅读教学,既能实现阅读教学的提质增效,也能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在《四季之美》一文的阅读中,在设计课堂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把握核心内容,设计生活化问题,以此开展阅读探究活动。

1.把握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是什么?阅读课堂中的核心问题是指向教学目标、支撑教学开展、引导学生思考的重要因素。围绕核心问题,教师才能明确阅读文本中的逻辑关系,设计层层递进的阅读问题,促进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发展。

《四季之美》一文是一篇写景文章,强调学生在阅读中接受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从本文题目入手,重点为“四季”和“美”两个关键词,要求阅读要起到引领学生体会景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的作用。由此可以确定本文的核心问题为“如何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围绕这一核心问题,教师可以设计发散性问题,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四个自然段每一自然段的段意是什么、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去描写、作品语言运用有什么特色、你能在阅读中概括每个季节的特点,并且说明他们哪里最美吗?这样,在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问题设计下,引导学生从本文关键词入手,感悟生动有趣的语言,增强阅读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设计生活问题。

在语文课程中,很多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而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连接。因此,学生语文知识的建构,应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为此,在设计阅读课堂问题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设计生活问题,能使阅读内容与学生生活场景相结合,使阅读教学目标具象化。

例如,在《四季之美》的阅读教学中,文章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入手,展现了不同季节的美好之处,且用四季说明了文章的表达顺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以下问题框架:“春天最美的是黎明,你在生活中见过春天的黎明吗?夏天最美的是夜晚,说一说你印象中的夏天夜晚美在哪里?秋天最美的是黄昏,说一说你见过哪些黄昏之美?冬天最美的是早晨生活,你看到过的冬日早晨是怎样的?”如此,帮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关联生活中的实际内容,通过整体感知进入细细阅读、深入感悟文本语言的阶段,感受文本营造的意境美。

3.开展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可以看作问题教学的延伸,也是启发学生阅读思维,强化学生阅读动机,挖掘学生阅读潜能的有效方式。在阅读课堂中,以问题为引领,以探究活动为依据,引导学生对所阅读的文本进行深入探索,既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五)运用群文阅读指导,强化学生阅读能力

群文阅读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阅读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既能扩充学生的阅读量,也能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不断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俗话说“教有教法”,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同一主题,选取多样化的阅读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也可以给学生提供多篇文本,确保这些文本有相同之处,也有一定差异。在具体阅读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抓住文章差异,引发认知冲突,进而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索、创新阅读指导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主。

以四上第八单元的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历史人物探索”作为群文阅读主题,开展阅读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对比阅读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课文中的历史人物,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体会文本中作者要想表达的思想感情。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完成阅读任务之后,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几篇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了解这几篇课文都是关于古代历史人物的故事,并在阅读中思考这些历史人物对自己的生活有哪些影响、这些故事带来怎样的启发。这一系列的问题既能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探索,也能让学生对比文本的异同点,并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想实现有效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他们的阅读素养,教师要明确当前阅读教学的现状,深刻认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通过设计阅读指导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运用文本情境体验,加深他们的认知;以思维导图推动学生深度阅读;重视课堂问题设计,启发学生的阅读思维,最后运用群文阅读指导方式,引导学生在多文本阅读中,强化阅读能力,提升阅读技巧,如此全面发挥阅读的育人价值,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使他们在阅读中获得更多感悟与成长。